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传染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2022-12-11任普霞
任普霞
犬 传 染 性 肝 炎(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ICH)是 由 犬1型 腺 病 毒(Canine adenovirus type 1,CAV-1)感染犬引起的一种多发性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是目前对养犬业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本文系统的对犬传染性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犬传染性肝炎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一、病原学
犬腺病毒在分类上属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犬腺病毒分为1型和犬腺病毒2型(type2,CAV-2)。CAV-1属于无囊膜病毒,引起传染性肝炎,CAV-2引起犬传染性支气管炎。两型具有共同的补体结合抗原,但其生化特征和核酸同源性不同,CAV-1核酸为线状双链DNA分子,基因组全长约为31kb左右,CAV-2基因组全长约为32.2kb左右,两者同源性约为70%左右,基因水平仅约有56.6%的相关性。应用血凝抑制实验和中和实验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将其加以区别。
CAV-1直 径 约 为80nm左 右,其形态结构特征与其他动物腺病毒相似,均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结构,蛋白质衣壳由252个壳粒组成,主要包括六邻体、五邻体、纤突等结构。其中在五邻体的纤突上有一个球状物,球状物表面有血凝素,在病毒感染细胞时可通过球状物结合细胞受体。
犬腺病毒对乙醚、氯仿有抵抗力。在pH3~9条件下可以存活,最适pH6.0~8.5。在4℃可以存活270天,室温下存活70~91天,37℃存活29天。56℃30min仍具有感染性。病犬肝、血清、尿液中的病毒,20℃可以存活3天。本病毒对碘酚和氢氧化钠敏感,可用其进行消毒。
二、流行病学
CAV-1主要以刚离乳到一岁以内的幼犬最为易感,常呈急性型,感染率和致死率最高。近年来随着CAV-2疫苗的广泛使用,CAV-1的感染比率大大降低,然而犬和不同种属的狐狸仍然存在CAV-1的高流行性以及其他的CAV-1临床案例。1947年,Rubarth首次发现了犬传染 性 肝 炎。1959年,Kapsenbrg首 次 分 离 到 了 CAV-1。1962年Ditchfield等人分离出了一株毒株,该毒株能引起感染犬的呼吸症状,但却没有出现肝炎的毒株,即首次发现了犬腺病毒2型Toronto A26/21株。用此株对犬进行免疫可以产生保护力抵抗CAV-1感染,而且CAV-1除了引起犬传染性肝炎外,有时还可引起犬的呼吸症状,因此认为CAV-2有可能是CAV-1的变异株。有报道美国9月龄幼犬的CAV-1抗体检出率高达80%以上,香港犬的CAV-1抗体检出率高达75%以上。1984年发现美国黑熊感染了CAV-1。1994年Marinka等发现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感染CAV-1。近年来相继在意大利和英国红狐、韩国耳郭狐、意大利北部犬和狼、欧洲棕熊以及挪威北极熊有CAV-1感染,由此可见CAV-1传播范围之广。
CAV-1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犬,感染犬通过眼鼻分泌物、粪便、尿液等污染周围的环境,进而感染其他健康犬。除此之外,病毒还可经胎盘传播。人工感染可通过肌注、皮下、静注、口服途径使犬患病。该病传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犬和康复后的带毒犬,尤其是带毒犬在康复180~270天内仍可从尿液中检出病毒。
CAV-1感染犬、狼、臭鼬、山狗等动物,其主要表现为肝炎症状,特征性的典型症状为“蓝眼”。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狐狸和黑熊,主要表现为脑炎症状。人工感染红狐也有犬传染性肝炎的症状。其中不同种属的狐狸对CAV-1的敏感性也不一样,银狐比北极狐易感,北极狐比犬易感。有报道称马、兔子、松鼠、黑猩猩也是CAV-1的敏感动物。而CAV-2自Ditchfield等人分离出该毒株以来仅能感染犬,未有其他动物感染的报道。除此之外,CAV-1还可人工感染豚鼠,并可能激发神经症状。有研究发现CAV-1序列发生变异,序列的变异可能导致其感染宿主的范围扩大。
三、临床症状
