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2022-12-09王见敏龚家鑫令狐绍霞刘忠艳
□ 王见敏 龚家鑫 令狐绍霞 刘忠艳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评价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是合理制定城市综合竞争战略和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前提。对标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武汉、西安、长沙、成都等新一线城市,贵阳市科技人才在发展规模、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还存在怎样的差距?本文以“促进贵阳市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提升”为主要研究目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全市科技人才发展现状,与东中西部经济规模相近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诊断和分析影响贵阳市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的突出问题及成因,紧扣全市重大发展战略,优化全市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路径,从而为贵阳市科技发展战略、科技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一、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内涵
科技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看,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者,主要包括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技创业、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科学普及等科技活动的人员①。关于科技人才的界定,学界与科技工作者之间尚存较大争议,但是科学活动人员与R&D 人员的边界相对清晰,国家和省级相关统计部门长期发布科技活动人员统计结果,本文将科学人才界定为科技活动人员,有利于消除相关分歧。此外,R&D 人员是科技人才中的关键代表,已在社会各界形成了广泛共识。
科技创新是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人才驱动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人才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1]为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性选择。[2]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发现,学界以科技人才为主题而展开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使用、科技人才引进、科技人才政策分析、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关于科技人才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科技人才竞争力方面,刘佐菁等结合我国实际,从科技人才规模、结构、投入、产出和环境等维度出发,构建我国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 个省区市 2011—2015 年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评价与比较。[3]在科技人才的经济贡献竞争力方面,刘玉君等认为劳动投入、技术投入与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并且表现出区域差异;[4]王永水和朱平芳基于中国1996—2012 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技能型与非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提升均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5]在科技人才环境竞争力方面,崔宏轶等则从区域经济环境、文教环境、就业创业环境、生活保障环境、科创支持环境、成果转化环境六个维度分析、诊断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并建议地区发展应围绕上述六个领域进行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6]叶晓倩等将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分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科教创新环境五个维度,运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中国33 个主要城市的科技创新人才综合吸引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7]在科技人才政策竞争力方面,张同全等通过对山东省创新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发现,R&D 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实施分析人才政策效果最好;[8]潘士远等认为,美国减税政策是吸引一些中国高研发能力的人才移民至美国的重要工具,它会造成中美两国的技术差距,提出中国有必要实施减税改革,以缓解人才流失。[9]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战略性地位日趋凸显,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科技人才发展规律逐步被大家所熟知,推进科技人才发展成为各地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囿于现实环境,特别是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政策供给、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非平衡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各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与路径也各不相同。因此,科学评价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是合理制定城市综合竞争战略和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二、贵阳市科技人才总体状况
(一)科技活动人员规模状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科技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系统的活动。科技活动分三类,即研究与发展(R&D)活动、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活动、科技服务活动。近年来,贵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中心城市建设,科技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科技活动人员规模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贵阳市科技活动人员规模为9.29 万人,2019 年为10.04万人,增长率为8.07%(参见表1)。
表1 2018—2019 年贵阳市科技活动人员分布
