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赣州文化繁盛的现代价值研究
2022-12-12徐丽云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徐丽云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赣州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宋代。宋代赣州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鉴于现代化的赣州需要留存历史记忆,故研究其形成规律,深入挖掘其现代价值,旨在实现赣州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建设美丽赣州。现从宋代赣州文化繁盛的现代价值研究意义、宋代赣州文化繁盛的概况、宋代赣州文化繁盛的现代价值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近年来,按照江西省和赣州市的战略目标,赣州未来五年要深入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区域中心、文化名城。这在赣州历史上其实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跨越式大发展。
赣州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繁荣于宋代。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宋代赣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研究其形成发展规律,深入挖掘其现代价值,实现新时代赣州宋文化的创新传承,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赣州的城市发展。
宋代赣州文化繁盛的现代价值研究意义
1994年1月,赣州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2月,赣州市举办了“94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赣州历史悠久,三国吴嘉禾五年(236)设置庐陵南部都尉,晋太康三年(282)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1]。宋代时期,赣州是全国著名的三十六座大城市之一。另外,赣州还是江西省保存文物遗址尤其是保存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城市,因此,赣州被誉为“江南宋城”“宋城博物馆”。
赣州宋城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现代化的赣州更需要留存历史记忆。因此,要深入挖掘宋代赣州文化内涵,结合时代要求,在传承创新中延续历史文脉,让宋代赣州文化展现亘古魅力和时代精神;深入探究宋代赣州文化繁盛的现代价值,实现赣州文化复兴和大发展,建设美丽赣州。
宋代赣州文化繁盛的概况
广义上来说,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出现在宋代。宋代赣州文化空前繁盛,经济、交通、建筑、人文教育等都很发达。赣州至今仍保存了数量众多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这些都是宋代赣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见证。其中,大部分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在赣州老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历史文化街区资源集中而又丰富,堪称文物宝藏。
宋代赣州经济交通的发展
宋代赣州经济繁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赣州有“江湖岭海枢键”之称。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驿路,北起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城,南至广东省南雄市。大庾岭驿路地势险要,扼赣粤两省咽喉。宋代时期,大庾岭驿路交通得以进一步优化,赣州成为连通岭南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成为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陆路中转枢纽。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展,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通达非洲东海岸,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往来的海上通道。毗邻广东的赣州水路非常发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内地贯通的重要枢纽,赣州的交通地位日益突显,经济实力雄厚。
宋代赣州城市建筑景观的发展
赣州建城初始,城区狭小,在唐朝和五代时期得到较大扩展。宋代赣州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张,由临江向内地腹地发展了一大步,并修建了三座连接城区中心和乡村的浮桥(今东河浮桥、南河浮桥、西河浮桥)。宋代商品经济环境宽松,由此街巷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六大街为框架的城市道路系统。这六条大街分别是阳街、阴街、横街、长街、斜街、剑街,至今仍是赣州的主干道,街道布局走向不变。
宋代嘉祐年间(1056—1063),虔州知州孔宗瀚用砖石包砌城墙,后经历代不断修葺,赣州形成了一道周长约6.5千米的坚固雄伟的城墙。古城墙将八境台、郁孤台串联其中,整体来看大致呈三角形,东、西、北三面临章、贡、赣三江[2]。古城墙虽经风雨涤荡,但如今依然紧紧守护着赣州古城。赣州古城墙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保存完整的宋代城墙,是“国内孤品”,垛墙、城门、马面、炮城等遗址皆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尤为珍贵的是,城墙上还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铭文砖。1996年,赣州古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虔州知州刘彝根据赣州城区街道地形规划修建了福寿沟。福寿沟是地下排水系统,因两条地下排水道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而得名,是古代水利史上一项重大的发明。福寿沟利用水力学原理,与临江城墙互通12个水窗,视江水消涨而启闭。其全长约12千米,设计精妙,不仅能排水排污,防止江水倒灌,还有防堵、利于疏通的特点。福寿沟自建成后,一直护佑三江环绕的赣州古城不内涝,惠及千古,至今仍承载着赣州老城区的排水功能。
宋代赣州城市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现存的还有郁孤台、八境台、通天岩、七里古瓷窑等。通天岩,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西北郊,有“江南第一石窟”的美称,唐代开凿,兴盛于宋代,1988年,通天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嘉靖《赣州府志》记载,“县西二十里,岩下空峒如屋,僧即为居。石峰环列如屏,巅直一窍通天”,通天岩由此得名。通天岩石窟以阳明遗址、唐代石龛造像、宋代题刻为主。从古至今,通天岩都吸引着众多文人隐士流连于此。宋代赣州名士阳孝本曾在此隐居,苏轼曾多次游览通天岩,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
七里镇古瓷窑,位于赣州市区东郊,是江西宋元四大名窑之一。七里镇烧瓷业始于唐代末年,于宋代达到高峰,终于元代。1959年,七里镇窑址被列为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七里镇窑重新开窑烧制陶瓷产品,续燃千年窑火。环绕古瓷窑址的还有古榕树、古庙、古码头等,它们共同见证了古镇昔日的繁华变迁。如果七里镇窑工艺文化能得到延续传承,将有效促进古镇的崛起和兴旺,造福百姓。
宋代赣州文化教育的发展
赣州是宋代江西的商品交易中心,经济繁荣,城市地位高,文化教育也发展兴盛。宋代赣州人文璀璨,名人云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周敦颐、苏轼、辛弃疾、文天祥等名人或曾在此任职,或曾在此游历,留下了许多传诵至今的诗文。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苏轼的《虔州八境图》、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千古名篇。
