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的生产性景观营造及实例分析
2022-12-09李小白黄澄敏张梁金亮李冬
李小白,黄澄敏,张梁,金亮,李冬*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数字农业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杭州临平供销工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00)
2020年以来,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根据文件精神,浙江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截至2020年清理腾退“非粮化”面积近1.1万hm2,新建高标准农田超过4.13万hm2,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3.6万hm2。政策强调“保护和调动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加强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种粮的收益无疑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唯一途径。在现有的政策下,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如何增加粮食生产的附加价值,引导广大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发展粮食生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仅靠阶段性补贴和短期政策不是治本的长效方案。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是留下农村亲壮年劳动力和稳定粮食生产的一个有效途径。2019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好乡村新型服务业,为农民增收。2020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土地政策方面,拿出一部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以及部分通过土地整治等方式结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乡村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方面,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环境方面上,治理生活垃圾、污水、水系,建设“美丽家园”。结合乡村现有基础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居民、村民和外来游客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求。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文件明确了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结合粮食生产,在粮食生产中营造景观、在景观中孕育乡愁、在乡愁中发展乡旅,形成乡村的一二三产融合,提高综合效益,才能稳定和巩固农业生产结构。在农业专家的不断努力下,不同颜色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被不断发现和创制出来。不仅为种植环节提供了彩叶的品种,可用于营造赏心悦目的农业景观,而且为市场提供类型多样的农产品,推动了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一个粮食生产性景观的产业,也是“粮食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多元化的一种方式。
1 当前形势下农业生产性景观的理解
农业生产性景观包括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涉及传统、人文以及其产生的物质形态,其中应注重自然环境和本地区文化的融合[1]。盲目强调观赏性,使农业缺少生产性,实为舍本逐末,会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引起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失去本土的特色。目前国内新冠疫情施虐,存在一定的粮食安全问题的大背景下,更应该注意对中央和地方的农业政策的理解。强调农地的粮食生产属性,在生产粮食的基础上营造生产性景观。
2 粮食作物生产性景观的营造和价值
粮食作物的生产性景观,南方主要以水稻为主。其价值首先体现在视觉观赏性上,以不同种质资源构建不同图案,丰富游客的审美体验;其次营造高品质乡村景观气氛,结合当地的农耕文化(如春耕节、秋收节等),或应景时代旋律(国庆、党建活动等),烘托历史和文化气氛;再者,特色功能性的农产品加工和输出,如五色、功能性稻米等[2-3]。以此,结合观赏性、文化性、特色农产品输出为乡村旅游奠定基本条件。乡村旅游的主体为城市居民,他们希望贴近自然,观赏野趣景观,抑或因儿时经历农村生活,希望追忆童年,寻根溯源,教育下一代,来满足自己返璞归真的愿望[4]。而这些生产性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色彩丰富的农业景观能够迎合游客的视觉感官,丰富游客的情感体验。人们通过观、闻、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深层次地体验享受农业生产性景观。而且生产的特色功能性农产品营养丰富,甚至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可拉动人们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二次消费。这些新型的农产品也是目前农业科技工作者心血的结晶,借助农业生产性景观普及和教育普通的消费者,使农业科技成果更接地气,为普通百姓所熟悉和理解。
3 粮食作物生产性景观的营造方案
地理区位。首先考虑的是区域位置和通衢便利性,区域位置以城市郊为佳,交通方便。
产业基础和政策。该地必须有农业生产基础,农田有一定面积,这样粮食生产性景观才能展现。当地的粮食生产政策也很重要,其决定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当地有一定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周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可以和农业旅游无缝衔接。
粮食景观的主要作物。浙江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受赤霉病影响种植面积已非常小,大麦主要以冬大麦为主,其生长成熟期主要在冬天,不太适合作为景观农作物。
4 余杭区仁和街道彩色稻田案例
4.1 余杭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余杭区从西、北两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东面与临平区、德清县相邻,中部与拱墅区毗连,西部与安吉县、临安区、富阳区、西湖区相接。交通发达,有多条地铁线路,接杭城的西面环城高速。这无疑是周边城市居民节假日周末短途休闲放松的理想地点,也为农业旅游带来大量的游客。案例一中的余杭区仁和街道永胜村距离杭州市区不到1 h车程,案例二中的良渚古城遗址位于瓶窑镇凤都路与104国道交叉口西北200 m,距离杭州市区也仅1 h车程。便利的交通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必要条件。
