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G 监测凝血功能对接受体外循环复杂心脏手术成人患者围术期的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2-12-10贾俊
贾 俊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0)
体外循环复杂心脏手术是近年来心脏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临床应用广泛,但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围术期出血,严重影响术中操作视野及术后病情恢复,临床应进行准确及时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1]。血栓弹力图(Thrombus Elasto Graph,TEG)能实时有效监测凝血及纤溶情况,探讨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改变,通过对TEG 凝血参数的变化,对术中、术后出血情况进行分析,反映凝血功能改变,并据此进行针对性输血,改善症状,有利于术后恢复[2]。本研究选取我院接受体外循环复杂心脏手术成人患者97例,旨在探讨TEG 监测凝血功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选取我院接受体外循环复杂心脏手术成人患者97例,按照病理类型分为2 组,其中49例为先心病组,48例为瓣膜病组。先心病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32~56岁,平均(43.65±5.79)岁。瓣膜病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1~57岁,平均(44.10±5.82)岁。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经超声心动图或心电图确诊为心脏疾病;术前凝血功能正常;无肺动脉高压或紫绀;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术前1 周采用抗凝剂治疗;合并凝血障碍或慢性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
1.3 方法:术前行血常规、心功能、凝血功能、高岭土TEG 检测;术中检测心电,采用1mL 2%利多卡因局麻,穿刺置管左侧桡动脉,检测有创血压,气管插管全麻经面罩给氧,控制呼吸,抽取2mL 空腹静脉血,检验心外科凝血(ACT);静脉注射3mg/kg 肝素钠,于2min 后抽取2mL 颈静脉血,检验ACT;设定机转指标ACT>480s;给予硫酸鱼精蛋白:拮抗肝素,比例为1:1,并在10min 后监测ACT,若>140s,再次给予1mg/kg 硫酸鱼精蛋白,若<140s,进行TEG 监测。
1.4 观察指标:术前、术中、术后两组TEG 参数[血小板(BPC)、纤维蛋白原(Fbg)、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ɑ 角、凝血指数(CI)]。两组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增多、肝素残留)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EG 参数:术中、术后两组BPC、Fbg 小于术前,且瓣膜病组Fbg 小于先心病组,术中两组K 大于术前,术后两组CI 大于术前,且术后瓣膜病组K大于先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
表1 两组TEG 参数比较 (±s)
表1 两组TEG 参数比较 (±s)
注:与术前同组比较,aP<0.05;与同期先心病组比较,bP<0.05
时间 组别 n BPC(×109)术前 先心病组 49 326.65±42.69 Fbg(g/L)2.05±0.31 R(min)7.32±1.84瓣膜病组 48 322.89±43.74 2.01±0.30 7.28±1.81术中 先心病组 49 301.21±41.84a 1.81±0.29a 6.92±1.35瓣膜病组 48 293.65±41.26a 1.28±0.28ab 7.01±1.29术后 先心病组 49 168.59±32.54a 1.43±0.16a 6.54±0.89瓣膜病组 48 154.87±33.47a 1.21±0.11ab 6.78±0.74
表2 两组TEG 参数比较 (±s)
表2 两组TEG 参数比较 (±s)
注:与术前同组比较,aP<0.05;与同期先心病组比较,bP<0.05
时间 组别 n K(min)术前 先心病组 49 2.94±0.48 ɑ 角(o)50.98±9.26 CI-4.26±0.59瓣膜病组 48 3.02±0.56 51.07±9.31 -3.87±0.63术中 先心病组 49 3.76±0.79a 47.69±8.57 -4.39±0.58瓣膜病组 48 3.98±1.05a 46.77±9.12 -4.28±0.67术后 先心病组 49 3.12±0.61 46.88±8.49 -3.12±0.56a瓣膜病组 48 3.62±0.63b 48.27±9.41 -3.08±0.62a
2.2 凝血功能异常:先心病组3例血小板功能降低、3例凝血因子缺乏、2例凝血因子增多、1例肝素残留,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8.37%,瓣膜病组4例血小板功能降低、4例凝血因子缺乏、3例凝血因子增多、1例肝素残留,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为25.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9,P=0.428)。
3 讨论
体外循环复杂心脏手术会激活血浆蛋白系统,且全身肝素化,改变血小板功能与形态,形成微栓,导致术后出血[3]。临床常采用TEG 进行监测,可准确反映纤溶水平及凝血功能,作为临床输血依据。
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对凝血功能进行正确评估有助于术中、术后输血处理,因此临床应遵循合理输血原则,推行成分输血,发挥全血补充作用,并减少同种免疫作用,临床应用逐渐广泛。王春丽等[4]学者表明,采用TEG 监测体外循环各时期凝血、纤溶功能,及时有效反映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功能,对临床输血及出血风险预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TEG能形象展现血液凝块至纤溶定量且连续过程,准确判断凝血功能的基础上能辨别其原因,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降低、Fib 功能降低等,从而给予合理血液输注,有助于合理用血[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术后两组BPC、Fbg 小于术前,且瓣膜病组Fbg 小于先心病组,术中两组K 大于术前,术后两组CI 大于术前,且术后瓣膜病组K 大于先心病组。体外循环复杂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进行体外循环,会导致凝血功能降低,术中、术后BPC、Fbg 水平降低,凝血时间延长,凝血指数增大;且瓣膜病手术时间较长,引流量较多,而体外循环过程中输血及血液稀释会导致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或缺乏,因此Fbg 降低较多[6];同时瓣膜病组术中、术后早期Fbg低于先心病组,因此瓣膜病患者临床更应在术前给予适量Fbg,避免术中或术后出血[7]。体外循环管路、灌注过程中激活凝血功能时,会消耗凝血因子,但本研究中围手术期R 值未发生显著改善,多由于体外循环过程中,不断输注血浆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凝血功能。且术中通过补充鱼精蛋白对肝素进行中和,能改善凝血功能,肝素残留等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发生较少。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先心病组、瓣膜病组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8.37%、25.00%,二者比较无差异但明显瓣膜病组更易发生术后出血,且表明部分患者虽然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受损,但不一定发生异常出血。
综上所述,TEG 能准确监测体外循环复杂心脏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且瓣膜病更易发生术后出血,临床可据此有效输血,降低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