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原发性高血压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及意义

2022-12-08李亚祺王慧孟玲慧吴昊杰林颖石琳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脂质原发性血脂

李亚祺 王慧 孟玲慧 吴昊杰 林颖 石琳

(1.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20;2.首都儿科研究所科技处循证医学中心,北京 100020)

脂质代谢紊乱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1-2]。临床上通常以检测血脂,如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等脂质在血液中的含量,反映机体的脂质代谢情况。我国血脂现状的调查表明,约41.3%的成年高血压患者合并高TG血症、高TC血症、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中至少一种血脂异常[3]。同样,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血脂情况也值得关注,且儿童期血脂异常将明显增加成年期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但是传统的血脂指标,如血清TG、TC、LDL-C及HDL-C,对临床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较低,限制其应用[5]。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是脂质代谢的中间产物,由TG降解产生,相较于TG、TC等指标,血清FFA可更敏感地反映机体的脂质代谢情况[6-7]。研究发现,成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FF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8-9],且血清FFA升高明显增加全因病死率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6]。但儿童原发性高血压血清FFA的变化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儿童血清FFA水平,探讨其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变化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初治的34例原发性高血压儿童为高血压组,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中位数为13.3岁,病程中位数为30 d。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的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即3次非同日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均大于或等于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第95百分位所对应的血压值;或1次的SBP和/或DBP达到2级高血压分界点(即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第99百分位+5 mmHg所对应的血压值)[2]。排除标准:其他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

以同期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体检的血压正常儿童3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中位数为13.3岁。纳入标准:SBP和DBP均小于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第90百分位所对应的血压值。排除标准:(1)患心、肺或肝肾疾病;(2)生化检查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或空腹血糖任意一项异常。

本研究已通过首都儿科研究所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SHERLL2022017),研究对象及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资料采集

回顾性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血压、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体重(kg)/身高2(m2)]。血压的测量:受试者安静休息5 min以上,应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测定受试者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值,测量3次,计算后2次的均值作为该时点的血压水平。

1.3 血脂指标检测

所有受试者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2 mL,立即予3 000 r/min离心10 min,置于-20°C冰箱保存。参照试剂盒说明书,采用酶标仪,应用酶法测定血清FFA(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目前尚无儿童血清FFA的正常范围,暂参考文献报道中成人FFA升高的标准,即女性以空腹血 清FFA>0.45 mmol/L,男 性 空 腹 血 清FFA>0.60 mmol/L判定为血清FFA升高[10]。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的临床血脂测定建议[11],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TG、TC、LDL-C和HDL-C。并计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non-HDL-C=TC-HDLC)。参照我国发布的《儿童脂质异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22)》,传统血脂异常判定标准为血清TG、TC、LDL-C、HDL-C、non-HDL-C中至少一项异 常,即 血 清TG≥1.12 mmol/L(0~9岁)或≥1.46 mmol/L(≥10岁)、血清TC≥5.17 mmol/L、血清LDL-C≥3.36 mmol/L、血 清HDL-C<1.03 mmol/L或non-HDL-C≥3.74 mmol/L[1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判断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指标的比较

2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BMI、SBP、DB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血脂情况的比较

高血压组血清FF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高血压组血清TG、LDL-C、non-HDL-C高于对照组,而血清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血脂水平的比较

比较2组血清FFA升高、传统血脂异常的具体分布情况,发现高血压组血清FFA升高率、传统血脂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血脂异常率的比较[例(%)]

