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国大将罗瑞卿:一窑“元尊”定昆仑(上)

2022-12-08■赤

党史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抗大罗瑞卿

■赤 男

1936年5月,为培养红军中的骨干,经毛泽东提议建立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罗瑞卿等组成教育委员会,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图为红军大学建立后,罗瑞卿(左四)在中央红军教导师检查工作时与教学干部合影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张招生广告曾在诞生之时,就镌刻在了历史上:一张是当年由孙中山发起成立的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它由一个校门和一副对联组成。这张广告召集了国共两党的国民革命精英。另一张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招生广告。它由一个大门和两名持枪八路军战士组成。这张广告凝集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军。

往事如烟,关于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制作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设计者有名有姓。它最早的创意与制作,就是由我军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时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的罗瑞卿完成的。

多年后,罗瑞卿大将的长子罗箭的讲述,公开了抗大招生广告诞生的过程,同时也揭开了罗瑞卿这位早年的黄埔生成长为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的特殊经历。

决战岂止在战场?文韬武略方显大将英雄本色!

“青于出蓝,又寓于红”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中,罗瑞卿创造了一系列“特别”之处:“文革”之前,他曾受到毛泽东的特别垂爱,是被称为“毛主席影子”的特殊人物;他一度在军机中枢、权力中心兼任13个职务,曾经创造日处理文电3000件的纪录,是肩负过许多特殊使命的重要人物;他也是十大将中在“文革”期间蒙冤最深、蒙难时间最长,并唯一在国外谢世的特殊人物。

最近,中国军事教育界有研究成果表明:罗瑞卿是在中国军事史上亲自办学、“将”将最多、贡献巨大的人物。

罗瑞卿一生特别之处实在太多,但都可以看到他天资的聪明与后天的努力,都是为党的事业、为军队发展、为军事人才成长的一组有序聚合。

罗瑞卿少小时,家境殷实。他与张澜之子结为好友,就读于南充中学。在这里,他从小就受到老校长、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张澜的办学风格和进步思想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澜到了北平。罗瑞卿历数自己担任闽西红军教导队教员、红军大学教员和抗大教员,皆有老校长培养之功时,被毛泽东接过话题,称之为“青出于蓝,又寓于红”。

一边心怀报国之志,一边注重体育强国之行。这使罗瑞卿在校时成为一名运动健将。转眼,他在同学中高出一头,如鹤立鸡群。在十大将中,他个头最高,比毛泽东还高。

罗瑞卿从小的历练,使他具有大开大合的性格。在十大将中,他与陈赓大将有极相似之处:一个诙谐,一个幽默;两人都热爱体育和文艺。

罗瑞卿的同学、后来担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的任白戈回忆:罗瑞卿从小思想活跃,文天祥的《正气歌》、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等书,常使他爱不释手。

罗瑞卿偏爱文科,善于表演“文明戏”。孙中山逝世后,他与同学排演《孙中山之死》,他的角色演得惟妙惟肖,曾轰动南充县城。多年后,罗瑞卿在延安又拉着林彪等人演出《人民公敌蒋介石》,再次成为佳话。

罗瑞卿在青年时期养成了良好的性格,也在心中播种了正直大义的种子。他在孩子中间是个主心骨,遇到老师打学生他会冲上去夺下教鞭,碰到同学被包办婚姻他力主解聘。后来,他逐渐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学生上街演讲,抗租抗息,以及反对军警欺压老百姓的斗争。

正直、聪慧、机灵的罗瑞卿,也是好胜、多才、健强的罗瑞卿。在进入黄埔军校时,他立志要做一名好学生、好党员、好军人,但等到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参加红军之后,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共最高军事学府的“教师爷”!

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42年2月,延安《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祝伯承同志寿》。署名为罗瑞卿,时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是年,刘伯承50岁。罗瑞卿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难忘这位红军“教头”、革命的引路人。

罗瑞卿在文中写道:1926年冬天,我在重庆曾聆听了刘伯承一次鼓动革命的讲演,当时深深地激起了我的革命热情,至今在我脑海中还留下了一个未曾磨灭的印象……

刘伯承的演讲让罗瑞卿不仅燃烧起激情,而且更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1937年1月中旬,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罗瑞卿继续担任教育长。图为抗大在延安时的校门

1937年1月,罗瑞卿与抗大全体教职员合影

在南充,由于受到吴玉章等共产党人的引导,罗瑞卿的观念从强身救国,渐渐发展为实业救国。他在中学毕业后,考入了高等蚕桑学校。但当时国民革命风起云涌,北伐军攻克武昌,他再也不能静下来安心于教室。又逢家道中落,他毅然决然投奔革命,做一个革命的军人!

