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罗瑞卿:一窑“元尊”定昆仑(下)
2022-12-08■赤男
■赤 男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宝塔山下、延河岸边,无处不出现罗瑞卿那高大的身影,同时,也穿越出现历史的画外音:
“你们看那宝塔山上的灯光,是不是像毛主席在给中国革命指航向?我们抗大窑洞的灯光,是不是像航船桅灯在乘风破浪呀?”罗瑞卿望着在延河边饮马洗衣的学员,启发大家思考。
“延安为什么叫肤施县?”罗瑞卿见无人应答,便告诉大家,“这是古时有位道人,在天灾无收时,割其肤肉喂养牲灵的记载。我们共产党人要学习古人肤施于民!”
“延安的窑洞的大门像什么?”有人回答像天主教堂的窗门,有人说像煮饭烧柴的灶门。罗瑞卿用手在天空中比画,写下了一个同心同德的“同”字,大家恍然大悟。
900多年前,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在延安当过三年的延州知府,他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受启发于这一段为官岁月。罗瑞卿专门给学员讲解《岳阳楼记》的深刻含义,号召大家为民族解放贡献青春和理想。
学员们如饥似渴,听了罗瑞卿的讲解,感到津津有味。
193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出席抗大 “一·二八”淞沪抗战纪念大会闭幕式上宣布罗瑞卿任抗大副校长。图为任抗大教育长时的罗瑞卿
刘伯承是党内外公认的军事教育家。谈起罗瑞卿在抗大当教育长时,他评价道:能写、能讲、善思考、会组织。直到多年后上海会议以“莫须有”的罪名批判罗瑞卿时,他仍然说:“罗是一个好同志!当时不是流传‘抗大抗大,越抗越大,雄赳赳、气昂昂,又说又唱、歌声嘹亮,走到哪里,哪里变样’?这是事实嘛,他没本事搞不成这样嘛!”
曾在罗瑞卿身边工作的人员都称他脑子特别好,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讲过的话和有关的文件他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有一次外事活动忘记了拿稿子,罗瑞卿就脱稿讲话,与原稿一字不差。所以,罗瑞卿在抗大时,又被大伙称为“延安才子”。
1938年1月28日,在抗大举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宣布罗瑞卿为抗大副校长,并交给罗瑞卿一个专门任务,撰写《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
关于此事,抗大教员魏传统在1980年有一段回忆:
“那是武汉失守前,我们党的长江局还存在,周恩来提出把我军政治工作丰富经验写出来,说出一本书,不仅对我有益,而且要向国民党军队散发。毛主席同意,就叫罗瑞卿来写。”
罗瑞卿领命后,就把自己关在毛泽东指定的一座窑洞里,遵照毛泽东的“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走,否则不能出门”的要求开始工作。
罗瑞卿当年参加过古田会议。他以《古田会议决议》为指导思想,详尽总结了红军和八路军11年来的政治工作经验,写了政治工作中的任务、动员时的政治工作、政治和文化教育、巩固部队政治工作、战时政治工作、对居民政治工作、对敌军政治工作及政治工作组织等内容。全书20万字,共分8章,一气呵成。
《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先由延安《解放》杂志连载,后经罗瑞卿修改,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不久,由邹韬奋主持的生活书店和汉口中国出版社在国统区出版发行。
历史证明,这本书成为军队建设上的又一部重要历史文献。特别是此书在根据地和国统区同时出版发行,对帮助国民党军抗日也起到了重要教育作用。
1938年夏,抗大第四期开学。这一期,从全国来到延安的救亡青年络绎不绝,学员队伍迅速扩大,总数达到5600人,校址扩大到瓦窑堡、洛川和庆阳等地。罗瑞卿曾自豪地说:“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也就在这年夏天,抗大再次输送1400多名学员参加了保卫大武汉的武汉会战。
“治军要严,治校更要严”
1938年11月,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罗瑞卿撰写了 《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图为毛泽东为此书题写的书名
大凡经过抗大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罗瑞卿精明强干,日常工作热情似火。他所在的党小组新来的党员曾给他提过一条意见,希望他“严肃而又活泼”。他听到后,嘴角动了动,算是笑了。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罗瑞卿性格活泼,但由于在战争年代脸部负过重伤,面部肌肉牵拉,笑也是这样,不笑也是这样。
当年,全军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罗瑞卿特别严肃”,此话肯定不假。听说20世纪60年代初,曾创新军事训练教学法的郭兴福,第一次向罗瑞卿表演汇报,硬是紧张得没有汇报好,重做后第二次才演出门道。由此,“罗瑞卿让人见了害怕”更出了名。
“文革”结束后,饱受10多年折磨的罗瑞卿笑容多了起来。儿女们见他心情好了,便讲起某些单位领导自己私生活不严肃,对下属私生活触及法律也不管不问时,罗瑞卿怒了:“这样的干部应当严办,要不黄克功的血不是白流了!”