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规模相对偏小。2019年,贵阳市科技活动人员规模总量为10.04 万人,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10 154.5 万人)②的0.1%,远低全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0.3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贵阳市科技活动人员规模有25 万人的差距。2019 年,贵阳市每万常住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数为202 人,③2017 年,全国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数为626.23 人,贵阳市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84%。科技活动人员规模相对偏小,说明全市科技活跃程度有待提高,科技繁荣程度偏低。
企业是科技活动人员的主要载体。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贵阳市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省属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市域内高校科技活动人员和其他单位科技活动人员规模分别为6.27 万人、1.81 万人、1.90 万人和0.06 万人,贵阳市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在全市科技活动人员中的占比为62.45%。
(二)R&D 人员规模状况
R&D 人员是指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的人员,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知识去创造新应用进行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的人。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人员,是科技人才的核心组成部分,R&D 人员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贵阳市每万人口中R&D 人员数量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统计数据显示,贵阳市作为贵州的省会城市,其R&D 人员规模由贵阳市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单位的R&D 人员共同构成。其中,2019 年,贵阳市R&D 人员规模为3.22 万人,④每万人口中R&D 人员数量为64.68 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 人员数达到115.59 人,整体高出国家层面平均水平(92.02 人)。
企业R&D 人员规模占比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贵阳市企业R&D人员规模为1.20 万人,⑤约占全市R&D 人员的37.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29%)。⑥企业R&D 人员规模占比偏低,一定程度上说明贵阳市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同时也表明高校、科研院所集聚规模占比较大,应当引导R&D 人员向产业领域集聚。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 人员全时当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⑦2019 年,贵阳市R&D人员全时当量为1.80 万人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 人员全时当量为64.73 人年,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0 人年)。
(三)高层次科技人才规模状况
高层次科技人才⑧增速较快,但总体规模较小。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贵阳市高层次科技人才规模为0.79 万人,相对2018 年(0.7 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规模增速为12.86%,总体规模增速较快。2019 年,高层次科技人才占高新技术企业整体从业人员比重为5.68%,相对于2018 年(5.41%)提升0.27 个百分点,说明高层次科技人才规模增速高于从业人员规模增速。
三、城市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科技人才作为城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带动城市核心技术创新变革,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具有引领性、驱动性作用。科技人才竞争力作为城市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城市科技竞争水平的高低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因此,科学评价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是合理制定城市综合竞争战略和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提升全市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对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发挥省会城市的示范带动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部分以贵阳市科技人才发展的区域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从科技人才规模、科技人才投入、科技人才效能、科技人才发展平台四个维度构建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框架和模型,并选取省内外典型城市对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从而研判贵阳市科技人才竞争力的优势与不足,为全市“十四五”时期制定科技竞争战略、提升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
(一)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比较对象的选取与数据来源。贵阳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西邻云南省的昆明市、北邻重庆市和四川省的成都市、东邻湖南省的长沙市、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对邻近地理空间相关城市分析,有助于解析贵阳市省际区域竞争力的地理优势与威胁。此外,贵阳市还面临着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科技发展相对较好的遵义市和安顺市的追赶,将省内相关城市纳入分析视角,有利于分析贵阳市在省内竞争力状况。此外,分析标杆城市与贵阳市的发展差距,有助于认清短板,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我国东部地区的南京市和杭州市在科技人才发展方面凭借着已取得的丰富成效和经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有望成为贵阳市未来发展标杆。
因此,基于研究需要,本文选取省内对贵阳市具有潜在挑战的城市(遵义、安顺)、周边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成都、重庆、长沙、昆明、南宁),以及国内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标杆城市(南京、杭州)作为横向对比对象,进行城市间的科技人才竞争力分析。城市间科技人才竞争力的量化比较结果,有助于精准研判贵阳市科技人才发展的实力、潜能、优势和不足,为全市合理制定城市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规划、调整战略部署、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历年《城市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官方发布的统计公报(参见表2)。
