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蜜蜂一样辛勤地耕耘

2022-12-12文丨裴莉张煜晗徐勇王志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蜂种熊蜂中蜂

文丨裴莉 张煜晗 徐勇 王志

发展蜂产业,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还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吉林蜂研所”)成功研制了“蜜蜂为杂交大豆授粉引诱剂”,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大豆制种的封锁和制约,实现了多项大豆重大研发课题零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豆制种授粉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中心委托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制作,吉林蜂研所协助拍摄了远程教育专题片《蜂花正茂种耀中华》。该片于2021年10月在共产党员网播出。

《蜂花正茂 种耀中华》主要讲述了吉林蜂研所科研人员,不辱使命,安居深山,立足平凡,追求卓越,在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脱贫攻坚,深入一线服务贫困户,促进吉林省养蜂业蓬勃发展。

该片在《蜂舞长白山》基础上,增强了故事悬念,改编成“深山老林里的科教片”,并参加中央组织部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

制片单位在接受改编任务后,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全身心投入创作中,并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以下为《蜂花正茂种耀中华》的主要内容。

长得像熊猫的蜜蜂

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洮南试验基地,长势喜人的大豆,开着串串白色、紫色的花;一群群蜜蜂,环绕着美丽的花朵翩跹起舞。然而,蜜蜂怎么长得这么像熊猫呢?

据吉林蜂研所的兰凤明工程师介绍,该蜂叫熊蜂,是蜜蜂众多品种里的一个。据悉,熊蜂是多食性社会性昆虫,膜翅目、蜜蜂总科、熊蜂属,是多种植物特别是豆科、茄科植物的重要传粉者。

我国是全世界熊蜂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熊蜂不少于150种,东北地区和新疆分布的种类尤为丰富。

而使用熊蜂来给大豆授粉,除了降低人工成本外,最重要的是能够保证网室作物授粉均匀、增加产量。“它能从总体上提高大豆的质量和产量。”兰凤明说。

田野里飞舞着的熊蜂,是吉林蜂研所繁育的。这个所同时也是国家级蜜蜂基因库、国家级重点种蜂场、国家级中蜂(长白山中蜂)保护区及国家蜂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建设单位。

而眼前的这些熊蜂,都是这个所工厂化繁育车间培育的、专为授粉的一个蜂种。

吉林蜂研所地处长白山脉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松花湖。该所地理位置“远迎长白,近绕松花”,是全国5个养蜂科研单位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养蜂科研机构。这个所人数并不多,只有59名职工。但这59人中,就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突出贡献专家、养蜂高级技师等各级各类专业人才22人。

国家级蜜蜂基因库为何选择吉林省?

据吉林蜂研所所长牛庆生介绍,国家把蜜蜂基因库建在吉林省,主要基于:一是研究所成立之后,就开始做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二是该所取得了1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58项国家和省级奖励;三是国家对种质资源的重视。

经过40多年的拼搏进取,吉林蜂研所在原种保存、良种选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所现保存蜜蜂原、良种21个,熟练掌握人工授精、蜂场育种、蜂群饲养三位一体的现代蜜蜂育种、保种技术和实验室研究、蜂场测试等技术手段,形成了保种、选育、制种、扩繁等相互配套的原种保存、良种繁育体系。同时,这个所还完成科研成果124项,获科技奖励58项。其中,黑环系蜜蜂选育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项,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0余篇,起草行业标准16项。尤其是在本土蜜蜂种源保护和传承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白山中蜂的保护意义重大

本土蜜蜂种源保护和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保护某一个种群的延续,也是为了在这个种群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多学科研究。

目前,全国有蜜蜂900多万群。其中,西方蜜蜂600多万群,中蜂只有300多万群。中蜂的数量少得多,有些地理生态型的中蜂已经濒危。因此,中蜂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不允许进行杂交育种,禁止跨类型、跨分布地区进行引种。因此对中蜂的保护和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地理亚种,属于中华蜜蜂。目前它有九个生态型。因为它易于飞逃,不易饲养,因此在管理上有着一定的难度。长白山中蜂属于中华蜜蜂的一个生态型,是长白山地区当家蜂种,对资源环境有着特殊要求。长白山地区的蜜源植物种类丰富,跟长白山区的一些植物具有协同进化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传粉价值。同时,长白山中蜂具有抗寒性能强,可在野外零下30多度生存的特点,而且能抗蜂螨、抗巢、抗多种天然敌害,性能非常优良,因此,对于种质资源来讲,必须保存它的优良基因。

