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压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2022-12-12陈锦秀汪莉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2年22期
关键词:治疗仪二聚体气压

陈锦秀,汪莉(通信作者)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特需病区 (福建厦门 36100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剖宫产术后产妇常见的并发症,病因主要为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可诱发患肢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引起肺栓塞、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影响产妇康复[1]。当前,临床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DVT的方法较多,包括抗凝药物、肢体按摩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易增加产妇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肢体按摩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按摩方式不规范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气压治疗仪是一种物理治疗仪器,通过对多腔气囊反复充放气,可有序挤压肢体,改善肢体微循环,加速肢体组织淋巴液回流[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气压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8.24±3.77)岁;孕前体质量指数21~28 kg/m2,平均(23.62±2.35)kg/m2;生产时孕周36~40周,平均(38.46±1.30)周;其中,初产妇35例,经产妇25例。观察组年龄24~35岁,平均(28.75±3.82)岁;孕前体质量指数21~28 kg/m2,平均(23.85±2.32)kg/m2;生产时孕周36~40周,平均(38.42±1.34)周;其中,初产妇32例,经产妇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产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具备剖宫产指征,并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认知功能良好;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既往有下肢手术史;合并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存在气压治疗仪使用禁忌证;近1个月有抗凝药物使用史;精神异常。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础预防护理措施。(1)体位干预:产后6 h,指导产妇取半卧位,每2小时协助产妇翻身1次。(2)运动干预: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指导产妇进行踝关节内收、屈伸及四肢收缩训练,每日酌情调整运动量。(3)肢体干预:将产妇下肢JP适当抬高20°~30°,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并避免在膝下垫枕,保持骼内静脉处于不受压的状态;加强对产妇双下肢的监测,密切观察其下肢皮肤颜色、周径的变化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师处理;按时帮助产妇按摩下肢,并用毛巾热敷小腿。(4)饮食干预:嘱产妇进食高纤维食物,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气压治疗仪干预:产后12 h,采用厦门中恒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柯惠SCD EXPRESS型气压治疗仪对产妇进行干预;干预前,评估产妇病情、精神、下肢情况等,确认其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产妇取仰卧位,脱掉鞋袜,将大小适宜的气压套套在产妇双下肢,将产妇足、腿与气压套的接触面保持在可容下一指为宜;拉好气压套拉链,将导气管与气压套相连接,确保管道无折叠、扭曲后,设定末端压力为100~130 mmHg(1 mmHg=0.133 kPa),按照足部、小腿、膝部的顺序进行加压,并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对双下肢加压,30 min/次,2次/d。

两组均连续干预5 d。

1.3 观察指标

(1)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于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5 d,分别应用荷兰Philips IU22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2)凝血功能:于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5 d,分别采集空腹外周肘静脉血8 ml,加入肝素抗凝;应用凝血分析仪(美国IL公司,型号ACL TOP 700)检测其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3)下肢DVT:术后对两组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跟踪随访,观察并记录随访期间下肢DVT(下肢肿胀、疼痛、小腿后方和大腿内侧有压痛,D-二聚体检测结果呈阳性,超声检查结果呈阳性,即可诊断为下肢DVT[4])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干预前,两组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5 d后,两组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5 d后双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2.2 凝血功能

干预前,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5 d后,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5 d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2.3 下肢DVT

两组均接受1个月随访,对照组8例发生下肢DVT,占比13.33%(8/60);观察组2例发生下肢DVT,占比3.33%(2/60);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P=0.048)。

3 讨论

剖宫产是产科重要手术,可及时挽救产妇及胎儿生命,改善妊娠结局。但由于产妇在妊娠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的水平明显升高,加之手术引起的血管壁损伤,术后产妇极易发生下肢DVT,从而影响其产后恢复[5]。因此,给予剖宫产术后产妇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其发生下肢DVT尤为必要。既往临床多通过指导产妇进行体育锻炼、调整产妇体位等方式预防下肢DVT,但上述方法均缺乏特异性,且易受产妇主观因素的影响,干预效果不甚理想。

气压治疗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肢体水肿等作用,已被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骨折等危重疾病的术后干预中,并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6]。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5 d后,两组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5 d后,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气压治疗仪可提高剖宫产产妇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其凝血功能。分析其原因为,气压治疗仪产生的脉动气流可均匀挤压产妇肢体,作用于肢体的肌肉组织、血管、淋巴管等,加压时可促进静脉血管排空和血流到达深部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可使静脉血液回流、充盈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从而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加快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而且,气压治疗仪通过对多腔气囊进行反复充放气,可向肢体远端至近端施加压力,形成类似手掌的按压感,有利于加速血液流动,抑制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聚集,改善凝血功能[7-8];同时,气压治疗仪还可提高纤溶系统活性,缩短凝血酶原活化时间,解除血液高凝状态,提高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凝血功能[9]。有研究指出,血流速度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下肢DVT发生的主要原因[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压治疗仪可显著降低剖宫产产妇下肢DVT发生率。其原因可能与气压治疗仪可改善产妇凝血功能,提高其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有关。

综上所述,气压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确切,可提高产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其凝血功能,从而降低其下肢DVT发生率。

猜你喜欢

治疗仪二聚体气压
一种新型多通道可扩展气压控制器设计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看不见的气压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