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联系视角下的绍兴市网络大城市推进机制研究
2022-12-10薛国琴
薛国琴 曲 涵
(绍兴文理学院 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光荣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浙江积极行动,把率先形成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作为一项重要举措。绍兴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浙江省委全会精神,争创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例,把推进杭绍甬、全市域、大市区一体化协同发展,全面缩小地区差距作为工作重点和目标。
一、文献回顾
网络大城市属于区域经济关联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世纪期间,如杜能(J.H.Thunen,1826)的农业区位论、韦伯(Weber,1909)的工业区位论均是其理论源泉。后来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的“中心—外围理论”等一系列经典理论成果都属于区域经济关联理论范畴。网络大城市的特征是资源流动,优势互补,突出各自特色。针对此主题,学术界已有较多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大城市的基础是城市成群
成群的城市,且彼此之间发展差距较小,是发展成为网络大城市的基础。孙文久、蒋治认为,若干城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然布局与简单组合不属于城市群,城市群的关键恰恰在于城市间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均等等[1],即是在空间上邻近且经济联系密切的若干城市构成的网络化统一体。我国由一般性经济中心城市向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转变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完成的,目前处于由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向全方位中心城市飞跃的时期。网络大城市也是陈婉玲、丁瑶研究的区域一体化战略范畴[2]。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同质化”“趋同化”,也不是“人为分工”或地方政府间的“一致行动”,而是消除区域内流通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通与充分竞争的最优经济结构的过程或状态,并以差异化原则下的共益型合作为导向,具有经济自由、经济平等、竞争秩序等价值追求。
(二)网络大城市的内容是经济带状发展
金田林、王振东认为,“一城独大”的城市规模分布会通过抑制区域空间功能分工优化的方式阻碍区域经济增长[3]。崔万田、王淑伟在对京津冀13个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后认为,虽然石家庄、唐山、廊坊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较多,但影响力有限,京津冀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其他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少,于是建议加强冀南经济核心区,即经济带建设,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网络均衡发展[4]。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是“十四五”时期我国针对城市—县域尺度下“优势集中”的主攻方向。杭州、宁波分别是浙江省首位城市和次位城市,在经济带状发展思维下,融杭联甬是绍兴构建网络大城市的必然选择。
(三)网络大城市的核心是增强经济韧性
区域经济韧性是区域抵御外来冲击维持区域经济原有运行格局的能力。张秀艳、白雯等认为,经济韧性是区域经济系统应对外部不可预测性冲击影响所呈现出基于过程的弹性能力,最早属于生态学研究范围,随后被延伸到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5]。任保平、朱晓萌认为,优化城市产业集聚与空间辐射力是增强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方面[6]。依据姚志毅、张扬的研究成果,在网络大城市建设中,数字经济是纽带,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联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将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要素投入、数字经济本身成为一种产业和数字技术融入各产业,即产业数字化等三个方面[7]。杨文溥认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是信息和数据[8]。数字经济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强于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韧性往往通过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市群产业集聚与空间辐射力、加强人力资本培育、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制度环境建设等举措得以增强[9][10]。
已有研究对网络大城市的内涵、特征、实现途径等研究逐步清晰,网络大城市不同于之前的大城市中心城市等一城独大、周边以其为依托或围绕其发展的大城市模式,是追求区域内城市相互依存、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11]。
二、绍兴市网络大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
绍兴市下辖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三区、两市、一县,其中,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是中心城区。绍兴市以越城区为轴点,呈扇形状分布。以各地政府办公楼的直线距离为依据,以越城区为中心,柯桥区距其13公里,上虞区距其28公里,诸暨距其45公里,嵊州距其54公里,新昌距其63公里。
