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的塑造
——湛甘泉治国理论现代诠释与重构(二)

2022-12-13唐雄山汤刘洋

关键词:主导性君臣甘泉

唐雄山,汤刘洋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引论

任何一个心理情感能量场中都同时存众多的心理情感能量,这些心理情感能量互相依存、互相较量、互相制约与平衡,最终,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某个或某一些心理情感能量会取得相对主导性地位。这一相对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会主导心理情感场运行与发展,保持心理情感能量场相对平衡与稳定,为场中成员提供安身立命之所。这就意味着某一特定心理情感能量场其“理想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可以通过某种原则与路径塑造出来。

实际上,《大学》对此早有论述。《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1。德者得也。根据道家的观点,得之于道谓之德。道具有“万有”“全在”的特性,德从道那里也得到了这种特性。儒家说,得之于天谓之德。在先秦儒家那里,这里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因此,《大学》中所谓的德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这些属性是人性的构成要素。“明明德”就是光大、弘扬、扩充人与生俱来的善德、美德,即湛甘泉所说的“天理”(但湛甘泉思想中的“天理”内涵更广)。有“明德”,就有“暗德”,就如有阳就有阴一样,两者互体、互融、互化[2]6。“明德”与“暗德”都是人的事实本体,同时“明德”也是人的价值(道德)本体。

贾谊在其著作《新书·道术》中,列出“明德”56,“暗德”56。其中,“明德”主要有慈、孝、忠、惠、友、悌、敬、贞、信、廉、正、洁、和、宽、诚、慎、俭、仁等;“暗德”主要有嚚、孽、倍、困、虐、敖、嫚、伪、慢、贪、邪、汰、乖、阨、侈、怠、戾等[3]303-304。有多少“明德”就有多少“暗德”。“明德”与“暗德”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并以质的形式存在着。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与启动之下,这些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就会转化为心理情感能量,有如煤、汽、油、柴一样,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就会转化为能量。“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就是一种“外部力量”。一件事情、一个情景、一个物件,甚至一个欲念,都有可能同时启动“明德”与“暗德”,并使其转化为相应的心理情感能量,这些能量互相冲突与较量。“明明德”就是通过光大、弘扬、扩充人性善德、美德,使“明德”在与“暗德”较量的过程中取得主导性地位,从而塑造“理想的”的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

从本质上来看,国家是一个由众多的、各种类型的心理情感场所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型心理情感能量场。关于如何塑造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心理情感能量场“理想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在湛甘泉思想中有十分丰富的论述,其中有三点最为关键:一是以礼为本,以刑为辅;二是构建良好的君臣关系;三是敬畏场中的主体。这三点既是原则,也是路径。

一、以礼为本,以刑为辅

《大学》“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属于个体行为,是调节“明德”(“天理”)与“暗德”关系的“个体(自体)力量”,也是塑造个体“理想的”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的路径与方法。要塑造国家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心理情感能量场“理想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必须借助制度与规范,即礼与刑。湛甘泉主张以礼为本,以刑为辅。

(一)为国以礼让为本

湛甘泉说:“为国以礼让为本。孔子曰:必也使无讼乎。……然则人君之为治岂可不端其本哉?”[4]1792至于“为国以礼让为本”的深层原因与起效机制,湛甘泉做了分析与论述,他说:

“邪正不两立者也,故善心生则恶念消,敬让兴则争讼息。故教人者在使之体认天理而巳,治民者在感发其天理之念而已。天理日长,则人欲日消,而恶与忿争日化矣。苟舍其本而欲治其末,徒事刑法以制之,吾恐欲民无恶而犯者日多,欲民息争而争者日炽,其端不可得而穷也,意盍亦深探其本哉。”[4]1820-1821

邪与正、善与恶、敬让与争忿等,同时存在于人性之中,是人的事实本体,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它们就会转化成两两相对、互相矛盾、互相制约与平衡的心理情感能量。根据湛甘泉的观点,其中,正、善、敬让等是“明德”(即“天理”),而邪、恶、争讼等是“暗德”(即人欲)。在自然的状态下,天理与人欲的运行的机制是此消彼长,轮流上场[5]94-106。但是,如果进行人为的干预,用礼对人们进行长期的、系统的、深入的教化,“感发其天理之念”,则“天理日长”,“人欲日消,而恶与忿争日化”。如果只用刑法来制约人性中邪、恶、争讼等,那么就会出现“争者日炽”。因为这么做忽视了战胜人性中邪、恶、争讼等的根本性的主导力量,即存在于人性之中的天理,如正、善、敬让等。

