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设计 情境化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习作单元”的教学建议
2022-12-09吴菊
吴 菊
(庐江县岗湾小学 安徽合肥 231500)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习作单元更首次出现在统编教材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加强课标和教材的精准解读,积极探索方式方法,形成有价值的经验,以实现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有这样的关系论述: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可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核心中的核心。因此,统编教材中有关语用训练的比重明显增加。
作为语用训练的重要新平台“习作单元”,我们有必要多角度去了解它。笔者将从编排意图、结构、内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一、“习作单元”的解读
(一)编排意图解读
1.平衡阅读和表达的比重。从三年级开始,每册统编教材都设置了一个独立的“习作单元”,共8个,除第12册编排在第三单元外,其他每册都编排在第五单元。
习作单元教学有明确的定位,即以习作能力的发展为主组织单元内容,意在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多地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
2.完善习作训练体系。当然,习作单元的编排不仅提高了习作在教材中的占比,而且还是对习作训练体系的完善。首先从一个习作单元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习作单元都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训练体系,习作训练目标清晰,在阅读中关注表达、学习表达,让阅读指向写作,以读促写,从方法到能力,体现出鲜明的“读写结合”特征。其次从八个习作单元看,从三、四年级以观察、想象、写清楚为重,到五、六年级以想法、感受、写具体为重,凸显了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阶段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编排结构解读
1.结构构成。首先笔者对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进行梳理,了解其编排结构(见表1)。
表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习作单元的编排
从这个例子再到八个习作单元,笔者发现它们有着“一带六”的相同结构,如图1。
2.各部分功能。其次,笔者对六个组成部分在习作单元中的各自功能进行了总结(见表2)。
表2 习作单元各部分的功能介绍
在单元训练目标的统领下,各部各司其职,统整推进。
3.内在关系。最后,笔者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如图2。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六个组成部分都是指向习作能力的,可见习作能力培养是整个习作单元的目标,也是训练的核心点。它就好比是一个圆心,让感性的初步认识、理性的方法提炼和最终的应用实践具有一种向心力。
(三)编排内容解读
笔者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的编排内容进行了梳理。
表3 统编版小学语文3-6年级“习作单元”的内容及语文要素
从表3中可以发现八个习作单元在内容编排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题材的生活化。无论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奇妙的想象”“生活万花筒”“游”“介绍一种事物”,还是“形形色色的人”“围绕中心意思写”,甚至是“让真情自然流露”,内容都涉及学生的生活,题材生活化。可见,统编教材在习作内容的编排上,更好地解决了脱离生活单纯地关注习作知识的传授和习作能力培养的问题,更大程度地实现了课程源于生活、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实现生活化的写作和写作的生活化。
2.能力的序列化。从表1和表3的内容来看,无论是一个单元的内容编排,还是八个习作单元整体的内容编排,其中能力训练目标明晰,而且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能力训练序列。比如八个习作单元中,明确训练“写事”这一习作能力的有四上的“生活万花筒”,目标是“清楚地写一件事”;六上的“围绕中心意思写”,目标在四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要求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六下的“让真情自然流露”,要求把事件中的情感变化写清楚。能力的序列化体现了尊重学生能力变化、学习应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习作单元的教学建议
多角度解读习作单元,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习作单元,从而选择最优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一)结构化设计
习作能力的明晰化实现了写作教学从教师靠个人的理解到有顶层设计的引领;能力的序列化使得写作教学从短线教学走向长线教学,写作知识从抽象变得具体,逐渐成为“写作支架”,即写作策略以及写作能力。因此,从“碎片化”走向有顶层设计引领的“结构化”本就是习作单元的目标之一。
1.结构化设计目标
开展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明确目标。习作单元的具体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确定。
(1)从单元训练序列定目标。教师可以阅读《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了解写作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如表4),学习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等6个部分的内容,最后具体确定课时目标。
表4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2)从文体训练序列定目标。为了保证目标定位的准确,杜绝目标拔高等现象,我们在设立目标时,有必要将文体训练序列考虑在内。以“写事”为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除去课文、语文园地中的写事训练,光习作训练中就出现了11次,如表5。虽然都是在训练学生如何写事,但很显然每次的训练重点是不同的,呈螺旋上升式地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
表5 统编版小学语文关于“写事”能力的训练内容
