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路径研究
2022-12-13陈振兴
陈振兴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重庆 400074)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不仅呈现出文化多样性,而且还代表着民族的文化根基,体现着民族自信。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不仅需要有效保护,更需要有效的复兴和发展。
1 造成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缓慢和滞后的主要因素
1.1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产业组织结构适应和创新能力不强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从业的人员相对比较松散,一般为半耕作半从事手工艺,家庭式或作坊式为主流,有些生产的仅为基础原材料,缺少对接市场的成品,缺少克服困难的核心团队和组织构架。当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时,应对的能力和策略不足,同时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多数在农村、山区,整合信息和资源相对不够便捷,属于产业链的末端位置。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其创新能力不足,一般其手工艺为祖辈传下来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有些模板造型、花色搭配、材料运用等没有及时创新并跟上需求的变化,导致其手工艺产品与实际市场脱节,有些甚至被无情淘汰。
手工艺产品对外销售往往采取的是坐销和代销模式,坐销主要是等客户上门,因地理位置问题销量很有限,而代销则是由商贸公司帮助销售。若市场销量下滑商贸公司就会放弃代销,去销售市场中需求旺盛的产品,因此说销售渠道单一,不能主动有效的建立自己独立的销售网络也是其发展滞缓的原因。销售方式导致与客户直面沟通的机会少,那么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也就比较模糊,消费市场人群定位不够精准。
1.2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迁,工业化、批量化、机械化生产的代替品出现,导致手工艺产品生产衰落
随着工业化、批量化、机械化生产成为生产和制造的主流时,因为生产能力规模化和批量化,产品规格标准化,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消费需求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时,更多偏爱批量化、价格低廉的工业化生产制造的产品,现在每个家庭饮食所用的餐碗和餐盘,很多是塑料和不锈钢的材料,家庭主要考虑耐用,不易破碎,而传统手工生产的陶制、瓷制的碗盘,因为易破损,被无情的替代。
由于民族地区手工艺消费市场不景气,没有较好的订单,手工艺人生计受到影响,为了获得较好的财富回报,很大部分手工艺人放弃手中的技艺,投入到市场经济洪流中,外出务工。手工艺人流失,传统手工艺未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创新,在面临困境时,手工艺人因知识结构、社会地位、团队协作等因素缺少抵御风险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他们选择的则是最朴素的做法,趋利避害,直接放弃手工艺行业而选择新的行业。
1.3 开放包容度不够,墨守师承,创新能力不足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生产地区相对比较封闭和落后,所拥有的技艺,受到宗族观念影响,进行选择性的传授,有些老规矩中要求只传授儿子,不传授女儿或外姓人。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手工艺人开始向外姓人传授,但属于保留性传授,担心徒弟成长起来,把自己的饭碗抢了,这样将逐步导致核心的独特手工艺日益衰落和失传。同时受到乡土文化、宗族文化的影响,既定的手工技艺方式、样式、造型、色彩,被固化下来,不能随意变更,这些方面在一定时期保证其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从市场需求来看是十分不利的,新兴的消费人群和生活方式变化可能不接受或不需要这数年前的手工艺产品,若按照老方式、老模版生产就会出现手工艺产能过盛,墨守师承也就导致其内在创新不足。
2 互联网+驱动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路径
互联网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业发展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开放生态、连接产业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互联网+也是一种新思维和新理念,为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生产经营理念。
2.1 互联网+产业主体,提升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产业经营主体结构,从传统的零散的单打独斗经营向现代化企业运营理念转化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业经营主体大部分为农村、山区、乡镇的农民,和少部分城郊的市民,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为作坊式、家族式,独享秘方不外传,一定时期为其创造了市场机会,但是在市场竞争和工业化冲击下,经营主体不能融合其他领域的人才,导致其创新能力不足,缺少团队作战能力,抗击风险能力较弱。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将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产业以县为单位建立数据库,摸清家底,分门别类列清楚其情况,形成大数据和云处理,建立公共资源共享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自由的查取或下载资料,有效的连接对手工艺感兴趣的人才或组织,并有效的让他们加入进来,可以以技术、资金、管理、营销等专长方式参与到经营主体中来,以持有各自相当的股权进行充分的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只有形成较强的经营主体团队,才能使得手工艺产业从市场研判、工艺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定位、市场营销、投融资各方面得到改善,提高销量保证创新创造,抗击市场风险,从传统的零散的单打独斗向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转化。广东佛山市裕达藤编通过运用现代化企业理念运营发展,拥有“藤匠世家”和“小藤匠”两个品牌,在国内建立起近200 家直营店和加盟店,并积极打造一个近3 万平方米的藤编文化园,融合参观、生产和研学为一体,挖掘藤编手工艺的文化价值[1]。