此时,武昌已成为革命中心。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正在招生。他从共青团四川省委获得消息后,迅速沿江而下,先期到达重庆。在经过党团组织辅导之后,他马上赶赴武汉。在这里,经过共产党领袖恽代英和国民党左派人物邓演达的帮助,他顺利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五期学员队。

起床的军号开启了罗瑞卿新的一天。起床、内务、操课、野训、演讲,让这个南充青年充满活力。正规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让罗瑞卿的思想与体魄不断成长。

当时,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曾先后来到学校演讲。

1978年底,经历过“文革”浩劫,再次出任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准备撰写一篇纪念毛泽东的文章。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在1927年,毛泽东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一次演讲。这次演讲主题是“两湖”农民运动。关于这件事,罗瑞卿参加红军后,毛泽东得知他是上述学校的学生时,曾经与罗瑞卿当面提到。罗瑞卿回忆起第一次聆听毛泽东教诲时,直言心情“难以言表”,因为“给我印象特别深刻”。

由于受到中共和革命志士的引导培养,罗瑞卿在军校时吃苦耐劳、处处争优,被提拔为副班长。

在黄埔军校的各种活动中,罗瑞卿最专注于邓演达的演讲。多年后,毛泽东曾经谈道:抗大罗瑞卿演讲具有邓演达演讲之风,是共产党内的“邓演达”。

许多当年的男女学员,都记得罗瑞卿这个谦虚好学又勇敢正直的好军人,包括后来成为战场对手的国民党籍学员对罗瑞卿也诚服于心……

党纪如铁,军令如山!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门前的标语早已成为文物,但它在罗瑞卿心中却扎下了深根。

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罗瑞卿学的是政治和军事,但他透彻感悟的是国家与人民、政党与革命、军人与责任。

在马上挥戈的命运发生转折

烽火起连延,战情总硝烟。不同的政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在第一次国共合作重要阶段,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由阶级本质所决定,公然叛变革命。此时,已成为共产党员的罗瑞卿,参加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瑞卿历任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他先后在乐安宜黄、建黎泰和金资等战役中,率领所部英勇杀敌。长征途中,参与了强渡大渡河战斗,参加了强渡乌江战役,率部六渡赤水,回师遵义,征战直罗镇,屡建奇功。

后来,罗瑞卿担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等职,参与指挥百团大战和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他作为高级指挥员,参与组织指挥了绥东、张家口、大清河北等战役,参与指挥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和太原等重大战役。

将军骁影日与夜,征战南北汗与血。在革命的旗帜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引下,罗瑞卿作为一名革命军人,愈战愈勇,愈战愈加成熟。

1936年初,也就是在随红一方面军东征回师延安不久,罗瑞卿在马上挥戈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红军到达陕北,党中央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党中央决定以原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在瓦窑堡创办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办学最重要的是校长和教员,红一军团作风雷厉风行,很能打仗,中央决定校长就由林彪来担任。

“还要有个教育长呢!教育长很重要。”毛泽东提议,“我们要选一个像邓演达那样精明强干的人来当,罗瑞卿演讲很像邓演达嘛,建议他当教育长!”

对红军教育的重要性,在闽西红军担任过教导队政治教员、红4军政委和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的罗瑞卿自然清楚,但他这时的心思的确不在办学校上。只是再次受到毛泽东的耳提面命,他感到无比兴奋!

从千里寻党,参加红4军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再到1929年红军攻克长汀,担任红4军宣传部部长的罗瑞卿与毛泽东面对面时,他俩才真正相互了解。

当时,毛泽东以为罗瑞卿是北方人,当得知罗瑞卿是四川人时大吃一惊,感慨湖南和四川人身高都不高:可我俩咋回事,都长成了大个子!

在这次闲谈中,毛泽东了解了罗瑞卿的人生际遇、人品及学识,后来多次委以重任。

对于这次履新,罗瑞卿在思想上的确想不通。多年后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讲:红军到达陕北后,打了几个胜仗。刚好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我们都在想着到前方带兵打仗,突然说去当“教师爷”,没这个思想准备!