(二)化人在德不在刑

湛甘泉说:“化人在德不在刑。德者,顺也;刑者,逆也。”(明湛若水撰《格物通卷四十七·立敎兴化中》)“德者顺也,刑者逆也”是礼治与刑罚之间根本性区别。礼治着力启发、调动存在于人性之中的同情、怜悯、关怀、爱、孝、悌、慈、义、礼、俭、诚、正等,让同情、怜悯、关怀、爱、孝、悌、慈、义、礼、俭、诚、正等在人性组合形态中取得主导性地位,或让同情、怜悯、关怀、爱、孝、悌、慈、义、礼、俭、诚、正等与人性中的占有欲、好斗心、报复心、冷漠心、推卸责任的欲望、惰性等处于互相制约与互相平衡的状态,所以,湛甘泉称之为“顺”。刑罚则相反,它好像一剂猛药,在企图压制人性中的占有欲、好斗心、报复心、冷漠心、推卸责任的欲望、惰性等同时,也会摧毁人性中同情、怜悯、关怀、爱、孝、悌、慈、义、礼、俭、诚、正等心理情感,所以,湛甘泉称之为“逆”。这种“顺”与“逆”的差别,导致了礼与刑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地位的差异[6]25。

(三)乡饮之礼劝天下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乡饮之礼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御制《大诰》,其中明确规定:

乡饮酒礼不过申明古先哲王教令而已,所以乡饮酒礼序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异罪人。其坐席间,年高有德者居于上,年高纯笃者并之,以次序齿而列其席间。有曾违条犯法之人列于外坐,同类者成席,不许干于良善之席。主者若不分别,致使贵贱混淆,察知或坐中人发觉,主者坐以违制。奸顽不由其主,紊乱正席,全家移出化外。[4]1839-1840

湛甘泉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乡饮之礼,所以老老也,所以善善而恶恶也。老老之化行,民知有长幼矣。善恶之分严,民知从事于善矣。是故刑赏不必加于天下而天下知劝惩者,其惟乡饮酒之礼乎。”[4]1841从乡饮酒之礼的规定与湛甘泉的评价来看,乡饮酒之礼的作用有:劝、导、警、戒、罚。这种礼治措施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塑造“理想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

(四)治天下,礼刑而已

礼与刑是两种不同心理情感能量的载体。礼承载并向人们传播仁、义、慈、亲、孝、悌、信、诚、忠、友、敬、恭、谨、俭、洁等心理情感能量,对人们进行教化、引导、劝导,以塑造人们“理想的”人性组合形态、心理结构与行为模式。刑承载并向人们传递警、惧、恐、慌、痛、疼、苦、愁、忧、焦等心理情感能量,防止人们触犯刑律;对已经触犯刑律者进行刑罚,让犯法者亲历惧、恐、慌、痛、疼、苦、愁、忧、焦等心理情感能量的煎熬,使其以后不敢再犯,或无法再犯。在心理情感能量场的建设过程中,礼与法有着不同的领域、职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两者不可或缺。

湛甘泉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他说:“夫治天下,礼刑而已耳。”(《泉翁大全集郑之三十二·文集·杂著·礼刑对赠陆君选之》,门人邵阳陈大章等校刊)。有人问,取消肉刑行不行?湛甘泉说:“可则尧舜之仁为之矣。夫愚民,杀之而不见其形,则不知戒,戒而使远之,仁之术也。”(《文集·樵语·语道第二》门人沈珠潘子嘉世礼同刊)在湛甘泉的思想体系中,礼刑并用具有理论与历史依据[6]23。

二、构建良好的君臣关系

君与臣都是心理情感能量的载体,两者的心理情感能量互相作用,互相交换,互相感应,形成复杂的、网络型的心理情感能量场。这个心理情感能量场是国家心理情感能量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交叉与重叠,两个场中的心理情感能量互相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君臣关系,塑造君臣心理情感能量场“理想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君臣各有其道

