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中下游地区短季棉栽培技术

2022-12-13董瑞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结铃噻虫嗪吐絮

董瑞霞

(德州市水产果蔬发展服务中心,山东德州 253000)

短季棉,是指生长季节相对较短的棉花新品种。优质短季棉生育期短,株型矮而紧凑,集中结铃,易于采收,适合接茬冬小麦、大蒜、油菜、饲草等作物,在夏季播种可以提高土地复种指数,节约劳动力,减少传统植棉方式的物化投入。现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短季棉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 品种选择

短季棉(夏播)品种要求株型矮而紧凑、生育期105 d左右、生长势强、结铃吐絮集中、早熟性好、开花结铃集中、纯度不低于95%以上、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0%、单粒穴播时发芽率不低于90%、水分不高于12%。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短季棉种植品种有中棉所50、鲁研棉54、鲁棉研19、豫棉5号,以及机采棉品系中915、9733、K863等。这些品种生育期110 d以内,后期吐絮快,棉铃铃壳较薄,密度自南向北依次增加。

2 播前准备

2.1 整土造墒

播前整地做到土壤无明暗坷垃、上暄下实、平整无洼地,播前10~12 d造墒。

2.2 种子准备

商品种子播前选晴天晒种2 d,以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非商品种子(含自留种)除晒种外,应用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吡唑醚菌酯或嘧菌酯悬浮种衣剂拌种。

3 播种

黄河中下游地区短季棉种植,间作套种和接茬直播的适宜播种期均在5月中下旬,最晚不能晚于5月30日,以免影响生育周期,导致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严格掌握播种深度,保证一播全苗,播深应掌握在1~2 cm之间,宜浅不宜深。播后应立即浇蒙头水[1-2]。

4 杂草封闭

播种前棉田浇水后、棉花出苗前,可以选用二甲戊灵1 950~2 250mL/hm2或48%氟乐灵乳油1 500~2 250mL/hm2兑水750 kg/hm2后均匀喷雾,之后耘地或耙耢混土,可防治多年生杂草和一年生杂草。

5 合理密植

短季棉生长期短,合理密植可提高产量。黄河中下游棉区留苗密度一般为7.5万~10.5万株/hm2,可采用76 cm等行距种植,或大行90 cm、小行60 cm种植。机械精量播种播量22.5~30.0 kg/hm2,每穴播1~2 粒种子,播种深度 1~2 cm,株距 14~16 cm。

6 田间管理

6.1 中耕定苗

播种后4 d左右幼苗出土,7~10 d幼苗出齐。1叶1心时间苗,间苗时注意去壮留弱。短季棉长势弱,变异株长势强,去壮留弱才能保证纯度。2叶1心时定苗,定苗时留大苗去小苗,每穴留单株,幼苗距离15 cm左右。

4~5叶后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深度5~7 cm,起到增温、保墒、促进植株根系下扎的作用。现蕾期中耕时可视土壤墒情和降雨情况将中耕、除草、培土合并进行,深度 8~12 cm,培土高度 10~12 cm,以降低棉田湿度,促根系下扎防倒伏。

6.2 浇水施肥

盛蕾期无须浇水;开花至吐絮期土壤含水量分别降到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下时遇旱浇水,隔行沟灌,每次灌水量450~750m3/hm2。遇涝及时排水[3]。

短季棉肥料底施比追施效果好。播种时种肥同播,施用复合肥 525 kg/hm2,或二铵 75 kg/hm2、钾肥105 kg/hm2、尿素90 kg/hm2促苗。盛蕾期至见花期追施氯基缓控释肥75 kg/hm2、控释氮肥90 kg/hm2、速效氮肥 120 kg/hm2、磷肥 120 kg/hm2、钾肥 120 kg/hm2,小型机械精量沟施,施肥深度16~20 cm,距植株35 cm以上。根据土壤条件,可适当增施硫酸锌30 kg/hm2、硼酸7.5 kg/hm2。

苗期为了促使短季棉生长,为后期多结铃打下基础,结合施药适量喷施叶面肥,可用0.2%磷酸二氢钾或1%尿素溶液450 kg/hm2喷施。花铃期化控防脱蕾铃,促花控旺长,适当增施钾肥和喷施叶面肥,提高棉株抗逆性。吐絮期(9月初),用1%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雾,共喷1~2次,以增加铃重。

7 病虫害防治

7.1 病害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增施钾肥和喷施叶面肥,促早发、壮长,提高抗逆性;可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连喷2~3次,能杜绝病害的侵染。

防治苗病(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红腐病),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噁霉灵等药剂,按照说明进行灌根或叶面喷雾防治,注意交替用药[4]。

