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制造为创造”看“建设制造强国”
2022-12-12郭占恒
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浙江发展持之以恒扎实推进的重大战略举措,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大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作了理论和实践的先行探索
“变制造为创造”,引自习近平2006年3月20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从“两只鸟”看结构调整》一文。这句话连同文中提及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通俗易懂地讲述了浙江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思路,阐述了浙江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的发展演进规律和政策举措。其实,早在2003年7月谋划部署的“八八战略”中,习近平就明确把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浙江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并持之以恒扎实推进。这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大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作了理论和实践的先行探索。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意在“先进”二字,“变制造为创造”
习近平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进入新世纪之初,鉴于当时省情、国情、世情的发展变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提升浙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2003年2月,组织开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题调研;6月,在全省工业大会上进行具体部署;7月,把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纳入“八八战略”;12月,在金华调研时进一步推动落实。此后,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持续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思路和举措。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源于对浙江产业基础和形势的分析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乡镇、村、联户、个体企业等“四个轮子”一起转,“无中生有”地发展起羊毛衫、鞋子、袜子、领带、服装、五金、电器、木业等块状特色产业和一大批专业市场、小城镇等,挖到了“第一桶金”。但是,随着市场需求升级和竞争加剧,浙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总体规模偏小,特别是在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相对薄弱等的“先天不足”,越来越显露出来,由“轻小集加”变成了“小低散弱”。习近平基于对当时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带来战略机遇的分析,基于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求部署,基于发挥浙江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和补齐“先天不足”短板的实际,及时决策部署“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浙江制造业转型,并作为全省的重大战略。
“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依托港口优势发展重化工业”等重大决策,突破了浙江的发展局限,有力推动了浙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为浙江今天成为全国著名的造船、汽车、装备、石化等制造大省,赢得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时间和空间。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关键是把握“先进”二字。如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对当时习惯于规模经营、数量扩张、要素投入、价格竞争而不顾“外部不经济”的浙江干部和企业而言,还是“一头雾水”,不甚了了。为此,在2003年6 月24 日召开的全省工业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关键是把握“先进”二字。随后,他结合浙江实际,阐述了“先进”二字的四个体现:一是体现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二是体现在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时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产业高质量;三是体现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论来指导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四是体现在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浙江的人力资源优势。“四个体现”从信息化、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等多个维度,全面解答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涵和要求。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实行“五个必须”的具体途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怎么建?2003年7月10日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习近平提出了“五个必须”的具体要求:第一,必须保持特色,进一步把浙江块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竞争优势;第二,必须是接轨国际的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跟上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第三,必须充分体现先进性特点,突出技术创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要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的“先进”程度,不断强化原有的产业优势,又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重化工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努力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第四,必须有选择地实行重点突破,切实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防止产业同构化;第五,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要实现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谋划“适度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布局。浙江人多地少、中央投资的大企业少,大工业基础薄弱,依靠轻纺起家,属于轻纺工业大省。浙江能不能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一直是一个难于决断的大问题。当时,有著名经济学家专门给省委主要领导写信,提醒浙江不要搞重化工业。习近平在大量调查研究后,基于对产业结构由轻到重到高的演进规律的认识,基于对浙江海洋和港口资源丰富的认识,基于对浙江装备需求市场巨大的认识,果断在“八八战略”中提出,“适度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全面提升浙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随后,他在宁波、舟山、杭州、嘉兴等地调研和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依托港口优势发展重化工业”“积极拓展临港重化工产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在宁波、舟山、嘉兴等地打造若干重化工业基地”等。这一富有远见和敢于担当的重大决策,突破了浙江的发展局限,有力推动了浙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为浙江今天成为全国著名的造船、汽车、装备、石化等制造大省,赢得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时间和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发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鉴于历史经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发展。他在作重要报告、赴各地调研、召开有关会议、制定有关规划中,多次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指明了“突围破局”之路。
锁定目标,“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报告还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展示了中国挺进世界制造强国的决心。其实,习近平始终强调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2015年7月,他在吉林调研时强调,“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2017年12月,他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2019年9月,他在河南考察时再一次强调,“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
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2020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打压,说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使命光荣而艰巨。
《中国制造2025》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打压,说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使命光荣而艰巨。
明确方向,“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当下中国制造发展的方向就是高端化,解决装备制造受制于人、被人“卡脖子”问题。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2019年9月,他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我们现在制造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继续攀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件件大国重器横空出世、一批批重大装备实现突破,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如“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神舟”飞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万米载人深潜器、极地破冰科考船建成交付,5G网络全球规模最大、5G终端用户占全球80%以上。
心无旁骛,“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提高制造业水平,是“慢工出细活”,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为防止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过虚”、制造业“不强”,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发展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2017年4月,他在广西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他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中国经济要避免脱实向虚,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为此,他多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目的就是防止社会资金炒作房地产而影响实体经济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开放创新,“推动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互学互鉴。2019年9月20日,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开幕,习近平致贺信指出,共同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各方一道,推动制造业新技术蓬勃发展,为促进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享共赢作出积极贡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初步建立起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可以满足民生、军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领域的需要,中国产业界藉此赢得了独一无二的巨大经济效益,成为中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总体上说,经受住了2018年以来美国在贸易、经济、科技等方面对中国的全面打压和2020年初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冲击。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初步建立起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浙江由“先进制造”迈向“全球先进制造”的探索实践
制造业是浙江走上快速发展和总量扩张的重要途径,也是省委、省政府优化浙江产业结构、提升浙江发展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开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历史长跑。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省工业大会,习近平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作出全面部署。随后,开启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历史长跑:2004年3月,在绍兴召开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现场会;2005年4月,举办先进制造技术合作与交流大会,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合作大平台;2006年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推介结构调整重大项目;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率先开展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培育认定工作……自2020年3月起,浙江每年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目前已连续三年,表彰先进企业、制定推进计划、建立协同机制,突出抓好“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制造业稳健增长。
大力推动“三强一制造”,努力打造浙江制造品牌。2013年,浙江作出建设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打造“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的“三强一制造”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9月,省政府制定下发《浙江省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打造“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随后又出台《浙江省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召开全省质量大会,全力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和“浙江制造”建设。截止到2021年9月,全省累计发布“品字标”标准2533项、培育“品字标”企业2326家;开展浙江制造“百网万品”拓市场专项行动,提升“浙江制造”市场份额。
为解决高端装备制造被“卡脖子”问题,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台(套)产品培育认定和推广应用制度,有效推动了浙江装备制造业的提升。
持续加大首台(套)产品培育认定和推广应用力度,完善首台(套)政策支持体系。为解决高端装备制造被“卡脖子”问题,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台(套)产品培育认定和推广应用制度:2007年,率先开展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认定;2010年,率先实施对首台(套)产品的激励政策;2013年,率先开展首台(套)产品风险补偿试点;2014年,率先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2017年,率先从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快推广应用;2019年,率先出台首台(套)产品政府首购制度。这些政策举措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浙江装备制造业的提升。2021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了“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基本形态,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5项国际首台(套)拥有行业话语权,115项全国首台(套)填补国内空白;新增“世界500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国家服务型制造项目均居全国第一。
部署“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锚定“全球先进”新目标。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求和浙江实际,2020年3月,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浙江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对“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了总体部署,并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贯彻、狠抓落实,从而吹响了“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集结号和开启了新征程。
今后,浙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重大部署,为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