君道的内涵是什么?湛甘泉引《国语·周语》:“宽、肃、宣、惠,君也”。即宽、肃、宣、惠就是君道。宽与惠是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仁同义,是天理,亦是心理情感能量;肃,即是严、威严,亦是心理情感能量;宣,即教化。

宽、肃、宣、惠有着各自的作用:

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施教也,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则必固,时动而济则无败功,教施而宣则遍,惠以和民则阜。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国语·周语》)

从对上述这段话的分析来看,宽、肃、宣、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为君的规范体系,这个规范体系中包括了内涵、目的与功效。内涵就是宽、肃、宣、惠,它们是君主的心理规范,是主导性的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这种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会转化为君的行为规范。目的分别是保本、济时、施教、和民。功效分别是本固、无败功、施遍、民阜。达到了这四种功效,就可以塑造国家心理情感能量场“理想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就可以使人民长安,国运长保。

除了宽、肃、宣、惠是为君之道,湛甘泉认为俭也是为君之道。湛甘泉认为,君主应当“谨其俭约之德,不可以欲败度、纵败礼。”俭与奢相对,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在外界力量的触动之下,就会转化为相应的心理情感能量,这两种能量会互相较量。如果君不“谨其俭约之德”,奢就会取得主导性地位,君主便会产生纵欲与奢侈的行为。作为最高统治者,集权力与资源于一身,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君主“奢侈之心一萌”,其后果便不可设想。[4]275-276因此,俭不仅仅是君主(可以泛指任何一个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行为规范,也是君主的心理规范。

湛甘泉特别强调仁对君主心理与行为的规范作用,他说:

臣固不可以不敬,君亦不可以不仁。仁则明,明则有以辨邪佞、察忠直,而不失其所以为敬。苟不仁,则不明。不明则将以奔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非敬,邪佞日亲,忠直远矣,甚非社稷生民之福也,故不敬则当责之臣,不仁尤当责诸君。[4]1673-1674

上述这段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敬是臣的心理与行为规范,仁是君的心理与行为规范;第二,如果仁这种心理情感能量不能取得主导地位,君主就不会受仁的规范与约束,就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根据湛甘泉的观点,君主仁,就会圣明,圣明就能辨邪佞、察忠直;否则,就会“以奔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非敬”,进而造成“邪佞日亲,忠直逺矣”政治气氛与政治格局,“暗德”及其相关的心理情感能量就会取得主导性或支配性地位,国家心理情感能量场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甚至分裂,国家与人民就会遭殃。

关于臣道的内涵,湛甘泉在《格物通卷四十四·事君使臣中》引《国语·周语》:“敬、恪、恭、俭,臣也。”即敬、恪、恭、俭是臣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与行为规范。敬、恪、恭、俭有着各自的作用:

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国语·周语》)

上述这段话的意思是:以敬畏之心奉行君主的命令,就不会违背君命;以恪慎之心守住自己的学业与事业,就不会松懈;以恭敬之心办事,就会免于死亡;以节俭之心规划日常花费,便会富足而远离忧患。对君臣关系与国家长治久安来说,敬、恪、恭、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远于忧,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上任事而彻,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国语·周语》)

除了敬、恪、恭、俭是臣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与行为规范外,忠也是臣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与行为规范。湛甘泉说:“臣之事君,致身以济难,忠而已矣。”[4]1658臣子为君办事,舍身解决君主所遇到的困难,是因为有一颗忠心。这颗忠心,使臣子在心理上感到“主忧臣辱”,形成强大的心理情感能量,这种强大的心理情感能量使臣采取一系列相关的行为:“主辱臣死,竭力以脱君于险”;“主尔忘身,公尔忘私,其志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1658

湛甘泉认为,敬是作为臣子最根本、最核心的心理情感能量与行为规范,他说:

盖人臣事君之不忠者,岂有他哉?皆由此心之不敬。不敬则懈心生,懈心一生则此心之天理不存。凡所以欺君罔上、鳏官窃禄、鄙夫之事,何所不为哉?故敬也者,人臣所以事君之本也。诚使此心常存天理,干干而不懈,则有以见夫国家之事,凡其势之所可为、力之所能为者,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为之无不尽矣,宁肯隳厥职哉?[4]1672-1673

