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氏温通针法技术浅析

2022-12-12李福欣杜小正方晓丽秦晓光刘莉梅张小娜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针法肩关节拇指

李福欣,杜小正,方晓丽,秦晓光,刘 强,刘莉梅,张小娜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郑氏针法起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针灸流派学术体系,其手法灵活、适应证广和疗效确切,郑魁山教授是郑氏针法传承与创新的杰出代表,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疑难病症多属虚实夹杂,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中,以温通论为基础创立温通针法,而郑氏特色针刺技术则是将温通针法与特定穴位结合,以达到特殊的治疗作用,包含了过眼热针法、穿胛热针法、通督热针法以及周天热针法。温通针法可以温经气、通经络,使所刺穴位处产生温热感,通过推弩、守气等方法,使温热感传导至病处,从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本研究从郑氏特色针刺技术的操作手法、临床应用与典型病例等方面,阐明郑氏特色针刺技术的形成过程与临床应用。

1 温通针法

1.1 学术渊源

郑魁山教授作为我国当代著名针灸学家,在系统学习古典针法的基础上精研其家传针刺手法,简化“烧山火”手法为“热补”手法。近年来郑魁山教授的弟子与学生们在临床上运用“热补”法治疗各种虚寒型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1]。然而,纯粹的补法在治疗本虚标实型疾病中存在补而不通的弊端。郑魁山教授应对此类疾病,以“血气者,喜温而畏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为原则创立温通针法。此针法凸显“温”“通”“补”的功效,补益气血的同时温通经络,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此外,郑魁山教授将温通针法与风池穴、天宗穴配合,形成过眼热针法与穿胛热针法,用于治疗眼部与肩部疾病,其主要学术传承人方晓丽教授将温通针法与大椎穴、气海穴相配合,形成通督热针法与周天热针法,用于治疗腰背部不适诸症与脏腑病[2]。

1.2 操作手法

医者左手拇指或食指揣按穴位,右手进针,待气至,左手逐渐加压,右手拇指向前下方用力捻按数次至针下沉紧,针尖牵着有气感的部位急插缓提数次,再次捻按针柄数次,针尖牵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针柄或拇指捻按针柄,使针下持续沉紧,不失针感,同时左手拇指紧按针穴另一侧,引导针感的传导方向,推动针感传至病所,并产生热感,守气1~3 min后从容出针,按闭针孔。

2 针刺技术

2.1 过眼热针法

2.1.1 操作手法 患者呈坐位,医者左手在风池穴处,通过揣、按、循和摸,找到敏感点,常规消毒后,右手持0.3 mm×25~40 mm毫针向对侧口角略上方进针20~30 mm,得气后行温通针法,同时左手拇指配合右手向对侧口角略上方用力推按,使针感向额头部位传递,眼部产生温润感,守气1~3 min后徐徐出针,按压针孔。

2.1.2 临床应用 过眼热针法具有补益温散、疏导经脉和引气上行的作用,临床中治疗干眼症、糖尿病眼底出血、弱视与视神经萎缩等眼病疗效显著。乔翔等[3]运用过眼热针法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有效改善患者病变区域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视力。宋忠阳等[4]研究认为,过眼热针法对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及斜视性弱视患儿均有较好的疗效。近几年研究表明,风池穴可广泛联系面神经核群、副神经核以及颈髓与延髓的神经元,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增强颅内供血,调节眼部神经递质与神经营养因子,增强营养物质吸收,改善眼部症状[5]。过眼热针法为温通之法,在临床应用中不可泥古不化,常配伍眼部周围穴位,如攒竹、太阳、四白与风池等穴位,局部取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规律。

2.1.3 验案举隅 王某,男,55岁,2016年3月16日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患者于10 d前自觉双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和眼睛发红,患者既往患有单纯2型糖尿病6年。初步诊断为“糖尿病眼底出血”。专科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3;眼底检查见双眼视乳头颞侧呈淡黄色,眼底出血。治取风池、太阳、睛明、三阴交与合谷穴操作。风池穴施以“过眼热”手法,得气部位配合推弩守气,反复操作1 min后缓缓出针,不留针。太阳穴施以“热补法”, 睛明穴施以“压针缓进法”, 三阴交与合谷直刺25~40 mm,施以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自觉视物较前清晰,无双眼发红,专科检查视力、微血管和出血点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按语:本案糖尿病眼底出血,以风池穴为主穴行温通法,通过针尖方向的调整及左手大指的推弩,将得气的感觉引向病所,配以太阳、睛明、三阴交与合谷穴以养肝明目、通关开窍、祛邪扶正和活血化瘀,气至病所,故获良效。

