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路径探析
2022-12-11赵迎华尚子秋
赵迎华,孙 园,尚子秋
(1.盐城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2.盐城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但诸多社会问题也逐步浮现出来。由此,如何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已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现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对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经调研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存在自我认知不够、理性认识不足、责任意识不强、自我约束不严和集体观念不浓等问题。
1.自我认知不够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是否能够拥有较高的自我认知水平,决定了其是否能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而决定着学生本人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至关重要。 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对自己、对社会现状的认知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所见所闻,从而导致个体的自我认知有时会与客观事实产生偏差。
2.理性认识不足
大学生的理性认识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重点对象,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大事和社会公共事务中。但是据调研,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公共事务关注度低、责任意识淡薄及暴力偏执等非理性状态。出现这些非理性状态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但是主要原因仍然是大学生群体身处于所谓的“信息茧房”,致使部分大学生容易并逐渐从自我的狭窄视角来看待问题,无法全面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
3.责任意识不强
受“拜物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偏向个人利益,不再是纯粹的实现人生理想和为社会服务,并且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选择与衡量上逐渐偏离集体利益。他们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得到与实现,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当代大学生突然从紧张的高考氛围中脱离便会普遍地陷入叔本华所说的“无聊状态”中,他们的大学生活倾向于情绪的释放和生活的享受。
4.自我约束不严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约束能力非常重要,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教师不可能像高中那样随时随地约束学生,所以高校一般会采用完善的管理体制进而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由于大学生刚刚离开高中校门,渴望放松,因此在社会认知上更倾向于消极的一面。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同时他们的自制力则普遍较差,不能很好地自律和克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过分的“放飞”自我。
5.集体观念不浓
随着心理上的日渐成熟,大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的创造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个人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他们正经历社会角色转变中必经的自我矛盾阶段,不能很好地处理期待与落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果自身不加强自我修养,重视集体主义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势必会出现部分学生产生个人至上的错误意识,集体意识、集体观念则逐渐淡泊,被不断弱化。引起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解决。
二、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性、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1]109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积极社会心态是其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积极社会心态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首先,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重建的基本要求,也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保障。其次,在帮助社会价值观重建方面,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起到了奠定良好基础的作用,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以及社会文明的整体性进步。最后,只有积极参与心理培育的建设,才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最大程度地扩展自身能力的发挥范围,做到逐渐适应不断变化、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的社会心态对于生活及学习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大学生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最终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积极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大学生的心态处于不断的动态的成长状态,认知能力伴随着个人价值选择其主观性不断增强,与社会契约的互相牵制关系日益加深,故而大学生的积极心态与社会发展阶段一同提升,并随着阶段发展呈倍数增长而超越社会发展速度,终而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心态是某一阶段社会大多数群体所持有的社会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最终外化为具体社会行为。从宏观层面来讲,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属于部分与整体、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来讲,可以将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的实质都归结到具体行为之上。
3.积极社会心态是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
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心态作为社会心态的主要构成部分,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理应重视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投入。此外,这种精神层面的激励作用效果远远超越于一般物质激励效果,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力显著以及呈爆发式速度增长的特点。基于以上理论观点,结合实际国情,从社会监管与政策改革的高度来看,党和政府投入大量注意力至转型时期建设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以及当前心理咨询系统的完善,符合社会主义理论中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由此,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越来越成为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
三、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
1.改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落实机制
一是完善目标落实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的青年要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青年的代表者,应当成为具有积极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的时代新人。因此在改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过程中,教育者们需要完善目标的落实机制,加强同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们的互动和管理,明确好任务和目标,从而让受教育者更好地明晰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实现育人目标。[2]与此同时,更加需要大学生们从一开始便要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人生规划和前进方向,让他们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大学生应当有的社会品性,引导他们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做一个合格的时代新人。
二是完善落实激励机制。在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当中,心理育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育者们进行各式各样的心理育人环节当中,可以随时或者定期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社会心态、心理状态进行不同维度的调查和判断,并以此作为评估依据。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行为调查和数据对一些表现出良好倾向的大学生个人或者群体组织进行一定形式的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倒逼教育者们不断地调整育人方法,还可以促使大学生们自动自觉地养成积极的社会心态,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2.统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育人资源
大学生在社会认知上,常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很容易给自己带来一些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很多问题,轻则抑郁不解,重则轻生。正确疏导不良情绪不但有利于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也有利于优秀的人格建立,而这就需要统筹不同的育人资源。
重点在于加强各大高校内社会心态育人队伍建设,以便将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贯穿于高校育人体系的全过程当中。首先,高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在一个学期的初期、中期和末期定期开展全校的心理筛查,从而可以及时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动态。高校要积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的建设,巩固他们的主导地位。其次,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作为在平时生活当中接触大学生群体最多的教育者,辅导员队伍质量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需要发挥自身“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落到实处。最后,发挥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辅助作用,可以通过设置三助岗位、增发补贴等方式激励大学生们积极发挥自身服务社会的功能,从而打通社会教育这个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们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除此以外,高校的一些关键课程也是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良好载体。首先,各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首要载体,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者们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们建立积极的社会心态。 其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结合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一样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多多加入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融入社会,从而养成积极的社会心态。最后,专业课程也需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专业课教师是接触大学生们最多的一类群体,需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自身为榜样激励学生进入社会,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规范和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统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育人资源,需要不同类型高校教育者、不同教育载体的积极配合。
3.促进各方面全方位联动,打通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最后一公里”
一是加强高校教师、班集体和家长间的相互联动。首先,教师要利用好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积极的社会心态。学生时期是建立正确社会心态的关键时期,老师的正确引导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其次,班级建设在建立正确社会心态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重视青年同学社会心态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最后,家长作为大学生最亲近的人、第一任老师,在如何疏导大学生不良情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学生家长也应当从网上等途径了解一些有关孩子社会心态的知识,在孩子有不良情绪的时候进行正确引导,及时作出相应措施。如果无法正确处理,或者不确定能否处理时,应当主动与老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与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国家和社会极为重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将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高校文化建设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是大学生积极心态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价值观促使人们进行价值选择和评价,另一方面,对于教育主导价值共识、宣传必要的思想文化,不但可以提高大众的主流价值观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其进行心理感召,使外化于这个人的价值观成为其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不可忽视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其本身的文化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值得我们去学习。文化形成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表达的是我们的生活习惯、情感方式,因此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纯粹性,值得我们去认同。此外,当人们了解并认同一种文化时,就会与其产生共鸣,向这种文化价值观进行靠近,这种文化也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理的培育。
同时,身处在被信息技术深度捆绑的大数据社会当中,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也极大地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好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不同的网络媒介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主动、实时、有选择性地推送符合大学生积极社会心理的信息。加强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同时做到能够辨别各类真假消息,不被碎片化信息淹没自己的思考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社会心态也应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来。毋庸置疑,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具有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高度重视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为将大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