湛甘泉上述这段论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敬是“人臣所以事君之本”,忠、恪、恭是敬而派生出来的;不敬就会不忠,不敬不忠就会心生懈怠,对君主交待的事就不会恪尽职守,对君主本人也不会有恭敬之心理与行为。第二,敬是“天理”(明德),如果臣子常存此天理,办起事来就会“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二)君臣各尽其道

为君有为君应有的、“合法”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与行为规范,为臣有为臣应有的、“合法”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与行为规范。那么,做了君主或想做君主,就必须充分发挥、光大、扩充君应有的、“合法”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必须遵守做君的规范,以达到“理想的”的状态;做了臣或想做臣,就必须充分发挥、光大、扩充臣应有的、“合法”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必须遵守做臣的规范,以达到“理想的”的状态。《国语·周语》载刘康公言:“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孟子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湛甘泉充分继承并发挥了孟子的思想,他说:

孟子此言尧舜为君臣、尽人伦之至,所以晓告当时君臣取法之也。夫尧以道治民,君道之至也;舜以道事君臣,道之至也。道者,天理是也。为君而未至于尧,是君道犹有未尽也,故尤为贼害其民;为臣而未至于舜,是臣道犹有未尽也,故犹有不敬其君。慢君、贼民,则无道极矣,可不惧哉?夫后世之为君者,与尧之为君同此心也,同此理也;后世之为臣者,与舜之为臣亦同此心也,同此理也。何后世之为君臣者其去尧舜之君臣若是相远哉?尽心与不尽心尔。[4]1690-1691

湛甘泉上述这段话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君之道与为臣之道都是天理,是君臣必遵守的心理与行为规范,不遵守就是无道;第二,后世之君臣与尧舜的差别就在于尽心与不尽心,所谓的“尽”,就是将为君之道与为臣之道发挥到“理想的”的状态;第三,只要效法尧舜,天下就会大治。

从君臣关系构建的角度来看,根据湛甘泉的相关论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交相责难;“臣无面从退有后言”;君臣相与在于信。

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载,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湛甘泉对这句话做了深度的阐析,他说:

礼是天理之见于实事者,忠是天理之发于实心者。定公之时,君弱臣强,上下无道,使臣事君之问亦有所感而发也。故孔子告之以此,盖君之所使于臣之事,必其天理之所当为,而非所不当为而为者,斯乃谓之礼,则臣必可奉行矣;臣之所事于君之道,必由于天理之正,而非罔所不正以为正者,斯乃谓之忠,则君必无过矣。然天理一而已矣,上以礼感,下以忠应,有不可诬者,君礼臣忠,则各尽其道,上下交而为泰矣,尧舜之克艰,亦不过如此,圣人之言,真万世君臣之鉴欤![4]1685-1686

上述这段话湛甘泉论述了两个问题:第一,礼与忠都源于天理,天理则是潜在的心理情感能量。礼是可见的事实性的制度规范,是相关心理情感能量的载体;忠则是心理情感能量与心理活动规范。礼与忠是臣与君之间心理情感能量交换与行为互动的成文契约与心灵契约。前者约束人们的实际行为,后者通过约束人们心理活动进而达到约束人们实际行为的目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第二,由于礼与忠都源自天理,或者说是天理的载体,那么其本身也就可被称为天理。君依天理“使臣”,给臣下的任务就会合情合理,“则臣必可奉行矣”;臣下依天理“事君”,臣子说话和办事就会走正道,“斯乃谓之忠”。

湛甘泉认为,天理源于心,尽心便可尽天理,他说“臣尽其臣之心,则事君以忠矣;君尽其君之心,则使臣以礼矣。”[4]1671

2.君臣交相责难

所谓的“君臣交相责难”,用现代管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君臣(上级与下级)之间互相进行建设性批评与自我批评。湛甘泉引述史载帝舜与皋陶之间的一段对话,大意如下:

帝舜说:“天命无常,治与乱、安与危相倚伏。如今虽然天下大治、礼备乐和,但只要敬畏之心片刻不存,那么怠惰之心就会泛起,所以要时时戒谨。否时,祸患自生。人臣为君之股肱,乐于工作、勤于办事,则君主的决策就会得到贯彻,百官也会取得成绩。