绍兴网络大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从《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越城、柯桥、袍江和镜湖的组团式发展起,绍兴就已开启网络大城市发展历程。2002年10月,绍兴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绍兴市大城市发展纲要》,提出城市建成区包括越城、袍江、柯桥组团,沿着中心城市突破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绍兴大城市,使其成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现代化建设的龙头。绍兴城市发展由之前的“山会时代”进入到“鉴湖时代”。此时期,绍兴东面是上虞、嵊州、新昌,西面是柯桥、诸暨。
绍兴东西两面均是强县(市、区),其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和地理区位因素,与周边的杭州、宁波联动较多,于是此时期绍兴大城市发展的增长点主要在越城区和柯桥区,着力点是人力环保成本低的纺织、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和专业市场。在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县域整合能力有限、先发地区谋求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绍兴选择中心城市发展之路。经过几年的上下努力,到2013年,国务院批复绍兴市行政区划调整,绍兴市从“一区五县(市)”调整为“三区三县(市),绍兴市开启“三区融合”、发展中心城市的历程,资源发展进入到“杭州湾时代”。此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人力成本上升、环保资源瓶颈的压力,纺织、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面临“腾笼换鸟”的选择。2019年11月,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绍兴滨海新区。滨海新区不仅是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也是绍兴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主战场,是有效推进“腾笼换鸟”的空间保障。
发展中心城市,人才、创新是主要资源。绍兴紧邻杭州、宁波外溢效应的同时,虹吸效应也很强,绍兴加快从全市域、大湾区乃至长三角更大空间集聚,优化配置资源,培育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绍兴开启了内聚外拓进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网络大城市建设的实质,目标是实现发展水平均衡、多节点、多层次、开放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带状发展。
三、绍兴市区域内经济联系分析
网络大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提升绍兴在杭绍甬地区的地位,增强绍兴竞争力,实现1+1+1>3的效应,而提升绍兴发展地位、竞争力的源泉在绍兴,在绍兴下辖的区、县(市)。因此,绍兴网络大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首先是绍兴下辖区、县(市)的经济联系。
运用引力模型分析绍兴市各区、县(市)的经济联系。
Fij是i地区对j地区的经济作用(即引力,也称区域经济联系量),Kij是经济引力系数,是i地区与j地区经济联系的方向,当Kij>0.5,说明i地区经济引力大于j地区,其经济流入大于经济流出,当Kij<0.5,说明i地区经济引力小于j地区,其经济流出大于经济流入,Gi和Gj分别是i和j地区的GDP,Qi和Qj分别为i和j地区的常住人口数,Dij是i和j两地区间的地理距离。
利用《绍兴统计年鉴2021》上年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分别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计算的GDP等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分别计算引力系数、经济联系(见表1-4)。
表1 中心城市内部的引力系数和经济联系(以户籍人口计算)
表2 中心城市与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的引力系数和经济联系(引力系数以户籍人口计算)
表3 中心城市内部的引力系数和经济联系(以常住人口计算)
表4 中心城市与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的引力系数和经济联系(引力系数以常住人口计算)
从2010—2020年的GDP数据来看,绍兴市下辖区、县(市),常住人口计算的GDP大于户籍人口计算的GDP,说明流动人口对绍兴市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有一定显著性。
从引力系数来看,无论是运用以户籍人口计算的GDP还是运用以常住人口计算的GDP,越城区对上虞区的引力系数均在0.5上下,而越城区对柯桥区的引力系数在0.4以下,说明中心城市内部首位度区域不突出,对中心城市其他成员的吸引力不一,中心城市的凝聚力有待加强。从中心城市内部的经济联系来看,无论是户籍人口计算的GDP还是常住人口计算的GDP得出的数据,越城区与柯桥区的经济联系大于越城区对上虞区,进一步说明绍兴市首位度区域有待进一步凸显, 在区域内的认可度有着较大提升空间。
当前相较于越城与柯桥区的地理区域紧密相连和空港新城合力建造,上虞在中心城市直至在绍兴全域发展中的融合度不够。虽然绍兴地铁二号线规划到上虞,但市民文化认同、平台构造有待进一步打通。
从中心城市与诸暨、嵊州、新昌的引力系数和经济联系看,诸暨与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的引力系数相对较小,而嵊州、新昌与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的引力系数均大于0.5,这不仅说明中心城市与嵊州、新昌经济联系在加强,而且说明嵊新一体化步伐也会加强。
网络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合力推进。嵊新、上虞与越城区引力系数、经济联系均不够紧密,诸暨、柯桥地理区位、发展基础等与杭州联系紧密。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资源条件,各区、县(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建设过程中,各套班子、各个部门需要加强责任意识,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区、县(市)需要树立全局意识,加强沟通,步调一致。各行各业也要有城市意识,全力理解、支持、参与网络大城市建设和发展。
