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劳促教,以劳辅德,让劳动之花芬芳盛开

2022-12-11安国强李朗平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0期
关键词:思想引领生活体验学科融合

安国强 李朗平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各种智能化技术层出不穷,劳动观念反而越来越被淡化。《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多种劳动技能将纳入课程。那么,如何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加劳动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以及学校如何将劳动融入教育,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劳动教育原则,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实施了一系列劳动教育措施,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劳有所获,劳有所乐,改变劳动观念,领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成为真正的劳动参与者、热爱者。

[关键词] 劳动教育;基本原则;思想引领;学科融合;生活体验

一、劳动教育提出的背景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习近平也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我们几千年的璀璨文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不断被提及、被强化的话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各种智能化的技术层出不穷,劳动观念反而越来越被淡化。很多孩子从小就不劳动、不爱劳动,忽略劳动实践,因而出现了各种劳动技能下降、劳动体验匮乏和劳动素养缺失等现实问题。除此之外,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更倾向于文化教育,却常常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凡事倾向于操办代劳。在学校中有些老师甚至将劳动当成了责罚学生犯错的手段,更使孩子对劳动产生了偏见,甚至对劳动者产生了歧视,从而影响了劳动实践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劳动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导致劳动与“低贱”“没出息”挂钩,致使许多青少年想尽办法逃避劳动,久而久之好逸恶劳之风在青少年群体中扩散,此种状况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基于此,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并规定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多种劳动技能将纳入课程。此项政策一出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劳动教育之风,各方纷纷开始关注劳动教育,转变以往的劳动观念。

笔者所任教的坪山高级中学虽然是高中学校,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但面对这一教育政策,学校亦是积极响应,组织老师和学生认真开设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开展系列劳动教育活动。作为高中班主任,面对一群性格、思想都趋向定型、成熟的孩子,如何抓住他们成长的这一特殊时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观念,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进而强化他们的劳动技术素质,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因此,根据学校教育实情及个人带班经验,笔者认真思索,从思想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等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之情,从而让高中生摒弃消极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争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年华在劳动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二、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思想指引原则。通过学校、班级的劳动教育与宣传,让高中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改变“劳动无用”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劳动,理解劳动,爱上劳动。

坚持学科融合原则。在传统的观念下,只有体力付出的劳动才是劳動。但在现在的社会里,劳动包含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于中学生而言,老师需要引导其将课堂所学学科知识融合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做到手脑并用,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从而学会自理、学会生存。

坚持实践操作原则。既然是劳动教育,就要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的艰辛,分享劳动的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适当适度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性别、身体状况的差异,劳动教育的内容和项目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在劳动中有所收获。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确保人身安全。

三、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以思想引领行动,改变劳动观念,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学生并不理解劳动的意义,也不愿意劳动,在家不想做卫生,在校不愿做值日,即使做也是草草了事,应付而已。每每谈及,他们总是振振有词地说:“我们学习时间已经很紧张了,还要去劳动吗?”还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以后我是不干家务的!”甚至有些家长也会说:“孩子只管学习就好,不需要孩子劳动,他(她)努力学习就是劳动了!”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一些孩子越发不愿意劳动,也不懂得如何劳动。

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唯有思想的转变,才能带来行动上的改变。因此,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才能最终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笔者所在的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在升旗仪式上聆听劳动主题国旗下的讲话,开展“以劳育美,以劳树德”主题征文比赛及演讲比赛,各班级设计“劳动最光荣”黑板报、手抄报等,并及时展示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以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学校大力宣传与号召之下,各年级的班主任们亦纷纷利用课堂或者课余时间在班级播放各种有关劳动的视频,如《感恩劳动者》《劳动最光荣》《劳动铸就中国梦》等,组织学生学习普通劳动者和劳动楷模的事迹,善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和感召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光荣、尊重劳动的理念,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同时,利用每周日学生返校的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以劳动为主题的班会课,如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致敬平凡劳动者”的班会课中,老师以劳动者为榜样,弘扬劳模精神,让学生明白了劳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点点滴滴中,不容忽视,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改变;在“让青春在劳动中闪光”的主题班会课上,老师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劳动类型,正确认识劳动分工,并且发起劳动倡议——人人爱劳动,人人会自理与生存,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基础;在“我们一起猜一猜”的主题班会课上,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作为载体,设计了形形色色的关于劳动的知识竞赛,如“菜若是炒咸了,有什么补救的方法吗”“过期的牛奶可以做什么用”等,题目多样又生动有趣,学生在参与竞答的过程中,了解了生活小妙招,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劳动冲动。