皋陶闻舜之言,拜手稽首,大声地说:“人君为臣之元首,当总率群臣,做好战略与策略决策,为国家把握好大政方针,同时,又要谨守法度,依法决策。因为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在频繁的日常决策过程中,很容易失守法度,并随意更改国家法律制度。所以君主要深以为戒,心存敬畏。对于群臣百官德行与绩效要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考核,如此就不会有诞慢欺蔽之失。决策、考核都是大事,当心存敬畏,慎之又慎。君明臣良,众事皆安。君主把握方向,负责决策;群臣负责执行。如果君行臣职,关注甚至亲自做那些烦、细、碎的事情,则群臣百官必定懈怠、不肯任事,从而导致万事废坏,希望君主深以为戒。”

帝舜闻言拜手,对皋陶之言深表赞同,说:“你任职办事,不可不怀敬畏之心。”[4]1661-1662

在帝舜与皋陶对话的过程中,帝舜对臣下提出了事事敬畏、时时戒谨、乐于工作、勤于办事的要求;臣下皋陶则对帝舜提出要把握好大政方针、不可君行臣职、要谨守法度、要合理考核、要心存敬畏、要慎之又慎的建议。湛甘泉认为,帝舜时期,天下大治,与君臣之间互相进行建设性批评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这种建设性批评有助于“明明德”、抑“暗德”,有利于天理的扩充与弘扬,从而构建并维护君臣之间“理想的”心理情感能量场。

3.“臣无面从退有后言”

“臣无面从退有后言”是舜对大臣的劝诫,意思是:作为大臣,应当诚心实意地辅佐君;君说话办事有违于道,臣应该当面指出,帮君改正;臣不能当面顺从,甚至阿谀奉承,事后背地里说三道四,指责君的不是。湛甘泉认为,“面从者,非惟不能正君之失,且将长君之恶矣;退有后言者,则是心非腹诽,怨谤其君者,罪莫大焉。”[4]1661

湛甘泉在《格物通卷四十五·事君使臣下》中引了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两个故事。

故事之一:唐太宗贞观元年十二月,有人告魏征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地位为其亲戚朋友谋利。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没有这种情况。温彦博对唐太宗说:“魏征办事说话毫不隐讳,直来直去,而且远嫌疑,心虽无私,但也有不对之处。”唐太宗于是让温彦博劝诫魏征:“自今以后,不要像过去那样说话毫不隐讳,直来直去。”他日,唐太宗召见魏征,魏征对唐太宗说:“我听说君臣同体,应该互相坦诚。如果君臣上下都有所隐讳,不说实话,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因此,我不敢听从皇上您的劝诫。”唐太宗惊恐地说:“我已经后悔了。”[4]1732-1733

故事之二:贞观六年闰月乙卯,唐太宗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昔日是皇上的仇敌,想不到今日能够与我们一起宴欢。”唐太宗说:“魏征、王珪办事尽心尽力,所以我很重用他们。但是,魏征,你每次向我进谏,我不听从,我反过劝你,要你顺应了我的心思,你就不答应,不理我,为什么啊?”魏征回答说:“我认为事情不对,所以向您进谏,陛下您不听我的劝谏,如果我应了你的要求,则事情就会施行,所以不敢答应。”唐太宗说:“暂且先答应下来,接着再进谏,又有什么关系呢?”魏征说:“过去舜帝就告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我心里明知事情不对,有违天道,而口头答应陛下,这就是所谓的‘面从’,这难道是稷契事舜帝之意吗?”[4]1734-1735

正是因为魏征对“臣无面从退有后言”的心理与行为规范的坚守,也正是因为唐太宗充分理解“臣无面从退有后言”的意义,从而构建了良好的君臣关系,整个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生态才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4.君臣相与在于信

信与疑相对,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即是人的事实本体。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它们就会转化为相应的心理情感能量,当能量足够强大时,就会推动人们采取相应的行为。在儒家看来,君臣相处,成就事业,就必须使信战胜疑并取得主导性地位,形成以信为基础的心理情感能量场,以信规范君臣的心理结构与行为。湛甘泉充分继承了儒家这一思想传统。