建设网络大城市意在消除地方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壁垒与歧视,形成区域统一的经济单元,进一步实现一体化。而一体化程度与资源禀赋基础、特定的区域联系、文化认同等有密切联系。
四、绍兴市网络大城市建设相关机制
当前,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跨界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跨区域的要素流动加快,去边界化进程不断加速。网络大城市作为跨区域发展的一种形式,逐渐成为许多区域和城市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选择。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整合各类资源和实现优势互补,成为相邻边界区域融合发展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网络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问题。
网络大城市建设重点强调融合发展的进程与策略,其发展阶段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建成区融合、行为融合、组织融合以及政治和管理融合。分割与管控力量的存在,说明当前绍兴市网络大城市建设处于初级或低级阶段,需要通过内在机制的建立健全、外在力量的介入,逐步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一)体制障碍
网络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分割与管控力量累积成体制因素,阻碍着发展进程,主要表现在:
1.区域之间联系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对标广佛同城、东莞模式等一体化程度较高地区,杭绍甬一体化合作有待加强和深化,制度标准规范有待统一,需要有真正突破的实招硬招。特别是建立健全一体化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创新共同体不止停留在协议层面,相关制度设计有序推进,理顺领导体制,重抓关键环节,逐步走出长期路径依赖、地方利益最大化格局。
2.新一轮产业升级中中小微企业的参与度有待提升。具有高附加值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密集、高资本密集、高技术密集、高人才密集、产业链条长等特性,为绍兴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具有引领时代发展的功能和潜力。政府自上而下花大力气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平台,取得的成绩令全市上下欢欣鼓舞。然而,相比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产业有着民众创业创新热情高涨地参与支撑,这一波产业结构调整民众参与面较小。20世纪末期,绍兴围绕“放心、放手、放开、放胆”原则,先后出台“不限制发展比例、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经营方式、不限制经营规模”政策,全市上下创业激情得到极大激发,以“轻、小、集、私、加”为特征的产业集中度、专业化迅速加强,产业集聚、“块状经济”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到2003年,绍兴印染、绍兴织造与温州鞋革、温州服装、温州乐清电器等成为浙江省“块状经济”产业规模前5名;绍兴织造、绍兴印染、诸暨五金、诸暨织布、诸暨织袜、绍兴纺丝、诸暨铝塑管、嵊州领带、上虞化工等成为浙江44个产值超过百亿的块状经济。另外,上虞崧厦制伞、诸暨珍珠、嵊新厨具、新昌胶囊等,也均具备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大平台、大项目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但单打独斗缺乏民众支持,难以形成气候,势必要演进为全市域、大市区视角配置资源。如集成电路产业在以中芯国际为主、生物医药在以海归高技术人士为主的基础上,吸引中小微企业广泛参与,在做大产业的同时,扩大就业。
3.平等协作关系有待加强。不对等关系难以进行有效合作。从外部来看,绍兴与杭州、宁波虽同属浙江省下辖市,但行政级别不同,带来交易成本大的问题;从内部来看,板块平台多,市际间的协同板块发展基础、合作需求各不相同,毗邻区域存在较大差异,较难协调形成一个可复制推广的统一开发模式。在网络大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更多自身利益的一方或多方比较积极,利益较少方相对消极,有效激励约束不足,多数时候存在利益博弈。
(二)模式借鉴
绍兴市网络大城市建设可以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广佛同城和东莞模式加以推进。
广佛同城化启动于2009年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广佛同城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迈入到全域同城的高级阶段,即政治与管理融合阶段。
经济和社会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的配置,通常是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的。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大的超大城市、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行政区划的较多制约,发展面临土地和环境的限制。为突破这种限制,超大城市、大城市会选择与相邻城市合作,同城化建设便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两个或多个城市在交通、产业、民生、科研等众多方面日益紧密交流合作。在一定的经济半径中,生产和生活不断消除区域界限。
广佛同城处于多层级政府治理,即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模式。广佛同城建立了以项目库为载体、以同城化联席会议为核心、以市民广泛参与为渠道的跨界合作机制。在广佛同城、东莞模式一体化推进中,可以吸取一些经验。