吉林蜂研所自建所那天起,就肩负着长白山中蜂保护的使命。2011年,该所开始承建国家级中蜂(长白山中蜂)保护区。目前,已经建成3180平方公里的长白山中蜂保护区。保护区内,长白山中蜂近4000群,饲养中蜂1723群;建立了集安、白山、安图、和龙等10个乡、镇、村的长白山中蜂保护小区;拥有核心资源场3个,饲养种蜂320多群;建立2个长白山中华蜜蜂核心资源场,收集保护优良健康的长白山中蜂280群;建立半径16公里,无异种蜜蜂混入的长白山中蜂自然交尾隔离区8个,累计15个交尾隔离区。

保护区域严禁西蜂进入,从而使得现在的长白山中蜂野生生存有10000余群,对长白山整个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

西蜂属于外来蜂种,因为驯化程度高适于箱养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相较于西蜂饲养,长白山中蜂饲养复杂一些。长白山中蜂不适用标准箱饲养,需要采用传统饲养的桶养,即利用中蜂野生习性,综合其生存的树洞、岩洞的特性,做一些木桶,钻出一个个小孔作为巢门儿,最后形成蜂巢。西蜂需要过箱,从桶养变成箱养,才能方便人工操作。

如果中蜂与西蜂在同一个场地饲养而不加以保护,中蜂将遭受灭顶之灾。

科研人员的出差“传统”

吉林蜂研所承担的国家、省级项目以及保护区建设,是围绕土生土长的长白山中蜂这一特殊蜂种进行。保护区都设在远离人群的偏僻山区里。吉林蜂研所科研人员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像一只只小蜜蜂,辛勤地耕耘在大山里。他们远离妻儿父母,克服了山高路远、山上手机时常没信号、经常因恶劣天气而断电断粮等困难。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研究所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科研课题。

“到那里去,一定要把涉及到‘蜂’的东西,给我捎回来点啊。”

“记住了,记住了。我肯定带回来,保证完成任务。”

吉林蜂研所多年来有个传统:就是大家出差的时候,如果在哪里发现有什么与蜜蜂有关的,比如什么物件了,其它一个什么好东西了,或者在网上搜集到值得保存的,都会拿到博物馆里去收藏。如果有当地的蜜蜂带回来一只,这比带回其它所有东西都珍贵。博物馆里收藏的好多东西都是这么来的,这也是多年来吉林蜂研所对蜜蜂资源进行的保护和传承,对发展蜂产业的孜孜以求。

保护长白山中蜂种群是养蜂所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如何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助农致富的利器,也是养蜂所的另一重要使命。

在吉林蜂研所的一个会议室墙上,悬挂着一面锦旗“小蜜蜂帮农民致富,大能量助产业振兴”,这是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柳河县安口镇长安村所有已经脱贫的养蜂户送来的。科研人员不仅在实验室、大田里做试验,还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促进了吉林省养蜂业的蓬勃发展。

帮扶长安村贫困户发展养蜂

2018年,吉林蜂研所给王耀文等5户贫困户购置了9000多元的蜜蜂及蜂箱、摇蜜机等养蜂物资。在专家的指导下,王耀文从零学起,从初春越冬蜂出窖,到春季分蜂、夏季采蜜,再到秋季防病等,精心管理蜂群。王耀文当年的收入就达到了21000元,成为了养蜂贫困户中收入最高的养蜂户。截至2021年5月,他光卖蜂蜜的收入,就已超过了90000元。王耀文曾经布满阴霾的家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2021年6月3日,天时阴时晴,还不时地来场雷阵雨。养蜂专家张发一路颠簸来到长安村,给王耀文送来了两只优质蜂王,让他改良一下蜂群,同时更惦记着长安村养蜂户春末夏初蜜蜂自然分蜂饲养管理的事儿。