表2 贵阳市科技人才竞争力比较分析的城市选取维度
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以贵阳市科技人才在区域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状况为基础,对标全市重大战略部署和要求,并基于横向城市间的科技人才竞争力数据比较分析的可比性与可获得性,形成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投入、科技人才效能及科技人才发展平台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专家咨询的AHP 分析法处理指标,最终得出各城市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和排名情况。城市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表3 城市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城市科技人才总体竞争力状况
贵阳市科技人才在省外城市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按照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贵阳市及9 个城市的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通过测算,得到10 个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详见图1。其中,2016 年,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由高到低的城市排名依次为杭州、南京、成都、重庆、长沙、昆明、贵阳、南宁、遵义、安顺;2018 年,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由高到低的城市排名依次为杭州、成都、南京、重庆、长沙、昆明、贵阳、南宁、遵义、安顺,其中成都市的排名赶超南京市。但是,贵阳市科技人才发展竞争力在省外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图1 2016 年与2018 年贵阳市与相关城市科技人才总体竞争力指数排名情况
贵阳市科技人才总体竞争力排名有待提升。2016—2018 年,贵阳市科技人才总体竞争力在10 个城市中位居第7,位次未发生改变。其中,与周边城市相比较,贵阳市科技人才竞争力要高于南宁市,低于成都市、重庆市、长沙市、昆明市。
贵阳市科技人才总体竞争力改善成效较为显著。2016—2018 年,贵阳市科技人才总体竞争力指数由2016 年的14.80 提升到2018 年的19.92,增长率为34.59%。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贵阳市科技人才总体竞争力水平改善成效较为显著,位居第1。
(三)城市R&D 人员规模竞争力比较
贵阳市R&D 人员规模体量较小且竞争优势不强。2018 年10 个城市R&D 人员规模排名前三的是杭州市、重庆市、成都市,贵阳市排名靠后位于第7。从省内城市来看,遵义市和安顺市R&D 人员规模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7.06%和16.32%,2016—2018 年遵义市、安顺市R&D 人员规模增长幅度与贵阳市大体持平,后发追赶力强劲(见图2)。
图2 2018 年R&D 人员规模状况及2016—2018 年增长状况
贵阳市每万人口中R&D 人员规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每万人口中R&D 人员数为47.09 人,2019 年为50.92 人。贵阳市每万人口中R&D 人员数2018 年与2019 年分别为58.96 人、64.68 人,可以看出,贵阳市每万人口中R&D 人员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阳市R&D 人员规模从2016年的2.07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2.88万人,复合增长率为17.95%。
贵阳市R&D 人员实际劳动投入水平较低。2016—2018 年贵阳市R&D 人员全时当量从1.08 万人年增长至1.50 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为17.85%。2018 年,西南地区重庆市和成都市R&D 人员全时当量为9.2 万人年和8.95万人年,是贵阳市的6 倍左右。贵阳市与周边城市相比,R&D 人员实际劳动投入水平相差甚远,创新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从省内城市相比,安顺市R&D 人员全时当量为1.17 万人年,与贵阳市差距较小,安顺市R&D 人员全时当量复合增长率为16.23%,与贵阳市复合增长率接近。
贵阳市的R&D 人员区域集聚度较高。区域集聚度通过城市R&D 人员占本省R&D 人员比重测算得出,占比越高则区域集聚度越高。贵阳市R&D 人员占本省R&D 人员比重从2016 年的45.73% 下降至2018 年的45.19%,复合增长率为-0.59%。2018 年,城市R&D 人员占本省R&D 人员的比重排名居前三的分别是成都市、贵阳市、长沙市。⑨相较2016 年,10 个城市中R&D 人员区域集聚度整体呈负增长趋势,占比下降。省内城市比较结果显示,贵阳市R&D 人员占本省R&D人员的一半左右,贵阳市相较于其他城市区域集聚度处于优势地位。
(四)城市科技人才供给竞争力比较
科技人才供给主要来自高等教育,而衡量科技人才供给能力的强弱,往往根据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规模、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规模等指标,这是未来科技人才规模增长的基础。
贵阳市高等教育的科技人才资源供给能力较强但潜力有限。10 个城市中,2018 年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贵阳市位列第4,贵阳市高等学校较为集中,人力资源供给较为充足。但是,2016—2018 年,贵阳市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从861(人/万人)降至776(人/万人),复合增长率为-5.06%。参见图3。从复合增长率来看,10 个城市中只有贵阳市和杭州市呈现负增长,两个城市未来增长潜力可能受到科技人才供给限制。
贵阳市高层次科技人才自主供给能力不足。2016—2018 年贵阳市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数从31.19(人/万人)增长至37.08(人/万人),复合增长率为9.03%,增长速度较为快。贵阳市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数排名靠后,位居第6。从省内城市看,遵义市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数为2.8(人/万人),贵阳市本身及周边城市都面临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创新能力受限的困境(见图3)。⑩
图3 2 018 年贵阳市与相关城市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状况及2016—2018 年增长状况
(五)城市科技人才投入竞争力比较
贵阳市R&D 经费投入规模较小。2016—2018 年贵阳市R&D 经费投入规模从36.09 亿元增至57.90 亿元,增长了21.81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6.66%。从2018 年城市间的对比来看,R&D 经费投入规模排名前三的为杭州市、南京市、重庆市,贵阳市排名较靠后,位居第7,在省会城市横向对比中不具优势。从省内城市来看,贵阳市比遵义市和安顺市的投入经费规模更大,但2016—2018 年贵阳市R&D 经费投入规模复合增长率低于安顺市(34.37%)。