湛甘泉说:“君臣相与之际,信与不信而已。”[4]1748湛甘泉认为,君臣之间没有信任,就会出现“君以术而御其臣,臣以术而应其君”的可怕政治生态,这种政治生态是一切祸乱的起源,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4]1748

君臣上下要互相信任,那么双方就要诚心诚意,体认天理,不能有一丝杂念,湛甘泉说:“上下之心一而已矣,理一而已矣,故纯一则不杂,不杂则诚。未有诚而不动者,一心之感应也。故言无不听谏,无不行,信在言前也。”[4]1749湛甘泉引《礼记·缁衣》:“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4]1681所谓的“可望而知”,就是表里如一,行与心一,有“正大光明之气象”。所谓的“可述而志”,就是一贯忠诚其职业,无私心私行,有“德政纯懿之情状”。如此,就会形成“上、下之间不疑不惑”的良好的政治生态。

湛甘泉认为,三代之所以治与后世之所以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君臣心理与行为的透明度与可预期性存在巨大的差别。他说:“三代君臣以道相与,以义相合,诚而已矣,上下交诚然而德业不成者未之有也。后世君诱其臣以富贵,臣干其君以文艺,相率为伪而已矣,上下交伪,然而灾害不生者未之有也。治不古若无恠乎其然矣。为人君者,其可专以文辞取士而徒以富贵诱其臣哉?”[4]1746-1747

三、敬畏场中的主体成员

任何一个心理情感能量场都有其主体成员。在国家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心理情感能量场,人民是主体与根本,是国家心理情感能量场正常运行的根源性动力。失去这个主体与根本,国家心理情感能量场就会瓦解。所以《大学》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湛甘泉则进一步指出,对场中的主体(民)要怀有敬畏之心。对此,湛甘泉论述道:

民心所存即天心之所在,故忽乎民即慢乎天也,民若可忽也,天顾可慢乎?有天下民社之寄者,可不知所以敬乎民而敬乎天哉?[4]701

所谓天之明畏者,非别有他好恶也,即民之好恶便是天之明畏。[4]701

凡民有所欲,天必从之;如民好善,天则福其善;民恶淫,天则祸其淫。故民欲亡纣,则天意去商也必矣。是故明君不畏方张之强敌,而畏大可见之民心。民心即天地之心也。[4]708

正是因为民心即天心,民欲即天欲,统治者必须对民怀有敬畏之心。敬,有尊重、尊敬、恭敬、端肃、敬谨、警戒之意,于人于事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畏有惧、恐之意。敬与畏,是两种心理结构,也是两种心理情感能量,当统治者内心这两种心理情感能量足够强大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做出对民有利的事来,满足民心与民欲。湛甘泉警告统治者:“违民心者,民心亦违之。民心违之,即天命违之矣。”[4]713-714“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有天下者可不惧乎?”[4]728

湛甘泉认为,正是因为人民可敬可畏,所以,统治者要治民以信、事利于民、政询于民、待民以仁。

(一)治民以信

湛甘泉说:“国之有民,民之有信,犹身之有元气也,不以信治民,是自贼其元气也。元气亡而存者寡矣。”[4]3655

信是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信与疑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是人性中的两个要素,也是两种心理情感能量。这两种心理情感能量会互相较量,此消彼长。湛甘泉认为,人民对政府、对管理者(统治者)的信任,是国家的元气。在一个心理情感能量场中,哪种能量取得优势,取决于场中领导者的行为。如果统治者不以信治民,根据心理情感能量感应机制[7]27-28,就会激发、启动人民的怀疑,人民就会失去对国家、政府、统治者的信任,国家、社会的元气就会大伤。一旦怀疑取得主导性或支配性地位,怀疑弥漫整个心理情感能量场,政权就无法维持,国家、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6]12-13。

(二)事利于民

任何事物都是心理情感能量的载体,不同的事物承载不同的心理情感能量。事利于民就是要“以民之利为利”,不能以己之利为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执政为民。事事以民之利为利,则事事承载、传递仁、义、慈、怜、廉、俭、敬、畏等心理情感能量。湛甘泉认为,要做到事利于民,统治者就必须节财用、去冗费、薄税敛、宽力役。[4]3509-3558

