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外治法治疗耳鸣的临床探析

2022-12-12师强华尚俊枝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5期
关键词:耳部涌泉穴进针

师强华,尚俊枝

(1.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 太原030006)

耳鸣的诊断主要是以患者的不适症状而命名,患者自觉耳中或头颅中有断续或者持续性的鸣响声。按照耳鸣的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耳鸣。15%~20%的耳鸣患者曾经有一过性或慢性耳鸣史,1%~3%的患者生活被严重影响,严重时会伴发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等[1-2]。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以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糖皮质激素冲击、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为主。由于导致该病发作一些深层次原因尚不明了,目前临床尚未研究出治愈该病的具体方案。

中医治疗耳鸣有其悠久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载,如《素问·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失调而达到治疗耳鸣的目的。脏腑为病,有虚实两端,或受外邪侵入,干扰正常气血濡养耳窍,耳部发生鸣响。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之别气均上走头窍,可见耳鸣与经络的功能发生病态改变也有密切关联。目前,中医外治法治疗耳鸣方法诸多,主要有普通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温针灸、埋线、头针、耳针、穴位敷贴、刺络放血等,但临床中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黄存增教授发明的“一针听”疗法,具有取穴统一、操作方法规范、疗效确切等优势[3]。本文探讨针刺“一针听”、脐疗、穴位敷贴方法治疗耳鸣的机制,并介绍病案1则。

1 针刺治疗耳鸣的机制

针刺治疗耳鸣具有安全、方便、起效快、作用持久等独特优势,同时历史传承悠久,积累下不少的宝贵经验。临床辨证取穴,按法施针,主要是通过辨病、辨证和辨经相结合治疗耳鸣,可发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作用,还可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灵枢·终始》记载:“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耳中”。《灵枢·经脉》记载:“是动则病耳聋焞焞,嗌肿喉痹。”手少阳三焦经“从耳后入耳中”。从病因及经络走行上看,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均与耳有直接络属关联,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治疗耳鸣多从这两条经络入手,穴位常选取听会、听宫、翳风等。研究表明,针刺能够增加耳蜗的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耳部周围的细胞代谢水平,提高听觉中枢的兴奋性,增强患者听觉的感受力[4]。

2 “一针听”具体操作方法及理论依据

“一针听”定点:听宫和听会穴连线的中点,耳屏前0.5 cm 处。操作手法:取坐位或仰卧位,头微向健侧倾斜10°左右,术前常规消毒,取0.35 mm×70 mm华成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批号:SD21A1004),患者张口至最大,医者用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左手拇指按压耳屏前凹陷处,再次确定进针方位(进针方向为内下方并对准对侧耳垂),左手协助右手夹持针体,双手进针,成人进针可深至75 mm,以患者产生强烈的胀痛为得气效应,得气后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张口,每次留针30 min,留针期间不行针,起针后按压针孔1 min。

理论依据:一针听治疗方法为黄存增教授经验用穴,局部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外耳道软骨;穴浅层分布有颞浅动、静脉,通过针刺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穴浅层还分布着耳颞神经、耳大神经,通过针刺刺激局部的神经网络系统能够促进听神经及内耳细胞的修复与再生[3]。经络分布属于少阳经范围,也符合中医针灸局部取穴的原则,是一种结合现代解剖及中医经络的经验用穴。

3 脐疗治疗的优势及理论依据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暴饮暴食,饮食不节,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影响人们的脾胃功能。脾胃损伤后,运化不及,气血乏源,不能濡养耳窍,致使耳窍失养;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升降失常,邪停耳窍,继而发为耳鸣,可见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均提示脾胃功能失调与耳鸣的发病有密切关联。

临床中通过脐疗调理脾胃有其优势。脐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相通,同脏腑密切联系,刺激脐部可调整脏腑功能。高树中教授认为:“膈关和脐关正是人体深部元气汇集和传输于五脏之处,是供应五脏营养和动力的大本营。”[5]《难经·六十五难》曰:“三焦所行之输为原者,乃脐下肾间动气之所在,五脏六腑之有疾,皆取其原也。”三焦经的发病与耳鸣有密切关系,可见通过脐疗调治耳鸣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手段。刘继军等[6]采用脐疗外治法调治耳鸣,发现该法在改善患者的耳鸣程度及睡眠质量方面,明显优于临床口服甲钴胺治疗。

4 穴位敷贴治疗的优势及涌泉穴妙用

《理瀹骈文》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在传统中医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把药物制成特定的细末,用水、醋、酒等介质调成糊状或膏状,再直接贴敷于相关治疗穴位,通过“调节经脉,平衡阴阳”发挥治疗作用。

《素问·脉解》言:“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从中医学的角度而言,耳鸣鸣响不止,与阳气上越有密切的关系,采取一种引阳气下行的治疗方式符合其临床病机。涌泉穴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气血下行,是升降要穴。《黄帝内经》记载“上病下取”法,可引导逆气下行。肾经的循行“从肾上贯肝、膈”,取其井穴有引火归原、平气降逆。肾属水,“阴井木”,木为水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取涌泉亦可清热泻火,治疗实火炽盛上行之证。研究表明,采用中药穴位贴敷于涌泉穴治疗耳鸣,收效良好[7]。

