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2022-12-10陆燕
陆燕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现阶段,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要根据具体融资工作开展实际,针对性的制定良好的融资风险管理方案,加强对企业融资工作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保证财务工作质量。在实践分析过程,总结了企业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企业融资模式以及提高企业融资过程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旨在为企业财务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建议。
一、企业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与融资直接相关,且能够相互影响。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企业投融资、资金运营及分配等各方面的工作内容。其中,融资相对关键。企业融资主要通过不同的募集渠道获取资金,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总之,企业需基于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能力持续挖掘新的融资渠道,促进企业战略顺利实现,辅助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1.准确测算对资金的需求
企业在开展融资期间,需依据自身的经营和业务情况准确计算所需资金的数量,同时对融资利率作出合理的分析。在实施融资前,须形成科学的预算,以此提高财务管理对融资方案判断的有效性,避免在融资期间出现成本过高的情况,同时也可避免融资额度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符的问题。
2.提升融资的科学性
提高财务管理活动的完善性可科学分析融资方案的实施效果,以此严格控制融资成本。在企业融资期间形成的融资需求也会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做出改变,因此财务管理活动需要提前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合理推算环境会对企业融资预算形成的影响,以此辅助企业尽量降低融资期间出现的风险,提高经营的稳定性。
3.控制融资风险
企业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对其产生的各类资金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并且依据发展战略对企业所需的资金量进行合理预测。财务部门与企业的各项运营业务关系密切,需对相应的运营指标进行客观分析。此外,财务部门也需及时掌握融资环境的变化情况,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推测,以此辅助企业形成较为科学的融资规划。企业需全面考虑政府及金融机构推出的融资政策及自身所需承载的社会责任,在发挥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要尽量提高自身风险控制的能力,尽量在保证稳健运营的前提下尽量拓展经营范围。
二、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1.股东直接投资
该种投资方式是企业在构建期间,所有者将自有资金投入到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依据投入资金比例占有相应股份的融资方式。因此投资者便是企业的股东,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的经营规划以及获取经营收益。在企业发展期间如果遇到资金问题,可通过直接融资增加股东,同时重新分配占股比例。上述方法可在相对直接的获取更多的资金,辅助企业的稳定经营。虽然直接融资渠道相对简单,但从根本上讲,其复杂程度较高,需要企业通过全体股东大会,基于财务核算、法律规章等制度的要求开展融资工作,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融资的效率,难以在短时间内为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
2.债券与股票融资
债券和股票融资也属于直接融资渠道,信贷融资属于间接渠道。在国际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背景下,证券融资的应用频率更高,能够为企业提供3-10 倍的股权融资。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由于,债券融资与股票相比能够在财务方面具有更为灵活的优势功能。股票融资可为企业打造更为理想的社会口碑。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普通股本及留存收益可作为企业债务的基础。掌握大量的主权资金就可明显降低债权人的风险。因此,发行股票不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度,同时也可保证债务资金的稳定性。但债券和股票融资的弊端在于成本高,这也对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还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银行贷款融资
如果企业的资金储备不足,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以抵押、信用等渠道向银行提出借贷申请。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通常会采取银行贷款的融资形式,这也对企业自身的行业信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中小企获取贷款的成功率较低。由于企业在提出贷款申请时需要通过资产等相关审核,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不足,也难以提供有效的资金和抵押物,这就会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贷款资金的直接障碍。
4.商业信用贷款融资
商业信用贷款是企业在经营期间自身所具备的行业信誉,以此作为贷款的保障。但企业在具体经营期间应用信用贷款的方式较少,主要由于市场经济变化相对复杂,部分企业无法形成更为理想的商业信用,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不足,一旦受到经济的影响便会破产,这也会对企业的行业信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企业融资环节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
1.资金风险
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期间,如果未形成必要的成本效益意识,便会提高企业所需承担的资金风险压力。如未按照明确的融资、成本核算标准开展融资工作,便会对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出现超额采办等问题。企业会由此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同时由于资金缺口过大也会面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
2.决策风险
一般企业在经营期间会提出一定的资金需求。对此,企业需依据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情况做出客观的融资评估。管理层和职能部门需全面搜集相关信息,形成相对科学的融资计划,通过协商后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在此期间,如果财务部门未能发挥必要的作用,也会降低融资方案的合理性,从而导致企业需承担更高的决策风险,在经营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也会遇到更多的阻碍。
3.监督风险
企业可从总体经营方面制定融资方案,该方案会广泛涉及到不同部门和人员的利益,因此管理层决策的可行性也会对融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管理者无法发挥正常的管理责任,则会导致融资决策倾向于部分人群的个人利益,加上监督机制建立不够完善,因此也会出现资金违规挪用或者浪费等问题,这些均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主要需承担来自经营和财务等方面的融资风险,需通过上述风险类型进行系统梳理,揭示出企业在经营期间由于筹资带来收益产生的风险,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融资环节出现的管理风险进行科学管控,以此为后续编制和优化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四、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控制
1.革新融资管理理念
企业在深化开展融资及财务管理工作期间,需先对自身的融资理念进行优化,并按照下述原则指导工作:第一,要以人本思想作为融资管理工作的指导理念。第二,需将成本作为融资管理的重要前提。
从人本思想方面来讲,企业在对融资理念进行革新期间,需充分凸显企业人员的核心地位,侧重提高融资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充分意识到融资对保障企业稳定经营的关键作用。此外,还需将该种人本思想深化渗透到融资管理的各环节,以此提升员工的道德素养。