2.2 穿胛热针法

2.2.1 操作手法 患者取俯伏位,医者左手拇指揣、按天宗穴,找到敏感点,常规消毒后,右手持0.3 mm×40 mm毫针向肩关节方向斜刺25~30 mm(上肢麻木者向腋窝方向斜刺),得气后行温通针法,同时左手拇指朝肩关节方向用力推按(上肢麻木者向腋窝方向推按),使针感贯穿肩胛部向上肢传递,令患者肩部暖热,而后徐徐出针,按压针孔,嘱患者适当活动肩关节。再取侧卧位,施以前法于肩前、肩髃、肩贞与条口穴,留针20 min[6](上肢麻木者配合曲池、外关,点刺十宣)。

2.2.2 临床应用 穿胛热针法具有温经散寒、通利关节与活络止痛的作用,临床中治疗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肩凝症等。现代研究表明,运用温通针法针刺天宗穴配伍肩髃穴、肩髎穴可促进肩颈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7]。靳鹏超等[8]采用穿胛热针法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达100%,说明穿胛热针法对改善肩周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蒲永乐等[9]运用温通针法治疗肩胛肋骨综合征,加快局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产物吸收,改善疼痛。

2.2.3 验案举隅 雷某,女,55岁,患者15月前因暑天洗冷水澡受凉而致左肩臂痛,抬举受限,夜间疼痛加剧,呈进行性加重,45岁停经。体格检查示:肩前、肩后、肩峰下和三角肌止点处、结节间沟处压痛明显,向肘部、手部和肩胛区放射,肩关节外展、后伸、内旋和外旋受限,上举110 °、后伸15 °即感疼痛明显,X线片示轻度骨质疏松。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断为“漏肩风”,辨证为外寒侵袭证。采用散寒通络、舒筋利节之法,运用温通针法针刺天宗穴,左手拇指揣按穴位,右手持针从冈下肌下缘向上斜刺12.5~20 mm,得气后推弩守气1 min,同时左手拇指加压,向肩部推按,使热感传至肩部,肩髎、肩髃和手三里同用温通针法,留针30 min,出针后嘱患者活动患肩。治疗6次后,患者自觉肩部痛感消失,肩关节活动度较前明显改善,体格检查示:肩前、肩后、肩峰下和三角肌止点处无压痛,结节间沟处压痛较前减轻,无放射痛,肩关节上举可达170 °,后伸45 °,嘱患者继续肩关节功能锻炼,就骨质疏松症进行专科治疗。

按语:本案为肩关节周围炎,证属外寒侵袭证,寒湿之邪入侵机体,导致肩关节寒凝、气滞及血瘀是该案发病的主要因素。《黄帝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奎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本案以天宗穴为主穴,行温通法,配合肩髎、肩髃和手三里以局部调理,共奏温经散寒、疏经通络之功,使脉络通畅则机体可得到濡养,疼痛得到缓解。

2.3 通督热针法

2.3.1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伏位,医者左手拇指揣按大椎穴,找到敏感点,常规消毒后,右手持0.3 mm×25~40 mm毫针沿大椎直下斜刺20~30 mm,得气后行温通针法,同时左手拇指向脊柱下方用力推按,使针感沿脊柱向背腰部传递,背部温热,微似有汗,守气1~3 min,徐徐出针,按压针孔。

2.3.2 临床应用 通督热针法具有补气温阳、散寒通痹的作用,临床中治疗产后身痛、强直性脊柱炎、肩背肌筋膜综合征及肩背腰部寒冷不适诸症等。现代研究已证明,针刺大椎穴有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10]。产后身痛病机为脉络空乏虚弱,腠理松懈,风寒湿邪入侵,致血气运行受阻,继而四肢肌肉酸楚、疼痛,仉会玉等[11]运用温通针法配合关元、三阴交及足三里等穴治疗产后身痛,总有效率96.2%,优于平补平泻法,临床疗效极佳。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属于中医的“骨痹”范畴,徐头华等[12]采用通督热针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配合平补平泻针法针刺颈夹脊、肾俞、腰阳关、足三里、复溜、三阴交及太冲,总有效率达90.0%,临床疗效颇佳。

