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的农科声音

2022-12-12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菌草澜沧土豆

文|本刊编辑部

林占熺(中)赠送菌草技术书籍给农户

5000

菌草技术扶贫在宁夏取得显著成效。到2007年,全区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创产值近1亿元,菇农每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业成为闽宁对口扶贫的一个重要产业,使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开幕前,举行“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国共产党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开放的姿态,将党的盛会呈现给中外媒体,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如今,这扇窗又一次打开。

10月16日,15位党代表走上通道,与中外媒体互动交流。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这两位农业科技领域的党代表,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故事;在这条不足百米的通道上,开启了一扇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农业科技的窗口。

林占熺:“菌草”成为“幸福草”

菌草,指的是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菌的草本植物。

20世纪70年代,我国福建省开始推广椴木养菇,可以说为人们打开了“致富大门”。但时任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技术员的林占熺却忧心忡忡:这项从邻国引进的技术不适合中国。

为何不适合中国?林占熺表示,引进技术国家经济条件好,我国农村都比较穷。栽培食用菌是当时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传统的香菇等食用菌栽培需用砍伐木材,树砍了再种,生长最快也要六七年时间。要靠大砍树木来种植食用菌,势必产生“菌林矛盾”,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林占熺想到用当地常见的芒萁来代替木头栽培食用菌。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前身)一间破旧的实验室里,他开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实验,也开启了自己半生的菌草生涯。

走出一条适合国内菌业发展的路子,以科技扶贫的方式帮助农户脱贫,是林占熺研究菌草的初衷。1996年10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福建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1997年,福建省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菌草技术扶贫在宁夏取得显著成效。到2007年,全区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创产值近1亿元,菇农每户每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业成为闽宁对口扶贫的一个重要产业,使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

如今,菌草在脱贫、治沙、畜牧、制板材、造纸、发电等领域为可持续发展释放出巨大潜力。同时,菌草技术援外项目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一座友谊桥梁。

在党代表通道上,林占熺讲了一个菌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的故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种植成功后,一位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还特地登报公布。

“菌草技术走向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援外第一站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20多年前,那里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部落经济状态中,如何让他们掌握菌草这一现代生物技术,这是我们遇到的一大难题。我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获得成功。他们为了庆祝菌草技术示范成功,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现场会,巴新总督、9位部长、5000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会,他们载歌载舞,高呼‘China菌草、菌草China’,为了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

林占熺(右一)在南非指导种菇时与当地人合影

林占熺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菌草技术骨干12000多人,培养菌草留学生24人。他们把菌草技术翻译成18种文字在各地传播,他们在实践菌草理想,他们在为自己国家服务,同时为人类服务。2017年,菌草技术被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列为重点项目,正在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1000

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朱有勇说,“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

朱有勇:“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

朱有勇院士被称为“土豆院士”,他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受到媒体聚焦。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朱有勇拎着澜沧县产的冬季土豆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在代表通道里向全国的媒体展示。现场,朱有勇举着一颗2公斤的土豆介绍:“这是开春之后全中国最先上市的新鲜土豆,这个季节北京吃到的土豆丝,5盘里有3盘都来自于云南。”靠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

2018年4月14日,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推广现场会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举行。朱有勇给专家、企业介绍马铃薯收获销售的流程和标准。

这颗“神奇土豆”,是朱有勇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缩影。

2015年,60岁的朱有勇把实验室搬到澜沧县蒿枝坝村的田间地头,成了脱贫攻坚的一员。云南省澜沧县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

“既要用好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要和这里的自然资源结合。”朱有勇抓住这条主线,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里具备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优越条件。冬季土豆十一、十二月播种,第二年三四月份收获。“一亩地,一百天,一万元。”

2017年春天,朱有勇示范种植的100亩地迎来丰收。通过测产,最高亩产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购价,平均每亩土豆收益近1万元。看到了效益,农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到了2018年,澜沧县冬季土豆已推广种植3200多亩。

2020年4月,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澜沧县的土豆原本已经到了收获季,但传统销售渠道没有完全恢复。当地大约还有700吨土豆正在等待销售。为解决农民的困境,朱有勇第一次走进了新电商平台和央视新闻的联合直播间,为自己引进并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冬季土豆代言。最终,一小时的直播吸引了54万人观看,近25吨土豆销售一空。

冬季土豆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

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没有水田,只有旱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的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旱地种植,解决了口粮生产的难题。”朱有勇说。

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总产28万公斤。“蒿枝坝村277人,人均产量超过了1000公斤,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朱有勇说,“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

朱有勇(右一)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试验田和农户交流试验情况

“在澜沧科技扶贫的基础上,我们准备推进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进一步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朱有勇接受采访时说。

五年多来,朱有勇团队本着“推广一批科技创新技术、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示范一批科技成果样板、培引一批扶贫科技企业”的理念,在澜沧县推广林下有机三七11629亩、冬季土豆17000亩、冬早蔬菜10000亩,建设多个科技扶贫示范产业基地,培养了2220余位致富带头人。2020年11月,澜沧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实现整族脱贫。“朱院士是我们澜沧‘高配’的科技特派员。”澜沧县的老百姓这么说。

“我常跟年轻同志说,我们‘农字号’科技特派员,要多到地里转转,多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把所学知识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让老百姓致富,这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什么都有价值。”朱有勇说。

猜你喜欢

菌草澜沧土豆
중국이 세계에 준 선물 ‘중국초’
种植与处理菌草的机械现状探析
土豆喝水
林占熺:中国菌草背后的“另类”科学家
菌草灵芝栽培技术
土豆的问题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发芽土豆带着毒
土豆发芽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