首先,以惠民作为目标。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是广佛同城和东莞模式的终极目标。落实居民在教育、医疗、医保等方面待遇的政策。如38所东莞学校与香港学校缔结姊妹学校,东莞联合香港、澳门、广州等城市,成立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联盟;又如,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开园,出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松山湖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吸引61家港澳青年科技创业企业进驻。
第二,把做强主力作为日常。东莞处于广州、深圳连接处,其发展以广州、深圳的进一步发展为基础。因此,东莞积极参与发展广州、深圳项目、活动,努力做好协助工作。如深度参与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全力支持、对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一体联动”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与广州签署的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协议,全力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活动。
第三,以产业结构的差异和互补为基础。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东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打造广州、深圳、东莞产业三角带的一极。2020年初出台的《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提出两年后东莞要培育形成1个产值超万亿、3~5个产值超千亿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之都”。东莞通过“腾笼换鸟”、苦练内功、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招商引资;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小升规”、“小微企业白名单”、成长型中小企业等项目扶持民营企业;通过全方位释放政策红利,如小微上规企业如后续被认定为东莞市成长型中小企业,若其实施“机器换人”、信息化等项目,可享受10%~20%的递增式扶持等,出色完成预期目标,东莞“先进制造业之都”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相关机制
鉴于目前网络大城市建设面临的体制障碍,借鉴广佛同城、东莞模式的有益经验,绍兴市网络大城市建设后续推进宜在以下方面着力。
1.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市县合一的决策机制。网络大城市建设是新生事物,事关今后一个时期绍兴全市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必须市县合力,形成共识、共同决策。市县要共同设立网络大城市建设统一决策协调机构,探索创新经济社会决策一体化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统一经济政策协同、信用体系建设、市场准入规则、社会治理模式和跨区域利益协调标准。
2.建立健全统筹协同的规划引领机制。网络大城市建设,需要统一的规划引领。按照市委提出的“一核六心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市里组织建立规划引领专班,牵头统筹抓好特色精品片区、活力高能平台和立体多元廊道的总体布局规划,统一做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公共服务等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规划,统一审议各区、县(市)在片区、平台和廊道开发建设中的未来社区、未来乡村、产业发展带、城乡风貌样板区等具体规划,引领全市统一发展格局。
3.建立健全集中力量办大事合作机制。网络大城市建设,需要高能级的平台、完善的基础设施、齐全的产业链、成熟的人才居住生活环境配套,这些超出了单个县(市、区)的能力范围,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合作机制,发挥杭甬人才富集等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产业转移承接,培育新动能。充分发挥各地特色优势、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和数字经济资源,建设完善的杭绍甬一体化基础设施和物流通道,在推动绍兴市网络大城市外环境建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上继续发力。
4.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多元参与的一体化推进机制。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杭绍甬大市场体系,毗邻共建、跨界共建,加快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以制度创新推进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杭绍、甬绍毗邻区域协同发展,创新合作模式,加快杭绍甬产业合作区等建设,深化杭绍甬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特别是要坚持政府与市场双向发展,积极组织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网络大城市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配、企业运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开发建设新模式。
5.建立健全要素支撑保障机制。建设网络大城市,关键需要各类要素倾斜保障。市政府要统筹政府财政、专项债资金、用地指标、能耗指标、高端人才等各类要素,对重点建设片区、重要产业平台、重大发展项目给予倾斜支持,引导和撬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网络大城市建设,早出成果、早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