可见,习作单元的目标确定,既要考虑单元训练序列,又要兼顾文体训练序列。只有做到横向与纵向的深入解读,才能为教学情境设立具体的明确的精准目标。
1.结构化设计内容
统编教材对习作能力的训练,除了有习作单元,还有普通的单元习作,甚至是课文中(非习作单元)的练笔,所以在教学习作单元的时候,还要注意与它们甚至是其他学科、生活的融合贯通。
(1)与单元习作和课文练笔的融合。比如,“写人”能力是习作的根本能力之一。为了培养这个能力,教材在五年级下册专门安排了习作单元“形形色色的人”,安排了“介绍好朋友”的写话训练,在单元习作中安排了“猜猜他是谁”“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小小动物园”“我的自画像”“漫画老师”“有你,真好”,在语文园地的“词语段运用”中也多次出现了相关练习。教学时,教师只有将它们进行融合,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写人能力。其他写作能力的获得同样如此。
(2)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的融合。习作单元的教学还需要注意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的融合。比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校园里的号令”,科学教材中的“种子的萌发”等实验,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情境,都可以融合于观察能力的训练之中。
不难发现,结构化设计的目标是从单点结构走向关联结构甚至是拓展结构,它不仅突破了时空局限,拓展了情境空间,增加了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而且有助于落实“大作文”教学观。也就是说,习作教学不只是为了写好一篇习作,也是为了训练思维,更是为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核心素养的实现。
(二)情境化教学
确定了结构化设计目标与内容之后,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有效呢?结合体验式学习理论和近几年课题研究的成果,笔者确信学生真正参与,是学生习作兴趣成功激发、习作能力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因此,笔者建议采用情境化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凸显习作单元“阅读铺路、读写结合”的理念,精心创设指向写作能力培养的情境活动,促进“读、写”循环,让学生在读写的循环练习中培养习作能力。基于习作单元有着“一带六”的相同结构,而每个部分所承载的功能不同,故而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各部分的不同功能,创设有目标的针对性情境。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说明。
1.创设指向表达的阅读情境。此情境重在感性认识,主要用于阅读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比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向一个不懂数学的老人介绍太阳很大、很热,离我们很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太阳特点从认识走向表达的一个过程。至于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更是为写而读,笔者在引导学生关注有条理地表达的说明方法时,创设了“制作思维导图”的活动情境,从例文中提炼出结构支架,为指导写作“介绍一种事物”作铺垫。总之,习作单元的阅读教学应积极创设情境,让阅读活动指向表达,关注表达。
2.创设尝试表达的练习情境。此情境重在理性把握,主要是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个部分运用。交流平台中,笔者创设了“说说我的收获”这一教学情境,在学生自主罗列本单元学习收获的基础上,结合交流平台的梳理,总结出说明性文章的作用和表达特点,激发学生初试身手的兴趣。在初试身手的第一次练笔,笔者创设了“身边的”这样自由练习的情境。第二次练笔,笔者创设了“不一样的白鹭”这样的改写情境。两次练笔拓展延伸了交流平台,并为习作做好铺垫。虽然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内容短小精炼,但在整个习作单元中却起着重要的过渡、铺垫作用。我们可以根据每次的重点,创设微型语境,让练习真实地发生、学生能力扎实地提升。
3.创设综合运用的实践情境。此情境主要用于习作,重在实践运用,因此在设计上应该做到丰富多元。
(1)写前搜集整理。在写前,借助微课和现场指导,我们重点开展了三项活动,一是形成小组,确定写作对象;二是模仿例文的结构完成思维导图,并明确分工;三是根据分工,搜集相关的资料。
(2)写中重难点指导。本次习作,资料的梳理和筛选是一个难点,于是课堂上组织开展了“如何梳理和筛选资料”的探讨,创设了比较、观察等情境,并总结出如图3所示的方法。根据方法,小组内各成员优选资料,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
如何将说明文说明白则是另一个难点,为此可将学生当堂写作的内容作为素材。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的选择应该带有目标性,既要选好的作品,也要选有典型问题的片段,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好的范例和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各成员修改自己写的段落,小组再连段成篇,形成终稿。
(3)写后评改。统编教材的习作教学重视互改互评互赏,增强了学生创作时的读者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修改习惯。为此,此环节笔者开展了“评一评”“产品展示会”等活动。需要强调的是,应该结合具体的习作目标,对评价的标准进行分解,再提炼重点。本单元的评价标准经过分析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能写清楚事物特点;能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能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情境创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媒体的恰当使用,对情境教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坚决杜绝形式虚假、无意义的情境。
正所谓得不离境,习作单元作为统编教材的创新编排,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要在解读深入化、设计结构化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情境、拓展情境,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发生在语文活动中,让习作能力的提升融入情境中。笔者相信,习作单元完全可以做到源于创新,显于结构,得于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