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学术,服务产业,正五十,再出发
——喜迎《人工晶体学报》创刊50周年
2022-12-09祝世宁
疫情蔓延却挡不住时代悦动的脉搏,随着2022年新春钟声的敲响,《人工晶体学报》也迎来了创刊50周年。
20世纪60年代后期,位于北京郊区的原国家建材局人工晶体研究所为了方便所内技术交流,创办了内部刊物《人工晶体译丛》,主要刊载所内技术人员翻译的国外相关领域最新进展。到1972年,期刊刊登范围逐步扩大,陆续刊出所内研究简报、研究论文等,同时也报道国内相关团队的研究近况,遂更名《人工晶体》。时值我国国防工业建设高潮,与国防工业关系密切的人工晶体材料正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水晶、金刚石、云母三大合成晶体相继研发成功并走向市场,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闪烁晶体、压电晶体等一大批晶体合成成功,晶体界急需一本自己的专业期刊方便国内同行的交流。在老一辈晶体专家吴乾章等的共同倡议和努力下,《人工晶体》确定为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专业委员会的代表会刊,从此走上时代舞台,肩负起传播中国晶体文化,引领中国晶体科技发展的历史使命。1989年,《人工晶体》更名《人工晶体学报》。
五十年栉风沐雨不忘初心,半世纪春华秋实不负耕耘。五十年来,《人工晶体学报》始终坚守学术传播阵地,服务科技创新,做好行业科技交流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从阴离子理论的提出到“中国牌”晶体享誉世界,从介电体超晶格理论发展到光子、声子晶体超构材料大厦建立,从硅、锗单晶生长到超宽禁带半导体晶体全面发展,累累硕果享誉世界;吴乾章、张克从、蒋民华、沈德忠、陈创天、闵乃本……群星璀璨辉耀星空。作为行业内唯一的专业学术期刊,《人工晶体学报》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晶体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晶体的辉煌,也孕育和传承了我国人工晶体的行业文化!五十年来,《人工晶体学报》由最初的企业内部刊物发展为全国核心学术期刊并走向世界,被美国、日本、荷兰、俄国等国多家数据库收录,成为行业内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媒介,为中国人工晶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然而,作为中文学术传播媒体,《人工晶体学报》的探索发展之路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世纪之交,互联网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网络媒体的冲击以及中国科技考评体系变化带来的优秀稿件外流始终是中文期刊发展过程中绕不过的坎坷。犹记2003年《人工晶体学报》被EI收录时的欢欣鼓舞,更难忘2016年被EI中止收录时的低谷与彷徨。
道路且阻,行则将至。《人工晶体学报》谋转型、求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2019年4月17日,《人工晶体学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功召开,在全体编委的共同参与下,编辑部开启了“高水平策划、高质量编辑、高效率传播”三措并举的期刊出版发行实践。从封面、内容到印刷进行全面改版,邀约特邀综述,围绕热点焦点策划组织专栏专题,加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网络建设,主办人工晶体材料青年学术会议(YCCG),等等,系列举措使《人工晶体学报》再一次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精心设计的“缅怀大师”“魅力晶体”系列封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策划的“宽禁带半导体晶体与器件”“人工光/声微结构材料”等专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组织的“纪念蒋民华先生逝世10周年”专题,以及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撰写的“晶体材料研究——从体块晶体到微纳米晶体”“无机闪烁晶体在我国的发展史”等综述论文,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引发强烈反响,得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关注。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各项指标良性发展,连续3届论文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五十年,恰是风华正茂;五十年,正当奋勇前行。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竞争正在成为大国间博弈的角力场,学术期刊作为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号召全体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面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中国的人工晶体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专业期刊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需求。作为领域内唯一专业学术期刊的《人工晶体学报》自当响应号召,征程再启,以打造晶体领域“专精特新”高水平学术期刊作为目标,大力推进期刊出版能力建设。期刊将继续着力加强编委会建设,充分发挥编委、审稿专家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期刊论文质量和水平;期刊将加强编辑策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刊模式,打造重点专栏,丰富内容形式,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期刊要进一步加强出版宣传,吸引更多优秀作者、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对期刊的关注和支持,形成核心作者群体。相信在广大科技人员的支持下,在编委会、编辑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晶体学报》必将不辱使命,走在时代前列,发挥中文期刊的中流基石作用,推动中国学术繁荣发展。
衷心感谢各位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和广大科技人员长期以来对《人工晶体学报》的关心与支持。新的征程已经起航,让我们共同努力,不负韶华,让《人工晶体学报》与“中国牌”晶体在世界学术之林的璀璨星空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