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成母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2022-12-13王瑞庆山东省高唐县畜牧水产事业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2年15期
关键词:死胎木乃伊发情

文│王瑞庆(山东省高唐县畜牧水产事业中心)

母猪繁殖障碍直接影响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是导致母猪淘汰的最主要因素,是养殖场户最关心、最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而造成母猪繁殖性能障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生理遗传因素

1.生殖器官畸形。母猪生殖道的某一部分停止发育或没有全面融合会影响生殖细胞的运送。常见的生殖器官异常有输卵管伞与输卵管、输卵管与子宫角连接处不通,缺乏子宫角、单子宫角,无管腔体子宫角,子宫颈的形状、位置异常,如子宫颈闭锁,双子宫颈及阴瓣过度发育等。

2.雌雄间性又称两性畸形。雌雄间性是一头猪既具有雄性生殖器官又具有雌性生殖器官,可分为真两性和假两性两种。真两性畸形的性腺既可以是一侧为卵巢,另一侧为睾丸,也可表现为两个性腺都是卵睾体,假两性畸形则是性腺与外生殖器不相一致。

3.卵巢幼稚型。一般母猪卵巢的重量为5克左右,而卵巢发育不全时仅有3克,甚至更少,即使有卵泡,直径不超过3毫米。

4.卵巢萎缩及硬化。母猪卵巢不能形成卵泡,体形、性情变坏,类似公猪样。

5.持久黄体。卵巢上有持久黄体时母猪长时间不发情。

6.卵巢囊肿。卵巢囊肿包括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两种。卵泡囊肿主要表现持续发情、但不排卵。黄体囊肿则不发情。

应对措施:

对于生理遗传因素造成的繁殖障碍治疗意义不大,一般发现后应及早淘汰。

二、营养因素

日粮中营养缺乏使母猪下丘脑不能正常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引起母猪卵巢机能障碍。

1.能量。能量摄入不足导致母猪不发情或断奶发情间隔延长;反之,日粮能量摄入过高可导致母猪体内脂肪沉积过多,卵巢周围脂肪沉积,卵泡上皮变性而引起肥胖性不育。

2.蛋白质和氨基酸。妊娠期、泌乳期母猪饲料蛋白质和氨基酸摄入不足时可能会造成泌乳期间体蛋白损耗严重,导致断奶后发情延迟、配种妊娠率低等繁殖障碍。

3.矿物质。钙离子参与黄体孕酮的合成,是卵母细胞成熟的必需物质,随着胎儿生长,矿物质需要量不断增加,缺磷也是造成母猪不孕和流产的重要因素,足量的钙磷和合适的钙磷比例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其他微量元素缺乏也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障碍。

4.维生素需要量。母体维生素A水平升高有利于胚胎存活;β-胡萝卜素的抗氧化作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卵泡和子宫细胞;维生素D可促进钙磷代谢,是母畜维持、妊娠和泌乳所必需的维生素;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可提高性激素浓度,且在机体抗氧化和提高免疫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叶酸参与体内一碳单位代谢,对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

应对措施:合理调整饲料配方,使不同阶段母猪营养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特别是妊娠期和哺乳期。

三、环境因素

猪舍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噪声等。

1.温度。母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0~23℃,高温可造成母猪不发情、发情不明显、发情间隔延长,死胎率上升,受精率下降。

2.湿度。母猪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85%,过于潮湿会影响猪抵抗力,降低母猪繁殖性能。而低湿高温同样使猪只皮肤干裂,引发疾病,降低母猪繁殖性能。

3.通风。炎热季节适度通风可增强猪体散热,降低高温、高湿对猪体的影响,排出有害气体。

4.光照。光照时间与强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巨大,适度光照可促进猪的新陈代谢,提高母猪繁殖率。

应对措施:合理选择猪舍类型,适度采用通风、升降温设备,定期更换和清理照明设备,以保证适宜的温湿度、通风及光照时间和强度,尽量减少环境对母猪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疾病性因素

1.非传染性病因。

(1)子宫内膜炎。子宫内的炎性产物可直接危害精子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受精,有时即使能受精,但胚胎也会因处于不利于附植的环境而死亡。妊娠期间,子宫黏膜的炎症、萎缩、变性等变化不仅会破坏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的联系,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也可通过胎盘侵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死亡,进而发生流产。