贵阳市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强度不足,投入力度亟待增大。2016—2018 年贵阳市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强度从1.14%增至1.52%,复合增长率为15.47%。2018 年,10 个城市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强度排名前三为杭州市、南京市、成都市,贵阳市排名较靠后,位居第7。从省内城市来看,2016—2018 年安顺市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强度复合增长率最高,为30.40%,复合增长率最低的城市是遵义市,复合增长率为7.11%。从整体来看,贵阳市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入强度亟待快速提升(参见图4)。
图4 2018 年贵阳市与相关城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状况及增长状况
贵阳市R&D 人均经费偏少,缺乏区域竞争优势。2016—2018 年贵阳市R&D 人均经费从14.84 万元增加至20.12 万元,增加了5.28万元,复合增长率为16.44%。从2018 年10个城市对比来看,排名前三的为南京市、昆明市、杭州市,贵阳市排名靠后,位居第8。从省内城市来看,2018 年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人均R&D 人员经费差距较小,但是,2016—2018 年安顺市复合增长率最高,为18.33%,高于贵阳市。贵阳市在R&D 经费投入方面面临“标杆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局面,区域竞争优势不足,不利于吸引和留住R&D 人员。
贵阳市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偏小,有待持续加强。2016—2018 年贵阳市财政科技支出从17.26 亿元增至24.78 亿元,增加了7.52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9.82%。10 城市中2018 年财政科技支出排名前三的城市为杭州市、南京市、成都市,贵阳市财政科技支出位居中等,排名第6。从省内城市来看,2018 年遵义市财政科技支出为8.93 亿元,安顺市为3.50 亿元,贵阳市远超遵义市和安顺市,但是2016—2018年安顺市财政科技支出复合增长率最高,为34.87%;遵义市次之,复合增长率为20.71%;贵阳市最低。
贵阳市财政科技支出强度较大,区域优势明显。贵阳市财政科技支出强度从2016 年的3.29%增长至2018 年的3.97%,复合增长率为9.84%。从2018 年10 个城市对比来看,排名前三的为杭州市、南京市、成都市,贵阳市财政科技支出强度排名靠前,位居第4。从省内城市来看,2016—2018 年贵阳市财政科技支出强度均为遵义市和安顺市的3 倍。在财政规模制约下,贵阳市政府对科技投入的财政安排,体现了贵阳市政府推进科技创新的勇气与决心。
(六)城市科技人才效能竞争力比较
近年来,贵阳市专利授权量增速较快,但差距明显。2018 年成都市专利授权量为57 370件,位居第1;贵阳市为9 113 件,排名第7,两者差距较大。但近年来,贵阳市、遵义市专利授权量增速快,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增长率分别为38.45%、31.34%。贵阳市、遵义市整体基数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表明两个城市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较高,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的氛围较好。2018 年成都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43 013 件,位居第1。2018 年贵阳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5 749 件,在贵州省内位居第1,但贵阳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与其他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
发明专利授权量较少。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 年10 个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中,南京市以11 090 件专利位居第1,杭州市以10 267件专利排名第2,成都市以8 304 件专利排名第3。贵阳市、遵义市与安顺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较小,排名靠后。
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增速较快。贵阳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虽体量较小,但近年来增速快,复合增长率为140.43%,排名第2,仅次于长沙市。2018 年成都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以1 355.08 亿元领跑10 城市,贵阳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在10 城市中居于中间水平,相对安顺市与遵义市仍然具有明显优势。
城市R&D 人员人均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较高。R&D 人员人均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指标。2018年在10 城市R&D 人员人均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中,成都市以103.75 万元位居第一,安顺市以71.44 万元排名第二,贵阳市以36.27万元排名第三。同时,贵阳市R&D 人员人均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增长迅速,复合增长率为121.03%,仅次于长沙市(复合增长率为149.23%),说明贵阳市技术要素市场的流动性、活跃度较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较强(参见图5)。
图5 2 018年贵阳市与相关城市R&D人员人均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及2016—2018 年增长状况
(七)城市科技人才发展平台竞争力比较
贵阳市普通高等学校规模相对偏小。普通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承载各类人才培养和人才造就的摇篮。截至2018年,贵阳市普通高等学校数为34 所,在省内处于龙头地位,高于遵义市、安顺市;在省外10 城市比较排名中靠后,与南宁市基本持平。从每百万常住人口拥有高校数来看,贵阳市每百万人口拥有高校数量为5.83 所,仅低于南京(6.38 所)和昆明(6.35 所),贵阳市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少,但相对人口总量小,高校密度相对较高,人才供给能力相对较强(参见图6)。
图6 2018 年贵阳市与相关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数
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较快。2018年,与周边城市对比,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排名中等偏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远低于成都市、重庆市、长沙市,与昆明市基本持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与省内城市对比,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于遵义市和安顺市,对省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分析数量增速得知,2016—2018 年,安顺市、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1.05%、64.53%,虽然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周边城市差距较大,但复合增长率较快,增长潜力可期。
