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22-12-11张景华王乐攀潘志峰鄢文海
张景华 王乐攀 潘志峰 鄢文海
(1.郑州大学医学院,郑州 450052;2.郑州大学教务处,郑州 450001)
1 研究背景
“双一流”是继“985”“211”工程项目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实施的又一项重点建设项目。一流大学建设既涵盖学校的基本设施、实验仪器设备、信息化条件等硬件建设,更离不开学校的学科专业、规章制度、师资队伍等软件建设。建设一流的高校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导,也是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1-3]。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长足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早在2010年,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2021年3月,在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规划并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并通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手段,实现国民素质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有研究表明,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最具效力的因素[5]。因此,完善培训机制,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和保障,也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内在必然要求。
2 新时期教师教学水平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2.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成为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传统教育往往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多地侧重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将教师的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布置作业、考核成绩等手段单纯而机械地作用于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更多地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这也与当前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突飞猛进带来的巨大变革越来越不适应。因此,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6-7]。
2.2 重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自2012年教育部开始启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强音[8]。2015 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从而在国家政策层面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必然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坚定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可推诿的历史使命,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也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在教书育人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2.3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教师教学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多媒体、信息化、大数据如风起云涌般地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教学条件的改变,也带来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MOOC教学”“PBL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形式多样,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必须紧跟上时代脚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和应用,不仅要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熟练操作、灵活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革新教学模式[9]。
2.4 新时期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要求必须强化其教学能力发展
2020年5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到174万余人,专任教师中64%以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青年教师(45 岁以下)超过67%,体现出全国整体教师队伍发展潜力大、后劲足[10]。青年教师年轻而富有激情,具有高学历,科研经验丰富,能紧密关注学科前沿知识,这固然是青年教师的优势所在;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普遍存在教学经验欠缺,知识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掌控能力不足的缺点,而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顽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青年教师自愿参加培训、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发展的积极性[11]。
近年来,郑州大学立足河南,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目标定位,提出了以一流建设发展为主线的学校转型发展思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标志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也开启了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篇章。为打造与高水平大学相匹配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在推动师资队伍的结构性改革,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上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3 构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路及对策
培训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充足;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教师被动参与;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低等,是目前影响和制约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普遍顽疾,为此,学校按照“高端突破、团队集成、青年培养、结构优化”的工作思路,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抓住一个核心,构建一种常态
即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构建让教师从被动参加培训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新常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也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最核心、最根本的体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必须以制度为保障、以经费为支撑、以过程管理为手段、以考核评价为督促,引导教师自主成长、自愿参与培训深造,构建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一种常态。
为此,学校先后出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实施办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实施办法》《新任教师上岗资格管理规定》等10余个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进行保障;划拨专项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及青年教学名师的培养;严格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加大评价考核力度,从几年来的实践来看,成效显著。