1937年秋,罗瑞卿 (前站立者右一)率领抗大师生上凤凰山挖窑洞,解决了抗大的校舍困难,并修筑了盘山 “抗大公路”

罗瑞卿硬着头皮走进毛泽东的窑洞,他心里的那盏灯在窑洞的灯下却被拨亮了。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一个黄埔军校,它在国民革命中起了很大作用,黄埔的学生是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成功领导了北伐战争。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没完成呀!我们的红大就是要继承黄埔精神,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起主导力量,即是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在灯光下,毛泽东充满深情地说,“你与林彪都是黄埔弟子,这个学校你们不去办谁去办?”一席话,说得罗瑞卿直为最初的想法而懊悔。

1963年,罗瑞卿在南京军事学院一次座谈会上,针对大家办学的畏难情绪讲:“办学校,我办过几年。开始也是动动摇摇的。在延安时,主席有过指示,讲死了埋在清凉山。现在死了总不至于搬回去埋在清凉山嘛!”

用“死了埋在清凉山”的精神干革命!罗瑞卿在战争年代没有战死,在“文革”中蒙受不白之冤跳楼没有摔死,这就是用“活着干、死了算”的英雄气概战胜一切困难。同样,罗瑞卿参与创办抗日军政大学,就是宁死向前,也是他走马上任的决心和动力。

在“洞中大学”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

志丹县城外的石窑上,“元始天尊”几个字依稀可见。

1936年7月,由于国民党军第86师袭击瓦窑堡,当时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前身红军大学转移时路过此地。走在前面的罗瑞卿突然叫停。他在仔细观察山坡上十几口黑黝黝的窑洞后说:我们就在这里开课!于是,几百号人一齐清理羊粪、铲除杂草、清理墙面后,在这黄土山沟里挂起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的校名。

从193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在延长县作出创建红军学校的决定,到5月20日中央政治局具体研究创建红军大学,再到6月1日红军大学正式开学,前后只有25天。红大的成立速度,创下了世界上创办一所大学的最快速度。

当年参加红大的老人还记得:当时抗日军政大学的创立,是以红大为基础,面临的形势是“远、高、重”三个字。

毛泽东目光远大。毛泽东讲:“要弄西北大局面,则要办高些的大些的红军学校。”以创办红军大学为基础,直接发展为面向全国的大学校,为抗日战争培养干部,毛泽东站得高,看得远。

红大规模高。毛泽东亲自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罗瑞卿、周恩来、杨尚昆、周昆等担任委员。红大成立时,毛泽东、周恩来,还有中央负责同志张闻天等领导到会祝贺并讲话。除了领导级别高,学员层次也高,学校分三个科,第一科基本都是红军师以上干部,包括林彪、罗荣桓、罗瑞卿、刘亚楼、陈光、谭政、杨立三、张爱萍、彭雪枫、陈士榘、杨成武等,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将。

任务重。创建大学,摆在红大领导面前的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学生食不果腹,学校缺乏教师,更谈不上教学设备与设施。红大建校后,第一、二科工作人员有14人,专职教员才3人。大学的领导既是创建人、管理者,也是学员。

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头开始。

毛泽东亲自领导抗大的创建工作。当时,毛泽东出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不挂虚职。林彪、周恩来,还有后来担任抗大副校长的刘伯承等对此也特别关注。罗瑞卿就是在几位领导的关心下,迈开了建校办学的步伐。

1938年6月1日,罗瑞卿在《抗大的过去和现在》中说:学校第一期物质上的苦况,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他们没有必要的校舍,只有经过学员自己的劳动修补起来的几个破窑洞;他们没有任何校具设施,几块砖所凑成的四方形的台子,便是学员们讲堂上的座位;学员们自己的两个膝盖,也就成为他们用做笔记的唯一活动书桌。

教员,是教学之本。没有教员办不成学校;有了教员,留不住人才,也建不成学校。

当时,延安物质生活极其艰苦,除基本粮食供应外,每人每天只有3分钱菜金,只有点水煮白菜。怎么办?罗瑞卿找到老供给部部长杨立三等想办法,对教员每月补贴2斤大米,后来发展到10斤,有时还能补贴1斤鸡蛋和几斤面粉。到了1938年,还给学员每月发1元津贴,而外来专家可以补贴至10元。

罗瑞卿对教职员工的关心不仅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吸引了知名学者艾思奇、薛暮桥等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他后来多次强调:当领导,先当后勤部长。

