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含茯苓仲景方用药规律分析

2022-12-10薛磊董敏孙玉锋范立华曹灿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2年11期
关键词:药味小便方剂

薛磊,董敏,孙玉锋,范立华*,曹灿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0;2鹤壁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鹤壁 458030;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8;4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 450046

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茯苓功效广泛,可与多味中药进行配伍,对寒、温、风、湿诸疾都有独特功效,故又被称为“四时神药”[1]。医圣张仲景对我国中医方剂学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其传世之作《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因用药之精简、准确,更是被后人广为宣扬延展。医圣张仲景对茯苓具有独特的见解和应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茯苓方剂共42首,其中《伤寒论》含15首,《金匮要略》含31首,有4首为两本书所共有,包括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猪苓汤和五苓散。基于此,本研究从现代信息技术角度探究经方中茯苓的用药规律,对含茯苓仲景方所用中药、用药频次、主治病症、关联规则、因子分析等进行规律探索,初步探析仲景方组方用药思路,期望能够挖掘茯苓方药功效及临床常用配伍,为临床茯苓的科学使用和新处方开发提供依据,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搜集了《伤寒论》[2]和《金匮要略》[3]中含有茯苓的方剂,共有42首,涉及单味药物62味。

1.2 数据处理

将上述中药录入Excel 2013作数据分析,整理方剂主治病症、证候类型等,并参照《中药学》(第十一版)[4]和《中国药典》(2020版)[5]对涉及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类别等进行规范化归纳整理。其中干地黄归为熟地黄、薯蓣归为山药、苏叶归为紫苏叶、栝楼根归为天花粉、葵子归为冬葵子、芎窮归为川芎等。如果一味中药有多个性味归经,则将其全部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库中的中药进行分类排序,并使用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各药物网络化关联分析,设置支持度为15%、置信度为85%、最大前项数为5、提升度≥1等条件,利用Apriori建模进一步挖掘方剂中药物之间的潜在关联。

2 结果

2.1 含茯苓仲景方中的单味药用药频次分析

42首方剂共涉及62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达253次。其中,使用频次≥6次的单味中药共14味,累计使用频次为174次,见表1。使用频次前5位中药分别是茯苓(42次,100.00%)、甘草(22次,52.38%)、桂枝(17次,40.48%)、白术(15次,35.71%)、芍药(11次,26.19%)。滑石、麦冬、菊花、白蔹、茵陈等29味中药仅有1次配伍应用。

表1 含茯苓仲景方中的14味高频中药(使用频次≥6次)

2.2 含茯苓仲景方常用中药性味统计分析

参照《中国药典》(2020版)对含茯苓仲景方所有中药按照四气(寒、热、温、凉、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涩)进行性味分类统计。其中,药性以温(104例次,41.11%)、平(80例次,31.62%)、寒(49例次,19.37%)为主,药性分布见图1;药味以甘(162例次,38.94%)、辛(94例次,22.60%)、苦(79例次,18.99%)为主,药味分布见图2。

图1 含茯苓仲景方常用药物药性分布图

图2 含茯苓仲景方常用药物药味分布图

2.3 含茯苓仲景方常用中药归经统计分析

参照《中国药典》(2020版)和《中药学》(第十一版)对归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上述中药共归为12经,其中排名前5的分别是脾经(167例次,21.14%)、肺经(159例次,20.13%)、心经(140例次,17.72%)、肾经(95例次,12.03%)、胃经(91例次,11.52%),归经分布见图3。

图3 含茯苓仲景方中药归经分布图

2.4 含茯苓仲景方常用中药类别统计分析

经统计,62味中药共涉及17种分类,且用药频次较高的3类分别是:补虚药(80例次,31.62%)、利水渗湿药(56 例次,22.13%)、解表药(44例次,17.39%)。使用种类较少的有拔毒化腐生肌药(1例次,0.40%)和化湿药(1例次,0.40%)等,详见图4。

