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谨防“寒”伤身
2022-12-08
受访专家
王成祥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委,北京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主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肺病专科学科带头人。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杜怀棠教授,多次带领医疗队赴西藏、内蒙古、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及革命老区进行医疗支援及义诊活动,多次出访进行业务交流合作及诊疗服务活动。擅长诊治急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肺癌等疾病。
崔红生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常务委员,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委,《中医杂志》专家评审。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变态反应性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冬季天气寒冷,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喜爱的御寒方式,吃火锅、泡温泉、开暖气,各显神通,将自己的家变成温暖舒适的港湾。而熟悉中医养生的人都知道,冬季养生的一大重点就是养阳气、驱寒气。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王成祥院长和崔红生主任告诉我们,有些驱寒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操作不当可能引起“中寒”的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王院长所说的中寒又是什么呢?
冬季谨防中寒
中寒,顾名思义就是寒邪直中脏腑,引起脏腑直接受损。通常情况下,冬季寒邪致病多由口鼻而入,先影响肺,然后再影响其他脏腑,为什么会出现跳过了肺而直接损伤五脏的“中寒”呢?专家告诉我们,这与冬季的人体特点、气候特点有关。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冬季气候特点是寒气盛、温度低,人体也会形成“外寒内热”的生理特点。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体的体表温度低,腠理毛孔紧闭,阳气守于内而不外泄。正常情况下,此时的人体脏腑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寒邪大都会通过与外界相通的口鼻影响肺,而后再致他病。
但是,如果我们养护不当,破坏了人体“外寒内热”的生理特点,就有可能导致中寒的发生。泡温泉、喝酒、高温泡脚等行为,共同特点是提高身体表面温度,容易出汗。这会让本来闭合的毛孔腠理变得开放,阳气四处外泄,阳气散失,为人体打开了更多供风寒之邪侵入的孔道,便有可能导致寒邪直接入侵人体。寒邪通过穴位、经络这样的气血通道,直接侵入相应的脏腑,造成了中寒。另外,如果冬季盲目运动引动人体阳气,大汗淋漓,也会造成类似的情况,从而导致中寒。
专家提醒,喝酒取暖是不可取的,容易引起中寒,而且对身体有害。泡热水澡、泡温泉和老年人最爱的泡脚虽然可取,但要注意两个“度”:一是适度,第二是过渡。泡脚、泡温泉、泡澡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洗完澡及时擦干身体,等汗落下去再穿衣服,穿完衣服,坐一会儿再出门,着急出去容易造成骤冷骤热,发生中寒。
另外,寒邪不仅会入侵肺脏,还会入侵其他脏腑,与很多冬季常见病、高发病都有关系。寒邪中心可能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导致严重的心源性猝死;直中肝脏,可能会损害肝的疏泄功能,导致痛经、月经不调、抽筋等,也可能影响神志导致抑郁等;寒邪直中脾胃,可能出现脾胃虚寒,胃中寒冷证,证见腹痛、腹泻、呕吐、胃痛,不耐冷食、喜温喜按等;寒邪直中肾脏,可能引起腰痛膝冷、水肿等,也会影响肾主生殖的生理功能,诱发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遗精等。
王院长告诉我们,中医讲究同气相求,一种邪气和它主要侵犯的脏腑也有比较显著的对应关系,例如寒邪更容易侵犯肺脏,除了肺脏脾胃也容易被它所侵犯。
寒邪直中脾胃
寒邪侵犯脾胃,轻则腹痛、拉肚子、恶心、呕吐;重则影响脾阳,吸收减退,出现慢性的消化道症状,如反复腹泻、反复消化不良等;日久出现痰浊瘀血,痰浊瘀血加上气机阻滞,时间一久就形成症瘕积聚(西医上称为消化道肿瘤)。曾有中医专家对消化道肿瘤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其背后“虚寒类”证候占据了不小比例,这便与脾胃中寒有一定关系。另外,脾胃属土,得温而行,寒邪直中脾胃首先损伤脾胃阳气,脾胃功能便会因此受损,影响整个人体的营养代谢。脾胃乃全身气血化生之源,如果脾胃功能受损则肾阳、心阳皆可能不足,这就会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寒邪直中脾胃的症状:胃脘痛、大便溏泄、呕吐、食少、腹胀腹痛(一般症状),以及舌苔淡白、冷痛、呕吐物质稀、怕冷(典型症状),等等。