罗瑞卿提到的“黄克功事件”,便是当时轰动延安乃至全国的“抗大学生违法命案”。
黄克功在井冈山参加红军,是一个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在二渡赤水和娄山关战役中立了大功。后来担任团政委和旅长,在抗大学习时才26岁,留校任第六队的队长。尽管是一名身经百战的高级干部,但他在同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谈恋爱时,因女方要求断绝关系,他一怒之下掏枪将其射杀……
杀人理应偿命。黄克功是立过大功的旅长,加之其才华出众,罗瑞卿才建议组织把他留在抗大任队长。如果对长征留下的“宝贝”处以极刑,确实于心难忍。面对大家让其戴罪立功的“说情”,罗瑞卿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在案件研究会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黄克功之所以敢持枪杀人,就是他自恃对革命有功,没有把党纪国法放在眼里……现在,不愿当亡国奴的广大同胞都在关注我们,立志救亡青年正源源不断地拥向延安,我怎么能置大局于不顾?服从法律没有什么特殊和例外!”
会后,罗瑞卿把自己的想法、党组织意见和群众的反映写成报告,送呈毛泽东。毛泽东经过再三权衡,同意了罗瑞卿的意见,并致信陕甘宁边区高等法庭对黄克功依法枪决。
高等法庭在确定对黄克功处以极刑后,罗瑞卿亲自看望了黄克功。面对这场生离死别,罗瑞卿比在战场上告别烈士还要难过。他在看望黄克功后回到学校,几天沉默不语,拿着笔不知要写什么,几次提笔又放下,稿纸浪费了一大堆……
这件事情之后,罗瑞卿也从中吸取了深刻教训。
“从严治党、从严治军、从严治校”,这是罗瑞卿后来多次强调的话题。特别是“治军要严,治校更要严”,他在抗大时就一直挂在嘴边,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军事院校的“座右铭”。
“严格、严管、严训”。罗瑞卿在抗大时十分强调学习时要严,操课时要严,日常生活作风要严。后来他还提出在作战实践中更要严肃纪律,严格管理,严谨行动。
抗大从严治校,对学员从严管理,日常内务整齐、操课严格、路队有序,这在延安是出了名的。正是这一时期的正规化教育,带动了战争年代的部队作风培养和正规化管理。
后来,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解放军学习空军。殊不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就在抗大给罗瑞卿当过助手。刘亚楼曾坦言:正规化这一套,就是从抗大来的。
在操课之外,战斗之余,罗瑞卿则提倡活泼有度。随着大批救亡青年的加入,抗大成立了代表中国妇女先锋的女生队伍第8大队,引起了中外人士注目。
罗瑞卿对这些男女青年健康交往,建立同志间的关系加以引导。抗大组织了演出队、文学社、各类球队等,后来还开设了广场舞,展现了活泼有度的生动局面。
李志民上将回忆:当年抗大的文艺活动是闻名延安和各根据地的。抗大队伍到哪里,哪里就歌声嘹亮。每当大课休息时间,各队唱起歌来,更是斗志昂扬。各学员队“救亡室”出墙报、教唱歌曲、组织文艺晚会,开展各类球赛和军事体育活动,热气腾腾。总校文工团和各分校文工队、剧社,是一支支文艺轻骑兵,他们不仅为教学服务,还深入部队和根据地,促进了文艺大繁荣。
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演
罗瑞卿不仅严肃,而且活泼。他是一个善于把握严肃与活泼边界的人。
郝治平,16岁从开封师范投奔延安,先在陕北公学学习,后转入抗大。当时,已32岁的罗瑞卿还是一个“钻石王老五”。经过战友介绍,细心考察,罗瑞卿觉得郝治平思想好,政治上强,人能吃苦,积极向上,从内心想确立她为革命伴侣。但是,在校期间,罗瑞卿从来没有向这位姑娘示爱。直到离开抗大之后的闲暇,他才向郝治平表露心迹,二人终成伴侣。大丈夫家国情怀,本应严于律己,方成大业道义。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8个字,是毛泽东总结抗大办学和罗瑞卿治校的特点,专门着眼学员思想作风和道德人格培养题写的校训,并在1938年3月、6月和次年5月三次修改内容,使之成为后来各时期、各院校的教育方针和校风,不仅对我军院校建设起了长远的指导作用,也成为学校、机关、企业及各团体、各种活动崇尚的完美境界。
“抗大像一块磨刀石”
