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组方规律分析▲
2022-12-08李东阳周红海何心愉陆庆旺
李东阳 周红海 何心愉 陆庆旺
(1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医务科,广西南宁市 530001; 2 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广西南宁市 530001)
哈萨克族是典型的山地游牧民族,哈萨克族人民充分运用当地丰富的药用植物治疗相关疾病,逐渐建立了与地方疾病谱相适应的具有鲜明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的哈萨克族医药理论体系,目前哈萨克族医药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哈萨克药志:第一册》[1]《哈萨克药志:第二册》[2]《哈萨克药志:第三册》[3]《哈萨克医药常用处方选集》[4]进行分析,搜集有关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组方并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哈萨克族医药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的特点及规律,以促进哈萨克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剂的收集 由2名骨伤科医师通过查阅《哈萨克药志:第一册》[1]《哈萨克药志:第二册》[2]《哈萨克药志:第三册》[3]《哈萨克医药常用处方选集》[4],筛选出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相关方剂,如2名医师筛选出的方剂有差异,则由具有高级职称的骨伤科医师对有异议的方剂进行评定。本研究共筛选出相关方剂156首。入选标准:(1)明确记载使用的药物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剂(含单方);(2)方剂(含单方)信息完整,方剂组成和剂量齐全。排除标准:(1)治疗其他外科疾病的方剂,如疮疡肿毒、蛇虫咬伤、丹毒等;(2)重复出现的方剂。
1.2 方剂的规范与录入 在进行方剂分析之前对药物进行统一规范处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5]《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6]《中药大辞典》[7]《全国中草药汇编》[8]《中药学》[9]进行中药标准化校正,包括药名、性味和归经等。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软件,以组方为行,以药物为列,对每一种药物的信息进行赋值(无=0,有=1),建立哈萨克族医药方剂数据库。数据录入由两位研究人员完成,再由第3名研究人员进行核对,以保证录入方剂数据精准。
1.3 数据分析 (1)描述性分析: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软件,总结方剂的主治疾病,并对药物的种类、作用、性味和归经情况进行频次分析。(2)系统聚类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归纳总结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常用药物组合。(3)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中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 果
2.1 方剂主治疾病及药物使用频次 经筛选得到哈萨克族医药方剂在骨伤科方面的主治疾病可分为风湿病、骨折、外伤出血、跌打损伤、腰腿痛、骨热、骨痈疽、刀伤8类疾病,见图1。156首方剂涉及药物245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高频药物)共22味,甘草、当归、接骨木、防风、秦艽位居前五,见表1。
图1 哈萨克族医药在骨伤科方面的主治疾病
表1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高频药物
2.2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作用、性味和归经 按照《中药学》中相关分类标准,对高频药物的作用进行统计,可将高频药物分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祛风湿药、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见图2。高频药物的药性以温、热、寒为主,药味以辛、苦、甜居多,主要归肝、心、脾经,见图3、图4、图5。
图2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作用分类柱状图
图3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药性雷达分布图
图4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药味雷达分布图
图5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归经柱状图
2.3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 21.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系统聚类方法采用组间连接,度量标准选择区间Pearson相关性。经分析,方剂组合可分为8组(C1至C8组),C1组为甘草、当归、防风、秦艽、独活、延胡索、接骨木、川芎、细辛、红花、赤芍、牛膝,C2组为鹿草、红景天、黄芪,C3组为马钱子、黄瑞香,C4组、C5组、C6组、C7组、C8组分别为单药丹参、茯苓、白鲜皮、乳香和白喉乌头,见图6和表2。
图6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系统聚类分析谱系图
表2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系统聚类组合
2.4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针对高频药物,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建立关联规则模型,设置条件为支持度≥10%、置信度≥60%、最大前项数为5、提升度>1,然后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包含2味药的有效组合有9组,见表3;包含3味药的有效组合有6组,见表4。
表3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2味药有效组合
表4 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高频药物的3味药有效组合
3 讨 论
哈萨克族是著名的跨境游牧民族之一,千百年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哈萨克族相对固定的骨伤科疾病谱。本研究结果显示,哈萨克族医药在骨伤科方面的主治疾病主要有8类:风湿病、骨折、外伤出血、跌打损伤、腰腿痛、骨热、骨痈疽、刀伤。哈萨克族医学与中医学对药物性味的认知稍有不同,哈萨克族医学将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大寒、大热六种,将药味分辛、甜、酸、苦、咸五味。本研究结果显示,可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哈萨克族医药方剂共156首,涉及药物245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共22味,高频药物的药味以辛、苦、甜居多,药性以温、热、寒为主。西北区域因水土刚强、地势高峻而形成了阴冷多风的气候,人体皮肤腠理常闭而少汗,风寒病邪常侵袭筋骨关节,故多用温热药物以祛风散寒通络。但哈萨克族具有游牧民族的特性,饮食以马肉、羊肉、奶酪为主,食物性质滑腻易生内热,而外寒使得人体腠理致密、内热郁积于体内,导致跌打损伤、骨和关节疾病易化热难愈,故在骨伤科疾病中寒性药物运用较多。哈萨克族医学还注重将药物的性味按照阴阳属性划分,辛甜属阳,苦属阴,这体现了哈萨克族医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调整机体阴阳失衡状态的基本原则,与中医学相似。
