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荣光福建仕履考

2022-12-13张宏波

关键词:嘉庆荣光道光

张宏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吴荣光(1773—1843),字殿垣、伯荣,号荷屋、可庵、石云山人,广东南海人。清嘉庆三年(1798)举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缘事降调福建布政使,于此任上休致。擅金石学,工书能画。有《石云山人诗文集》《筠清馆金石记》《辛丑消夏记》《历代名人年谱》等传世,并自订《荷屋府君年谱》。

查考吴荣光自订年谱,吴氏一族自宋由福建迁往广东,始居新会县棠美乡。明崇祯年间,始迁祖福建龙岩县知县吴化龙,迁族佛山。吴荣光母梁氏,为福建罗源县知县梁翰之女。可见,吴荣光祖籍福建,家族与福建密切相关。此外,吴荣光自清嘉庆四年(1799)入仕至道光二十年(1840)休致,四十余年间,共三次任官福建:清道光元年(1821)正月至道光二年(1822)八月,福建盐法道,补授福建按察使;道光六年(1826)八月至道光八年(1828)六月,福建布政使;道光十七年(1837)三月至道光二十年(1840)四月,福建布政使。总之,吴荣光与福建,渊源颇深。任职福建期间,吴荣光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对福建一地在道光年间的发展做出贡献。对吴荣光福建仕履经历的考察,可为吴荣光的生平家世、仕履研究提供更多细节与视角,更可为福建地方史的研究提供线索与佐证。

一、三任福建

吴荣光首任福建,在清道光元年(1821),时年四十九岁。正月,奉旨调补福建盐法道。四月,抵任。八月,兼署按察使,十二月,奉旨补授福建按察使。道光二年(1822)“八月,奉旨调补浙江按察使,启行时绅士父老送者,约五百人。”吴荣光感动之余,作诗《出闽境》:“一路篮舆拨郁丛,小竿西接大竿东。①云收雨气连山白,日压霜痕到树红。地接三关双峡险,人思九牧八闽通。建溪父老临岐泪,嘱我重来万口同。”[1]319值得一提的是,吴荣光在《荷屋府君年谱》中,对于每次离闽时士绅百姓送行人数都有记载,且人数少则几百,多至近千,可见其官声之好,亦可见其对民众认可的关注与珍视。

吴荣光再任福建,在清道光六年(1826),“八月抵京……奉旨补授福建布政使,召见二次,训诲周详,谕以:‘汝年力富强,历官俱好,是以一经销假,即放此缺。福建得汝一好藩司,亦可放心。’”[2]340-341十月,抵闽上任。吴荣光重回旧地,轻车熟路,然年岁渐长,有时不我待、及时建功之感。吴荣光写下《重至福州作二首》。《重至福州作二首》其一:“万山过后万波平,古濑微茫大小盈。②说到知津身渐老,怜将监水影犹清。竹崎梅浦都无恙③,雨笠烟篷倍有情。多谢故人相问讯,病夫何以慰苍生。”其二:“七闽海气迥苍苍,五载重来一苇杭。襟上已无多旧雨,鬓边应得几新霜。儿童竹马年非昔,父老桑蚕话正长。到处聚观吾自愧,可能心力计绥康。”[1]351此次任职至道光八年(1828)六月,吴父讣至,于是奔丧回粤。

吴荣光三任福建时,已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月,奉旨补授福建布政使。此次就任福建,直至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奉旨进京展觐。四月,抵京,赴圆明园,蒙召见二次,垂询历任官履及闽省情形。次日奉旨,以年力就衰,原品休致。”吴荣光二任福建已是轻车熟路,三任则自称识途老马,回首过往在福建的任职经历,颇多反思与感慨。他写下《入闽境》:“又感驰驱九牧才,闽南三见翠屏开。江山怜我须眉换,妇孺依人笑语来。敢谓识途如老马,多妨伏枥已羸骀。泰平事业吾何有,只问甘霖第几回。④”[1]410他还写下《三至福州和丙戌再至韵二首》其一:“十七年来话太平,闽江长此水盈盈。云开每识三山峻,风定重看九海清。数到吏才能有几,感深民瘼又关情。两番求治知何补,况复萧萧华发生。”其二:“闽山连亘粤山苍,南望归云接上杭。圣主未容恋丘壑,微臣空自感星霜。万家少壮催吾老,十郡兴除计汝长。为问此时心与力,可惭前度说丰康。”[1]411