一顶草帽、一把剪刀、一双帆布手套,则是罗瑞卿后来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之后,与警卫战士修剪花草用的工具。
在劳动中“锤炼意志”“拉近与劳动人民的距离”“不浪费颗粒粮食”等,是罗瑞卿对子女的教导,也是他在抗大时培养学员品德、自力更生办学的妙招。
抗大刚刚创建不久,学员们住进新的窑洞,但上下山坡的道路泥泞,许多地方高低不平,甚至有些水沟下雨成溪。罗瑞卿就组织大家自己动手,建设新校园。
于是,抗大门前修建了一条3000多米长的盘山公路,窑洞的门窗上糊了帘纸,学习的地方垒起了土台。有的学员还在门前屋后种起了树和草,教员自制了教学器具。特别是学员们自己烧制石灰把校舍粉刷一新,让抗大耀眼夺目。
最初来到延安的外国记者斯诺大吃一惊。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这里有许多独一无二的地方,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只有这一家。
对于罗瑞卿创立的这一特殊教育方式,毛泽东也是高度肯定:“抗大像一块磨刀石,要把小资产阶级意识,包括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雪亮的利刃,去创新世界,去打那日本!”
毛泽东的教导是培养抗大学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遵循,罗瑞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予以强化。
冬天,罗瑞卿组织学员翻山越岭去背炭挑柴;秋后,他带领学员磨米挑粮;春天,他带领大家挖野菜补充不足。每天学校用水也是学员轮流到延河去挑。
1939年初,抗大学员总数已发展到1.3万余人。第五期学员面临开学,恰好又遇到国民党封锁,边区的经济形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白天吃不饱饭,晚上罗瑞卿却空着肚子组织几位打过铁的学员到铁匠铺打锄头。这是他响应毛泽东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组织全校学员开展大生产运动。
对于生产自救,罗瑞卿给党中央、毛泽东提交了专门报告:抗大和别的机关一样,生产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历史上几千年来做官的不种田,读书人也不耕田,合情合理。全国党政军民学,办党的、做官的、打窑洞做鞋子是工,办合作社是商,同时又是军,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个人身上,文武结合,知识和劳动结合起来,可算是天下第一。
罗瑞卿的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赏。多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不仅仅是抗大的办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也为新中国开展人才教育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罗瑞卿在大生产中处处模范带头,自己开荒3亩多地。对这块土地,他精耕细作,工作忙时请人代耕,每到收获总是高产。
抗大在大生产中的成果喜人,全校开垦荒地1万余亩,养猪达1174头,基本上做到粮肉禽蛋自给。此外,学校还开办了小工厂和小作坊,真正做到了丰衣足食。据统计,在前10个月就创造产值4.8亿元边币,第一年生产粮食6600担,生产单棉衣5000套。到1944年总校离开延安时,共计开荒2万余亩,生产粮食100余万斤。
1938年6月,罗瑞卿在抗大成立2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曾生动地说: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图为1938年5月罗瑞卿在抗大第四期开学典礼上讲话,第四期学员达5600多人