(三)政询于民

在中国,政询于民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传承,《周礼·秋官》载:“小司宼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湛甘泉充分继承并发展了政询于民的思想,在他看来,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都要政询于民,集广大人民的智慧,以图制度、政策的完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人民说话,对人民怀有敬畏之心,尊重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力。如果对人民没有敬畏之心,不让人民说话,不听取人民的心声,政策就会失误,就会遭到人民的背叛。湛甘泉说:“山川所以宣地气而出财用,犹口之宣人心而言善败。……夫人君考德必听于民,故百工陈谏,庶人传语,尝使之宣其情而勿壅也。厉王乃使卫巫以监谤,是壅民之口,民将叛之,亡无防矣。为人君居民之上者,慎勿壅其口以自溃也。”[4]725-726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政询于民可以获得人民的心理承诺与行为承诺,有利于建立、加强人民与政府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因此,政询于民在本质上是人民与政府之间心理情感能量互相交换过程与途径,否则人民与政府就分离,国家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心理情感能量场就会出现严重的分裂。

(四)待民以仁

湛甘泉说:“视民如伤,此文王之所以圣也,如伤者如伤己也。夫视民之伤如伤己焉,一体之仁也,仁之至也。……痛痒相关,此文王视民如伤之心也”。[4]741这话的意思是,君主(管理者)见到人民受到伤害就如自己受到伤害,见到人民遭受苦难,就如自己遭受苦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君民一体,无分彼此。这是所谓的“一体之仁”,是“仁之至”。

仁与戾相对,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在外力的作用下,会转化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情感能量。仁的内涵包括慈、孝、悌、友、怜、惠、同情、关怀等,戾的内涵包括暴、残、酷、冷漠、斗、争、讼等。根据心理情感能量感应机制,君主待民以仁,就会使人民启动与仁相应的心理情感能量,从而让整个国家充满慈、孝、悌、友、怜、惠、同情、关怀等心理情感能量等[7]27-28,社会就会安定和谐。如果君主待民以戾,整个国家就会充满暴、残、酷、冷漠、斗、争、讼等心理情感能量,社会就会四分五裂。

在湛甘泉的思想体系中,待民以仁的具体措施有许多,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不侮鳏寡,不虐无告

湛甘泉说:

圣人之治天下,不能保其无鳏寡孤独之穷民也;圣人之政能使之有养而已。故尧之不虐无告,文王不敢侮鳏寡,此先王恤穷之政也。故王制有常饩以养之,然后无一物不得其所而仁覆天下矣。国家仁厚之泽下及孤老无告之人甚渥也,府、州、县设为养济院,而又岁时有给赐焉,固无有一夫之不被者矣。[4]3773-3774

湛甘泉上述这段话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由于社会的生态性与个体生命的周期性,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鳏寡孤独之穷民”,圣人治理的社会也不例外。第二,圣人治理的社会会充分考虑到“鳏寡孤独之穷民”的权力与利益,“不虐无告”“不侮鳏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与规章制度,建设相应的设施,使“鳏寡孤独之穷民”有吃、有喝、有住、有穿。第三,对“鳏寡孤独之穷民”的照顾,要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府、州、县设立养济院,形成网络状的照顾体系,做到“无有一夫之不被”。

“鳏寡孤独之穷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对这些人的照顾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所以,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对此都十分重视。《格物通卷九十八·恤穷下》载:

洪武八年正月,上命中书省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所依者给以屋舍。仍谕之曰:“天下一家,民犹一体,有不获其所者,当思所以安养之。昔吾在民间,目击其苦。鳏寡孤独、饥寒困踣之徒,常自厌生,恨不即死,如此者宛转于沟壑可坐而待也。吾乱离遇此,心常恻然,故躬提师旅,誓清四海,以同吾一家之安。今代天理物,已十余年,若天下之民有流离失所者,非惟昩朕之初志,于代天之工亦不能尽也,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懐,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也。”[4]3821-3822