二、对福建民生的改善

吴荣光端正勤勉的人格,成就了其善始善终的仕履生涯。为官四十多年间,吴荣光曾在陕西、福建、浙江、湖北、贵州、湖南省等地任职,对当地的政治军事、学术文教皆有积极影响,在缉盗捕贼、平讼断狱、兴学助学、倡捐劝捐、赈灾抚民方面,用力尤勤。

吴荣光祖籍福建,又三次任官于福建,使得他对福建民生各方面,存有更多责任感与使命感。清道光元年(1821),吴荣光下车伊始,即平反了一桩冤案。清道光六年(1826),又“查闽省借垫各款,清厘一千九百余案;司库存款,七百五十三案。至道光七年,核结四百四十八案。部查案及州县交代,新旧至六百余案”。[2]341清道光七年(1827),吴荣光“举律例所未载而有关风俗人心者八条,遍示晓谕”,“定《救火章程》,以闽中水龙甚小,筹藩库闲款银一千两,往广东购买三架,贮府县署内”,同时筹措银两修建贡院、续修省志、兴修水利,等等。[2]342-343道光十八年(1838),“访得淫祀邪术示禁,并饬各属禁止、查办。”[2]373道光十九年(1839),兴建义仓。“先是省中于十四年官民捐立义仓,至是筹建新廒十三座,连原廒十四座,计储谷四万三千六百余石,银存二万四千二百两有奇,以待乘时买补。手书立石记事。买补清查常平仓谷二百一万八千一百余石。”[2]374-375从剥丝抽茧平反冤情,倾心尽力了结旧案,到遍示律例、购置水龙,再到查禁邪术、兴建义仓,吴荣光身体力行,事事躬亲,无一不体现出他对各项关系到民生的政务的重视。

吴荣光施行的这些政治举措,在制度上保障了民生,具有拨乱反正的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其后,吴荣光不仅得到同仁的支持,更得到嘉庆帝的褒扬:“留心整顿,不愧简任。”[2]374可以想见,受益受惠的福建百姓自然也不会忘记吴荣光的恩情,所以每次吴荣光离闽,出现父老焚香相送、挥泪而别的场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关注福建教育

科举出身的吴荣光,深知科举对民风、学风、士风各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所以任职期间,一直非常关注科举教育。清道光元年(1821),吴荣光初到任,即劝捐添建省城书院,书院成,名曰“凤池书院”。再筹措经费,捐置《佩文韵府》及《五经大全》《周礼》《尔雅》《武英殿聚珍版》各种,共六十部。次年,吴荣光调任浙江臬使,书院院长及生童竟欲塑其像留院供奉,足见士人感怀之心。难能可贵的是,吴荣光即使离任,仍然关心凤池书院的后续发展,后来他与闽浙总督赵文恪言及此事,得其认可,于是继续筹措经费加以建设,并得赐御书“正学明道”匾额。道光六年(1826),吴荣光又任福建布政使,筹捐经费扩张书院,并捐置《全唐文》一千卷。除兴建房舍、购置书籍外,吴荣光还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识人眼光,为书院选定主持人和主讲人。其《春程十二首》诗后有注云:“余管闽盐日,率众商捐设凤池书院,始终经理者为陈恭甫侍御,主讲则赵榖士太史在田也。”[1]318陈寿祺⑤、赵在田⑥皆福建籍进士。由此,凤池书院的房舍、书籍、师资,一一完备。此外,吴荣光《重至凤池书院考校示诸生二首》[1]351《六月廿有六日,凤池书院考校和丁亥韵二首》[1]411皆记录了他考校诸生的场景,体现了吴荣光对八闽子弟的无限期许,对福建教育的热切关注。

除了建设书院,吴荣光还对贡院加以修缮。清道光七年(1827),“劝捐修建贡院,费银一十四万三千余两,计廓充及增建号舍,共用银一十万四千余两”。吴荣光还重视对学子功课的鼓励与褒奖,如清道光十七年(1837)十二月,吴荣光对鳌峰、凤池两书院诸生进行考课,主要内容包括制义、试帖、十三经经义、古诗文等,名之曰《七闽经义》,后与湖南湘水校经堂课卷合而为一集,名曰《闽湘经义》。[2]372吴荣光对科举、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为福建的风俗移易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四、与闽学人交游

