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美”的照亮
2022-12-10周文杰
周文杰
作家名片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一生致力于美学、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学习与研究,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等,并翻译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维科的《新科学》等西方美学经典。他以精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被誉为“美学一代宗师”。
内容简介
《谈美书简》创作于1979年,是朱光潜先生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全书共十三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学方法研究,二是美学范畴研究,三是美学实践研究。作者首先从自身研究美学的经验出发,回复了青年朋友最关心的“怎样学美学”这一问题。之后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作者指出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美学研究误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出发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厘清了美学研究一些本质问题。第七章到第十三章就美学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发表了自己鲜明的看法。其中的核心观点包括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文艺是一种生产劳动、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研究美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等等。
经典摘录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节选)
你们来信常追问我: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美与美感有什么关系?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我在第二封信里已强调过这样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而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极其复杂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有审美问题,既涉及复杂的心理活动,又涉及复杂的生理活动。这两种活动本来是分不开的,为着说明的方便,姑且把它们分开来说。在第三封信《谈人》里我们已约略谈了一点心理学常识,现在再来谈一点生理学常识。
移情作用:观念联想。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对于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移情作用:内摹仿。同属移情派而与立普斯对立的是谷鲁斯。他侧重移情作用的由物及我的一方面,用的是生理学观点,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摹仿”,在他的名著《动物的游戏》里举过看跑马的例子:
一个人在看跑马,真正的摹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但不肯放弃座位,而且有许多理由使他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只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去享受这种内摹仿所产生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纯粹的审美的观赏了。
他认为审美活动应该只有内在的摹仿而不应有货真价实的摹仿。如果运动的冲动过分强烈,那就要破坏美感了。正如中国过去传说有人看演曹操老奸巨猾的戏,就义愤填膺,就想提刀上台去对付那位演曹操的角色一样,不能引起美感。
谷鲁斯还认为内摹仿带有游戏的性质。这是受到席勒和斯宾塞尔的“游戏说”的影响,把游戏看作艺术的起源。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的角度看,内摹仿确实有很多例证。
中国文论中的“气势”和“神韵”,中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都是凭内摹仿作用体会出来的。中国书法向来自成一种艺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说字有十美,其中如“魄力雄强”“气象浑穆”“意态奇逸”“精神飞动”之类显然都显出移情作用的内摹仿。书法往往表现出人格,颜真卿的书法就像他为人一样刚正,风骨凛然;赵孟頫的书法就像他为人一样清秀妩媚,随方就圆。我们欣赏颜字那样刚劲,便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摹仿他的端庄刚劲;我们欣赏赵字那样秀媚,便不由自主地松散筋肉,摹仿他的潇洒婀娜的姿态。
西方作家描绘移情中内摹仿事例更多,现在举十九世纪两位法国的著名的小说家为例。一位是女作家乔治·桑,她在《印象和回忆》里说:
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地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饮露,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鹨飞升时我也飞升,晰蝎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另一位是写实派大师福楼拜,他在通信里描绘他写《包法利夫人》那部杰作时说:
写作中把自己完全忘却,创造什么人物就过着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今天我就同时是丈夫和妻子,我骑马在树林里漫游,时当秋暮,满林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是风,就是使他们的填满情波的眼睛眯着的那道阳光。
这两例都说明作者在创作中体物入微,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引起移情作用中的内摹仿。凡是摹仿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筋肉活动,这种筋肉活动当然要在脑里留下印象,作为审美活动中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心理学家认为人有视、听、嗅、味、触五官,其中只有视、听两种感官涉及美感。近代美学日渐重视筋肉运动,于五官之外还添上运动感官或筋肉感官,并且倾向于把筋肉感官看作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中国书家和画家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赏 析
朱光潜先生广受赞誉的审美经验理论的具体内涵包括“直觉说”“距离说”“移情说”“内摹仿说”。
在移情作用研究方面,他协调统一了“移情说”与“内摹仿说”间的差别和矛盾,运用中国文论的背景知识,将立普斯与谷鲁斯的移情作用相结合,形成了独有的、符合中国文化内涵的审美经驗理论。在该选段中,作者由生理学推及文学,将西方审美理论融于中国文化,用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例,向我们阐述“内摹仿说”这种移情作用于文学审美中的发生过程。
首先,作者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摹仿”,肯定谷鲁斯“内摹仿说”中“由物及我”的特性。在他的视域里,审美主体会全身心投入摹仿审美客体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特点,所以当客体被欣赏或被创作时,审美主体会情不自禁地将客体局部幻化到自身身上,抑或是内化为客体本身。与此同时,生理上会伴有自觉的筋肉运动。更具体来说,移情作用就是人在聚精会神地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事物也显得有人情。
其次,为了让读者更容易了解“物我同一”的概念,作者将空泛且枯燥的理论灌以具体的文学发生,分别从中外两方面举例来进行论证,中国文、书、画论里自古强调的“气韵”与西方作家“弃己置身”的创作经验皆是“移情作用”中“内摹仿”的真实写照。这类西方理论于中国古典文论中早已无意识地发生,诠释了美学理论于中西文学的贯通性。
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读者置身于与朋友切磋、讨论有所争议的美学话题的学术环境或与后辈传授自身如何习得美学经验的亲切场景中,用具体的文学实例、平实精练的语言,带领我们走入了“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