CAV-1感染犬按照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最急性型:常发生于新生至一岁以内的幼犬。一般病犬出现剧烈腹痛,体温突然明显升高,排泄物带血,后短时间内迅速死亡。
(二)急性型:常发生于一岁以上的犬,此型感染犬可出现犬传染性肝炎的典型临床症状,多能耐过而康复。
(三)亚急性型(轻症型):临床症状表现较轻微。可见感染犬食欲不振,精神抑郁,眼鼻有分泌物,腹泻或排出血样粪便,体温稍高。
(四)隐性型(无症状型):无明显可见的临床症状。
新生幼犬感染CAV-1常呈最急性型致死,对于急性感染犬,其初期症状为惧冷,精神沉郁,食欲降低,饮欲升高,眼鼻有分泌物,体温可至41℃,随着病程的延长,后出现心率增强,呼吸急促,乏力,呕吐,腹泻或排出带血的粪便等症状。一般不发生神经症状。该病常和其他犬病混合感染犬。感染犬发病一般可经过这几个阶段:病毒通过口咽部进入机体首先侵入扁桃体,进而蔓延到局部淋巴结和淋巴管中增殖,病毒从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犬的病毒血症,后感染其他组织,使许多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肝实质及其肝脏损伤,经分泌物排毒。在病程的急性阶段,病毒分布在病犬的全身各组织。有时在恢复期可见角膜混浊,俗称“蓝眼”。CAV-1和CAV-2在体内的组织嗜性不同,CAV-1倾向于肝细胞和脑、肾、眼等的内皮细胞,并引起肝炎、肾炎、脑炎和结膜炎等。而CAV-2则多倾向于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并引起喉气管炎或消化道方面的疾病,CAV-2感染犬多于上呼吸道中检测到该病毒孕犬感染CAV-1可致使流产和畸胎。
四、诊断
(一)临床诊断
“蓝眼”是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病犬精神沉郁,食欲降低,饮欲升高,眼鼻有分泌物,体温可至41℃,随着病程的延长,后出现心率增强,呼吸急促,乏力,呕吐,腹泻或排出带血的粪便等症状。
(二)实验室诊断
本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上与许多可引起呼吸及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相似。所以,要作出确诊还应辅助以实验室手段进行。
1.病原的分离鉴定
CAV-1可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上进行增殖,包括MDCK和犬睾丸细胞、猪、豚鼠和水貂的肺、肾和睾丸细胞等,而且Govaerts等报道CAV-1也可感染Hela细胞和人肾细胞并繁殖。其中MDCK为CAV-1最易感细胞。而CAV-2仅能感染犬细胞,对其他动物细胞不敏感。CAV-1感染细胞后使细胞呈“葡萄串”状或单个的又大又圆的形态,并可感染细胞产生噬斑和包涵体。电镜观察病变细胞,可见核内有结晶状排列的病毒粒子。
2.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PCR检测、qPCR等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如2001年由Hurl等报道的CAV-1(E3区序列)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特异性片段,片段大小为508bp,回收处理后送测序。测序结果于Genbank中报道序列作比对进而做出确诊。
3.血清学诊断
利用IFA检测、HI检测、ELISA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如2019年由孟兴等建立的HI实验,用血清抗体与CAV-1结合,致使病毒上的血凝素无法吸附红细胞表面上的受体,从而产生血凝抑制而达到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CAV-1相应抗体的检测手段。
五、防治措施
在预防方面,由于CAV-1和CAV-2在免疫学上有交叉,CAV-1疫苗对CAV-2不能产生完全保护,但CAV-2疫苗可以使之产生CAV-1的抵抗力,且不会引起眼疾和肾炎,接种后2周即可产生保护力,故常用CAV-2弱毒苗免疫犬抗CAV-1感染。由于临床上常与犬瘟热、细小病毒性肠炎等病毒混合感染,因此目前市场上常采用五联苗预防。我国当前普遍对于犬传染性肝炎的防治方法是对感染犬接种五联苗,对6~8周幼犬进行初免,后 10~12周龄时二免,13~15周龄进行三免即可获得有效的保护力以抵抗感染,对于成年犬则需一年一免。
在治疗方面,对于发病初期的患犬,应注射抗CAV-1的高免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另用保肝散辅助以保护肝脏。临床上常用犬干扰素IFN-α来抑制犬腺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