2.3.3 验案举隅 患者,男,32岁,于2014年首次就诊。患者自诉于4年前感腰背痛伴双下肢疼痛,自行服药缓解,1个月前因双下肢疼痛无法行走,遂来医院就诊。症见:腰背部,双侧髋部、膝关节和右下肢疼痛,晨起脊柱僵硬酸困、疲乏无力,小便黄、大便干燥,易出汗,舌苔黄燥,脉弦细数。骶髂关节CT示:关节边缘增生硬化,关节炎毛糙,部分骨质虫蚀样骨质破坏,关节面下骨质密度增高,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为7.21分。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为“痹证”。以大椎穴为主穴施以温通针法,配穴取后溪、外关、风市与阴陵泉同施以温通针法,留针30 min。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症状已基本消失,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为1.79分,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本案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素问·阴阳印象大论》载:“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以大椎穴为主穴,施以温通针法,以振奋阳气、化痰浊祛阴邪和疏通经络祛瘀邪。配合后溪、外关、风市与阴陵泉,进一步改善局部症状,达到标本兼顾、消除督脉寒凝和使督脉恢复总督十二经的功能。

2.4 周天热针法

2.4.1 操作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左手拇指揣按气海穴,找到敏感点,常规消毒后,右手持0.3 mm×40 mm毫针直刺30 mm,得气后行温通针法,左手拇指用力推按气海穴,使气感向上传导,腹部有温热感,守气3~5 min,徐徐出针,按压针孔。

2.4.2 临床应用 周天热针法具有补气温阳、益肾强身的作用,临床中用以治疗脏腑病及各种疑难病症等。临床研究中发现,在气海穴基础上配合其他穴位施以温通针法对于多种疾病都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张亮等[13]运用温通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为88.5%,认为温通针法可以降低炎性反应表达,修复肠黏膜,促进溃疡愈合。吕晓蕊等[14]运用温通针法配伍内关、中脘和天枢等穴位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起到温暖脾胃、祛寒止痛的功效,总有效率达98%。展敏等[15]运用温通针法治疗肾阳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起到温肾助阳、扶正固本和通利小便的功效,总有效率达85.7%。

2.4.3 验案举隅 患者,男,30岁,2012年8月16日,以“阴囊冰冷潮湿伴阳痿2年,加重10 d”为主诉就诊。症见:阴囊及会阴部湿冷,腰部酸困,性功能减退、阳痿,尿频尿急,小便清长,形寒肢冷,腹股沟、会阴和阴囊胀痛,舌淡、苔白,脉沉细。前列腺液检查示:白细胞50-满视野个/HP;卵磷脂小体50%。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为31分。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辨证为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治以散寒利湿、温补脾肾。主穴为中极、关元、气海、大横及气冲,配穴为肾俞、志室,施以温通针法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病情好转,性功能明显恢复。再行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前列腺液检查恢复正常,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为11分,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精浊”的范畴,证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中极、关元、气海、大横与气冲等主穴都位于小腹部,其针刺效应能直接透达到前列腺局部,属于局部选穴的范畴,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本案中脾肾为本,寒湿为标,《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运用温通针法,可祛寒除湿、疏通经络及行气和血,调整了前列腺局部的气血,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效应。

3 小结

郑魁山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疑难杂症的病机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多见,病理因素以脾虚、气郁、痰浊及瘀血为主[2]。“温通针法”正是建立在“痰以温化,气以温散,血以温流”的理论基础上,以疏通经络、疏通血瘀为目的。《标幽赋》记载:“气至速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黄帝内经》也多次表达“气至而有效”的观点,针感是针刺产生疗效的基础,针感是由质(酸麻沉胀的感觉)和量(刺激量)两个方面决定的。因此,在临床上既要求针刺时产生酸麻沉胀的感觉,又要求恰当的刺激量,两者不可偏颇[16]。郑氏特色针刺技术的关键在于特色针刺手法与特定穴位相融合,注重得气、行气与守气,守行结合,引导气感传至患处,从而调节受病部位的阴阳气血,在临床研究中治疗各种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型疾病疗效显著。

但郑氏特色针刺技术操作具有一定复杂性,且传承范围不够广泛,故在临床应用推广中仍有局限性,其临床与基础研究仍具有一定欠缺。故在将来的发展中应增加其现代医学机理的研究,扩大临床研究范围,为疑难杂病的治疗扩展方法与思路。

猜你喜欢

针法肩关节拇指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降落伞(翻绳)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拇指西瓜”
有趣的拇偶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