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新中国四次“扫盲运动”

2022-12-08

读报参考 2022年34期
关键词:注音文盲高潮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通过4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先后有1亿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第一次: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明确地指出,在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9月,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了鼓励和推动学习,毛泽東接见了与会的全体代表,并与学习劳模亲切握手、合影。于是,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扫盲运动”从政府机关开始,向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全国各地开始办起“扫盲班”。城市、工厂的扫盲班多办于夜间,农村的扫盲班则多开办在冬季农闲时节,也被称为“冬学”。

为了尽快地提高识字水平,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以注音识字的形式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同年,西南军区在1.26万名干部、战士中试行“速成识字法”,一般只要15天时间即能识字1500个以上。1952年4月23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举行颁奖典礼,奖励祁建华的杰出贡献。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扫盲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迅速形成。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推广,“速成识字法”教学在工厂、农村的扫盲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效。据东北、上海、北京等地的不完全统计,参加“速成识字法”学习的工人达到25.8万人。1952年11月15日,中央决定成立全国扫盲工作委员会,任命祁建华为副主任委员。

  由此,“速成识字法”逐渐从“军用”推广至“民用”,一时间在全国工厂、农村掀起了运用“速成识字法”扫盲的高潮,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被创造出来——工厂的“车间学校”、农村的“地头学习小组”、妇女的“炕头学习小组”等。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

第二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大计

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是山东省东南部一个仅有3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解放初期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村里安排记工分的记工员,碰上人名、地名、工具名,经常就写不出来了,有的作记号,有的干脆就直接用脑子记,到了结账时候往往就成了糊涂账。

面对现实迫切的问题,村青年团支部研究出了对策,先让村里的年轻人识字学文化,储备记工员的后备资源。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划分学习小组,并聘请“高小”毕业生(“高小”一般指小学五六年级)担任教员。学习班的教学内容与培养记工员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授姓名、地名、农活、农具、牲畜等有关的字词。经过两个半月的学习,村里115名青年,19人当上了记工员,92人能够记自己的工账。

  高家柳沟村的成功经验被刊登在了《互助合作通讯》杂志上。1955年9月,毛泽东在读过这篇文章后,当即作了批示,“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这个经验应该普遍推行”。在中国共产党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谈到了“扫盲运动”:“扫盲运动,我看要扫起来才好。有些地方把扫盲运动扫掉了,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间把文盲扫掉,不是把扫盲运动扫掉,不是扫扫盲,而是扫盲。”之后,毛泽东还亲自制订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

  由此,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了“扫盲运动”的高潮。为了推动扫盲运动的深入,1956年3月15日,全国扫除文盲协会成立。3月2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将扫盲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万人脱盲,并已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第三次:毛泽东批评扫盲浮夸

1958年3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全国扫除文盲协会会长陈毅在讲话中说,扫盲工作是使六万万人民“睁开眼睛”地工作,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一开步走,就要识字,从扫识字盲、扫文化盲,到扫科学盲。他号召来一个文化上的“原子爆炸”。会议向全国发出5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倡议。3月7日、5月20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

但是,当时全国14-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单在农村中就还有1.5亿,如果照以往8年的平均速度来扫,即使1年扫300万,也得50年才能扫完。所以,如果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文盲,那就必须每年扫掉3000万-4000万,要在往年扫盲速度的基础上加快10倍以上才行。于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扫盲“浮夸风”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对于这一时期“扫盲运动”中出现的浮夸现象,毛泽东作出过批评。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谈到“作假问题”时,他说:“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

第四次:加快扫盲速度、巩固扫盲成果

  “扫盲运动”经过三次高潮后,新中国的文盲已经大大减少。但是,怎样加快扫盲速度、巩固扫盲成果和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仍然是今后要突破的难题。

  1960年4月,一份来自山西省委的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报告说,山西省万荣县过去10年来一贯重视扫盲工作,但复盲现象严重。1958年10月,他们决定在全县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高速度地开展扫除文盲和业余教育运动。1959年10月,县委进一步总结了“注音扫盲”的经验,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一鼓作气,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万民教、万民学的“注音扫盲”高潮,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效,仅两个月即实现了青壮年无文盲的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注音识字”的步骤是:一是学习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二是借助注音字母认识汉字,三是大量阅读注音书报,不断扩大识字量。

  毛译东看后,十分高兴,亲自为这一报告拟题——《山西省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扫盲经验,争取在1960年使山西成为无盲省向中央的报告》。他指示将这一报告印发中央一级各部委、各党组,并在党报上发表。他还满怀信心地希望经过1961年的努力,争取全国比山西迟一年完成扫盲任务。4月22日,中共中央下发了这一指示。 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求认真学习、大力推广万荣县的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扫除文盲。在毛泽东的亲自关注下,5月1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指出:“山西省注音识字经验,是我国革命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创举,应当在全国迅速推广。”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一个“学万荣、赶万荣”的注音识字运动高潮。大规模的“注音扫盲”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次扫盲运动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扫盲运动”也进入了调整阶段,但扫盲工作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64年,我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摘自《科教新报》杨敏)

猜你喜欢

注音文盲高潮
《假文盲》的启示
“新文盲时代”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百折再看高潮来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明证
全民扫盲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四化』助推学雷锋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