贵阳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总量少。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贵阳市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与南京市差距较大,与杭州市差距相对较小。与周边10 城市相比,贵阳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位居第4,与周边城市差距不大,高于昆明市和南宁市,⑪表明贵阳市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潜在区域优势。[10]
贵阳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较少。2018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与东部地区相比,南京、杭州两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分别是贵阳的3 倍、2 倍。与周边省份省会城市相比,贵阳市位列第4,高于昆明市和南宁市。
四、面临问题及挑战
(一)存在问题
科技人才规模总体偏小。R&D 人员数量仍然偏小,2019 年贵阳市R&D 人员全时当量为1.8 万人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 人员全时当量为64.73 人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0 人年/万人)。但相较于其他省会城市,贵阳市R&D 人员全时当量偏低。在产业科技人才规模方面,2019 年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人员规模为1.2 万人,约占全市R&D 人员的37.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2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人员占比偏低。说明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人才占比较大,应引导R&D 人员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聚。
科技人才创新产出规模偏小。城市科技人才创新效能的数据比较结果显示,贵阳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指标高于南宁、遵义、安顺,但是仅为南京、杭州与成都等标杆城市的1/10。贵阳市发明专利授权量仅高于遵义市和安顺市,表明贵阳市科技人才在发明专利授权方面的竞争能力还有待提升。
科技人才发展平台不足。科技人才发展平台是科技人才汇聚、科技人才创新与事业发展的平台与载体。统计数据显示,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要大于南宁、遵义、安顺3 个城市,但与昆明市及其他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是制约R&D 人员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贵阳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等科技创新人才平台,略多于昆明、南宁、遵义和安顺4 个城市,⑫贵阳市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不多、层次不高,是制约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R&D 经费是科技人才从事科技活动的基本资源。城市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强度分析显示,2019 年,贵阳市R&D 经费投入强度约为1.76%,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⑭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92%,远低于成都市(2.56%,2018 年)⑮、重庆市(1.99%,2019 年)⑯,与广州市(2.87%,2019 年)⑰、杭州市(3.30%,2018 年)⑱差距明显。贵阳市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强度不足,制约了全市科技人才规模增长。
区(县、市)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较少。调研显示,贵阳市部分区(县、市)除了科技三项经费投入之外,没有科技人才专项经费。区(县、市)级部门的科技专项经费主要转移到“三农”扶持领域,对企业科技投入的财政经费更多依赖于省、市级部门转移支付。以至于在县(市、区)层面,呈现出省级支出大于市级支出、市级支出大于县(市、区)级支出的“倒三角”状况,说明基层政府的科技经费投入有限,对本地区的科技引领职能偏弱。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有待提升。研究发现,虽然贵阳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但是整体体量较小且以技术吸纳为主,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也有待健全完善。此外,调研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对接渠道不够畅通,企业对于政府提供的对接服务平台表现出了“高需求感”。
引进科技人才相对困难。调研显示,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科技人才相对困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科技活动人员规模偏小、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偏弱、产业链不健全,以及薪酬水平、人才使用效能、生活成本等因素,是制约科技人才引进的主要原因。
科技人才的缺口相对较大。2019 年,全国企业R&D 人员规模占科技人才总规模比约为70%,而贵阳市2019 年科技活动人员超10万人,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约为40%,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科技人才仍有超过3 万人的缺口需弥补。
(二)成因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2018 年,贵阳市人均GDP 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本地市场化薪酬竞争力提升。此外,贵阳市近10 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张,部分区(县、市)的工业园区,由于位置偏远、通勤成本过大、生活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了科技人才集聚,同时也是科技人才引进难、流失率高的主要因素。