吴荣光是嘉庆、道光时期重要的学者、书画鉴藏家,他与八闽学人的交游,强化了自身与福建当地的文化联系。与吴荣光交游的八闽学人,主要包括陈寿祺、赵在田、梁章钜、林则徐、伊秉绶、杨庆琛等。

吴荣光与陈寿祺、赵在田及梁章钜的堂兄梁运昌是清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进士同年。嘉庆己未科是嘉庆帝真正执政后的首科会试,帝师朱珪出任总裁,阮元为副总裁,是科共得220 人。朱珪《嘉庆己未科会试录序》言:“臣等爽木餍心,几有美不胜擢之叹!何人才应时蔚起,若此之捷也?岂非圣天子神明诚意所桴鼓而敬应者哉!”[3]考官刘权之亦云:“皇上夙夜孜孜,惟以得人为首务,是以取士之额,视昔倍增。”[3]己未科进士,经学有陈寿祺、张惠言等,小学有姚文田、王引之等,词章有鲍桂星、吴鼒等,可谓人才荟萃。从籍贯上看,220 人中,江苏占18 人,安徽占13 人,而福建与江苏、安徽相比,竟毫不示弱,有15 人之多,可见此时福建人才之盛。福建进士15 人,其中二甲5 人:梁运昌、赵在田、许、汤志尧、陈寿祺;三甲10 人:蔡本俊、吴贤湘、林东垣、蔡鸿捷、蒋翎、许亨超、柯雨官、罗宸、邱音越、孙猷。吴荣光与同为二甲进士的陈寿祺、赵在田交往密切,不仅有学识文采上的相互认可,或更有因福建地缘因素而产生的文化认同感。

从吴荣光《陈恭甫赠诗和答四首》诗,可对吴、陈两人情谊窥见一斑。“最喜榕城山色好,重寻旧雨话籶盆”,是吴荣光对旧友陈寿祺的惦记怀念,“一乡早仰经神笔,万卷谁夸学海船”“回首中朝第一流,玉清高处愧同游”,则是对其卓异学问、高洁品行的推崇赞誉;“稍喜海隅知正供,催科吾本拙于人”,则是仕宦生涯苦恼的交流互慰。[1]315另有,《送陈恭甫编修寿祺归省后游粤二首》[1]260《题陈恭甫〈恋云图〉》[1]353等,皆是题赠陈寿祺之作。也正是因为吴荣光对诸同年学问品行的知晓、认可,才有延请陈寿祺主持经理凤池书院,并请赵在田为主讲之事。吴荣光与梁章钜的交往甚密,吴荣光有《和梁芷林礼部章钜永平道中》[1]294《怀人十七首并序》之十七《礼部主事梁章钜芷林》[1]299《梁芷林权苏臬篆,葺沧浪亭征诗,今三载矣,途次补寄》[1]347《寄题梁芷林方伯重葺沧浪亭》[1]362-363《梁茞邻方伯人日游石湖图》[1]369《跋梁芷林章钜中丞所藏宋拓圣教序》[4]等寄赠诗文,可知两人相识之后,不论同地当值,抑或各自出守,皆多有交流,关系密切。闽之学人名士,除陈寿祺、赵在田、梁章钜外,吴荣光与伊秉绶、林则徐、杨庆琛等亦有交往,可在吴荣光《石云山人集》《辛丑消夏记》中得到印证。需要注意的是,陈寿祺、赵在田、林则徐、梁章钜、伊秉绶、杨庆琛等人皆是嘉庆、道光时期对福建甚至全国政治、学术圈影响较大的闽人,与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足见吴荣光对福建一地了解至深。

五、誓以始终心,成此太平治

吴荣光《后感遇诗一百韵》较详细地叙述其仕履生涯,在描述二次任闽时,有云:“兢兢奉以行,间关闽垣至。蔡襄日新堂,燕度安民识。誓以始终心,成此太平治。闽垣多君子,澄清切揽辔。讵知权不属,依人原匪易。幸而两载丰,九野富秉穗。自顾分得为,观风与察吏。凤池吾所筑⑦,筹画广厦庇⑧。台郡吾所念,科试增名次。⑨百未举二三,亦既劳且瘁。”[1]421-422其中“誓以始终心,成此太平治”两句,正是吴荣光倾力治闽的志向与理想,其人性情从中亦可见一斑。查考吴荣光《荷屋府君年谱》,多有其对所受庭训、师训、圣训的记述。可以说,吴荣光“誓以始终心,成此太平治”政治理想的确立,正体现了家庭教育、师长教诲、皇帝训谕对其人格品性、仕履生涯的影响。圣训、庭训、师训三者代表了“君”“亲”“师”,共同在吴荣光的仕履生涯中产生作用。