图4 含茯苓仲景方中药类别统计分析

2.5 含茯苓仲景方功效统计分析

对42首含茯苓仲景方的功效进行统计分析,共计33种功效,总频次达115例次。其中频次≥3例次的共17种,以利湿(17例次,14.78%)、温阳(12例次,10.43%)、健脾(8例次,6.96%)、化饮(7例次,6.09%)、散寒(5例次,4.35%)、补气(5例次,4.35%)排名较为靠前,详见表2。

表 2 含茯苓仲景方功效统计分析

2.6 含茯苓仲景方主治病症分析

42首含茯苓仲景方中,共归纳统计出38种主治病症名称,共计69例次。其中,频次≥2例次的共13种病症,共计44次,前3位病症分别为小便不利(10例次,14.49%)、伤寒(6例次,8.70%)、心悸(4例次,5.80%)。频次≥2例次的病症趋势见图5。

图5 含茯苓仲景方主治病症(频次≥2例次)统计分析

2.7 含茯苓仲景方核心药味关联规则分析

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味组合14组,且全部药味组合的提升度都大于1,即表明此药味组合有统计学意义[10]。药味组合统计结果见表3,网络化关联图见图6。

表3 含茯苓仲景方核心药味组合分析

图6 含茯苓仲景方药味组合的关联网络

2.8 含茯苓仲景方剂核心药味因子分析

使用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对高频中药(使用频次≥6次)进行因子分析。KMO检验和Bartlet’s球形度检验结果为KMO=0.565、P=0.000,说明适合度较高且符合因子分析要求,可以开展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初始值特征值>1的成份有5个,故抽取公因子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共68.422%,见表4。通过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全体旋转法得到旋转成份矩阵,见表5和图7。

表4 含茯苓仲景方中高频中药(使用频次≥6次)的因子分析

表5 含茯苓仲景方中高频中药(使用频次≥6次)的旋转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分析

续表

图7 高频中药(使用频次≥6次)成份图

2.9 含茯苓仲景方治疗小便不利药物高频核心药味组合分析

从主治病症中可知含茯苓仲景方在小便不利等病症中应用最多,因此使用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含茯苓仲景方治疗小便不利病症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设置支持度为30%、置信度为100%、最大前项数为5、提升度≥1等条件,利用Apriori建模探寻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挖掘出常用方剂中的潜在药味组合,共计得到以茯苓为核心的药味组合11个(见表6)。其整体用药网络关联图见图8。

图8 含茯苓仲景方中治疗小便不利高频中药的关联网络

续表

3 用量

对含茯苓仲景方中茯苓用药剂量进行统计(见图9),可明显看出仲景方中茯苓的最常用剂量为四两(33.33%)和三两(23.81%);其次是半斤和二两,均占7.14%;一两、三分、五分使用比例均占4.76%;其余六铢、六两、一两半,1/3方寸匕等配伍应用只有1次,占比为2.38%。

图9 含茯苓仲景方剂茯苓用药剂量统计图

4 讨论

茯苓在多种古籍中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谓茯苓:“气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6]《名医别录》谓“茯苓无毒,止消渴……益气力。”[7]通过对《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藏经》[8]《新修本草》[9]等本草文献进行考证,发现茯苓多以整体入药;东晋时期始有茯神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首次记载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唐、宋、金、元、明、清时期功效归经等逐渐发展,且古代茯苓与当今茯苓的不同药用部位功效基本相符[10]。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理法方药结合的思想,开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其中所记载的大量方剂简、便、廉、验,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运用,疗效显著。由于各种原因,《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在这两部书中,含茯苓的方剂也占有一定的比例[11-12]。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安心宁神,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具有抗肝纤维化、利尿、调节肠道菌群、抗炎、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13-17]。方剂作为一个巨大的知识系统,是集配伍理论、方证对应、剂量剂型等多种关系于一体的复杂体系[18],其现代研究是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医理性思维对含茯苓仲景方进行整体分析,将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对含茯苓仲景方的规律分析中,充分应用现代研究手段、客观阐释复方组方规律,期望给临床用药或创新研究工作带来便利。

