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景抒情意自高

2022-12-11杨维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46期
关键词:藤萝写景景物

杨维

借景抒情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借景抒情,就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知道,自然景物本身是客观的,它不会像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但作者带着自己内心的情感观察、描摹景物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把情感渗透其间。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写景往往不是为了单纯地描写景物,而是借助写外在的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那么,如何通过描写外在的景物来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使作文更高一筹呢?同学们可以借助以下四种技法,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一、选择有特色、与内心感情协调一致的景物。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很多时候可以起到衬托、渲染的作用。心情不同,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不同:心情舒畅,环境就美丽;心情苦闷,环境就暗淡。应把景物作为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从抒情的需要出发,选取那些最适宜表达感情的景物进行着力刻画,不能见了什么就写什么,也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伤感痛苦时写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激动喜悦时写杨柳依依、晓风残月就很别扭。景物与感情一致,才能做到情景相应,情因景生,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动身前往哲尔赛岛时,“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上驶向远处。”这一处景物描写渲染了海面的平静美丽,烘托出人物渴盼、兴奋的心情,暗示下文将要发生不平凡的故事;当确认于勒就是卖牡蛎的衣衫褴褛的老年水手后,菲利普夫妇的幻想破灭了,“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一处描写渲染了海面的阴郁恐怖,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上文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全面细致地进行描摹。

写景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真情实感,自然要先描摹好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去精心描画,做到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同学们可以采用“五感法”和“分解法”来进行细致描摹。

1.五感法

余光中曾说:“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我们观察景物时,多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写出来的作文犹如一幅静止的、缺乏生机的平面画作。写景状物时,如果能视、听、嗅、味、触五感并用,写出的景物定会更加细腻逼真、生动形象。

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样,一幅有声有色、生动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我们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2.分解法

写景状物一般要对自然景物、建筑物、身边环境等作“镜头特写”,特写不能太笼统,要有细节、有层次。这就需要把整体的景物分解为若干部分。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描写白杨树时,就将其分解为干、枝、叶、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这样有序分解、抓住特征进行描绘,就能把景物描写得形象、具体。

三、发散思维,运用联想、想象,使景物更具神韵。

写景的时候,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神韵。但这种内在的神韵有时是难以描绘的,这需要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烘托,从而凸显所写景物的内涵。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冲破空间的阻隔,使作文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加形象、感人。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從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作者眼前的紫藤萝长得繁密而茂盛,生机蓬勃、极富生命力,带走了这些时日一直萦绕在她心头的忧郁与痛楚。作者又打破时空限制,发挥联想,回忆了十多年前家门口的那株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既回忆了花的不幸,又暗示了人的遭遇,用记忆中的藤萝衬托眼前的藤萝的生机与活力,为下文深化主旨、对生命进行思考做了铺垫。

四、选好角度,有序写景,使景物活灵活现。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观赏庐山的角度不同,所获得的感受迥然不同。可见,写景时选好角度颇为重要。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顺序,或定点环顾,或移步换景,同学们描写景物时也应该选好角度和顺序。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处景物描写的角度是定点鸟瞰,作者通过整体描写山的形状、位置,突出了山的温情,条理清晰,形象明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作者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景,景物随人物行踪的变化而改换,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同学们在写景时除了选好角度进行细致描绘外,还可进行背景式的画面组合——就是把众多原本孤立的景物组合起来,呈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可以采用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由四周到中心等空间顺序,也可采用春夏秋冬、晨午昏夜等时间顺序。

总之,记叙文中写景的方法多种多样,同学们若能习得方法,在写作时学以致用,寓情于景,“情随物迁,辞以情发”,定能以情动人,让读者沉浸其中,在优美的景物中流连忘返,得到难忘的艺术享受。

猜你喜欢

藤萝写景景物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写冬天的景物
写景的妙招
藤萝之歌
藤萝架下的童年
一不留意(二)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公家之藤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