云南省花椒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12-13张寒
张 寒
(兰坪县营盘镇人民政府,云南兰坪 671406)
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小乔木,是一种较常见的调味料。云南省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食用花椒的记录,且在很多医学典籍中,花椒被作为药材记录在册,具备温中行气、驱寒祛湿的作用,能有效缓解胃痛、腹泻、呕吐等病症。花椒主要产自陕西省、云南省、四川省、河北省、山西省等地,其次是湖南省、湖北省及青海的部分地区等。对于大部分花椒种植区来说,花椒产业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加快花椒产业发展,能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本文对当前云南省花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现状
云南省是我国花椒原产地之一,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东北、滇西北、滇中金沙江流域及滇东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截至2020 年底,云南省16 个市(州)均发展有花椒产业,种植面积达30.03 万hm2,干花椒产量87 512.5 t,产值达52.39 亿元。从种植面积和产量看,金沙江流域的昭通、丽江、楚雄3 市(州)是云南省花椒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种植面积分别为10.15 万hm2、6.58 万hm2、4.63 万hm2,产量分 别为42 675.6 t、22 128.8 t、8 600.0 t,其种植面积共占云南省花椒种植总面积的71.13%,产量占云南省花椒总产量的83.88%[1]。
1.2 加工企业现状
据2020年云南省花椒产业加工情况调查,该省花椒加工企业33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 家,从事花椒生产经营的合作社512 家,其中示范社22 家,主要生产产品为花椒粉、花椒精油、保鲜花椒。花椒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和基础,但与国内其他花椒产业强省相比,云南省花椒研发和加工企业数量较少,产品规模较小,对整个产业的辐射性、带动性不强。从企业品牌建设上看,截至2020年底,在“三品一标”认证方面,现有“峨山大龙潭花椒”“鲁甸青花椒”“永善花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 个,注册商标22 个,著名商标1 个。2014 年以来认定的云南名牌农产品有419 个,涉及花椒的只有2 项,分别为“一马平川”青花椒(云南泰瑞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和“坤太”蘸水(宣威市太坤调味品厂)[2]。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优良品种
云南省有丰富的花椒种质资源,为花椒良种选育奠定了物质基础。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花椒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省累计推广花椒良种约0.80 万hm2,竹叶花椒约1.30 万hm2,但与甘肃省、陕西省等花椒产业强省相比,云南省花椒育种研究起步较晚,在育种手段和育种成效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如甘肃省选育的秦安1号花椒被列为全国林木良种,陕西省选育的省级良种狮子头、无刺椒和南强1号等已开始大范围推广应用[3]。而当前云南省花椒产业面临花椒育种速度与生产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云南省花椒种植面积每年以5%~8%的速度逐年增加,且花椒种植区生境复杂多样,但云南省内可供推广利用的优良品种数量少,导致花椒良种使用率低、品种混杂、品质差异大。
2.2 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云南省有花椒交易市场8 个,其中昭通市三力丰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是云南省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聚集了四川味觉食品有限公司、云南农投实业有限公司等30多家来自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河南省及甘肃省等地的大宗收购商,吸引了昭通市当地及其他省份的商贩来此售卖花椒。2018 年以来,干花椒交易量达2 万t,交易额近20 亿元。除昭通市之外的其余各市(州)的花椒线下市场以乡镇集贸市场为主,部分企业与农户在中国花椒网、天猫、淘宝等网站进行线上交易,大多数花椒加工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农村专业市场还未形成规模效应,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市场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足,审批流程缓慢,影响花椒产业健康发展[4]。
2.3 品牌效应弱,深加工落后
1)品牌效应弱。目前云南省花椒产业已逐渐形成了如“牛栏江”“梭山”“椒原堂”等知名品牌,这给云南省花椒品牌的壮大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包括上述企业在内的大部分花椒生产加工企业缺乏深加工产品的研发能力,仍以贩卖原料和干花椒作为主要的盈利手段,这导致了云南省花椒品牌未形成全国性的品牌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经济效益。而龙头企业没有起到带头作用,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没有努力提升自身的深加工能力和生产水平,这是当前品牌效应弱、市场影响力不足的主要原因[5]。
2)花椒深加工落后。花椒、干花椒都只能作为调料和再加工原材料使用,售价低,没有附加值或附加值低,产业利润低。实际上花椒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以花椒提取物为原材料制成的精油、肥皂、洗发水、蜡质、油脂等在医药、保健、护肤、洗涤等领域都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但当前云南省绝大多数的花椒产业区域均没有相应的深加工生产线,不具备深加工能力,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造成产业利润低下,阻碍了花椒产业的高水平发展[6]。
2.4 项目整合难度大,地方资金投入不足
1)云南省花椒产业分布广泛且产量规模巨大,种植面积超30 万hm2,其中良种种植面积约占20%,低产低效的花椒林面积占比超50%,还有10%左右的老龄花椒林。要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就必须对涉农项目进行整合,但由于种植户较为分散,认知上守旧,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差,实际在进行项目整合时困难重重。
2)花椒产业要发展为云南省支柱产业,除了需要国家、省级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外,还需要市、县等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多数市、县级政府还未把花椒产业纳入重点扶持项目。
2.5 乡村生态失衡
由于云南省花椒种植过于依赖化肥、农药,随耕种年限增加,土壤中化肥、农药的残留物逐年增多,导致出现了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硬化、病虫害频发等生态问题,这不仅影响花椒的产量和质量,也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7]。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良种培育
云南省各县区应建立区域性花椒苗木培育基地,对优质苗木进行繁育。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种植基地,聘请专业的林业科技人才在现有花椒品种基础上,根据不同种植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改良现有品种,提升植株对病虫害的抗性,提高产量。通过良种种植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种植户参与良种种植,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云南省花椒产业蓬勃发展[8]。
3.2 优化市场环境
1)云南省应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全面提升市场开放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市场准入程序,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把控审批事项,取消除法定目录规定外的所有不合理审批项目,不得设置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或具有行政审批性质的事前备案程序,不得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设置审批程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花椒种植、加工、储存、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监管,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优化市场环境。2)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精简审批服务程序,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一网通办”全覆盖。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信用监管。规范发展中介服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严禁垄断、联合抬价行为[9]。
3.3 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升级
云南省应引进先进的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如青花椒精油,在保健和美容市场深受欢迎;除了食用之外,以青花椒为原料制成的洗涤用品、洗护品、保健品和药品均有不错的市场前景。因此,对于一些大型企业,云南省各市、县级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提供财政支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升级产业链;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销售深加工产品,提高销量,形成品牌效应[10]。
3.4 丰富资金来源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由于云南省经济欠发达,财政支持有限,这导致云南花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因此,云南省花椒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地方财政,还应积极进行招商引资,通过合作、合资、融资、股份分红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引入社会资本,既能缓解当地财政压力,还能借助社会资本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促进花椒产品产销业态升级。
3.5 推行绿色农业
向花椒种植户普及、推广绿色农业理念和技术,在保证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花椒种植。适当减少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能在提升产量的同时保证质量。例如,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降低耕种成本,提高花椒产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能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不破坏耕地生态环境,有利于保障花椒的产量和质量。
4 结语
花椒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很多种植区域的支柱产业,对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建议大力扶持和推动花椒产业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解决当前云南省花椒产业发展缓慢,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推广和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推动云南省花椒产业不断完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