《南海县志》有云:“荣光家本素封,早登词馆,得与当代名公巨人上下议论,文章学术,具有渊源……素寡嗜好,凡声色玩好、宫室园林之美,略不关心,而于法书名画、乐石吉金、冢书壁简,视同性命。晚年家居,惟立宗祠置祭产,以惠宗族;筑赐书楼储古籍,以训子孙。故一门之内,甲第联翩,群从弟兄,几于人人有集,不愧簪缨之族,诗礼之家矣。”[5]吴荣光出生于广州佛山大树堂吴氏,家道中落的吴父对吴荣光寄予厚望,并在吴荣光早期学习生涯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所幸,吴荣光经过多年苦读,终取硕果。清嘉庆二年(1797)十月至嘉庆四年(1799)四月,一年半时间,吴荣光从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脱颖而出。吴荣光的成功科举之路,自然根源于他本人的长期努力,但也与吴父的教导培育息息相关。通籍后,吴父对吴荣光反复叮嘱,“汝学殖尚浅,渥蒙圣恩,忝列词苑,惟有积学砺行,仰副高厚于万一耳。”[2]295“接资政公训谕,以余衡校大省,心迹可信,无他,惟勿执偏见,勿惜劳苦,总以得人事君为重。”[2]306嘉庆十四年(1809),吴荣光“以稽查中仓失察革职,由天津回京,闭门谢客”,收到吴父家信,“奉资政公谕,以余查仓任内漫无觉察,上负天恩,现在年力正壮,例准捐复。捐复后,可告假省亲。”[2]310-311到家团聚后,“资政公谕:‘汝少年登第,蒙圣恩入翰林,迁御史,尚能勉供职守,且年力正强,勿甘废弃。明春当北上供职,家中不可久恋也。’”[2]314可见,吴父对吴荣光多年的教育与期盼,即在于尽忠报国,因此吴荣光为官,不论在京师还是外省,皆兢兢业业,从不敢稍怠。吴父弥留之际,只留下八字遗嘱:“尽心报国,毋忘训谕”。[2]344-345吴荣光奔丧到家后,悲号躃踊,凭棺跪读。总之,吴荣光所受庭训,为其奠定了“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廉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的为官准则和目标。

