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翻译要有“三项基本功”
2022-12-10吴跃农
吴跃农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分管外交26年,到他逝世前,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周恩来说过:“翻译是对外交往的桥梁,没有翻译,办不了外交。”他要求译员们练好“三项基本功”:第一是政治、政策基本功;第二是语言基本功;第三是文化知识基本功。
“你太紧张了,换一个翻译吧”
周恩来深知口语翻译的困难,为了翻译能够表达得准确完整,他总是有意识地将长话分段说,让翻译人員能够从容翻译。“准确完整”是周恩来对翻译工作的最基本业务要求,也是一个工作标杆。
在周总理为尼泊尔首相举行的国宴上,冀朝铸为周恩来总理祝酒致辞做翻译。周总理念了一段中文讲稿,冀朝铸念一段英文译稿。周总理忽然脱稿,加了几句即席讲话,而冀朝铸仍然照本宣科念事先准备好的英文译稿,没有翻译周总理的脱稿讲话。
周总理当即发现,严肃地对冀朝铸说:“不对,小冀你太紧张了。换一个翻译吧。”但周总理并没有一竿子将人打“死”,第二天接见外宾时,仍然要冀朝铸当翻译。
“当翻译的要下苦功夫把地图背熟才行”
为了督促翻译勤学习,周恩来经常利用会见外宾的间隙考问他们的知识面。有一次,他问一位译员,在领海问题上有哪14个拉丁美洲国家正在同美国进行斗争,翻译答不全,他就一一数出这14国的名字,并列出另外7个尚未公开表态的国家名字,然后说:“一共是21个国家。今天的报纸上不是都登了吗?你报纸也不看,地图也不记,你的基本功就不够。”他当即指示外交部购买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外文书籍,供翻译人员阅读。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答谢宴会上,尼克松在致辞中说中美之间的距离很近,才1.7万英里,章含之却将其翻译成“1700英里”,在场没有一个中方人员听出来,只有周总理抬起头来,说:“含之,太近了点吧。”翻译马上做出更正。
1962年,有位译员第一次给总理当翻译,当总理向外宾介绍赵朴初先生是一位“居士”时,译员翻译不出来,周总理专门解释了“居士”的含义,并嘱译员回去研究应该如何翻译。
“那层意思,你翻了没有啊”
周恩来多次强调,翻译领导人的讲话必须准确完整。他说:“严复讲的三条:信、达、雅,头一条就是信。给领导人当翻译,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加也不能减,更不能妄加解释和发挥。但对领导人说的明显不当之处,翻译时要加以及时变通,甚至纠正。”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派特使基辛格博士来访,在欢迎稿上,周总理使用的是“尊敬的美国客人”,翻译没有多想,顺口翻译成“尊敬的美国朋友”。周总理亲自审阅英文译稿,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周总理告诫翻译,我们才打破封锁,开始与美国交往,他们是客人,还称不上是中国的朋友。虽然是一个称呼,但要有分寸,分寸中体现了政治原则,不能马虎!
在一次招待会上,周总理致答辞,讲了几层意思。翻译在翻译时,他一边听,一边掐着指头,等翻译全部译完后,就用右手食指点着左手掐着的几个手指头问翻译:“我刚才讲的……那层意思,你翻了没有啊?”翻译员赶忙把漏译的部分补上。
(摘自《文史博览》2021年第11期,知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