哈萨克族医学认为骨和关节疾病除了与外伤引起的瘀血、筋骨破损有关,还与人体内的胡瓦特(相当于中医学“气”)不足有关。先天禀赋之气不足或过度损耗,加之风寒湿外邪、疫毒侵入,损伤骨和关节系统内蕴之气,人体的阴阳、苏勒(即体液)、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使脏腑、组织、脉络的联结、协调、衔接等功能失调,上下运行不通畅,破坏了人体的生理平衡状态[10]。 因此,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哈萨克族医学除了注重活血化瘀,还强调补充胡瓦特(补气)。本研究结果显示,哈萨克族医药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祛风湿药、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6类药物为主,药物主要归肝、心、脾经。哈萨克族医学理论认为,世界最本源的是天、地、明、暗、寒、热六元,人从六元中摄取机体所需的物质,人体外在的十二器官和内在的十二脏器依其性质分属于六元。内外脏器相互共济与配合,通过经络上下沟通,表里相连,保持生理的平衡稳定。哈萨克族医学认为,骨伤科疾病易伤肉、损筋、折骨,损耗胡瓦特和血液。外伤后不能及时治疗可导致久病,机体调节苏勒的能力下降,不能及时调节润养骨和关节,故而出现筋骨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等。因此在治疗时侧重对肝系、心系、脾系的调养,是哈萨克族医学“以常衡变”“以变识病”整体诊疗观念的体现,这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随证选药”的用药思想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哈萨克族医药中,入肝系的药物居首位,其次是入心系和脾系的药物。原因是心所属的天元主持人体的生长壮老并维持呼吸,与“心为君主之官”理念相契合;肝、脾同归热元,主司营养之气和体温。此外,肝为造血器官,其主导的血液对人体脏器起着滋润、润滑的作用,另外汗液为心系所属,津液和消化液为脾系所生,肝系、心系和脾系共同主导血液[11-12]。
本研究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1组药物为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的聚合,既能活血化瘀消肿,又可祛风湿止痹痛,形成了多病(跌打损伤、风湿病等)共治的哈萨克族医药治疗特色。C2组药物具益气活血之效,可补益骨伤科疾病所损耗的血液和胡瓦特。C3组药物均为有毒药用植物,可祛风湿止痛,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疗效显著,是哈萨克族民间常用药材。C4组、C5组、C6组、C7组、C8组分别为单药丹参、茯苓、白鲜皮、乳香和白喉乌头,药物的使用频次与其他高频药物区分明显。其中,丹参、乳香活血力强;茯苓甘淡而平,既可行水又可除湿;白鲜皮祛风除湿;乳香可对血液、津液等苏勒的失衡进行调节;白喉乌头是新疆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之一,其分解出的C19型二萜生物碱镇痛效果强,且不具备成瘾性,在治疗风寒湿各类痹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3]。这些药物既可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起增效协同作用,也可单独使用,药简效专。
本研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关联度较高的2味药有效组合有9组,包括细辛-甘草及独活-秦艽等;3味药有效组合有6组,包括独活、甘草-秦艽及独活、秦艽-当归等。由此可见,上述几味药物是哈萨克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核心药对。新疆地区是甘草种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素有“甘草之乡”的美誉。中医学将甘草誉为“国老”,可减少其他药物的副作用,具调和药性的作用,而哈萨克族医学延续了中医学对甘草的使用习惯。秦艽,味辛、苦,性平,具有祛风湿、清湿热、舒筋络、止痹痛之效。现代药理表明,秦艽具有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抗氧化、保肝、改善胃肠功能、抗肿瘤、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其治疗关节炎疗效显著[14]。独活可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临床常将其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等病症。秦艽常配伍独活,二者相使为用,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进一步加强药物的抗炎作用,可提高秦艽祛风湿、止痹痛的功效[15]。《本草备要》云:“当归,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在哈萨克族医学中,当归与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祛风湿药相须为用,这与中医学的药物配伍原则一致,既可增益气血,又可祛邪不伤正,调节机体的胡瓦特和苏勒,维持六元之间的联结、协调、衔接、尊崇、依存5种状态的和谐。这进一步论证了哈萨克族医学在骨伤科疾病中注重调节苏勒和补益胡瓦特的治疗原则,这一治疗原则有利于达到“气、功能、能量”的统一。
笔者在查阅文献中发现,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哈萨克族人民常用红景天、川乌、制草乌、红花等药物与羊尾油制成膏剂,涂敷患处,起到消肿散结、祛风除湿的效用,对腰腿痛、腰椎及关节退行性变、风湿疼痛和活动受限等有显著的疗效,还形成了以药浴、骨浴、皮浴及草袋浴为主的布拉吾疗法[16]。同时,哈萨克族人民对饮食的营养价值和应用的认识较深,有着“马肉是热性良药,山羊肉是冷性清风”的俗语,哈萨克族人民巧妙地运用动物肉、奶的寒热性,将布拉吾疗法与食疗法相结合,造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医药及食疗文化。例如,针对由风寒湿病因引起的风湿病,哈萨克族人民常将布拉吾疗法与饮马奶、吃马肉及用马肉汤煎黄瑞香等食疗相结合,该疗法不仅可用于治疗风湿病,还可起到强身健体、活血通络的作用。
哈萨克族的骨伤科用药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生产方式、气候环境等密切相关,其主要以激发各脏腑的胡瓦特、调节机体苏勒平衡为目的,通过活血止痛、散寒、祛风除湿,来濡养筋骨关节。但本研究的技术方法及资料来源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可运用网络药理学、实验验证等方式开展系统研究,促进哈萨克族医药的开发及在骨伤科的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