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天气潮,我更害怕路人“潮”
2022-12-10余音
余音
如果你想打理头发,走进理发店却被头顶五颜六色锡纸烫的Tony闪到不敢睁眼;如果你发现一家小众咖啡馆,却因里面“拍拍拍”的精致人儿太多而选择走向旁边的便利店……那么,恭喜!你已成为“潮人恐惧症”患者队伍中的一员。
所谓“潮人恐惧症”(简称“潮恐”),是指看到那些打扮时尚、光鲜亮丽的人会害怕,会下意识想躲,还有点若有若无的尴尬,“并发症”为害怕去高档、新潮的各類场所。
继“社恐”后,“潮恐”一经发明就迅速引起人们共鸣。
或许,你也是潮恐患者
所谓“潮人”,就是一些在穿着打扮上走在时尚前沿,走在路上格外吸睛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每一个街角,都是T台;每一个商圈,都是秀场。
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武康路、广州的东山口、西安的小寨路、成都的春熙路和太古里、杭州的湖滨步行街……都是“潮人含量”超标的地带。
作为潮恐患者,你敢只身去逛哪一处?
在时尚浓度超高的环境下,路上的行人绝不简单,有穿着拖地裤、摆弄着相机、长发飘飘的文艺男青年;也有露出小蛮腰,化着精致妆容的个性女青年。
于是,本来想自拍的你,看到身边自信摆pose的潮人,只好哆哆嗦嗦地拿出手机随意“咔嚓”两下就赶紧收起来。
不敢直视潮人,更怕被潮人们直视。最后,在品位、经济条件、自信“三连受挫”的情况下,潮恐患者只好迅速逃离现场。
其实,潮恐症并不只是在特定环境下发作,潮恐带来的尴尬、羞愧、自我怀疑,也并不仅仅停留在偶遇潮人的那几分钟。
豆瓣网友芊芊就曾表示,在大学里,她没有办法与会穿搭、懂时髦的同学玩到一起:“只有跟像我一样‘原生态的人待在一起,才会有安全感。”
这样看来,那些追求时髦、努力精致的人,与习惯躲在“普通”“平凡”壳子里的人,仿佛天生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潮恐,究竟是在“恐”什么
那么潮的人,脾气一定很不好吧?
潮恐患者的第一个恐惧点,来自他们对“潮人”的固有印象——高傲、冷漠、脾气臭。这种印象的形成并非毫无根据。
很多时候,人们的神态、动作、表情都会根据不同的穿搭而有所变化,这也是为了形成统一的风格。另外,一些穿搭考究的人,还会对其风格背后的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
比如,热衷“嘻哈风”穿搭的人也喜欢独立思考、不附庸主流的嘻哈精神。这些文化展现出的个性,就会让部分人觉得不好接近,从而想要下意识地远离。
恐惧的背后,是自卑。
创意集市、文化展总能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但潮恐患者却不敢走进去欣赏一番,这是因为他们视穿搭为文化圈层的入场券,觉得对穿搭没有品位的人,不配对其他事物有兴趣。
而潮恐,就代表着一些想要跻身“潮人圈”,想要得到圈内人尊重和认可,却因自身条件而无法实现的恐惧。这些条件中,有自己设定的框架,也有客观存在的影响,比如经济条件和品位。
不可否认,时尚是抽象的,但“堆砌”时尚是需要物质基础的,而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不匹配,就会造成落差和恐惧。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提出过一个“新穷人”的概念,这一类人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的穷人,而是没有足够的钱、不能随心所欲购买必需品的消费者。
这样看来,我们大部分人都还在“新穷人”的行列里晃荡。但看着满街一抓一大把的潮人,你就会明白物质虽然对一个人的“潮流含量”有影响,但并不直接挂钩。
另一点就是品位。与时尚相比,品位更加虚无缥缈,它到底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没人讲得清。
潮恐患者是真的“恐潮”吗?恐怕他们是过于“慕潮”,以至于在自卑和犹疑中徘徊不前。
想“脱恐”?用魔法打败魔法
“脱恐”第一步——把潮人拉下神坛。
对于上海人来说,“潮”是要排在“低调”“奢华”“有内涵”等一系列形容词之后的。
当潮人穿着吊裆裤、破洞衣走在CBD时,街拍摄影师的镜头或许并不会对准他,而是追着旁边那个穿着丝绒套装的奶奶跑:“阿姨,侬好优雅!”
“脱恐”第二步——向大爷大妈看齐。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恐潮患者大多是年轻人。但是对于父辈或爷爷辈的人们来说,潮人就是鄙视链最底端的生物。
“脱恐”第三步——用丰盈的内心打败外表的赘饰。
朋友小莉曾经拜倒在自己的潮人男友脚下,但随着长时间近距离的相处,她开始疑惑:这个家里没有一本书、电影只看动作片、参展只会“拍拍拍”的男孩为什么会让我自卑?
英文中有一个词与潮恐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fashionanxiety(时尚焦虑)”,而导致这一点的则是“fashionbullying(时尚霸凌)”。
在学生时代,我们或许都遇到过或者见到过某种“时尚霸凌”。比如,当同学以一件名牌格子衬衫或一双AJ鞋来显示自己的家境时,那些不喜欢或者买不起的同学心里就被埋下了一颗潮恐的种子。
人不可貌相,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依靠人身上的商品给他们下定义。
商圈、美景不是潮人的专属,小众文化的学习也不需要潮流服饰的加持,稳定而强大的内核才是真正的“潮酷”。“脱恐”后的你一定闪闪发光!
(大浪淘沙摘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黄鸡蛋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