另外,朱珪⑩、阮元、潘世恩等诸位师长对吴荣光的人生及仕履生涯,亦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朱珪是己未科会试总裁,吴荣光《题朱竹君学士筠〈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图卷〉》诗中夹注云:“余始与朱文正公论事不合,及公疾革,余往视,公有:‘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汝其勉之’三语,为之感泣。”[1]316朱珪逝后,吴荣光感怀往事,又有“循循我夫子,有教等不躐。始难终亦合,勉我当世业。长忆弥留言,犹豫不自惬”诗句[1]330,皆可见朱珪对弟子的鼓励和期许。阮元是己未科会试副总裁,他在《嘉庆四年己未科会试录后序》[6]中,即表明会试即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并期望所选之士,日后能够成为嘉庆帝倚仗的股肱之臣。而吴荣光确如其所愿,逐渐成长为朝廷大员。吴荣光回忆阮元、潘世恩对他的提点教诲,不胜感慨:“(嘉庆十七年)二月补授刑部员外郎,阮仪征相国师曰:‘刑部出入,所关甚巨,勿云幸矣。’潘吴县相国师曰:‘刑部愈精愈刻,一从刻,则犯法者多矣。’余守两师之言,在部七年,凡遇现审及秋录,务平心定谳,虽笞杖之罪,亦不敢苛求。凛凛慄慄,以至于今也。”[2]315-316值得注意的是,阮元与吴荣光的交游,贯穿吴荣光四十余年仕履生涯始末,对他的人生、学术、仕履都影响甚巨,而吴荣光“平生景仰心”,亦从未衰歇。清道光二十年(1840),吴荣光年已七十七,致仕还乡之时,于扬州拜谒阮元,“白头师弟,款话甚长。”[2]376可见,诸位师长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进一步坚定了吴荣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信念和为国为民、治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最后,两代皇帝对吴荣光的赞赏和训谕,也对吴荣光产生了重要影响。清嘉庆四年(1799)至道光二十年(1840),除却丁忧两年,吴荣光在官近四十年,历嘉庆、道光两朝,从翰林清贵词臣,逐渐成长为镇守一方、保国安民的封疆大吏。查考吴荣光生平可知,嘉庆帝时,吴荣光即屡得训谕。清嘉庆十二年(1807)“十月,抵京,具摺复命。上问出身履历及水路情形,回空漕船若干,沿途各省年成及雄县有积水,便行路否,谨一一据实奏对而出。”[2]308嘉庆十四年(1809)“正月具摺请训,谕以尽心催趱,严剔漕弊,几及百言。”[2]309嘉庆二十三年(1818)上任之前,皇帝训导其有言:“以所辖终南山老林,贼匪较多,当认真查拿。外道亦管词讼,汝曾官刑部,律例自是熟悉,当平心听断,无纵无枉。而其最要者,在察吏安民,如地方官有贪酷不职者,实揭督抚,立予参撤,则吏知所畏而民自安矣。”[2]322-323嘉庆朝,吴荣光共随扈四次:嘉庆十七年(1812)随扈木兰,嘉庆二十一年(1816)随扈热河,嘉庆二十二年(1817)随扈东陵,嘉庆二十三年(1818)随扈盛京。而至道光帝时,随着官职的升迁与变动,吴荣光数次被召见,据《荷屋府君年谱》记载,共计16 次,内容主要是关于属员优劣、地方事务等情况,但帝王也关心吴荣光父亲身体、儿子官履等日常生活细节,着实可谓圣恩优渥,无微不至。在此种情势下,吴荣光更是时时感念圣恩,日夜思图报国保民。

一言蔽之,长于业儒之家,多年师长教诲,数次帝王训谕,使吴荣光形成了自己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以此贯穿他四十年仕履生涯的始终。四十年间,吴荣光历仕陕西、福建、浙江、湖北、贵州、湖南各省,无不忠于职守、倾心尽力。综上,吴荣光祖籍、祖茔都在福建,诸多同年、好友亦是闽人,三次任官福建,更使吴荣光与福建的缘分不断加深。在福建任职时期,吴荣光缉盗捕贼、听讼断狱,尽职尽责;倡捐劝捐、赈灾抚民,不遗余力;书院贡院、道桥水利,一一兴建;钱粮仓库、吏治民风,无不关心,始终努力践履自己“誓以始终心,成此太平治”的为政理想和为官准则。道光帝言其在闽“留心整顿,不愧简任”,闽人更是多有赞誉之辞,吴荣光每次离任,闽中士民皆遮道相送,其为官声名由此可见一斑。总之,吴荣光对福建的民生、教育皆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福建一地在道光朝及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考察吴荣光福建仕履,可为吴荣光生平及学术研究提供更多佐证,亦可为福建一地的文史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线索。

注释:

①原诗“小竿”“大竿”后皆有注:“峰名”。

②原诗此句后有注:“大盈濑、小盈濑,皆地名。”

③原诗“梅浦”后有注:“地名”。

④原诗此句后有注:“连日大雨。”

⑤陈寿祺(1771~1834),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举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经学名家,经学著作众多,曾主讲敷文、清源、鳌峰各书院,著有《五经异义疏证》《尚书大传定本》《礼记郑读考》《左海文集》《绛跗草堂诗集》等。

⑥赵在田,字光中,号榖士,福建闽县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精通《礼》学,曾主讲道南、南浦、玉屏、凤池各书院,著有《琴鹤堂集》。

⑦原诗“凤池”后有注:“书院名”。

⑧原诗此句后有注:“添‘致道堂’等处五十余间。”

⑨原诗此句后有注:“添举人一,生员八。”

⑩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盘陀老人,顺天大兴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历仕乾隆、嘉庆两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擅长朴学、书法,著有《知足斋诗文集》。

猜你喜欢

嘉庆荣光道光
追寻“荣光”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一道光
百年荣光
荣光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让中华儿女共享幸福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