总而言之,坚持思想引领,通过国旗下讲话、各种劳动主题班会等,让学生了解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明白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寓德于教,融会贯通学科知识,拓展德育劳动新途径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学科与学科之间也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中那样简单地分散而独立,而是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作为教育人的有目的活动,是与其他诸方面的教育作用紧密相连和相互制约的,如果这些相互关系与制约的关系不能实现,劳动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义务,不论对智慧还是对心灵都不会有何裨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倡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换句话说,劳动教育课在课堂上进行,除了教育每个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劳动的意义、爱劳动之外,也要在学习相关的劳动技巧、掌握一定的简单操作技术后,使之更好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一些学科知识的融合,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等,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之间的交错互通功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拓展德育劳动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张扬个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学校坚持把劳动教育作为“手脑并用”的教育,将劳动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真正打通劳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联系,建立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例如,执教劳动课“插花艺术”的时候,老师首先播放一段轻音乐,在抒情的音乐中,老师并不急于讲授插花方法,而是先声情并茂地朗读一段诗文,作为课前引入:

花是大自然中至精至美的化身,

即便是一片绿叶,一朵花蕾,

也能让眼目为之一舒,心灵为之一动,

花草具有一股蓬勃的生气,也诠释着生命的瑰丽。

爱生命,于是爱花,

爱花至深,

想着把它留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于是便有了插花。

在学生沉醉诗文之际,再由课件展示有关插花的艺术图片,讲台上陈放各种花材、花器,跟学生普及不同花蕊知识及其象征意义,还有花器演变特点等,这些关乎了语文、生物、历史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在讲授插花主题、插花的不同样式及插花步骤的同时,老师示范插花的技巧。这时,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示范作品都是如何做到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如何整形和修改,到最后固定花枝的。整个过程之中,老师一直都播放着舒缓的轻音乐,目的是想给学生一种感觉,让他们明白劳动的过程是快乐的。有了良好的情绪体验之后,再让学生开始动手实践插花。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分享做法,变化形式。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插好的花送给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配上自制的祝福小贺卡,表达心意。这样的劳动课,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乐在其中。

除了日常课上通过多学科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劳动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之外,学校科技社还利用文娱课时间开设了如“感受鸡蛋的力量”“橡皮筋手枪制作”“AI科普体验”“铁丝陀螺”“扑克牌搭高塔”“超级结构”“纸塔制作”等融合了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科技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同学们学有所成,感受到动手劳动的快乐。

诸如此类轻松活泼的劳动教育,怎不让学生为之心动?这样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向亲人朋友表情达意,从而诠释了劳动的意义,真正做到寓德于教。

(三)感悟道德,在日常劳动中体验生活,学会为人处世

康德说过:“要迎着朝阳实干,不要面对着晚霞幻想。”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真正地实行劳动教育,不可能只依赖于课堂上的说教,而是重在日常实践,要将劳动这一思想深入学生内心深处,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做到以劳动为快乐之根本。作为老师,除了在课堂上宏观把握课堂教学的原则,因材施教,课后更是要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和兴致。这些年来,学校一直走在劳动教育的前沿,陆续开发了多样化实践类社团活动,不定期根据活动类型和主题,嵌入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提升劳动教育实效。譬如,每周五下午组织学生参与手工刺绣、泥塑、剪纸等社团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实践,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职业体验社还开展了“职业体验官一日行动”,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真实了解和深入观察,并做好记录,形成信息搜集调研成果,在社团活动时间展示汇报,以此帮助社员们认识、了解不同职业,激发职业探索体验的动力和内驱力。这样别具特色的体验活动,其实也是很好的劳动教育践行方式。