3.2 分类培养提升,满足不同需求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力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以培养并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关键。年轻教师是学校教学力量的后备、生力军;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力量的骨干、中坚力量;高年资教师则是学校教学力量的灵魂,富有深厚的教学经验。但三类教师也同时存在种种自身的不足,因此,在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中,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
3.2.1 新教师上岗有标准
对此,我们要求针对新入职教师,院(系)要指派具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负责对其指导与培养,帮助其掌握各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指导期至少为1年;新入职教师讲授理论课前,必须经过院(系)至少1次试讲,提交拟主讲课程50%以上的教案及所做的全部习题和实验报告等教学基本资料,审查合格后,院(系)方可正式安排其承担理论课教学。
3.2.2 青年教师奋斗有目标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优秀、结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有步骤地出台了“青年教学名师培育对象”计划及“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严格候选人年龄、业绩、成果等申报条件及要求,加强培育周期的过程监管与考核,使青年教师的发展有目标、有激励、有成就,实现弯道超车。自2017年实施该计划以来,目前已累计完成70余名青年教学名师培育对象的遴选,而“教学名师”的培养几年来已累计产生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名师50人。
3.2.3 高年资教师理念有更新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巨大的变革及教学理念的更新,高年资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越来越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高年资教师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教学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从“教的好”向“学得好”教育思潮转变;要熟悉掌握“MOOCS”“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新技术,减少职业倦怠,激发教学新驱动、新活力。
3.3 丰富两库储备,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有一定的培训项目和培训专家做支撑。郑州大学现有十二大学科门类、113个本科专业,因此,依托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分布广泛的有利条件,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成为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必然选择。在培训项目库建设中,于学期之初,学校即开始面向全校广泛征集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项目内容涵盖“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类”“教学技能提升类”“教学领航类”“教学研究与管理类”及“其他项目”等五大类二十小类;要求申报人自行选定内容和具体题目,自行制订培训大纲、教案、PPT课件、培训文本等培训资料;在培训时间上要求一个专题培训控制在2 h内,系列培训项目一般不超过3次;项目征集后,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议,择优在网上公布,并对入围项目予以经费资助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培训项目库建设的积极性。在培训专家库的建设上,学校要求申请人应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从事高校教学工作不少于5年。教学名师示范课申请人应是教学名师、教学优秀奖获得者、教学团队或精品课程主要成员、教学技能比赛校级一等奖及以上获得者;对申报项目使用后教师反应好、培训质量高、操作性强、培训频率高的项目主持人颁发“教育教学发展培训专家”证书等。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培育,截至2020年底,学校目前已建设完成培训项目70余项,遴选培训专家 46 人,并推选 3 名专家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专家库。
3.4 强化四大培训平台,完善培训体系
四大平台,即“校本培训”“网络培训”“校外专家进校培训”以及“校外进修培训”平台。其中,“校本培训”是基础,也是院系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抓手;“网络培训”为补充,互联网使得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知识在网络世界无所不在,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特殊需求,自行选择学习内容,补充“校本培训”的不足;“校外专家进校培训”则是作为提升,便于在教师培训中引入最新教育理念、技术,促进校际交流;“校外进修培训”则为强化,便于集中学习、培训,强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技能。
在实际运用中,鼓励多样学习,相互补充促进,鼓励教师在参加“校本培训”“校外专家进校培训”“校外进修培训” 的同时,积极参加“网络培训”, 把传统的面对面培训方式、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混合式培训,多样化学习。
3.5 严格过程管理,自主确定培训项目
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管理实行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学校负责整个项目的顶层设计、培训项目库及培训专家库的建设完善,负责项目经费的统筹管理等。院(系)则负责培训教师的组织,自主邀请培训专家,自由确定具体培训项目,自行选定培训时间及地点等。如针对校本培训,要求院(系)每学期完成培训的项目数不少于2项,院(系)从培训项目库中自由挑选培训项目后,直接与相关项目培训专家商定培训时间、地点和培训条件,于培训结束后一周内向学校主管部门报送“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记录单”等相关凭证,由学校主管部门统一报销相关费用,不需要院(系)支付。而校外专家进校培训,则要求院(系)每学期开展培训的次数不少于1次,由院(系)根据本院(系)的教学情况和特点邀请国内外的高等教育教学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培训,培训结束一周后,由院(系)提供相关培训邀请函、新闻或照片,再由学校主管部门统一报销相关费用。此外,严格培训工作的日常过程管理及落实,通过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结合日常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等途径进行监督核查;通过学校校园网、“教学质量报”版块、“红黑榜”等多种手段督促落实,使得整个培训管理工作既严格有序,又形式丰富、灵活便捷,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教学氛围。
4 结 语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仅在2019-2020学年中,先后有多人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华医学会“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诸多赛事中取得佳绩,使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也促进了众多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成长,为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双一流”高校建设,既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是个巨大的责任和担当,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规划教师教学发展的工作,探索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机制与实践模式,仍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挖掘与探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张景华:提出研究思路,设计研究过程并实施,撰写论文;王乐攀:研究过程的实施、调查,获取、提供与分析数据;潘志峰、鄢文海:总体把关,审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