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晓声:写《人世间》,是因为我相信好人多

2022-12-10格桑

青年文摘 2022年7期
关键词:梁晓声人世间好人

格桑

一列绿皮火车穿过皑皑白雪呼啸而过,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剧中周家三兄妹平凡而曲折的人生,展现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和人情百态。正如原著《人世间》封面所题:“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开播以来,这部现象级的年代剧屡创收视率新高,同时成功打破“次元壁”,让90后、00后与50后们一起看得百转千回。

作家梁晓声在谈到《人世间》的创作初衷时,一语道出这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最感人的地方——“不管时代和环境如何改变,善良与勇敢永远是最简单、最重要的品质。”

一个“老木匠”的收工活儿

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摞稿纸,这便是115万字的长篇小说《人世间》的诞生地。5年时光,每天10小时,梁晓声用几十支铅笔,写下了中国老百姓几十年里的生活变化。

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家,祖籍山东,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个工人家庭。高中毕业后,梁晓声来到北大荒成为一名“兵团战士”,在这里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由于他擅长写作,机缘巧合下被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文学编辑,正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作品轰动一时,改编的影视剧更是引发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

不过,被誉为文坛“常青树”的梁晓声并不满足。当代许多作家都出身农村,写农村生活的好作品数不胜数,如《平凡的世界》,而全面描写城市底层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相对较少。梁晓声从小生活在城市,少年时代更是受到《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经典巨著的影响,他在心里早早种下一个心愿:写一部全面深入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长篇小说。光阴和时代的无声流转终于将“种子”催发:到了六七十岁的年纪,他觉得可以动笔了,也必须动笔了。

创作过程是艰难的,“既累脑又累身体”。写之前,他要戴上海绵颈托,要是腰疼起来,还要用上护腰带。长年的伏案书写,让他必须保持从腰到颈椎的挺直姿势。几次,他“全副武装”开门,着实把客人吓了一跳。这身行头不像在家,倒像是工厂技工临时上车床。他仍然保持着手写的习惯,只不过从钢笔换成了铅笔。铅笔是自己削的,削好的一二十支插在笔筒里。他也不再介怀不能用电脑写书这件事,写得快或慢,不再是一件头等事。“只不过像一个老木匠打扫木工车间收尾的那点活儿似的,就不必非得把木匠工具磨得多么快。因为剩下的一点活儿,做完之后关门上锁,就和这个行业说再见了。”

有朋友提醒他,不要写那么长,最好写二三十万字,好定价、好销售,写那么长谁出谁买谁看?但他不想考虑,只想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人世间》从1972年冬季写起,当初有些出版社的编辑一看到这个年代就有些犹豫,甚至梁晓声本人也有顾虑:当下的人们还会对那个年代的事情感兴趣吗?所幸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编辑们对书稿的全面把握给作家吃了颗定心丸。

2016年年底,梁晓声终于完成了115万字《人世间》三卷本的初稿,手稿堆起来足有几尺高,随后又用半年多的时间进行修改。2017年12月小说出版,2019年10月獲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被称为“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这一年他刚好70岁。

“写《人世间》,是因为我相信好人多”

梁晓声曾写过一篇文章《论好人文化的意义》,好人不是说“老好人”,而是对自己的善良心有要求的人。他还曾说起两个小故事。

一次,他去一位外国朋友家,朋友的儿子正在看一部中国宫斗剧。孩子问,为什么剧中人物都那么坏?朋友回答说,别相信,在中国不是那样的。另一次,他一个中国朋友的孩子,看一部外国电影《战马》,孩子说,妈妈,这几个人真好。孩子的妈妈说,别信,哪儿有什么好人。

这让梁晓声颇受刺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再相信有好人了?他从作家的角度反思:我们国家的好人很多,文艺作品中却好像都在斗。只有把“善”摆在那儿,它才存在,才会影响我们,使我们不走向反面。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早年创作的知青文学,还是当下的《人世间》,善良、正直、诚信等人性的美好,一直是梁晓声笔下永恒的主题。

小说中,周秉昆是善良底色的代表,他的人生一直平凡,时常狼狈,但很多人都爱他。饱受生活苦难的郑娟一度很怕拖累秉昆,那句简单的“我不值得”让很多观众“破防”。周秉义对爱人的不离不弃,周蓉谈起山村教育时眼睛里的闪光,还有不同阶层、有血有肉的群像——乔春燕的工作大起大落,可她总用炽热的自己温暖周遭,是人群里的小太阳;郝冬梅以德报怨,让出推荐上大学的名额;酱油厂的曲书记公私分明,对年轻人爱得细腻也爱得严厉……每个小人物的人生都是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的诗意注脚。

《人世间》的写作,更像是一场作家和自己的对话。创作中梁晓声经常自我代入,当他写到周秉昆挺身而出的时候,会问自己:你相信人就应该这样做吗?你现在还能做到这样吗?“只有我自己相信了,我的故事才会自然而然地写出来。”

这一点也被粉丝看出来了,有人问,哪个人物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梁晓声回答:“周家三个孩子身上的特质我都有一些,比如周秉昆和他哥们儿之间的友谊,就和我做知青时对朋友们的感情一样。周秉义身上的理性,是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习得的。周蓉身上的特立独行我也很喜欢。”

“创作完成后,我可以肯定地对世界说,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自己都不可能做坏人了。”梁晓声说。也正是基于对人物和情感基调的共同认知,《人世间》电视剧的创作进行得格外顺利。剧本对于原著故事的取舍,梁晓声并没有提出过多的意见。编剧王海鸰说:“他(梁晓声)非常理解我,不干涉我,因为他要说的全在书里了。”

作家宽容的“好人”性格换来导演李路的“变本加厉”,梁晓声几乎是被“绑架”着为观众奉献了全剧最特殊的“彩蛋”——客串出演了一位法官。虽然只有两句念判决书的台词,但那是梁晓声第一次出镜,为了拿出最好状态,整整拍了一天。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法庭上一见雷佳音扮演的秉昆垂头丧气的样子,梁晓声扮演的法官有一瞬间眼圈微微发红。知晓主角命运的作家瞬间“入戏”,又被导演提醒着收回了感情。

《人世间》电视剧播出后,90后、00后成了带着全家追剧的主力,他们从剧中的百态人生中找到父母、亲友,甚至自己的影子。多年来,梁晓声一直保持着对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温暖关照和思考。一个雨天,他看见快递员在雨中送餐、送件。他想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他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而谈到网络一代的城市孤独症,他建议年轻人要学会抵御孤独的本领,进而达成可以享受孤独的境界。“你先建立好和自我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和一本书的关系,和你养的宠物小猫、小狗的关系,和一盆花的关系……我个人很享受这样的状态。”

至于《人世间》这本书,“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我觉得青年们应该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不仅仅是遥远的曾经和当下的繁荣强大,还有今天的中国,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什么,这很重要。”梁晓声说。

(资料来源:《文汇报》、“中国青年杂志”“凤凰网读书”“好书探”“六根”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梁晓声人世间好人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好人就在身边
锦句
人世间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西游新记
好人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