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手法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2-12-12余娇凤李银燕阮华婷余文驰

医疗装备 2022年22期
关键词:腹部手法产后

余娇凤,李银燕,阮华婷,余文驰

1 福州市台江区上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福建福州 350000);2 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综合门诊部 (福建福州 350000);3 厦门市颐和汇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康复科 (福建厦门 361000)

腹直肌在腹前壁正中线上两侧,在腹直肌鞘中呈条形排列,从耻骨联合、耻骨嵴开始,到胸骨剑突、第5~7肋软骨,是腹侧的主要肌肉,起到稳定盆腔和脊柱的作用,并具有保护腹腔脏器,降肋助呼气,维持腹内压力,参与咳嗽、排便、呕吐、分娩等生理机能[1]。女性在妊娠后期,随着子宫增大,腹部肌肉变细,极易出现腹直肌分离的现象。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分娩产妇中,腹直肌分离发生率高达30%~70%[2-3]。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常见疾病,主要是由妊娠期间产妇激素分泌较多、胎儿较大或羊水较多等因素导致,若腹直肌分离严重,可导致内脏移位甚至腹壁疝等问题,故需临床进行积极治疗[4-5]。低频电刺激治疗可刺激神经肌群,刺激腹横肌收缩,从而加快肌肉恢复,将受损肌体的感觉区唤醒,改善腹直肌分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可有效改善产妇恢复效果,缓解产后腰腹疼痛,增加腹直肌对腰部的支撑能力[6]。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推拿手法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福州市台江区上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就诊的68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年龄25~41岁,平均(32.56±3.25)岁;其中,初产妇19例,经产妇15例;顺产21例,剖宫产13例。试验组年龄23~42岁,平均(32.44±3.14)岁;其中,初产妇20例,经产妇14例;顺产19例,剖宫产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产妇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腹直肌分离诊断标准;腹直肌分离距离>2 cm;临床资料完整;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肝肾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合并产褥期感染;合并胃粘连;产后抑郁症;治疗依从性较差;产后出血或继发感染;合并泌尿生殖系统急性炎症。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操作者以太极手法将按摩油涂抹在产妇小腹部,揉腹5~8圈;沿肚脐方向按揉肋周肌肉及髂棘前肌群3~5次,沿肚脐向两侧腹直肌按3~5次;提拿腹直肌15次;提拉带脉8~10次,再点按8~10次;以神阙穴为中心环摩腹部,往返推按期门穴、天枢穴、中极诸穴5次;采取点揉手法,按肾俞穴、中脘穴、下脘穴、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曲骨穴、会阴诸穴,各2 min;采用按、揉、弹拨、滚的推拿手法,根据产妇经络走向对穴位及深部肌群进行刺激;将产妇腰部两侧的肌肉向中间推拿;连续治疗10次,以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器选用Thought Technology生产的SA9800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产妇取仰卧位,将电极片贴在其腹外斜肌与腹直肌,采用低频电,按时段交替对其进行电刺激;电刺激强度以产妇最大耐受度为依据,以产妇感觉到显著的肌肉收缩又不引起疼痛为宜;从30 Hz频率开始,设定脉宽为200 μs,频率为75 Hz,治疗时间为30~50 min;每周治疗3次,以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1)腹围恢复情况:包括脐上围、脐围及脐下围。(2)临床疗效:显效,经治疗,患者腹直肌间距较治疗前减少≥2 cm,或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1 cm;有效,经治疗,患者腹直肌间距<2 cm,腰腿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经治疗,患者未达到上述标准,腹直肌分离距离仍超过2 cm;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疼痛程度及腹直肌分离距离:分别于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评估及测量;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总分值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腹围恢复情况

治疗前,两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脐上围、脐围、脐下围比较

2.2 临床疗效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疼痛程度及腹直肌分离距离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及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腹直肌分离距离均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

3 讨论

产后腹直肌分离是指腹部中心点两侧的两块腹直肌分开,且间隔大于2 cm,是由于产妇妊娠后期腹压增加、子宫持续增大,导致腹直肌弹性肌纤维破裂,腹直肌从腹中线(腹白线)向两侧分开。我国约有1/3产后女性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离,不仅影响其生命质量,还可降低其脊柱稳定性,导致出现漏尿、腰背疼痛等症状[7-8]。

腹肌与盆底肌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按照盆腹动力学原理,若腹肌力量变弱,则会对整个胸腹盆骨力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腹直肌分离后,腹肌的收缩力就会降低,同时盆底肌收缩力会减弱;腹横肌与腹直肌、腹白线密切相关,其活动和收缩能使腹直肌两侧的肌肉向里靠拢,从而可避免或减轻腹直肌分离。低频电刺激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常用物理方法,可通过持续刺激腹部肌肉,提高腹部肌肉兴奋性与弹性,达到锻练腹部肌肉的目的。中医认为,腹直肌分离属于“筋经”的范畴,病位在腹部与腰部,腹部为阴,腰背部为阳,治疗应以阴平阳秘为原则。推拿手法可促进血液流动,恢复脊椎生理曲度,并可增强腹肌收缩力和弹力,保持腹肌的机械均衡,使分开的腹直肌慢慢闭合,矫正盆腔前移,使患者外形更加美观[9-10];推拿手法还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腹部皮肤与肌肉紧致度的作用,可促进患者局部血流及肌肉收缩,减少体内油脂沉积,增加腹部肌肉的弹性与张力,调节腹部肌肉的力量均衡,从而促进患者康复[10]。对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通过揉捏患者腹横肌,可增强其肌肉弹力,促进腹直肌恢复,并增加患者腹直肌的弹力与盆底肌、腰背肌的灵活性,减少腹直肌剥离,缩小患者腰围;该疗法还可加速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持续牵拉局部肌肉,放松腰部肌肉;另外,该疗法可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增强深层肌肉的稳定性,放松肌肉,从而改善腹直肌分离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推拿手法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腹围,缩小腹直肌分离距离,减轻疼痛程度。

猜你喜欢

腹部手法产后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层递手法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七步洗手法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