上述这段文字透露了几点重要的信息:第一,穷民无告者、鳏寡孤独、饥寒困踣之徒,作为个体,这些人是软弱无力的,但是,作为群体,一旦被组织起来,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朱元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他们取得了天下。第二,人民作为个体或群体,如果“常自厌生,恨不即死”,说明痛苦、绝望、悲伤、仇恨、愤世嫉俗等心理情感能量充满了个体内心、家庭或整个社会,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第三,为了维护政权与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必须关心并照顾穷民无告者、鳏寡孤独、饥寒困踣之徒,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政或“不忍人之政”。第四,仁政或“不忍人之政”必须出自人性、出自人心,否则,就会做做样子,流于形式,没有效果,甚至还有相反效果;特别是如果各级官吏利用相关制度与政策,大肆贪污,就会激怒广大民众,使整个国家心理情感能量场出现严重的分裂,并最终瓦解。

2.凶年饥岁,施以荒政湛甘泉说:

荒政者,救荒之政,所以恤民穷也,聚万民者。岁荒则民将流离,故聚之也。[4]3837-3838凶年,也被称为灾年或荒年,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事件,但这种事件承载了痛苦、焦虑、绝望等心理情感能量。作为国家的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实施、推行“荒政”,救济灾民,避免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疏导受灾群体的痛苦、焦虑、绝望等心理情感能量,让受灾群体看到希望,得到安慰与温暖。否则,人们变得愤怒、仇恨,进而产生相应的行为,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之中。

湛甘泉说:“赈饥之事以朝夕为死生者也,故其机宜速不宜缓。赈饥之用以多寡为财费者也,故宜丰不宜吝。”[4]3881意思是说,赈济饥荒关乎大批人的生死存亡,情况紧急,采取行动要迅速,不能拖延,各级管理者要当机立断,相机而行。同时,赈济饥荒各种资源要充足。湛甘泉又说:“处荒之政,预备为上,赈救为下。”[4]3876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处荒之政,预备为上”属于事前控制。事前控制要求管理者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处理要有充分的准备。

湛甘泉关于“荒政”的论述十分丰富。“荒政”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湛甘泉关于“荒政”的论述对各种灾害频发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3.穷民之诉,上达于王

《周礼·秋官》载:“大司冦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惸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对此,湛甘泉做了深度诠释,他说:

此《周礼》秋官之职也。君门咫尺万里,使下情壅蔽则虽有欲赴愬于王者,孰从而上达邪?于是立之以肺石,凡远近惸独老幼穷民之无告者,欲愬于上而长令不以闻,则使立于肺石之上,至于三日之久,则真情得矣,然后士师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吏焉。何则?君腹心也,民四体也,四体受病而腹心弗察,此身心不相联属者,莫大之症矣。先王灼知乎此,必使之相通,则民隐无不达,而后人君恤穷之心可尽,而穷民得其所也。[4]3775-3776

湛甘泉在这里论述了五个问题:第一,君民之间信息沟通(即心理情感能量交换)至关重要,因为,“君腹心也,民四体也,四体受病而腹心弗察,此身心不相联属者,莫大之症矣。”第二,从地理空间来看,君主近在咫尺;从组织等级及信息传递的链条来看,君主则在万里之外,民情民愿在这个链条的传递过程会被有意无意地过滤,人民真正的诉求、真实的心声壅阻于下,君主无法听到,无法了解。第三,有些地方官员,出于私利的考量,故意阻挠人民向上传递不满的信息,如此,人民怨、恨、怒、愤、仇等心理情感能量就会越积越厚,越积越深,最后来一次具有巨大破坏力的总爆发。第四,为解决民情壅阻的问题,疏导人民怨、恨、怒、愤、仇等心理情感能量,大司寇设立“肺石”(类似后世的鸣冤鼓、亦类似现代的信访办),使“远近惸独老幼穷民之无告者”表达心声,使“士师听其辞以告于上”。第五,对壅蔽民意的地方长官进行惩罚,以安民心,缓解、疏导人民对国家与社会的怨、恨、怒、愤、仇等心理情感能量。

猜你喜欢

主导性君臣甘泉
宋代君臣殿上间距考论
稳增长要更关注主导性企业
我有一个想法
甘泉水 幸福水
易筋经(九)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甘泉润万家 青年志愿行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the Binary Mixtures of 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and Ionic Liqu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