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法对伤食型呕吐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的影响

2022-12-09贾燕燕吴恒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神阙穴穴位中药

贾燕燕,吴恒超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山东 济南 271100)

小儿伤食型呕吐是临床常见内科疾病。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易被饮食所伤,若后天喂养不当,致使乳食堆积,对脾胃造成损伤,则易导致乳食上逆经口吐出[1]。若临床未能及时予以该病患儿有效的治疗措施,那么长期呕吐会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西医针对小儿伤食型呕吐多采用口服促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可减轻症状,但因患儿年龄较小,且有呕吐症状,口服用药较为困难,可能影响患儿的治疗依从性[2]。中药穴位贴敷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将药物贴敷于人体相关穴位,不断刺激穴位,并促使中药经穴位渗透进入经络、脏腑,直达病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3]。捏脊法是指提捏脊柱部位皮肤肌肉和揉按脾俞穴,具有调节气血阴阳、调理脾胃的作用[4]。鉴于此,本研究选择2020年6月—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72例伤食型呕吐患儿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法对其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72例伤食型呕吐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5]中小儿伤食型呕吐的诊断标准;(2)均出现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吐酸腐的临床症状;(3)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现象。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感染;(2)因器质性病变引起呕吐;(3)合并消化道溃疡。本研究获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年龄(4.92±0.58)岁;病情严重程度:呕吐2~3次/d 29例,呕吐4~6次/d 7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89±0.62)岁;病情严重程度:呕吐2~3次/d 31例,呕吐4~6次/d 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在患儿呕吐后禁饮食2 h,并指导患儿口服多潘立酮混悬液(北京首儿药厂,国药准字H20094232,规格:1 mL∶1 mg),服药剂量为0.3 mg/kg,于饭前15~30 min服用,每日3~4次,连续治疗3 d。

1.2.2 研究组

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法治疗。(1)中药穴位贴敷:取丁香、吴茱萸、延胡索,使用剂量比例为1∶1∶1,将其研磨成超细粉末并混匀,之后使用凡士林调和成膏状,并均匀涂抹于抗过敏透气胶贴的中央,中药膏面积为3 cm×3 cm,厚度约为2.5 mm,分别贴敷于患儿的中脘穴、神阙穴,取穴时,患儿采取仰卧位,于脐中上4寸处取中脘穴,于脐窝处取神阙穴;贴敷后使用医用胶布将其固定,并使用温度为42~48℃的热水袋在贴敷穴位处热敷20 min,每次贴敷2~4 h,每日1次,连续贴敷3 d。治疗期间观察患儿穴位贴敷处的皮肤变化情况,若其出现发痒发红,则需缩短贴敷时间;若其出现水疱、疼痛则需停止贴敷。(2)捏脊法:于哺乳或患儿进食2 h后实施,首先患儿俯卧于家属双腿上,取头高臀低位,医生右手食指、拇指轻轻提捏脊柱部位皮肤肌肉,提捏范围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如此重复提捏6次左右,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之后医生用食指、中指指腹顺时针揉按脾俞穴1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呕吐症状消失,无腹胀腹痛,大便正常为治愈;治疗后,呕吐次数较治疗前减少>75%,腹胀腹痛明显改善,大便趋于正常为显效;治疗后,呕吐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75%,腹胀腹痛及大便有所改善为有效;治疗后,呕吐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或增加,腹胀腹痛及大便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估,包括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吐酸腐,每项症状评分0~6分,评分越高则表示症状越严重。

(3)血清胃泌素(GAS):于治疗前、治疗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皮肤发红、腹泻、腹部痉挛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血清GAS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吐酸腐评分及血清GAS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吐酸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清GAS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血清GAS水平对比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出现皮肤瘙痒1例,皮肤发红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2/36);对照组出现腹泻2例,腹部痉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4/3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P=0.670)。

3 讨 论

小儿伤食型呕吐的发生、发展与胃动力密切相关。针对小儿伤食型呕吐,西医常选用多潘立酮混悬液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呕吐次数,但受年龄、病情等影响,患儿服药难度相对较大,从而影响整体疗效[6]。GAS属于胃肠激素,可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抑制胃排空,故临床常通过测定GAS水平以评估患儿疾病恢复情况[7]。

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虚弱,神气怯弱,易受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致使食物蓄积于胃内,从而损伤脾胃,导致其运化失职,气机不畅,促使食物上逆而经口吐出。中药穴位贴敷为一种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其是将中药磨成粉末后制成膏药,并贴敷于人体相关穴位,中药可透过穴位直达病所,在短时间内发挥药物治疗作用[8]。在该研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选用丁香、吴茱萸、延胡索三味中药,其中丁香归脾、胃、肺、肾经,可温中降逆,补肾助阳;吴茱萸入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降逆止呕、燥湿止泻之效;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效。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等作用;吴茱萸具有抑制胃肠运动、抗炎、止泻的作用;延胡索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胃肠道溃疡的作用[9]。本研究所选中药贴敷穴位为中脘穴、神阙穴,其中中脘穴归任脉,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疳积等脾胃病症;神阙穴居于人体正中,与督脉相表里,连接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能通达百脉,故神阙穴可谓“一穴系全身”。使用上述中药贴敷患儿的中脘穴、神阙穴,能够理气和中、降逆止呕、调和气血,从而减轻其呕吐症状。

脊柱为人体督脉之循行部位,贯通人体四肢百骸,且脊柱两侧腰背部分布有华佗夹脊穴,并分布有脾俞、肝俞、胃俞、肾俞等重要腧穴[10]。使用捏脊法提捏脊柱部位皮肤肌肉,能够调节人体气血阴阳,改善大脑皮层植物神经活动及胃肠功能,抑制胃平滑肌逆蠕动,进而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中药穴位贴敷与捏脊法联合应用,可互相补充、标本兼顾,能够调畅气机、和降脾胃,有效调节血清GAS水平,改善胃肠蠕动功能,促进患儿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及血清GA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吐酸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上述结果证明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法在伤食型呕吐患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临床症状更快恢复。中药穴位贴敷及捏脊法均可避免口服用药造成的不良刺激,且具有临床操作简单、无创无痛等优势,患儿易接受。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捏脊法应用于伤食型呕吐患儿中的疗效确切,能够有效调节其血清GAS水平,加快临床症状恢复,且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神阙穴穴位中药
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防治阿奇霉素致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夏季穴位养心
“中药零食”怎么吃
九蜣两虫散熨贴神阙穴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胃肠胀气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