经济规模偏小,制约全市科技经费投入。经济规模制约全市R&D 经费投入强度,虽然R&D 经费投入强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仍由经济规模决定。经济规模不仅会影响从业人员规模与从业人员质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新技术企业规模。通过对贵阳市、长沙市、成都市、南京市、广州市、武汉市6 大城市经济规模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对比得知,每个高新技术企业对应的国民经济总量规模为2亿~4.5 亿元。其中以4 亿元左右最为集中,贵阳市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而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是科技人才的主要载体。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人才的主要载体。贵阳市2019 年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规模为1.54 亿元,而昆明市平均水平为3 亿元,全国2018 年平均水平为2.88 亿元,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规模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4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科技人才集聚与承载能力不足,科技人才的事业发展空间也因此受限。
人才开发机制缺位。调查显示,贵州省省级、市级部门有科技人才职能处室,而部分区(县、市)级没有专门机构承担相应职责,服务基层一线科技人才的职能部门缺位。此外,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科技单位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界定不清,机制僵化。在部分区(县、市),科技部门被并入工信等部门,仅为一个独立的科室,导致科技服务职能及科技人才开发职能缺失,科技人才服务职能被大幅削弱。此外,由于科技人才涉及多个领域、多个产业,应当由多个部门协同开发,市级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技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方面,存在机构、职能、人员和工作内容多重缺位现象。
科技人才开发政策缺位。通过梳理发现,省市级均缺少针对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科技人才开发的专项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出台了“十三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贵州省未出台配套政策,贵阳市科技人才发展方向不明,相关支持与配套政策也处于缺位状态。
缺乏行业技术交流机会。通过调研得知,部分企业认为行业技术交流机会缺乏是阻碍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贵阳市科技行业的集聚效应较弱,供科技人才进行交流学习的平台较少,成为科技人才培育的重要外部障碍。这也表明,全市专业的产业学会、产业协会支撑力度不足,在人才交流平台作用发挥方面相对较弱。
(三)面临挑战
区域科技人才争夺愈加激烈。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科技人才的努力,而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借助科技人才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大力吸引各类科技人才,导致区域间科技人才的争夺愈加激烈。
经济增速放缓,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受限。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科技投入规模将受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市场规模整体增长有限,企业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将进一步迫使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有效投入科技研发和创新的规模资金将受影响;此外,经济增速放缓背后是税收增速放缓,意味着财政转移支出规模增速放缓,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也将会受到限制。
五、贵阳市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提升路径选择
“十四五”时期,是全市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期,也是将人才优势向区域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化的关键期。传统产业因为“三低”(技术含量低、准入门槛低和附加值低),导致生产经营困难。过去10 年,贵州省人才呈现粗放式发展特征,追求规模增长是为了满足全省经济高速增长需求。未来10 年,全省经济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人才发展由粗放发展转向量质并重,留给传统科技人才转型升级的时间有限[12]。因此,选择合适路径,提升科技人才区域竞争力,对于吸引与留住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科技人才培养供给能力
引导高校提升供给能力。积极向省级层面争取,以全市大数据产业和七大重点产业发展为引领,引导省内高校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和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重大产业同步发展,加强专业调整力度,改进培养方案,完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重大产业与省内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工程,提升本地高校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引进市场化、专业化人才培育机构。市场化人才培育机构具备对市场信息捕捉的及时性,服务内容的精准性、专业性与及时性,是公共部门难以企及的。因此,依托贵安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贵阳市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建设,引导国内知名专业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机构入驻,进园发展,搭建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合作服务平台以及信息交流平台,为全市科技人才开发提供市场化、专业化、差异化服务,提升产业科技人才开发效率。
(二)增强急需紧缺科技人才引进力度
继续加强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平台建设,利用好黔籍人才返乡就业创业项目,动员有关人才及其亲友抱团来黔发展,推动人才引进取得新成效。可围绕产业人才需求目标,组织编制重点产业急需紧缺科技人才需求目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支持力度,支持用人主体自主引才、因需引才,深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支持措施,促进高学历、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确保一事一议支持政策重点向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倾斜,优先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对于有需求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继续采取“绿色通道”引进措施,必要时降低学历、年龄标准,提升驻在企业和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自主引才的精准性与积极性。
(三)拓宽科技人才经费投入渠道
加强科技人才工程与人才工作的财政保障。以市级和县(市、区)级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加大市、县(市、区)财政科技人才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市、县(市、区)和高新区、经开区、贵安新区设立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确保科技人才专项经费支出不低于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20%,确保科技人才工程、人才工作项目和其他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