在纪念抗大成立3周年时,罗瑞卿总结道:“本着时代的要求,它创新一套崭新的教育制度并掌握了最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它表现着许多优良的特点与作风,诸如教学之间的一致,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的真正解决。它特别着重于实际的锻炼与实际的教育,特别着重于培养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作风,以及广大学生在自觉的基点上,一面学习,一面劳作。可以说它已经在企图消灭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现象。所以一切世界上除苏俄以外,都是在任何其他学院所寻找不出来。”
这的确是世界上独有的学校。当时驻延安美军观察组吃着空运来的粮食、罐头和蔬菜,看着抗大学员在劳动中充满欢乐感到简直不可思议。而来到延安的世界学联秘书长柯乐满,以及雅德、雷克难和傅路德等人,也恳请加入抗大作为名誉学员。这些学联代表在抗大被授予“名誉博士”。离开后,他们在世界青年大会上广泛宣传抗大精神,同时代表世界学联发来贺电:抗大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事业,已闻名于世界各国学生团体,并深为他们所敬佩!
把学员放到战火中去“练心、练胆、练战术、练耐力”
1939年6月1日,抗大成立3周年纪念大会召开,毛泽东出席大会并讲话:“3年来,抗大造就了很多的抗日干部,在前线打日本有很大的功劳。”
这“很大的功劳”,自然就是对罗瑞卿的奖赏。
毛泽东的话是对抗大和罗瑞卿在延安办学的阶段性总结。就在此后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发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胡宗南的军队三面包围了陕甘宁边区,层层封锁,关卡林立,不仅投奔延安的青年相应减少了,而且日军也开始了对边区的隔河轰炸。党中央决定,按照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实行“敌进我退”的方针,组织大批青年学生跨过黄河,到晋察冀等敌后去。
历史的使命,又一次落在罗瑞卿的肩上。
1939年6月21日,罗瑞卿主持召开抗大党的活动分子大会,宣布党中央《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并指出,抗大上前线,给日本法西斯企图进攻边区一个有力的回答,给反共分子、摩擦专家一个有力的回答,给全国学校做个模范,给全国人民一个信心。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去……”激昂、嘹亮的歌声,响彻延河两岸。
7月10日,延安万人空巷,为抗大送行。抗大总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师生8000人,组成八路军第5纵队,也就是后来所称的“青年纵队”,在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率领下,分成三个梯队,开始向敌后进军。
回顾此次经历,罗瑞卿戏称:“大长征困难,小长征太烦。”
部队开拔后,罗瑞卿在学员中大力开展“勇敢加技术”运动,沿途组织大家“练心、练胆、练战术、练耐力”。此举得到朱德总司令的肯定。
挺进敌后的三个梯队通过封锁线时,天已寒冷,没有棉衣,又遭到日军袭击,少数区队被敌人冲散。在这生死考验的关头,罗瑞卿带领学员表现得无比坚贞。
有的用砖头砸死敌人逃离虎口;有的在被敌人押解途中,冒着九死一生跳离火车脱险;有的宁死不屈壮烈牺牲;有的女同志被割去乳房也决不失节向敌人屈膝,最后英勇就义。
诸如此类事例,举不胜举。而让学员经受这一严酷的考验,正是罗瑞卿办学的用意:“把学校放到战场上去办,把学员放到战火中去锻炼。”
1939年,根据中共中央 《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抗大总校等院校组成八路军第5纵队,由延安挺进敌后办学。图为队伍在晋察冀边区休整期间,罗瑞卿 (后排右四)、张际春 (前排右二)等与大队长以上干部合影
开门办学、火中取金,方显抗大本色!
1940年1月1日,罗瑞卿在行军中主持抗大第五期毕业典礼。13个连队的毕业学员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和120师工作,极大地充实了干部队伍。对此,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给罗瑞卿写信,赞扬抗大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培养抗日救亡的最高学府。“这是抗大首长、教员与学生共同奋斗的成绩!”