针对寒邪直中脾胃的情况,专家介绍了临床上常用的方剂——芍药甘草附子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材料】芍药、甘草、附子。
【功效】扶阳益阴。
【方义】方中以芍药、甘草舒挛缓急,加附子以温经壮阳。附子除能鼓舞心陽、促进血行外,且具有止痛作用。芍药与甘草相配有酸甘化阴、主补营阴之效,甘草与附子相配则辛甘化阴、主补胃阳。诸药相配,共奏阴阳双补之功。
【适用情况】用于感受寒邪后导致的胃脘冷痛,效果很好。
家用小妙方
1.温中十三香
一些辛温的小调料也能发挥大功效,专家推荐的“温中十三香”就是我们厨房里常见的十三种香料。十三香须辨证用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选取。脾胃虚寒的人用干姜更好,干姜温中的作用更强。在寒湿夹杂的情况下,除了温性的蜀椒、豆蔻,也需要用到干姜,同时加一些草果,也可起到祛寒湿的作用。
【材料】紫蔻、砂仁、豆蔻、肉桂、丁香、大料、花椒、小茴香、木香、白芷、山奈、高良姜、干姜等。
【功效】辛香走窜,温中散寒,适合冬季驱寒。
2.温中散寒外敷方
有些人不适合吃调料,也可能有些人不喜欢某些调料的味道,这类人如果出现脾胃虚寒或中寒的情况,可以用贴敷的方法。
【材料】蜀椒10克、干姜10克、白豆蔻10克。
【功效】温中散寒,暖脾行气。
【制作方法】①把药材放到机器里研成粉,药材越细越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②抓一撮药粉,加入一点点水,和成泥状;③把和好的药放在药膏上直接贴敷在中脘穴上即可。
【用法】一般贴4—6个小时就可以摘掉。主要选取中脘穴贴敷。中脘穴位于胸剑联合到肚脐中间的连线中点处,在人体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冬季谨防内寒
王院长告诉我们,中医所说的伤寒、中寒都是外寒,即外界的寒邪通过各种途径侵犯了我们的人体,而有一种寒邪,是人体内自身存在的寒邪,叫做内寒。相较于外寒,这种内寒能引起很多疾病,程度也更严重,它的出现一般与阳虚相关。阳虚内寒是以虚为主,虚而有寒,寒邪时间长了,伤了阳气便会有阳虚的表现。内寒的典型症状有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等。
对此,专家推荐了临床常用的“安肾汤”。不过,此方为专业方剂,使用前需要请专业中医师辨证开方。
● 安肾汤
【药材】附子、肉桂、炒白术、山药、茯苓、肉苁蓉。
【功效】温补脾肾,改善体质。
【方义】方中附子、肉桂温肾壮阳、温胃散寒,可温中焦、下焦;炒白术、山药、茯苓三药善于健脾益气,可固护后天之本;肉苁蓉入肾经,有很好的补肾填精之效。诸药同用,则脾胃得补,肾阳得温。
家用小妙方
1.温补肾阳的外敷方
【药材】肉桂10克、小茴香10克、吴茱萸10克。
【功效】引火归元,散寒。
【做法】 把三味药材放在机器中研磨成粉,随后取适量药粉,加入少量的水或生姜汁(生姜汁有加强药物透皮吸收的功效),和成泥状。
【用法】取适量和好的药泥放在保鲜膜上,然后覆盖在三阴交上。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取穴时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上另一侧对应的点,即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处,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如果想增强效果,可以用电吹风对着吹5—10分钟,注意不要太热,以免烫伤;或自制粗盐袋放微波炉加热1—2分钟后敷在脚面上。注意:皮肤易过敏的人慎用生姜汁。
2.肾之果——板栗
肾之果即为板栗,《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孙思邈的话:“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板栗,其形似肾,应中医“以形补形”之说,因此有“肾之果”之称。
中医认为,板栗入脾、胃、肾经,味甘、微咸,性平,有益气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止血之效。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等。
專家告诉我们,通过板栗补肾温阳时,可将板栗煮熟后榨成汁,喝的时候要缓缓咽下。
3.搅海吞津
这是一种导引功法,不需要活动四肢,坐着就可以完成。
【操作方法】用舌头在嘴里从左到右转36下,再从右往左转36下,如此会产生很多津液,慢慢咽下,意达丹田(想象随着吞咽唾液有一股气到达丹田),频频练习,可以起到补肾的效果,也可以强健舌头,改善口腔肌群灵活性。
(编辑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