引导用人主体加强科技人才投入。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引才育才的主体性、主导性作用,激发其内生动力。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可通过设立人才工作经费奖励政策,建立用人单位人才开发投入补贴机制,开展用人单位育人先进模范评选,激发全市高校、科研院所及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健康医药[13]等产业领域的企业自主引才育才。
加大科技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健全完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对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拓展科技人才投入渠道,重点支持科技人才的科技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强科技研发项目管理,强化资金供给,加强市级以上重点项目跟踪,建立基础研究和重大项目稳定支持机制。提高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项目支持力度,建立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向青年人才倾斜机制。支持县(市、区)设立“市长基金”“产业基金”“农村科技基金专项”等,壮大基层科技人才队伍,让更多一线科技人才能参与、有项目,激活基层科技人才活力,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深化科技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改革
建立科技人才数据库。积极采集贵阳市科技人才信息,建立贵阳市科技人才数据库。分行业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专家,积极举办科技产业观摩活动,推动数据库内的人才集体把脉问诊,助力科技产业良性发展。分类建立并定期更新科技人才数据库,持续更新科技人才入库标准,定期评估科技人才对该行业、该领域的支撑能力。基于数据库统筹全市急需紧缺领域科技人才资源,完善共享机制,搭建共享平台,提升科技人才共享效能。
健全职称评价体系。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丰富健全职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评价、多种发展选择的评价体制,鼓励科技人才多出成果。强化以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市场薪酬、业绩贡献为导向,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构建科学评价导向,基础研究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议为主;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以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为主,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建立科技人才容错纠错机制。建立科技人才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敬才爱才惜才用才的良好科研氛围,对激励科技人才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提升科研效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于各级财政支持的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业项目,建立容错清单,营造宽容创新失败的氛围,鼓励支持科技人才潜心科技研究。对于科技人才自主创业的项目,建立科技创业融资担保与创业失败补偿机制,降低科技人才创业风险损失,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
(五)改善科技人才事业与生活环境
强化科技人才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平台管理,建立人才平台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发挥好已有各类平台聚才育才用才功能,让更多的科技人才能够沉得住、留得下。分类梳理、稳步培育、逐步完善、逐步健全科技人才创新平台、创业平台、人才培养平台、人才服务体系,促进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人才平台层次分布均衡,重点领域布局齐全,各类平台运转有效。完善科技人才平台孵化培育奖励机制,鼓励用人单位提高平台层次,提升平台能级。
完善科技人才生活保障体系。人才公寓是人才入住的基本保障。推动贵阳市积极建设人才安居工程,增加人才公寓总量,优化人才公寓布局,打造人才小镇、高级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公寓、“筑梦驿站”等品牌,促进市外科技人才流入。健全人才安居保障体系,坚持货币补贴与实物安置相结合,形成“应聘期间免费入住人才驿站;入职之后拎包入住人才公寓,领取首付款补贴券购买商品房或按优惠价格购买人才公寓,作出突出贡献获赠人才公寓”的多元住房保障体系。向高层次科技人才发放专属人才卡,优化子女教育、安居保障、交通出行、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落实科技财务助理制度,提升科技人才事业和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注释:
①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② 数据来自《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9)》。
③数据来自《2019 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 数据来自《2020 贵阳市科技统计手册》。
⑤ 数据来自《2020 贵阳统计年鉴》。
⑥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0》中数据测算得出。
⑦ 全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 人员全时当量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0》。
⑧ 高层次科技人才统计范围包括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和高级技师等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才。
⑨ 根据各省、市统计年鉴中数据测算得出。
⑩ 根据各市统计年鉴中数据测算得出。⑪ 数据来自2017 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公布的各市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据。
⑫ 数据来自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市统计年鉴。
⑬ 数据来自《2020 贵阳市科技统计手册》。
⑭ 数据来自《2019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⑮ 数据来自《2018 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⑯ 数据来自《2019 年重庆市科技投入统计公报》。
⑰ 数据来自《2020 年广州市主要科技活动情况公报》。
⑱ 数据来自《2018 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