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和对策探析

2022-12-11

种业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发展

陈 倩

(民权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民权 476800)

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第2个目标“零饥饿”中明确提出“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他部分目标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1]。

如今,农业系统已成功地为全球市场和民众提供了大量食物。农业不仅需要满足人类的粮食需求,也需要应对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森林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缺失等问题。生态农业作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可持续粮食和农业共同愿景”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全球应对上述不稳定形势的关键要素[2]。

生态农业应用生态理念和原则,纳入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公正的粮食系统相关社会层面因素,以因地制宜地设计安排作物、牲畜、农场和景观为基础,促进人、植物、动物以及所生存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研究应用有关方法,保存地面和地下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和知识多样性,并注重妇女和青年在农业中的作用。生态农业旨在通过产生协同作用,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与营养;同时恢复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增强农业对恶劣生存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2]。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品种结构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1981年至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3.25亿t增加到6.18亿t,增长近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1元增加到1.3万元。但是,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例如,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给1.2亿hm2耕地红线带了严重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偏低,农业成本加大;环境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不佳,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农牧业结合不够,造成资源浪费等[3]。因此,我国政府强调必须促进农业向生态化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大力宣传和推广生态农业,还将其与农村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设生态农业试点,代表性试点有辽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浙江奉化市腾头村、北京留民营村等7个生态农业试点,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全球五百佳”荣誉奖。21世纪初,我国全面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建设,采取了农林牧复合系统建设模式、生物能多层次循环再生模式、南方稻田动植物共生模式和农牧综合经营模式等生态农业模式,建立了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当前,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健康食品快速增长的需求,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标准,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长期发展的挑战日益凸显[4]。

2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困境

2.1 发展生态农业的劳动力和技术缺失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人力和基础支持,受社会发展的其他问题影响。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种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流失加剧了农村土地抛荒的现象,导致农业生产力不足。

发展生态农业最需要年轻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并掌握必要的技术。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参与度和技术程度均偏低。一是缺乏生态农业相关知识普及。大部分农业还是以传统的小农境界思维指导生态农业发展,专注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没有理解生态农业真正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方式[5]。二是缺乏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支持。生态农业需要发挥各个因素的协调作用,既有农业种植技术又有环保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6]。而“农民荒”问题的出现,也加大了培养新型农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难度[4]。三是生态农业技术拥有者和实施者未充分对接。从事生态农业研究者掌握生态农业技术,一般却只能在试验田里工作,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甚至企业却不完全具备这种技术和知识。这种技术与能力的不匹配、不完善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

2.2 供给与需求之间经济、社会矛盾

生态农业的发展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需处理好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更加集约利用土地,更加优化资源配置,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总是统一,有时甚至相悖。以秸秆还田为例,秸秆还田对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非常明显,有助于改善土壤、提高地力等。然而,由于秸秆还田需要额外的费用,相应的机械和腐熟剂研制等一些技术有待完善,再受耕作时间和条件的限制,目前秸秆还田还没有被农户广泛接受。

农业生产发展对市场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产品与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匹配,经济效益较为低下。近几年,随着网上销售和直播带货的发展,一些生态农产品靠名人带货、政府领导网上直播卖货、农户微商等方式的确打开了一些市场,但难以满足生态农产品的大规模销售需求。

2.3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仍是生态农业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等的支持。生态农产品不等于生物技术研发产品,其安全性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也需更加严格谨慎。抗虫棉、生物玉米等都是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的产品,需要从农作物的栽培、生长、加工和运输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3 我国生态农业的实现途径

为利用生态农业方法创造多重可持续性惠益,需要营造一个有利环境,包括因地制宜的政策、公共投资等[2]。

3.1 创新政府服务,加强政策引导,培育新型农民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要有高素质劳动力保障。为吸引具有知识储备的年轻人和新型农民建设生态农业,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建设力度,完善就业、医疗、教育和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发展生态农业,振兴乡村经济。

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度保障。我国的农业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条例以规范水土保持、肥料农药的使用,保护耕地质量。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需不断完善农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制定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流程和相关标准。例如,目前,我国关于转基因产品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相关规章制度也存在不够协调的情况,需进一步对转基因产品的市场准入、安全标准及标识方面做出明确规定[4]。

再次,制定相应的政策,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研究,综合分析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具体的生产模式、配套技术、综合效益等。也应注重加强对新型农民的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根据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特点,对农民和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期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加快对生态保育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人才的培育[8],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劳动力和智力支持。

3.2 因地、因需创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也有自身的社会经济特点,应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态农业模式,以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应、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骆世明[8]把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分为农牧循环模式(如猪—沼—果模式)、农田循环模式(如秸秆还田)等5种。综合利用当地的资源,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作用有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有机农业、低碳农业等新概念不断出现,以不同的侧重点代表生态农业的类型。与生态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是一种更加健康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但它依从更加严格的农作物生产标准。有机农产品价格高,目前市场份额较小,我国的有机农业尚未得到大规模发展[9]。但长远来看,有机农业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容小觑。

3.3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市场化的生态农业具有较强的活力。提高农民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10],首先,应打通生态农业产品销路,或可建立“农民—生态农业基地+企业+市场”的产业链模式,以满足农民销售生态农业产品的需求,各大生态农业企业的货物来源也有了充足的保障。再者,农民也可以市场需要为目标,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其次,应加快生态农业配套设施和配套产业的建设,例如生态农业产品和技术新型服务网络、生态农业物流运输链建设等。

3.4 加强国内外生态农业技术的交流合作

作为农业和人口大国,我国在发展本国农业实现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开展生态农业合作,致力于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农业大国的责任,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发展中,与这些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有利于打开农业发展新局面,在农业资源、市场环境和技术等方面开展交流学习,互相提高。引进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他国实现农业增收[4]。在应对全球饥饿与贫困问题、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动植物检验检疫等全球农业相关问题中,更需要各个国家通力合作,以实现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小结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和市场建设,加大技术投入,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保护生态多样性,循环利用相关资源,发挥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生态农业系统对外界的抵御力,加强生态农业知识共创和分享。同时,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效保护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促进生态产品研发和价值转化,定能守得住“绿水青山”,开创“金山银山”,从而助力于我国乃至全球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