本研究中,含茯苓仲景方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和伤寒等病症,配伍药物的功效以利湿化饮、温阳健脾尤为突出,而目前临床中茯苓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和伤寒等病症的应用仍在应用。究其原因:茯苓甘淡渗利,可利水渗湿、通小便;脾主运化,而茯苓味甘、归脾经,能补脾益气、健脾化湿,是以茯苓标本兼顾,可使体内水湿之邪自小便而出,长于治疗小便不利,尤其是水湿困脾所致小便不利。茯苓用于治疗伤寒的功效似乎与其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安心宁神的功效无关,但反观含茯苓仲景方,可见茯苓常与一些温阳或解表的药物配伍,而且伴发症状大多与水气有关,如小便不利、痰饮、水肿等,因此茯苓用于治疗伤寒时依旧是发挥其利水渗湿、健脾之功。茯苓配伍药物中,桂枝、白术的用药频次较高,发挥解表、除湿等作用,甘草也有较多的应用,可能发挥调和诸药之功。药物类别中,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和解表药占比较大,茯苓与此类药物配伍能增强其补脾益气、利水渗湿等功效。性味统计中,张仲景常以性温、平,味甘、辛、苦药物与茯苓配伍应用;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提示甘草、桂枝、白术、芍药、干姜等的临床配伍较多;因子分析所得5个公因子,其中药组成分别为:F1为半夏、细辛、五味子、干姜(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收涩药、温里药),F2为生姜、大枣、茯苓(解表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F3为甘草、芍药(补虚药、补虚药),F4为桂枝、附子、人参(解表药、温里药、补虚药),F5为白术、泽泻(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该结果与药物类别的统计分析结果高度一致。治疗小便不利的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以茯苓与白术、附子、生姜等的药对应用支持度相对较高,而茯苓、白术、附子、生姜及芍药配伍就是医圣张仲景温阳利水的经典代表方——真武汤,附子壮肾中元阳,使水有所主;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湿,寓培土制水之义;生姜宣肺散水气,与附子、苓术相合,诚为协同肺、脾、肾三脏、从上、中、下三源温运制水之意。芍药酸苦降泻,既可防利水伤阴之弊,又可敛阳归根,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利水之功。此外,除了药对之间相互影响之外,在不同方剂中的药物用量也各有不同,如半斤是仲景方中茯苓使用的最大剂量,主要用于水气偏重之症的治疗。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护胃气,存津液”贯彻始终,运用茯苓时也不例外,为防止茯苓利水伤阴,临床应用时常配伍滋阴、敛阴之品,如芍药、五味子等;另外,茯苓具有健脾益气、扶正之功,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中,茯苓、甘草配伍以缓和干姜、细辛之燥烈,防止耗气伤阴。茯苓既能益气以扶正,又能利水渗湿以祛邪,张仲景充分利用了茯苓的扶正与祛邪,且运用得当。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分析在张仲景用药规律的探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理解、学习张仲景用药经验提供了新的思路[18]。

本研究通过对含茯苓仲景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探索,得出了一些仲景运用茯苓时配伍药物的规律,对于理解、研究仲景用药经验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以后,本研究希望更加深入进行,期许探索出更多的仲景特色,不论是功效、配伍、量效关系,亦或是使用禁忌、食疗应用,希望能对仲景临床经验作出更加全面系统的总结,并将此特色应用到临床、生活中,促进临床用药的规律性、为研究复杂的中医方剂提供一个简便的思路,也为茯苓的临床用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只纳入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含有茯苓的方剂进行分析,另外茯苓用量与临床应用的关系方面探究不足,茯苓的古方用量与现如今的临床用量之间有无一定的关联仍有待进行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含茯苓的仲景方常与补虚药、解表药等配伍应用,性味大多为温、平、甘、辛,归脾经、肺经。在治疗小便不利、伤寒等病症时,临床可优先选择与甘草、白术、桂枝、芍药等中药配伍。本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名老中医用药规律、特定病症及单味中药等进行深层的数据挖掘,有利于总结同种病症在不同时期的用药规律以及单味中药在不同时期不同病症中的临床应用异同,期待能够为中医药的传承及现代化创新提供新的研究思路[19]。

猜你喜欢

药味小便方剂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何谓中医“七方”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狐狸和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