(2)输卵管炎。输卵管炎也是猪常见疾病,由于炎性产物直接危害精子和卵子,甚至使输卵管狭窄和闭锁,影响繁殖性能。

应对措施。人工授精、分娩助产时严格规范操作,防止生殖系统感染。已发子宫内膜炎病的母猪可以采取0.1%高锰酸钾200~300毫升冲洗子宫,每天或隔天1次,连续冲洗3~5次,直至子宫冲洗液透明无异物,尽量将冲洗液排尽(可使用缩宫素),再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的青链霉素进行子宫灌注,治疗同时口服中药益母生化散可增强效果;已患输卵管炎的母猪可考虑抗生素肌内注射的同时使用雌激素或促性腺激素,以促进炎性产物排出,严重病例需尽早淘汰。

2.传染性病因。

(1)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其临诊症状从急性、亚急性到慢性不等,以发热达40~42℃、皮肤紫绀、全身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感染慢性型和变异株母猪多表现反复发烧,食欲不振,部分母猪出现流产、死胎、皮肤溃疡、乳房结痂等症状。

(2)猪瘟(HC)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微血管变性而引起的全身性出血、坏死和梗塞;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易感染,妊娠母猪感染病毒后可表现不孕、死胎、流产、产弱胎及木乃伊胎等临床表现,其中最常见的现象为产死胎和木乃伊胎。

(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疾病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又被称为蓝耳病,该病对繁殖母猪和仔猪致病力较强,对育肥猪和公猪的致病力较弱。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产弱胎、死胎及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

(4)细小病毒病(PPV)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严重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初产母猪感染往往不能正常发情,屡配不孕。孕期感染根据感染时间不同则症状不同,妊娠早期多产木乃伊胎、死胎,妊娠70天以上多产正常仔猪。

(5)流行性乙型脑炎(JE)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不分品种年龄均易感,发病年龄多和性成熟期相吻合,妊娠母猪多在妊娠后期突然发生流产。流产前临床症状轻微,常不被人们发现,只是表现轻度发热、食欲不振,流产后体温、食欲很快恢复正常。母猪流产后往往能继续繁殖。流产胎儿多为弱胎、死胎或木乃伊胎。由于该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故夏季发病率最高,多为7~9月。

(6)伪狂犬病(PR)是由疱疹病毒科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母猪感染后可表现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仔猪多表现神经症状,呈划水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或流行。

(7)猪圆环病毒病(PCV)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猪的传染病,严重侵害猪的免疫系统,激发其他疾病;母猪感染该病毒特别是PCV-2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表现母猪流产、返情率增加、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胎等。

(8)布鲁氏杆菌病也称猪传染性流产,该病为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病,其易感性和品种年龄没有关系。感染后多呈隐性经过,不表现明显症状,只有极个别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妊娠第4~12周(有的在妊娠第2~3周)母猪流产,或接近妊娠期早产。流产后由于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孕,流产后常见阴道黏膜粟粒状脓肿结节。

(9)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水肿为症状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传播,有明显的流行季节,每年7~10月为流行高峰期,其他月份常仅为个别散发,妊娠早期母猪感染钩端螺旋体可能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妊娠后期感染主要产弱胎,且仔猪多于产后不久死亡。

(10)衣原体病又称鹦鹉热或鸟疫,是由猪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可分为肺炎、肠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及子宫炎等多种病型。感染母猪常无先兆突然发生流产,尤以初产母猪的流产率更高,为40%~90%;仔猪部分或全部死亡,活存者体质弱,体重轻,吮乳无力;公猪发生睾丸炎、附睾炎、阴茎炎、尿道炎。

(11)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以贫血、黄疸、发热为特征,一般在夏秋流行,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仔衰弱,仔猪一般在一周内死亡。

(12)猪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脑膜炎、败血症,母猪感染主要表现为流产。

(13)猪弓形体病。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感染人和动物引起的人畜共患血液原虫病,老母猪多呈隐性感染,本身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主要通过胎盘传染引起流产、死胎或弱胎;母猪流产后很快自愈。

应对措施:引种一定要从正规猪场引种,严格隔离观察,确定无疫情后再混群饲养。

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对猪只进行疫苗免疫,及时进行抗体监测,确保能达到群体免疫效果,及时淘汰异常猪只,提高整个猪群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对布鲁氏杆菌(可以采用疫苗预防)、钩端螺旋体、衣原体、附红细胞体、李氏杆菌等细菌病采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有效防治。

弓形体病可考虑磺胺药物治疗。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降低场内外人员、物品、车辆接触,尽量不出场、不进场。做好消毒、杀虫、灭鼠、防鸟工作,彻底切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淘汰猪、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猜你喜欢

死胎木乃伊发情
木乃伊做CT
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木乃伊
中国减少死胎速度仅次于荷兰
不同来源PMSG对肉山羊同期发情及排卵效果比较
影响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羊发情效果的主要因素
消失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木乃伊洗裹尸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