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
2022-12-13周炀,陈福
周 炀,陈 福
(1.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恩施 445000;2.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湖北恩施 445000)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恩施州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原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湖北省确立的西部地区优势茶叶产区。截至2021 年底,恩施州茶园总面积达到12 万hm2,年产干茶约13 万t,综合产值近200 亿元。其茶叶种植规模、产量和产值均居湖北省第一位,是湖北省当之无愧的茶叶第一大州。同时,恩施州是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茶基地。截至目前,恩施州所辖的恩施、鹤峰、巴东、咸丰、利川、宣恩6 个县市已成功入选“2021 年度中国茶业百强县”,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茶业企业1 340 家,覆盖全州8 个县市60 多个乡镇。目前,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州的第一大特色产业,带动了83万茶农增收致富。
1 优势
1.1 自然条件优越
恩施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境内绝大多数地区属于低山或二高山。北纬30°穿境而过,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常年云雾缭绕。同时,由于地处山区,现代工业相对较少,因而空气质量好,本地区平均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数量高达2万多个,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清新空气富氧离子含量标准的20 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土壤肥沃且呈酸性,有机质含量和pH 值等都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此外,恩施州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唯一拥有独立硒矿床的高硒区,硒矿储量约50 亿t,被誉为“世界硒都”。硒作为人体所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增强机体活力、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的作用,同时对多种疾病都有着不错的防治效果。硒与茶的珠联璧合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恩施硒茶。据统计,恩施州现有茶园的80%为富硒茶园,富硒为恩施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1.2 文化底蕴深厚
自唐代起,恩施州就是著名的江南贡茶之乡,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记载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中“巴山峡川”即指今天的恩施一带,距今已有2 000 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恩施州孕育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具体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1)以“罐罐茶”“油茶汤”为典型代表的特色饮茶方式;2)由“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组成的独特茶礼;3)脍炙人口的茶歌,如《六口茶》《姐妹采茶》《茶山姑娘》等;4)历史悠久的制茶文化,其中最为典型当属“恩施玉露”。其采用独特的蒸汽杀青工艺并沿用至今,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传统蒸青绿茶。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恩施茶文化赋予了恩施州茶产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也为恩施州茶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1.3 品牌效应凸显
近年来,恩施州在茶叶品牌打造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初步形成了“恩施玉露茶”“巴东金果茶”“伍家台贡茶”“利川宜红茶”的恩施四大名茶。其中,“恩施玉露”凭借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优良的品质,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名茶”“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目前,“恩施玉露”和“利川宜红茶”(以下简称“一红一绿”)已经发展成为恩施州重要的茶产业区域共用品牌,其生产地域范围覆盖全州8 个县市的91 个乡镇、街道和开发区。在2018 年中印两国最高领导人武汉东湖非正式会晤中,“一红一绿”被选为国事活动茶叙用茶,首次以最高规格展示在世人面前;在2019 年武汉“军运会”上,“一红一绿”作为独家的红茶和绿茶类供应商再次亮相世界舞台,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4 政策大力支持
近年来,恩施州委、州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成立了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茶叶宣传、销售和市场拓展等,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客商来恩施州投资发展茶产业。恩施州各茶叶主产县市先后出台贷款贴息优惠、生产加工补贴、鲜叶收购奖补、物流补贴等优惠政策助推茶产业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经营管理粗放
茶园是茶叶生产的源头,直接影响茶叶品质与产业前景[1]。目前,恩施州绝大部分茶园的种植经营主体为小农户,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以及茶农的专业素质有限,导致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的不合理使用,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此外,茶树品种搭配不尽合理,一些茶区品种多而杂、品种老化、盲目引种等问题比较严重。一个区域内往往是多个茶树品种并存,在采摘时又没有做到分批分类,茶鲜叶呈现出“大杂烩“的不合理现象,这必然会影响成茶的品质。
2.2 龙头茶企数量不足
目前,在恩施州1 000 多家茶叶加工企业中,真正的大型茶企可谓是凤毛麟角。许多厂家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生产,企业的资本十分有限,设备也极其简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制茶技术多年没有更新;各茶企之间相互视为竞争对手,缺乏沟通交流;生产加工标准大相径庭。这就造成行业面临一种“小企业做不大、大企业难做强”的困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很难真正地发挥。
2.3 茶产品结构单一
恩施州茶产品以绿茶为主,其次是红茶。现有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茶叶的采摘主要集中在春季,夏秋两季茶鲜叶由于加工设备缺乏、技术水平限制等原因,大部分不能被有效利用。每年春茶结束后,绝大部分茶园直接进入漫长的管护期。这种现状造成茶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有研究表明,夏秋茶的化学成分如茶多酚的含量比嫩度较好的春茶还要高,通过技术分离和深加工纯化以后,可以对富集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加以利用。茶叶的深加工不足严重制约了恩施州茶产业整体产值的提升。
2.4 茶叶市场秩序不规范
市场秩序是市场管理主体、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各自行为及交换客体的质量与数量作用于市场及其客观后果的总和。目前茶叶市场最大的秩序问题在于茶叶品牌的规范管理问题。1)由于本地区茶叶资源丰富,茶企众多,因而除恩施四大名茶品牌之外,还存在大量杂而小的茶叶品牌,茶叶品牌市场呈现“百家姓”的局面。产品的质量、包装等五花八门。2)在品牌的保护方面也存在较大漏洞。以“恩施玉露”为例,由于近年来“恩施玉露”品牌声誉和价值的不断提升,部分企业、商家及个体户以次充好,擅自使用或伪造“恩施玉露”地理标志名称进行虚假宣传。这种乱象严重损害了“恩施玉露”的品牌形象,也损害了正规茶企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2.5 茶旅融合综合效益不高