2.2 互联网+产品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破固化的功能和样式,不断研发和创新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消费的日用品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因为其经营主体零散、薄弱的缘故,在产品创新迎合市场需求方面较为薄弱,有些固化在既定的功能和样式,有些只是进行原材料加工,缺少整个产业链的整合。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专业的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有效分析出现代生活需要的手工艺产品的种类、功能、样式,这样可以为产品创新提供基础,将传统技艺、材料与现代的技术手法、新材料有效结合,创造出新的具有时代活力的手工艺产品,不断研发和创新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消费的日用品。山东临沂的柳编将传统编织技艺与现代的创新创意有效融合,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为立足点,有效突破传统柳编的日用、农用篮篓的样式和功能,进而转向满足现代休闲生活和文化修养的产品,形成装饰、旅游休闲、家居、园艺、文房、家具和宠物用品等7 大类,300多个小种类,10000 多个花色品种,出口销售到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100 余个国家[2]。
2.3 互联网+消费市场,关心消费者及其使用后的体验感受,并给予独特的人文关怀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产品现阶段往往定义在旅游纪念品,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仅作为一种纪念,后续消费却很少,关注消费者体验较少,同时也有地域距离问题,导致手工艺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究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通过微信、微博、APP 等移动沟通工具,及时了解消费者体验后的感受,并有效改变不了解消费者体验的局面。收集消费市场真正的需求,并根据其需要设计样式并专门制作,这样不仅可以销售对路,更是一种独有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双重的,即沟通了解需求和生产制作,这是机器生产无法替代的,更是具有人情的温度和感情的关怀。
2.4 互联网+销售渠道,拉近城乡距离,大力开拓城市市场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业过去面临的是生产出来,销售不出去,销售渠道偏窄,手工艺品无法进入需求市场,生产主体没有能力让手工艺产品进入到城市,导致城市有需求但是无处可购。在这种产销和购买不对称的情况下,手工艺业销量日益萎缩。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整合销售渠道,通过网店、微商、官网销售等模式,进入到城市,扩大其销售渠道。也可以整合城市中大的卖场,国际级的沃尔玛、家乐福、宜家等,国内的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以及大型超市等,让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品进入到这些卖场中去,让消费市场能够及时关注和认知它,培育消费偏爱和喜爱。让民族地区手工艺产品不再是小众产品,而是大众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民族地区手工艺产业有序发展,还可以为现代家庭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物品,使文脉得以传承。同时需要政府在规划和审批这些大卖场时,提前进行规划出民族地区手工艺产品的展示场地,助力手工艺产业发展。
2.5 互联网+技术创新,融合新材料和新技术,优化资源配置进行产品创新,构建独特的品牌特质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制造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原有的工艺制造水平和工艺技术,同时也应该借助互联网+进行融合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优势,克服生产过程中的短板或不足,提高竞争力,加强附加价值。从产品的初加工向深加工延伸,把仅作为基础原料的手工艺生产,融入新的技术和制作方法后变为成品制造,提高产品附加值,直接进入消费市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特质,保证其足够的议价空间。重庆荣昌的夏布生产外销日本和韩国主要是胚布,胚布难以直接进行成衣生产加工,主要是胚布质地比较粗糙,穿上成衣后容易产生刺痒感和脱色,而荣昌的生产企业缺少先进的生物脱胶技术和设备。夏布生产最终仅充当原材料加工角色,因未及时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合进来,导致一匹夏布胚布出厂价在七百元左右。夏布编织采取的苎麻原料纱线比较粗硬、接头容易断,难以形成机械化编织,必须手工加工,原本手工劳动制作形成的夏布应该获取其附加的价值,却因为缺少先进的生物脱胶技术,导致其无法加工生产成为高档的服装或用品,产业链出现断档,高附加价值无法实现。而日本、韩国具有先进的生物脱胶和印染技术,将易脱色、有刺痒感的夏布加工成为色泽光鲜、凉爽透气、柔软挺括、质地优雅的高档布料,再加工生产后一匹夏布销售价格却可以翻几倍[3]。
2.6 互联网+组织创新,融合政府、资本、高校、时尚产业等,随市场而调整生产策略,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从零散,缺少组织管理,需要建立互联网+组织创新平台,有效的将政府、市场、资本、时尚产业融合进来,并不断的进行整合和协作,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其中,可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时尚产业相关联,借助名人效应,创造手工品牌。在德国成立的爱马仕,原本生产的是马具,如马鞍、马项圈等,随着工业化发展,汽车进入家庭,爱马仕经营起来举步维艰,其第三代接班人通过市场考察、与行业专家论证后,做出重大转型决策,主要产品从马具产品向手提袋、丝巾等日用品转型,其始终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不变,并通过这种坚持手工艺的工匠精神打动了消费者,也打开了全球市场。湖南邵阳蓝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进行校企合作,高校为其设计服装、背包、围巾、台布等,设计上创新与古法工艺蓝印花布相结合,成为邵阳地区特色工艺品牌[4]。
3 结语
新的历史机遇期,产业结构转型为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市场空间,应有效的积极把握。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不仅应有效保护,更应该借助互联网+的思维和优势,对手工艺产业主体、产品、技艺、组织、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平台去化解和排除困难和瓶颈。发展是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最好保护,民族地区手工艺只有随市场变化而调整生产工艺、产品,才能适应市场需要,这种适应蕴含着发展的思维,整合的能力,抗击风险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