2.3 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儿童原发性高血压作为因变量,结合文献报道[1-2]及临床经验,纳入与因变量关系密切的自变量(年龄、性别、BMI)及上述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血清FFA升高和传统血脂异常),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共线性检验显示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增高、血清FFA升高、传统血脂异常是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性别对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高血压的低龄化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一项研究显示,儿童高血压的单时点检出率已由1991年的8.9%增加至2015年的20.5%,且原发性高血压已经逐渐成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主要病因[13-14]。脂质代谢紊乱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检测和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儿的血脂水平,将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儿童的预后[4]。FFA作为脂质代谢的中间产物,由TG降解产生,衔接了脂肪存储和脂类氧化供能的全过程,维持着脂类代谢间的平衡,多以阴离子形式游离存在于血清中。既往研究认为,血清FFA在反映脂质代谢方面优于传统血脂指标(血清TG、TC、LDL-C、HDL-C等)[6-7]。同时,血清FFA已被证实是成人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6,15]。但儿童原发性高血压血清FFA的变化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检测了原发性高血压患儿的血清FFA及传统血脂指标,并与血压正常儿童对比,以明确血清FFA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变化及意义。

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高血压组BMI、血清FFA、TG、LDL-C、non-HDL-C均高于对照组,而高血压组血清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血脂异常的具体分布情况,发现高血压组血清FFA升高率、传统血脂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儿BMI水平较高、血脂异常情况显著,其血脂异常主要表现在血清FFA、TG、LDL-C升高和HDL-C降低。本课题组既往研究也显示,儿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出现BMI升高和传统血脂异常[16]。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增高、血清FFA升高、传统血脂异常是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对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MI增高、传统血脂异常是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2]。在矫正年龄、性别、BMI、传统血脂异常等因素后,血清FFA升高对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仍具有统计学意 义(OR=17.560,95%CI:1.964~157.003,P<0.05),提示血清FFA升高是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FFA升高的OR值为17.560,虽小于传统血脂异常的OR值(27.538),但相比传统血脂异常系4个指标联合作用的效果,血清FFA单一指标的改变即可明显增加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提示儿童原发性高血压检测血清FFA更有应用价值,临床上更应重视原发性高血压儿童血清FFA水平,降低血清FFA水平有利于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

FFA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其水平升高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其中,FFA升高血压的机制主要包括:(1)损伤血管内皮:FFA可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促进凋亡等多种环节引起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紊乱,抑制血管损伤后的内皮修复过程[17-18];引起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等血管舒张因子减少,内皮素-1、血栓素A2等血管收缩因子增多,而这些血管舒缩因子的失衡将进一步升高血压[19];(2)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Sun等[20]研究发现,高脂饮食喂养后大鼠血清及心肌细胞内FFA增加,可进一步通过升高心肌细胞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影响心肌细胞功能;Yasu等[21]研究表明FFA还可促进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多形核细胞血管紧张素Ⅱ生成,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可见FFA可通过激活RAAS升高血压;(3)高浓度FFA可通过内质网应激、活性氧的产生、凋亡和炎症等机制,干扰胰岛素信号转导,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血压升高[22-23]。现有研究表明,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血清FFA水平。Varady等[24]予29例肥胖成年女性隔日断食8周,随着体重下降,受试者的血清FFA水平也明显降低。Meta分析显示,为期4~24周的中强度运动也可显著降低血清FFA水平[25]。因此,我们推测,对于血清FFA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可有效降低血清FFA水平,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血清FFA明显升高,且血清FFA升高是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应重视原发性高血压患儿的血清FFA水平,以更好地评估患儿的脂质代谢状态。对于血清FFA升高患儿,及时进行合理干预,将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患儿的血压,改善其预后。由于目前尚无儿童血清FFA正常范围及干预界值的大样本研究,本研究结合既往成人研究报道,以空腹血清FFA水平女性大于0.45 mmol/L,男性大于0.60 mmol/L判定为血清FFA升高。但以此界值判断儿童血清FFA升高是否合适有待探讨,期待后续大样本研究,以确定血清FFA升高的儿童标准。本研究样本数偏少,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无法对血清FFA与靶器官损害等相关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脂质原发性血脂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你了解“血脂”吗
复方一枝蒿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白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
胆宁片治疗胆囊摘除后血脂升高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