同时,学校坚持让学生每日参与校园、班级卫生保洁值日,如擦黑板、抹窗户、扫地、拖地、整理课桌椅等,周五离校前还组织全校大扫除,对教室和校园进行全面清扫、整理等,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分工合作,让同学们在劳动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成长。当然,这些原本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学生理应可以做得很好,但事实却是,如果老师不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基本上都是马虎了事,甚至偷懒不做。所以,在布置劳动任务时,要做到责任到人,事先要跟学生强调好每个人的任务量,需要打扫到什么程度。譬如,有些學生总是不能把黑板擦干净,这个时候老师一般可以先做示范:首先将抹布在水中冲洗干净,并且不要将抹布拧得特别干,尽量使抹布基本不往下滴水就好;其次将湿抹布放在黑板的最顶端,由上至下竖直擦黑板,如果所擦部位有大量粉笔字,在即将接触粉笔字时,轻轻挤压抹布,使抹布储存的一部分水冲刷并溶解粉笔灰;紧接着,在抹布无法挤出水时,就应重新到水盆中洗尽蓄水,再重复前面的步骤;随后,在黑板全部竖直擦完后,将黑板的顶部和底部水平方向擦一遍;最后,将抹布洗净并拧到极干,之后将黑板上的水全都擦净,尤其注意擦干黑板下、讲台上滴落的水渍。这样示范的结果是,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用心与仔细,弄清楚卫生劳动的评判标准,之后就能主动认真地完成好劳动任务。

当然,在学校学生可以各种形式参与丰富多彩的劳动学习。但是劳动教育的目的,不能局限在学校层面上,满足于开足课、完成课时,以及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更重要的是要将劳动精神延伸到学校之外、课堂之外的家庭和社会上,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劳动参与者、热爱者。在现在很多家庭里,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需要搞好学习,其他的都不用管,这致使孩子缺乏足够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家务劳动“让路”后所产生的各种家庭作业、课外辅导挤占时间,反而带给孩子不少的学习压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片面地以物质生活来衡量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这种狭隘的爱让孩子不但缺少劳动技能,同时也缺乏责任心和同理心。须知,学生在家庭中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提升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孝顺长辈、勤劳节俭等良好习惯。

疫情防控期间,全市要求学生居家上网课。笔者利用此契机,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在家学习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我为父母做点事”活动,主要有“学会收纳”之“我来收拾卧室”“我来整理书房”“打造美丽阳台”;“今天我下厨”之“我来煲汤”“我会做酸菜鱼”“我会酿葡萄酒”等。在网课上,老师通过各种收纳视频、做菜视频的远程播放,让学生了解收纳、做菜的技巧,认真学习具体做法;课后,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准备工具、食材,边学边做,他们大多忙得有模有样,不亦乐乎。当学生们把自己家里里外外打扫干净,为父母端上一碗热乎乎的汤汁、摆上美味的菜肴时,父母的惊喜不言而喻。当学生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拍成视频或照片上传后,老师再整理成课件,并在班会课上进行分享,这时学生们的自豪和开心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整个网课期间,班级学生不仅认真上网课,还在空闲时间主动承包了家里的所有家务活,真正让心疼父母、减轻父母的负担落到实处。有不少家长开心地向笔者表示,孩子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变得更加懂事,也更理解父母的操劳和不容易。也正是通过这样系列的活动,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参与劳动的快乐,并由此发自内心地爱上劳动。对于学校、老师而言,这何尝不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德育实践呢?

除了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之外,学校还可以依托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岗位体验,如社会义工服务等,让学生在参与职业体验与社会义工服务中感受劳动、尊重劳动,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在节假日的时候学校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上的一些劳动体验,如进入餐饮店打小时工,参加社区核酸扫码服务工作等。每一次體验,学生都感受深刻、受益良多,他们自然也就会更加珍视劳动成果,更深刻地体悟到劳动所带来的价值。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课题“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况调查”(项目编号:2021-03-040-BZPK0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想引领生活体验学科融合
探究新时期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保障机制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实行有效教学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生活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