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防治措施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影响
2022-12-09应俊杰余山红项加青朱贵平泮崇新王会福
应俊杰,余山红,项加青,朱贵平,泮崇新,王会福
(1.仙居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仙居 317300;2.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3.仙居县羿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 仙居 317321)
水稻白叶枯病俗称白叶瘟,是由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简称Xoo)侵染水稻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为中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其发生流行一般造成水稻减产20%~30%,严重时能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1-2]。20世纪70—90年代该病曾在浙江省多次暴发成灾,之后进入间歇流行期发生程度总体偏轻,2015年以来又有上升流行趋势[3-4],严重威胁水稻生产,2021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仙居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山区,该病2019年在下各镇溪谷平原区域再次大面积发生,2020年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7个乡镇,防控形势非常严峻[5]。由于水稻白叶枯病近二十多年来发生程度均较轻,并且在水稻生育中前期由于温度低、菌量少等原因一般不显症,广大水稻种植主体对该病危害思想麻痹,普遍未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往往在台风过后以及水稻孕穗期前后集中成片暴发,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一旦发生极难防治,单靠化学农药防治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为明确不同阶段防治措施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影响,本研究2021年在浙江省仙居县下各镇开展小区试验,以期为指导水稻种植主体科学防控水稻白叶枯病提供参考依据,挽回因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仙居县羿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基地(浙江省仙居县下各镇下各九村)进行,无冬春季前茬作物。试验田块为洪积泥砂田,砂壤土,地力等级5。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为18.2、1.2 g·kg-1,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5.1、99.0 mg·kg-1,pH 5.4,2020年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普遍率9级。5月10日播种,6月5日移栽,10月30日收割测产。
1.2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为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选育的迟熟型籼粳交三系杂交水稻甬优12号,水稻白叶枯病审定抗性3.5级,中感。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T1为秧田和大田综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T2为秧田不防治水稻白叶枯病,T3为大田不防治水稻白叶枯病,以秧田和大田都不防治水稻白叶枯病为对照(CK)。每处理重复4次,共16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1.2 m2,各小区间筑田埂,用塑料薄膜覆盖,以防药液相互串灌影响试验结果。另外,选取周边散户种植的甬优12号田块调查记录作参考。
供试田块采取当地常规的统一肥水管理和除白叶枯病防治之外的病虫害统一防治措施,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根据常态化预防和关键节点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方案(表1)。施药器械为DA-300A手推式打药机,施药时增加拖管人工,尽量避免皮管对水稻叶片造成机械擦伤影响试验结果。
表1 2021年水稻白叶枯病防治用药情况
1.4 调查记录
从水稻分蘖期开始至齐穗期止,记录每天天气情况,并每隔5 d目测调查1次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情况,田间初见病叶后和天气条件有利于病情发展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密目测调查频次。由于水稻白叶枯病易传染,为避免人工调查干扰试验结果,本次试验仅在10月14日病情稳定后作叶片病情严重度定级调查,同时作二化螟等其他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定级调查。水稻白叶枯病各小区病情普遍等级以目测分级确定,叶片病情严重度调查各小区5点取样,每点随机取50株调查上部3张功能叶,分级标准参考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6]。根据调查结果,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相对防效,以及挽回损失率。
1.5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9对相关试验数据进行归集和整理,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Duncan氏新复极差法不作转换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7]。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防效
由表2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采取秧田预防措施的T1和T3水稻白叶枯病初见日期较未采取秧田预防措施的T2、CK以及散户自防田块推迟7 d,其中,不采取大田防治措施的T3的相对防效为36.6%,说明秧田预防措施具有一定效果,可有效推迟水稻白叶枯病显症时间,但不能持续控制发病程度,对大田最终病情指数无显著影响;而采取大田防治的T1和T2之间的病情普遍等级、病叶率、病情指数以及相对防效无显著性差异,均极显著高于未采取大田防治的T3和农户自防田块,说明在水稻白叶枯病常发流行区域,大田后期防治措施是影响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采取重要关键节点防治的大田后期防治措施可达到80%以上的相对防效,极显著优于散户自防。T1和T2目测病情普遍等级低于实际调查病叶率是因为存在较大比例的1级轻发生病斑,在10月中旬水稻开始黄熟后在视觉上有干扰所致,可以探索应用无人机拍照和高光谱智能识别分析代替目测进行病情普遍等级判定。
表2 不同阶段防治措施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影响
2.2 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根据调查记录,试验田块2021年未遭遇台风袭击和洪水没顶等重大气象灾害,试验各小区未发生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能对水稻产量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病虫害均为较轻发生,且各小区间分布相对均匀,因此,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从试验结果来看(表3),水稻产量随白叶枯病病情指数升高而降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结实率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也对产量有所影响。T1和T2平均挽回损失率分别达49.3%和48.3%,产量水平极显著高于T3、CK以及散户自防,说明大田后期防治措施是影响产量水平的主要因素;T3平均挽回损失率18.0%,说明仅采取秧田防治措施也可以挽回部分产量损失,但对综合防控挽回损失贡献不显著。
表3 不同阶段防治措施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在水稻白叶枯病常发流行区域,田间菌源是影响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单靠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的前期秧田预防措施无法持续控制病情发生程度,挽回产量损失主要依靠后期大田化学药剂应急防控。在本试验中发现,秧田预防措施可以在田间菌源充足的田块显著延缓水稻白叶枯病的显症时间,分析原因主要有2点:一是种子处理能够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减少秧田初侵染源;二是在移栽过程中经历起苗、捆扎、运输、栽种等环节造成秧苗茎叶和根系植伤容易造成田间病菌的侵染,带药移栽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在水稻白叶枯病常发流行区域设立不采取秧田预防措施的空白田,利用显症的时间差开展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预测预报,并在大田显症前及时施药预防,提高防治效果。而在历年未发生水稻白叶枯病的田块,带病菌的种子是极为重要的扩散传播源,病区周边以及种植易感品种区域须做好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等秧田预防措施,阻止和延缓白叶枯病发生,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从近年来的研究来看,浙东南地区主栽水稻缺乏高抗水稻白叶枯病的稳产品种[8-9],田间防治主要依靠施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害发生流行,而目前国内已登记农药仅有噻唑锌、噻菌铜等9种有效成分,并且在实际大田防治情况来看效果不理想[10-11],难以有效控制水稻白叶枯病大发生年份和重发区域发生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从2019—2021年浙江省仙居县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来看,单季晚稻初见期在7月底左右,水稻分蘖期、孕穗末期和齐穗灌浆期是该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些关键时期可以与水稻主要病虫害常规防治结合起来实现水稻白叶枯病常态化预防。此外,水稻生育后期叶片损伤是造成水稻白叶枯病侵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病区应当尽量减少田间操作,追施穗肥不宜使用背负式机动喷施器,遭遇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后要及时进行应急施药防治。田间防治建议规范使用植保无人机飞防[5,12],避免过度低飞造成下旋气流损伤水稻叶片,使用担架式和背负式等常规施药器械也应注意尽量减少水稻叶片机械擦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