如今的延安,由于中央的支持和房地产的盘活,已今非昔比。而当时成片成块的窑洞在一夜间出现,也是令老延安人开心的往事。

上学先建窑,窑洞成学校。抗大人都很自豪地讲:抗大规模大、窑洞多,挖的窑洞最讲究。这都是罗教育长带领大家自力更生的结果。

从保安到延安,不仅学员增多,而且抗大还要为陕北公学让出一部分校舍。怎么办?罗瑞卿便带着工作人员向当地老百姓取经,对挖窑洞技术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进行试验成功后,决定自己动手。

罗瑞卿集合全体教职员工开会说:大家从各地来到延安,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就是学习挖窑洞。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校园,创建新型大学!他扛起一把老头,在清凉山下挖下了第一。

挖窑洞也是学习。身经百战的干部有蛮劲挖不出形来,来自城市的知识分子挖几下手上就磨出了血泡。罗瑞卿利用从老乡那里学来的经验,手把手地教大家挖土、起拱、掏窗。半个月时间,就在山坡上挖出150孔崭新的窑洞,这成为宝塔山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毛泽东始终关注着这所特殊大学的创建。在石窑办学时,他曾诙谐地说:“你们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你们就下山!”

当听说学员在延安挖窑洞热情很高时,毛泽东专门给学员们写了一封信:

“听说你们建筑校舍的热忱很高,开始表现了成绩,这是很好的!这将给我们一个证明,在共产党和红军面前,一切普遍所谓困难根本不存在,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

在窑洞落成典礼上,罗瑞卿专门请毛泽东等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来现场指导。毛泽东再次夸奖道:“在这伟大的事业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把它概括起来说,就是能够克服困难与联系群众……在这个基础上,你们的天才把它继续发扬与发挥起来,驱逐日本出中国是完全有可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洞中大学”200多名学员纷纷“下山”,担负起“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政治、实现对日抗战”的新任务。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正式学员,也是党和军队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绝大多数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元帅或将军衔!

“眼观七路,耳听九方”办“大讲堂”

1971年,毛泽东在粉碎林彪企图反党阴谋的南方视察途中,讲到一段公案,即在陕北延安时,针对红四方面军领导张国焘的政治路线问题,对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斗得凶。“当时到我这里告状的都是四方面军的人!”

这段公案发生在整个延安,但主要是在抗大。

1937年1月中旬,随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红大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由于时间紧迫,红大的二期即转为抗大一期。这就是史上“红大无二期,抗大无一期”的由来。

在红大一期,主要是红一方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干部。但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后,抗大二期除了红一方面军学员,又增加了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以及全国各地投奔延安的革命青年。

1937年10月,罗瑞卿主持抗大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贯彻 “延安会议”和“洛川会议”精神,批判了张国焘逃跑主义、分裂主义的错误,增进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干部之间的团结。图为任抗大副校长时的罗瑞卿

陈赓、杨得志、胡耀邦等,是红一方面军的代表;许世友、洪学智、詹才芳等,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还有红二方面军,以及贺子珍、康克清等女同志代表。其中,还增加了一些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子女,更多的还是抗日救亡的热血青年。当时,学员由一期的300余人增加到1000多人。

开学伊始,罗瑞卿作为教育长,就深刻领悟中央的工作指导方针,一方面开展民族救亡的教育,一方面开展反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斗争。罗瑞卿在安排好正常教学的同时,主持召开全校红军高级干部会议,并在会上带头发言,对张国焘及其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

曾在抗大工作过的李志民上将回忆:当时,党内批判张国焘的斗争,是在中央领导下从抗大展开的。罗瑞卿同志积极指导运动,用大量事实,有力揭发批判张国焘的罪行,教育了全校师生。

李志民上将这段回忆只讲了其一,未说其二。也就是在这场斗争中,各基层组织和个别支部,对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出现了过火的行为,有的甚至把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与张国焘的问题画等号,使部分干部受到无情打击,有的干部只好跑去找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诉苦。

与此同时,在抗大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中,还传出“许世友要打人”“四方面军的干部要持枪逃跑”的流言。

对此,罗瑞卿高度重视。他迅速向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报告了情况,并明确“把四方面军的干部不与张国焘问题画等号”的政策,既平息了运动过火的行为,也推动了批判张国焘错误路线斗争的健康发展。

罗瑞卿多次组织红军高级干部分析事实,讲道理。毛泽东亲临大会,听取罗瑞卿的发言。在罗瑞卿安抚干部的基础上,毛泽东脱帽行礼向被误会的干部道歉,既团结了干部,划清了阵线,也形成了指导全党的“抗大路线教育的试点经验”。