5 病案举隅

患者,男,22岁,2019年8 月15 日初诊。主诉:耳鸣不适1周。近日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嗡嗡响声,十分痛苦,甚至影响其正常生活及学习,自行口服龙胆泻肝丸后,效果不佳,随后就诊于本省某三甲医院,确诊为神经性耳鸣。口服药物“西比灵”“卡马西平”治疗,后因不良反应作用较大,放弃该疗法治疗,主动要求针灸治疗。笔者详询病史,患者自诉1年来忙于学业,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且压力较大,素体体质虚弱,精神差,睡眠不佳,纳差,乏力,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有力。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中医诊断:耳鸣。证型:肝郁化火,脾胃虚弱。治疗方法:①针刺方法。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穴)、印堂穴、“一针听”穴、翳风穴。四关穴:直刺25~35 mm,行平补平泻法,行针1 min。印堂穴:向下平刺,进针25 mm,行平补平泻法,行针1 min。“一针听”穴:(具体操作方法同上)进针得气时耳部出现电击、麻木感,停止进针。翳风穴:向内上斜刺进针35 mm,患者产生酸麻胀痛感停止进针。上述穴位针刺后,留针30 min,隔日1 次。②脐疗方法。方药组成:磁石30 g,石菖蒲9 g,黄芪15 g,升麻6 g,葛根15 g,柴胡10 g,黄柏6 g,人参片30 g,白芍5 g,蔓荆子10 g,甘草片6 g。上方研磨为粉,用专用玻璃罐密封,备用。使用方法:用2%氮酮透皮液调配成膏状,填充于神阙穴内,用一次性外用穴位敷贴固定,同时加用特定电磁波谱(TDP)神灯照射20 min,以促进药物吸收,4 h后可撕去敷贴。此外,给患者备好两贴吴茱萸贴(取吴茱萸粉约3 g,与2%氮酮透皮液调成膏状),嘱其睡前外敷于双侧涌泉穴处,以引热下行,晨起撕去。治疗期间嘱其畅情志,起居有常,饮食规律,隔日1次。患者治疗第3次后病情明显好转,继续治疗2周后鸣响声消失。

6 小结

耳鸣是听觉系统的感音神经发生障碍,患者能够听见除正常声响以外的声音,自感在耳部或头部存在一种异常听觉感受,但外界并不存在这种声源。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耳部微循环障碍、暴力创伤、迷路积液、情志不畅、社会因素、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部分耳鸣患者无法进行学习工作,不能进行正常生活,治疗意愿十分强烈。超过3个月以上的耳鸣患者会伴有失眠、焦虑、失望无助等不良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又会加重病情,增加患者对耳鸣的感知,持续的耳鸣又反过来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使病情难以调治[8]。

本案例中,患者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肝郁化火,上冲耳窍,发为耳鸣。患者肝气不疏,故采取针刺四关穴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发挥中医“上病下治”的整体治疗优势;针刺印堂穴安神定志,稳定及改善患者情绪。耳鸣会引起机体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反应,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电针大鼠头部“印堂”“天枢”穴可使其抑郁样情绪行为得到明显改善[9]。针刺“一针听”穴可调节耳部气机,促进耳窍功能恢复。翳风穴位于乳突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针灸聚英·百症赋》记载:“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玉龙歌》亦云:“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

本案患者素体虚弱,又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故见纳差、乏力等表现。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濡养耳窍,故鸣响不止。《灵枢·口问》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而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故耳鸣。”可见,耳鸣的发生与脾胃功能有密切关系。脐疗外治法具有治疗简便、效果优等特点。神阙穴附近有大肠、小肠、肝、脾、胃等器官,脐疗可以直接作用于神阙穴,从而调理脏腑功能。从解剖角度而言,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这也是通过此处给药的基础前提。本案例中的脐疗药物制成粉剂,加工过程中药物细胞壁被破坏,临用时配用透皮液氮酮,可助有效成分直接渗透皮肤,从而发挥疗效。外用敷脐药物以益气聪明汤为主,该方出自《东垣试效方》卷五,在治疗耳鸣、耳聋方面疗效突出。李育明[10]研究发现,益气聪明汤加减具有改善脑血流量及耳部微循环、重新建立听觉感音系统的作用。脐为元气归藏之根,通过脐疗外治,对由机体功能衰退及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的耳鸣、耳聋等病证有其积极意义。刘继军等[6]观察发现,脐疗可以改善耳鸣患者耳部供血,具有药物经皮吸收和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作用,是一种疗效明显的治疗方法。

笔者认为,脾胃虚弱,元阳不能内守,若肝郁化火,余邪在上,不能下行,故鸣响不止。吴茱萸大辛大热,外敷于涌泉穴,具有引热下行的治疗作用,符合中医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的治疗原则。涌泉穴,别名“地冲”,属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具有滋阴降火、益肾填精之功。吴茱萸穴位贴敷于涌泉穴,具有降火纳气、引热下行、清上实下、平肝潜阳等作用[11]。浮越于外的阳气得以敛藏,耳鸣、目眩等症状自消。耳部穴位针刺为上治,脐疗为中治,涌泉穴外敷吴茱萸为下治,上、中、下同时施治,加针刺四关上下同治,综合治疗收效良好。本病病机较复杂,在早期采取一种积极及综合的治疗手段,对于控制病情、缩短起效时间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耳部涌泉穴进针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耳部用药安全须知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右耳撕脱伤再植修复术围手术期护理
铜绿假单胞菌耳部感染临床研究
蒜末敷脚心去虚火
浅析涌泉穴
耳部瘢痕疙瘩的序列综合治疗
治病毒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