“这是今年新种,新疆黑杂交种这个蜂种挺好的。”张发说,“蜂王拿到以后,把这个盒打开,从这里头提出一张脾,把蜂抖净,然后找一个纱罩,把蜂王扣在脾的中间就行,放在蜂箱里头,圈两到三天就行,别圈上一天就放出来,容易围王,给围死了。”

帮扶西腰沟村,打造千群蜜蜂村

临近中午,张发一行又匆匆赶往六十公里以外的柳南乡西腰沟村与陈东海专家会合。西腰沟村第一个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的申水,年年养蜂就是不赚钱。经调查,根源在于没有好的蜂种。

为了让申水的合作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他们无偿转让一些养蜂科研成果、优质蜂种,还赠送了蜜蜂人工授精仪。吉林蜂研所的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蜜蜂人工授精仪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

吉林蜂研所副所长陈东海说:“人工授精技术是蜜蜂育种、保种的重要手段。通过蜜蜂人工授精,我们可以实现蜂群的定向繁殖,培育出生产性能优良的优质蜂种,从而达到改良蜂群(种)、改进蜂群质量的目的。”

把论文写在蜂场

吉林蜂研所科研人员科研、扶贫两不误,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攻关。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汪清、和龙、安图、蛟河、敦化、柳河、靖宇、集安等长白山区的10个县市、33个乡镇、48个行政村,都留下了科研人员的足迹。

《蜂华正茂种耀中华》拍摄现场

他们在做蜜蜂为杂交大豆制种授粉的实验时,在试验地里黄旗旁边的盘子里,加上蜜蜂引诱剂,蜜蜂会循着味道飞过来进行访花传粉,一会儿就过来一大群。

既然蜜蜂和熊蜂都能为大豆授粉,那么为什么这里采用蜜蜂而不是熊蜂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熊蜂授粉效率是蜜蜂的80倍,有利于提高杂交优势,可大幅度增加果蔬的产量。熊蜂不挑食、不畏寒,适应能力强,还不蛰人;蜜蜂传粉适合较大范围面积,花源种类较广,但效果不如熊蜂。熊蜂的群势很少,不适合大范围面积的传粉,特别适合网室内传粉。

据吉林蜂研所正高级工程师宋延明介绍,蜜蜂以前就是不爱采大豆花,花蜜不行。因为大豆花粉少、蜜少。蜜蜂宁可上西瓜花,也不上大豆花。自从发明了引诱剂,就能保证一定量的蜜蜂在大豆地里活动,保证授粉。

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得杂交大豆的结实率与父本持平。

宋延明说:“以前,也探索过野生蜂授粉。20年来,据观察,随着生态的变化,一些授粉昆虫,尤其是野生蜂,已越来越少。因此,蜜蜂授粉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离不开了。”

从根本上解决大豆制种授粉的关键难题

2019年我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遵循着新时代发展理念,吉林农业科研人再次与时代脉动呼应,在大豆科研上厚积薄发,实现了多项大豆重大研发课题“零”的突破。

吉林蜂研所承担的探索引诱剂驯化蜜蜂为田间和网室杂交大豆授粉技术研究课题,立足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世界第一个大豆杂交种基础,经过13年的研究、试验,首次研制成功蜜蜂为杂交大豆授粉引诱剂,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目前正在吉林洮南、敦化等地成功应用,使高异交率杂交大豆结荚率平均达到84.2%,制种产量每公顷达到1706.55千克。该成果创新性强,成熟度高,解决了杂交大豆繁殖和制种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大豆制种的封锁和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豆制种授粉的关键技术难题。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期盼与嘱托,依旧响彻在吉林蜂研所科研人员耳边,令人奋进。

未来,砥砺奋进的蜂研所人将不辱使命,以改良全国蜜蜂、促进蜜蜂传粉、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己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盈中国人的饭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将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踏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蜂种熊蜂中蜂
安徽省首次从国外进口熊蜂
如何正确引进蜂种
蜜蜂育种中对种用雄蜂的培育
种蜂王的选择
中华蜜蜂
云的世界你不懂
魔手花,神奇果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乐器也疯狂
黄色与黑色蜂种在高寒地区饲养的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