从成本效益方面来讲,企业需保障获得预期的效益,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资产负债比率,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同时优化企业的偿债能力。为此,企业需定期开展专业化的培训活动,保障管理人员能够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此外,企业在实施决策期间,也需保障其针对性与可行性,与市场发展和竞争相关的决策需谨慎制定,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案,形成与企业发展相符的融资方案。综上,企业需以成本效益为前提,侧重平衡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2.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部分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个性化的经验。但市场发展的动态性较强,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一般来讲,企业制定的融资方案主要依据自身的资金需求和客观市场环境得出,如果企业的需求与所在行业市场的变化较大,则导致融资方案与企业具体情况出现偏差,企业的资金链也难以保证、因此企业财务人员需对行业融资环境保持一定的敏锐度,管理人员也需科学认识到融资的重要性,依据实际合理规划资本结构,科学推测融资环境出现的变化,以此形成合理的预案。
此外,企业在融资期间也需兼顾财务杠杆以及不可避免的融资风险。企业在实施融资期间,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均需对地方的经济市场形成总体把握,准确解读资金来源的政策要求,依据我国和地方的政策合理分析资金需求。还需全面掌握不同类型的融资工具,学习先进企业的融资经验,结合自身制定适合的方案规划,并细化分析方案细节,如融资的规模、渠道、风险等。相关人员也需侧重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通过采取财务管理手段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资金,辅助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科学有效的进行决策,不仅利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也能加强企业融资工作质量,这对企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企业财务管理过程要制定科学的决策方案,加强财务管理,为企业融资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保证。
3.强化财务控制力
企业开展财务控制工作可明显提高资金的安全性,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企业需提高对财务管理控制的力度,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和创造效益的能力,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并深化落实。企业需以全面的管理意识保障资金高效使用,同时监控资金的使用情况。针对企业的采购活动,管理人员需发挥必要的控制功能,针对各采购环节进行必要的控制,严格审核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采购量,以此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优化资金使用的效率,充分发挥企业的管理职能。企业需重点把握现金量,最大限度发挥现金的应用价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资本闲置的情况,促使企业通过合理使用资金创造较高的经济和综合收益。针对库存方面的管理,企业需加强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避免资金占用,需提高库存的周转率,保证企业健康运转,为后续融资提供扎实的前提。针对资金过度占用的情况,企业需通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对库存数量加以控制,严格管理采购、信息和预售等工作内容,避免库存过高影响资金周转率,导致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出现困难。企业也需提高人员的投资能力,强化资金使用的效益,形成科学的采购、销售及投资等计划,避免资金占用率过高,从而对融资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通过提高财务管控的力度,可对项目做出科学的规划,以可持续的思维创造效益。此外还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在投资决策方面做出科学的判断,避免出现盲目和随性等问题。积极参与专家等开展的培训活动,不断优化自身的能盈利和融资能力,有效规避风险。
4.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企业在实施融资活动期间,需先对融资渠道进行细化分析,选择与自身发展相符的融资产品,同时提高结构的合理性,保障企业的稳定经营。一般来讲,企业通常会使用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支持。间接融资与之前提及的直接融资不同,其在借款程序等方面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募集到资金,且无需投入发行和利率等费用。此外,间接融资模式也为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搭建平台,企业可与银行商定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等,即便在借款办理完毕后出现问题,也可做出灵活调整。但间接融资的弊端也较为明显,如融资额度不高、限制性条款较多等。如果企业在特殊的发展阶段,建议倾向于选择直接融资的方式。由于该种方式可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对企业的品牌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直接融资提出的限制性条件较少,成本稳定,也可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效果,对企业优化自身结构能够形成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企业在实施直接融资期间,也可同步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由于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需在员工薪酬和企业效益之间寻求平衡,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企业在以股权作为融资抵押期间,能够合理规避风险,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对稳定和长远的资金来源。企业运用直接融资后,也可成为公众企业,因此直接融资方式也可促使企业形成更高的行业信誉。但直接融资也会导致企业的控制权相对分散,决策形成的效率偏低。从企业方面来讲,提出借款申请比直接发行债券的限制条件较少,且成本较低,操作相对简便,因此也更受企业的青睐。
5.增加企业融资供给渠道
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较多,一般可分为内部和外部融资两种渠道。其中,内部融资主要包括依据投资占股比例投入资金,如果股东增资,还可追加相应比例的资金,部分员工也可以购买企业股票的形式入股投资,企业在经营期间也可获取经济效益。外部融资主要为企业通过担保、信用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交贷款申请,或者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也可以临时使用存款等方式实现短期融资。在企业经营期间,外部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企业主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因此企业负债中银行贷款占比也较高。企业在以成本效益为原则的前提下,需对自身的财务情况及偿债能力进行客观评估,在保障自身行业信誉的基础上获取融资资金,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保障企业形成良好的信誉度。
企业若想提高融资管理能力,需对自身的融资流程进行必要的管理。企业需从构建管理制度着手提高融资管理的科学性,形成相对细致的管理流程,细化工作内容和责任的分配,这样才能推动企业融资与内控工作的融合实施。此外,企业在提高融资程序规范性的同时,还需依据自身的经营特征和政策要求形成科学的融资规划,以此提高融资流程的落实效果,辅助企业提高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及时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实际,全面的研究了企业融资过程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作为新时期财会工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提高融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过程融资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