2月10日,根据党中央指示,罗瑞卿又率领抗大总校从陈庄出发,徒步涉水过滹沱河,越过正太路封锁线,经南漳、和顺、辽县,20日抵达武乡县蟠龙一带,完成了挺进晋东南的任务。
这次挺进,罗瑞卿曾戏称之为“小小长征”。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长征”中,罗瑞卿都是周密计划,亲自指挥,率队在前。衣食住行医,吃打运带藏,他都亲自制订方案。同时,又利用复杂条件磨炼学员意志,培育学员们的战斗精神和作战技能。全校边走边打、边打边练,铁流3000里,顺利到达目的地。
1940年3月25日,罗瑞卿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论建立抗大在敌后方的意义》,对上述行动进行了系统回答:它之转移敌后,大大增强了敌后抗战力量,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干部,去满足坚持敌后抗战的支柱——八路军、新四军中的干部的需要。同时,再一次证明,抗大这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始终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1940年4月15日,是抗大第六期开学典礼的庄严日子。这也是罗瑞卿主持的最后一届开学典礼。他在讲话中指出:“抗大今后的方针,主要为我党军队培养干部,应在我党军队建设上起着骨干作用。因此,抗大今后不仅有初级干部之培养,而且应有上级干部之培养;不仅有一般干部之培养,而且应有各种特殊技能干部之培养,应提高到更高的阶段,使之与整个党军的建设适应起来。”
1939年6月1日,纪念抗大成立3周年大会在延安南门外举行。图为罗瑞卿 (前左一)陪同毛泽东等进入大会会场
这段话,反映了罗瑞卿深刻的办学思想。也就是说,罗瑞卿在抗战时期,就已经提出了我军高级院校办学的目标、方向、结构和规模,为发展我军军事教育提出了鲜明指向。
这年5月底,因战争需要,罗瑞卿调离抗大。
在听闻自己即将到野战部队任职后,罗瑞卿给党中央写了最后一份抗大工作报告,就抗大成立4年来的发展概况、成绩和缺点及当前的现状与任务等,作了忠实而详尽的汇报。
毛泽东阅后欣然说:“罗长子一贯是‘敏于行而讷于言’,干得多说得少。这次多说了点,可见他对抗大感情之深啊!”
一窑“元尊”定昆仑
1940年6月1日,在抗大成立4周年纪念大会上,彭德怀宣布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罗瑞卿调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
从此,罗瑞卿离开了抗大领导岗位。他对抗大的参与缔造之功和主持领导前6期教学管理工作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存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留存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也镌刻在新中国的旗帜上。
毛泽东对抗大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抗大3年来有其贡献于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成绩,这就是它教成了几万个年轻有为与进步的革命学生。抗大今后必能继续有所贡献于国家、民族与社会,因为它还要造就大批年轻有为与进步革命的学生。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毛泽东这里提到的几万个青年,主要是指抗大办学前3年培养的。后来,抗大在副校长滕代远负责下,按照“罗规滕随”,培养了更多学员,达10万余人。
抗大先后创办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1所附设中学,把10万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直接培养或间接影响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培养成抗战的先锋,新中国的脊梁,当属罗瑞卿“将”将!
时空再次拉到“文革”时期。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说红军创始人之一的朱德总司令是个“假司令”,没有当过一天总司令。同时,扯出罗瑞卿战争年代没有统兵打仗,没有创造一个典型战例,是一个“假大将”。对此,朱德元帅只给工作人员讲了一句话:一窑“元尊”定昆仑!
一窑“元尊”定昆仑,铸剑驱寇罗瑞卿。
1985年,抗大校友联名致信中央,建议于1986年举行抗大50周年纪念大会。经过一年筹备,党和国家领导人及5000多名在京校友齐聚一堂,同时共同祭奠在德国治疗残腿时谢世的罗瑞卿。
只可惜,此时罗瑞卿已去世8年了。只有他留下的话在人们耳边回响:我有幸能够在抗大工作了那么多年,这是我的光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