茶产业和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各茶产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目前,恩施州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了一批以茶基地为载体的乡村旅游景点。但从整体来看,恩施州茶旅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文化挖掘不深、旅游产品单一等不足,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如何使新发展路子出成果、见实效是后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6 茶产业人才和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地处山区,恩施州所辖各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加上长时间以来对茶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不足,导致本地区严重缺乏较为专业的茶叶加工、销售、品质管理和茶园管理等方面的相关人才。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自己专门的研发机构,生产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另据恩施州茶叶协会的调查显示,全州只有极少数茶农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生产指导。
3 对策
3.1 加大茶园标准化建设力度
优质高效的茶园基地是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为此,需从以下2个方面加以改进。1)建设无公害茶园。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茶叶的用药管理,使茶叶用药及农药残留逐步达到合理标准。农业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督,对于不合格农药要从源头控制。此外,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普及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相关知识,大力推行物理、矿物、生物等病虫害防治方法,推行“猪-沼-茶”等生态立体循环发展模式。2)加快实施茶叶品种改良。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品而异的发展原则,对于不同的茶区、不同的茶叶品类,选择最适合的优良品种。推进构建“特定地域、特定品种、特定品牌”的科学发展格局。
3.2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1)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应对全州茶企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摸底,对地理位置恰当、有一定经营规模、经营能力和拥有注册商标、获得相关部门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提供资源、技术、培训、法律等服务。发挥自身的纽带作用,协调处理好企业与农户、合作社、金融部门等之间的关系。加大在征地、贷款、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发展壮大。2)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科学地制定茶叶企业进入该行业的标准和要求,从而避免形成多而小、小而杂的畸形行业格局。对于布局不合理、生产不规范的工厂和企业进行取缔,规范市场秩序。通过企业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壮大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3 积极探索深加工领域
加快提升茶企全面自动化和连续化水平,支持开展标准化厂房和清洁化加工流水线建设,对茶企加工设备进行更新换代[2]。在保证绿茶、红茶等基础茶类产量和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袋泡茶、速溶茶等新产品。研究夏秋茶原料新的利用方法,生产黄茶、白茶、抹茶、茶美容片、茶降脂片等茶保健品和茶食品,最大程度地发挥中低档茶的经济价值。形成多类生产、多元开发的产品生产格局,实现产品结构优化,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3.4 加强品牌建设和保护力度
1)加强品牌建设。恩施州茶叶种植面积广阔,各茶叶主产区的产品优势不尽相同。因此,品牌建设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在符合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在每个茶产区重点发展1~2个品质有保证、口碑较好的茶叶品牌。采取区域整体开发策略,通过组建茶业集团和整合茶叶品牌的方式实现包装、字母商标、产品质量等级、防伪标签、公共广告用语及产品价格等要素的统一,努力改进当前本地区茶叶品牌数量多、类型杂、规模小的现状。重点发展几大核心实力品牌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已经获得区域共用茶叶品牌授权的企业,要加强监管和指导。同时,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合作,利用各种茶叶博览会、展销会等线下途径和抖音、快手、主流媒体等线上平台做好品牌的宣传推介。2)注重品牌保护。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品牌管理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不符合生产标准的厂商要依法整治或取缔,对假冒伪劣的厂商依法追究责任,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良好的市场秩序,确保产品经得起社会和公众的检验。
3.5 全面深化茶旅融合发展
1)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的基础设施是茶旅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完善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2)加强文化渗透。有计划地修建一批茶楼、茶馆、茶文化博物馆等;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如茶艺表演、茶歌比赛、茶诗会等;引导游客参与茶叶采摘、冲泡、制作等体验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认同度,凸显茶旅游相对于其他观光游的优势和特色。3)拓展融合模式。依托茶乡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打破传统的“茶园观光+农家乐”的发展模式,推进茶产业与休闲、度假、教育、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借力“仙居恩施”的区域发展背景,围绕绿色养眼、生态养生、休闲养心,打造高端康养度假村发展休闲度假游;对接学校发展以夏令营、冬令营为主要形式的研学旅游;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发展工业旅游。此外,可以大力发展亲子游、周末游、节庆游等多种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产品的供给类型,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3.6 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技术支撑
恩施州茶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强化产业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加以落实。1)做好人才引进。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来恩施州工作和发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2)注重人才培养。可通过与临近的湖北民族大学的农学、园艺学、旅游管理等专业合作,联合培养茶叶生产、加工、营销、旅游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对现有茶产业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普及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技能。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茶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为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3]。3)借助外力发展。通过引导本地茶企和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建立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4 结语
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恩施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着眼未来,恩施州要立足自身优势,认清发展不足,理清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朝着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使茶产业真正成为恩施州第一大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和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