身为抗大教育长,罗瑞卿绝不止于埋头抓教学。他对抗大机关人员讲:大丈夫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看共产党人只此还不行,要“眼观七路,耳听九方”。为什么要多一路一方呢?这就是要把握政治路线,明确政治方向。

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抗大办学指导思想,这是罗瑞卿担任教育长最为关注的问题。按照毛泽东确定的“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并重,少而精”的办学方针,罗瑞卿亲自登门请党内“大家”到抗大宣讲。

据何长工回忆:红大第一课就是毛主席亲授《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这篇讲课笔记被收入《毛泽东选集》。1937年,毛主席在凤凰山麓居住时,总结10年战争经验,连着4个月抽出时间讲授《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从4月一直讲到7月,共计100多课时,包括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1938年9月,刘少奇也被请到抗大作过《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而伟大而艰难的事业》的演讲,后来他梳理补充了这个讲稿,作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一个部分。

在抗大,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秦邦宪、王稼祥、李维汉、陈云等,也被罗瑞卿请上讲台。罗瑞卿在延安山沟里开办了我党历史上最高级别的“大讲堂”,对我军进行了最早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宣讲。

1937年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抗大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分别担任115师和129师师长,率部抗日。罗瑞卿送别战友,挑上“抗大一号人物”重担,同时也为前线输送了最好的“武器”——共计1000余名抗日精英共赴国难。

“实行最科学的教育方针”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承担。

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先锋!

这首由凯丰作词、吕骥作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至今还在被人们传唱。在当年,它吸引了东北、北平以及上海、武汉、广州乃至香港等地的广大热血青年投奔延安,加入抗大队伍。

为了适应战争需求,罗瑞卿及时向毛泽东领导的委员会提出强化军事教育的建议,从第三期开始,抗大专门成立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军事队。军事队除政治教学外,还专门从战略、战役、战术层面开课,并增加了军事基础训练等课目。实际上从这一期开始,拉开了军事大学学科教育的序幕。

“建设正规的抗日军政大学,一直是罗教育长的理想。”许多后来的军事教育专家均十分关注罗瑞卿的教育思想,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军事教育的一个创举:

“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罗瑞卿从严格军事生活入手,培养他们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同时指示,抗大学员时刻准备‘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教学中,他要求学员从基本军事知识,到战略战术思想都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许多青年从未摸过刀枪,通过军事训练和毕业后的实战锻炼提高,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军政指挥员。”

是啊!当年由工农子弟组织起来的红军和抗战青年学生,为什么在参军后就能够与日军、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乃至世界上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博弈,还取得了革命胜利?

这个答案在抗大可以找到。这是因为经过总结革命战争,抗大实行了最科学的教育方针。

1938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抗大成立了同学会。为此,罗瑞卿请毛泽东为抗大同学会题词。毛泽东并没有马上题词,而是在经过认真总结和思考抗大的历史与未来后,于3月5日才挥笔写下了:“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但抗大教育方针并不是一次性定型,最后形成于抗大成立3周年,毛泽东在《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一文中,将其修订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罗瑞卿对于抗大教育方针的确立,后来有一个深刻的解释:“这一方针,是毛主席在与王明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斗争中确立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这个方针的活的灵魂。”

抓住了活的灵魂,罗瑞卿始终站在毛泽东一边。当时,王明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民主主义是抗大重要课程”“三民主义是抗大政治团结的基础”,妄图否定党的领导,扭转抗大政治方向,改变抗大性质,把抗大办成一般性的统一战线学校。

罗瑞卿坚决抵制王明的错误,亲自制定和公布政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以此作为抗大师生奋斗的总方向;强化政治工作,重视教职员工的政治发展状况,巩固党内生活;强化和重视对党员干部的鉴定工作,促进思想革命化。

1938年5月,罗瑞卿主持抗大党代会,总结建校以来培养知识分子的经验,确定此后以“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为最高导向,全面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和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抗大罗瑞卿
罗瑞卿:“阎王不要的人”
我们从抗大走来
罗瑞卿在抗大(上)
罗瑞卿猝死联邦德国前后
罗瑞卿忘了给自己平反
罗瑞卿大将的最后岁月
阿拉斯加管道工程用抗大变形X80双相管线钢开发
毛泽东领导抗大的理论与实践
抗大琐忆
毛泽东给抗大参谋训练队讲军事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