4.2 余杭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升级
余杭区以农文旅聚合、产村人融合发展为方针,实施了“全域美丽”建设总体部署,深化全域环境整治,补齐农村人居短板,建设美丽乡村大花园,积极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2021年余杭共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32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17个。成功创建美丽乡村风景线1条、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个。通过拆违、不雅观建筑整治和基础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扩大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提升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如运河街道新宇村盛家港,引进经济效益更高的莲藕替代污染大的水产养殖,把160 hm2甲鱼塘和黑鱼池变成207 hm2莲池,并在其周边营建大量游步道;良渚街道新港村将旧厂房拆除后改建成标准足球场,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在本例中,余杭区仁和街道在彩色稻田旁搭建了观景台和观赏走廊,周围配套有健身设施和场地等等。这些配套设施为农业旅游创造了良好配套条件。
4.3 余杭粮食产业基础深厚和政策优惠
余杭现有耕地保有量约2.6万hm2,大量的农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奠定了基础,从以往人工灌溉、施肥到目前的水肥一体化,节省了农业用工,推动田园生态的重塑、粮食生产性景观的营造和农文旅的融合。另外,近年来浙江省和余杭区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粮食生产的政策,如《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粮食局关于印发浙江省粮食安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企〔2017〕96号)、《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关于下达2020年水稻玉米大豆新品种展示示范计划的通知》(浙种〔2020〕14号)、《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富村惠农”三年行动(2018—2020)的实施意见》(区委〔2018〕18号)。案例一、二均位于余杭粮食的主产区,拥有大量的农田,而且有比较实惠的粮食生产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无疑夯实了稻田景观营造的基础。
4.4 余杭稻作文化历史悠久和众多名胜古迹
杭州余杭自古就是著名的稻米之乡,粮源丰富,历来是省、市重点产粮区(县),拥有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仓前粮仓”。此仓起源于南宋,坐落于仓前老街最东端的余杭塘河边,坐北朝南,由四栋单体建筑组成;其中两栋老仓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两栋新仓分别建于1957和1963年,为苏式建筑,占地1 661 m2,加上庭院、走廊库区面积达3 500 m2;建筑粉墙黛瓦,庭院花园中石景、小桥、花红草绿,别有风味。余杭还拥有良渚古城遗址,遗址代表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稻作农业的最高成就,城址莫角山台顶与周边发现人工稻田,考古还发现大量炭化稻米堆积坑,体现了当时粮食生产的盛况。余杭除了良渚文化遗址外,还有东西二径通天目而名的径山。山巅有径山寺,创建于唐,南宋时梵宇规模宏大,香火鼎盛,为禅宗五山之首。坐拥道教的第三十四洞天的大涤山, 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的安乐塔,以及赏梅著称的超山等。案例一位于稻作文化深厚的余杭,这无疑吸引大量向往体验农村生活的城镇居民。另外,周边众多名胜古迹,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为周边稻田景点带来了客流,无缝衔接农业旅游。
4.5 稻田画图案设计
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永胜村农田位于市郊,当地政府为响应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文件精神,于2021年复垦而来。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当地以建党一百周年为主题,在此复耕农田,打造庆祝建党100周年的稻田画。稻田画以在普通水稻的田间镶嵌紫色稻和黄色稻,组合成数字和党徽的图样,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
4.6 彩色稻品种(系)比较选择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浙江大学以及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对彩色稻品(系)在浙江的杭州和绍兴地区种植比较(表1)。
表1 目前收集彩色稻品(系)的生育期、产量及颜色性状
彩色稻之间的全生育期差异较大,其中籼稻较粳稻生育期较短。在籼稻品种中,浙黄2生育期最长,为168 d,海黄最短,为113 d。在粳稻品种中,紫粳1的生育期最长,为161 d,紫粳3最短,为140 d。
彩色稻之间产量差异也比较大。在籼稻品种中,浙黄2的667 m2产量最低,为86 kg,海黄最高,为377 kg。在粳稻品种中,紫粳2的667 m2产量最高,为425 kg,紫粳3最低,为133 kg。黄色和白色的品种(系)产量较低,可能与其光合作用受抑制有关。
彩色稻颜色的性状主要有白、黄、粉、紫、黑几种组成,一些彩色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叶色。如浙大粉彩禾抽穗前叶色为粉红色,后期紫红色,浙大黑彩禾抽穗前叶色为紫黑色,后期为紫红色,这种颜色的变化主要与温度有关。成熟期的稻壳颜色也有差异,以黑色或者黄色的稻穗为主,而糙米的颜色与稻壳的颜色没有关系,可呈现紫红色、黑色、绿色及正常白色。因此,选择生育期较长且产量有一定保证的浙大黑彩禾作为图案主要造景的彩色稻品种,另外选择浙黄1作为党徽图和其他细节的点缀,使图案颜色丰富(图1)。
图1 余杭区仁和街道农田建党100周年稻田画
5 小结
切实稳定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的生命线。把粮食生产与农村建设、农村旅游结合起来,营造“粮食作物的生产性景观”,让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看见美丽乡愁,同时建设和美化乡村环境,发展了农村的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种粮食生产模式的拓展,可以提升当地农村的管理水平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质量,促进有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建设以及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的开发。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实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