图 赣州宋代古城墙(作者拍摄)
理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也是在中国曾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北宋嘉祐六年(1061),周敦颐任虔州通判。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北宋五子”之一,他在赣州开创了理学,并与其弟子将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在任期间,周敦颐兴办书院,传播理学思想,使赣州的文化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赣州也因此成为“宋明理学”发祥地。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其传人,也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元明清三代。
宋代重视教育,大兴书院。赣州于唐代时才有人中进士,到了宋代,进士数量显著增加,人才辈出,还出现了一批进士家族,比如“石城二陈”“虔州四曾”等。可见宋代是赣州文化教育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
宋代赣州文化繁盛的现代价值
宋代赣州文化繁荣兴盛,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宋代赣州文化在今天仍然是推进赣州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下,宋代赣州文化应以古鉴今,与时俱进,代代相承。
文化自信价值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这些论述为我们认知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明确方向。
宋代赣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赣州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文化养分,也是凝结和贯穿其中的精神内核。树高叶茂,皆系于根。宋代赣州独特的文化是促进赣州发展的力量源泉,虽经历史变迁,但仍在不断滋养激励着后人,这是坚定赣州文化自信的基础。
赣州江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入口处有个四贤坊,坊上有一副对联:“赵抃疏险滩,刘彝福寿惠千古;濂溪创理学,文山丹心昭四贤。”四贤坊所记的四位人物赵抃、刘彝、周敦颐、文天祥为宋代赣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嘉祐六年(1061),赵抃出任虔州知州。赵抃针砭时弊,不畏权贵,体恤百姓,政绩显著,在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在任职期间,赵抃组织百姓开凿赣江险滩,突显了赣江的黄金水道地位。赵抃十分清廉,寄情山水,对宣扬理学的贡献很大。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任赣州知州,任职期间清正廉明,主张用“义理之学”治理当地。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南侵,南宋危急,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义军,奋起率兵抗敌,后被元兵俘虏,从容就义。
爱国、清廉、一心为公、修身为本、淡泊名利,四贤等先人的美好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也是留给后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赣州人民传承弘扬了这些崇高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如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在这片红土地上,赣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这里留下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铮铮铁骨守初心,血肉之躯担使命。如今,赣南人民正砥砺前行,为新时代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和建设美丽赣州而不懈努力奋斗。
道德涵养价值
正所谓“物质食粮以暖胃,精神食粮以慰心”,优秀文化是慰藉人们心灵和提升人文精神的宝贵资源,是涵养市民道德素养的精神食粮。“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水为至柔之物,可包容天下万物,中国传统文化亦是如此,海纳百川,历经千年变迁与磨砺仍经久不衰。
“忠社稷、重家庭、尊师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宋代赣州繁荣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养分。宋代赣州,人文荟萃。古城墙文化、古建筑文化、古浮桥文化、八境文化、石窟文化、古窑址文化、古地名文化,虽历经沧桑,却始终璀璨夺目,向世人展示着它永恒的魅力,让现代赣州人民多了一份自豪感、认同感。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沉痛悲愤,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都可以作为新时代培养民众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有力素材。宋代理学、书院教育、名人诗篇,浓厚的崇文重教风气则可以引导人们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助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宋代赣州流传至今的地名都富有历史内涵。濂溪路、中九地、健康路、龟角尾等地名,或与推崇文教有关,或与历史人物事迹有关,或关系着敬祖的宗族观念,或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4]。这些地名文化凝结而成的城市人文精神,对培育人们高尚的品德有一定的帮助。
经济生活价值
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开发转化,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一座赣州城,半部宋代史”,宋代赣州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因此,在传承宋代赣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依托宋代赣州文化资源,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将宋代文化元素融入赣州旅游业,根植于赣州文化,打造赣州城市文化名片。加大对赣州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复力度,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充分挖掘赣州文物古迹、历史街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创新发展中让历史文化彰显时代价值,不仅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还能推动赣州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赣州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文化的生活价值表现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的属性。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充分发掘,其现实意义日益显现出来。凝结着先民智慧的宋代赣州城墙,其防洪功能至今仍在造福老城区居民;使赣州老城区千年不内涝的福寿沟,惠及子孙;宋代遗留的三座古浮桥,一直沿用至今,在城乡交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古城墙、八境台、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如今人来人往,充满烟火气息。宋代赣州文化传承至今,泽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