防治枯萎病、黄萎病,可选用辛菌胺醋酸盐、乙蒜素、氨基寡糖素等药剂。

防治真菌性铃病,发病初期可选用多抗霉素、乙蒜素、辛菌胺醋酸盐、吡唑醚菌酯等;防治细菌性铃病,可选用乙蒜素、中生菌素、吡唑嘧菌酯等。

7.2 虫害防治

7.2.1 棉铃虫。当达到防治指标(即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初孵幼虫10头;三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40粒或初孵幼虫5头;四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15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溴氰虫酰胺、氟铃脲、高效氯氰菊酯等防治,如选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450~600mL/h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225mL/hm2、5%甲维盐可溶粒剂150~225 g/hm2、50%辛硫磷 600~750mL/hm2。 卵盛期到卵孵化盛期是防治关键期,注意交替混合用药1~2次。

7.2.2 棉蚜。卷叶株率10%~15%或单株有蚜虫30头时防治棉蚜,可用噻虫嗪、啶虫脒、氟啶虫胺腈等药剂喷施,如选用25%噻虫嗪180 g/hm2、50%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5 g/hm2。喷药以叶片背面为主,隔3~4 d再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

7.2.3 红蜘蛛。红叶率20%时防治红蜘蛛,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螺螨酯、哒螨灵等药剂,如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600~750 g/hm2、20%乙螨唑悬浮剂 75~150 g/hm2、15%哒螨灵 450~600mL/hm2。

7.2.4 棉盲蝽。苗期至蕾铃期当百株有棉盲蝽成、若虫1~2头或被害株率达到3%时防治,可用噻虫嗪、啶虫脒、马拉硫磷、溴氰菊酯、氟啶虫胺腈等药剂,如选用50%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5 g/hm2、25%噻虫嗪180 g/hm2、10%联苯菊酯 450~600mL/hm2。9:00 以前或17:00以后用药,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要喷到,不能倒着边走边打。

7.2.5 烟粉虱。使用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啶虫胺腈和溴氰虫酰胺等药剂喷雾防治,如选用25%噻虫嗪300 g/hm2、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300 g/hm2;吐絮期选用 24%阿维·矿物油 750~1 125mL/hm2兑水喷雾[5]。

棉花现蕾后棉铃虫、蚜虫、盲蝽象、蓟马等害虫常混合发生,要交替用药防治,用水量为蕾期600~750 kg/hm2、花铃期 900~1 200 kg/hm2,可联合统防统治采取机械化防控。

8 化学调控

短季棉前期以促为主,可不化控。蕾期长势较旺,根据田间长势和天气情况,棉花生长到6~8片真叶时,用缩节胺7.5~15.0 g/hm2兑水375 kg/hm2喷洒棉株,喷洒要均匀一致;地力较差的棉田不宜过早化学调控,可结合苗情、墒情和天气情况合理掌握[6]。

花铃期根据苗情、天气情况综合判断化控1次或2次,棉花生长到12~15片真叶前后,用缩节胺30~45 g/hm2兑水450 kg/hm2均匀喷洒;花铃期化控基本原则是“多次少量”,具体用量根据棉花长势和降雨量确定。

打顶后1周,采用缩节胺30.0~37.5 g/hm2兑水450 kg/hm2均匀喷洒,从而控制无效花蕾,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遇连续阴雨或出现旺长势头的棉田,应适当加大用量或补喷1次。

9 整枝打顶

7月初整枝,将第一果枝以下的营养枝和主茎叶全部去掉;7月25日前后打顶,做到 “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株高控制在80~90 cm之间。

短季棉生育期比较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应于7月25日前打顶完毕。推迟打顶,会造成短季棉生育期推迟,棉花产量不高反低;适期早打顶,可减少无效养分消耗。

10 化学催熟

对贪青晚熟的棉田进行脱叶催熟,9月下旬吐絮率达到40%~60%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2 250 g/hm2,或用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300 g/hm2兑水均匀喷雾,如施药后12 h内遇中到大雨,应当重喷。

11 摘花收获

根据天气和棉花成熟情况及时人工集中采摘,摘取完全张开的棉铃花絮。对短季棉喷施噻苯隆落叶剂,可使棉铃吐絮相对提前。当棉株脱叶率达95%以上、吐絮率达90%以上时,有条件的可使用小型采棉机采收。

猜你喜欢

结铃噻虫嗪吐絮
伊犁河谷区域棉花新品种筛选试验分析
陆地棉吐絮率的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长江流域缩节胺运筹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的影响
超高产优质棉花品种新陆中42生理特征及产量结构的研究
竹醋对噻虫嗪防治紫薇长斑蚜的增效作用研究
喷施脱叶剂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新顺
30%噻虫殝悬浮剂防治梨木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猕猴桃园区桑盾蚧防治试验
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