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防治小儿腹泻专家共识

2022-12-08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消化学组

世界中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活菌杆菌小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消化学组

小儿腹泻是儿童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该疾病的全球年发病例数和年致死例数分别高达17亿及52.5万,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2]。在我国,全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0.70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2.50~3.38次/人年[3]。近年来,WHO先后推出了小儿腹泻控制规划及诊断治疗方案,我国也在不断完善小儿腹泻的诊疗方案,尤其是低渗口服补液盐(Reduced Osmolarity-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RO-ORS)及锌剂的推广应用,极大减少了该病的病死率,但随着卫生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过敏性腹泻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将现代医学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运用病证结合的方法,选择最为恰当的治疗措施,是提高小儿腹泻尤其是迁延性、慢性腹泻临床疗效的有效措施,而规范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也是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消化学组组织小儿消化领域的中西医专家共同制定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小儿腹泻专家共识》。本共识将中医、西医在小儿腹泻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突出临床实用性,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规范化,以期为小儿腹泻的合理诊疗提供新的临床思维和决策参考,进一步提高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水平。

1 小儿腹泻概述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4],属于中医脾系疾病“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易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泄泻;西医认为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消化功能不够完善,肠黏膜的防御功能差,且因儿童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消化系统的负担较重,加之正常的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故容易出现腹泻[5]。中西医均认为本病的发生和小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西医研究发现腹泻无论何种病因,均与肠黏膜吸收及分泌障碍有关,都会出现水、电解质代谢异常;而中医认为无湿不成泻,湿邪的现代机制研究也证实会引起水液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腹泻[6]。

西医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7]。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均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其中以病毒感染,尤其是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最为常见[4];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暑、热之邪与湿邪相合而导致腹泻,其中又以湿热致泻最多见。病毒性肠炎和湿热泻临床都以水样便为主,非感染性腹泻主要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以及其他腹泻[7]。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功能较差,过饱、过饥或者是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均会损伤脾胃,引起伤食泻[8],故饮食因素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和伤食泻具有相关性。此外,中医还认为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均可引起腹泻。中西医结合全面分析小儿腹泻病因,更有助于临床的对因治疗。

小儿腹泻按照病程分类,2周以内的为急性腹泻,2周至2个月的为迁延性腹泻,2个月以上的为慢性腹泻。按照病情分类,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中毒症状的为轻型;胃肠道症状较重,同时出现轻度、中度脱水和(或)有全身中毒症状的为中型;出现重度脱水或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的为重型[9]。参照小儿腹泻的中、西病因及发病机制,中医辨证为风寒泻、湿热泻及伤食泻者,多属于急性腹泻;脾虚泻及脾肾阳虚泻多属于迁延性、慢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多为风寒泻及湿热泻;非感染性腹泻,多为伤食泻、脾虚泻以及脾肾阳虚泻。小儿腹泻轻型多属于泄泻常证;若出现中、重度脱水和并发症者,多属于泄泻变证中的气阴两伤证和阴竭阳脱证。

2 诊断

2.1 病史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抗生素应用史或感受外邪等病史。

2.2 临床表现

2.2.1 消化道症状 大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黏液及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可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其中大便性状的改变为必备条件,大便次数为辅助条件)[9-10]。

2.2.2 全身症状 发热、烦躁、精神萎靡或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休克,伴有心、脑、肝、肾等其他器官、系统受累表现。慢性腹泻者可有消瘦、乏力、水肿、身高和体质量增长缓慢等营养不良或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2.2.3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可见不同程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或高钠血症,也可出现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

2.3 辅助检查

2.3.1 粪便常规及培养 侵袭性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见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消化不良引起者,粪便中可见黄白色奶块或脂肪球;真菌感染者,粪便中可见念珠菌、真菌孢子、假菌丝;黏液脓血便或粪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者,可行粪便细菌培养发现致病菌;食物过敏、坏死性肠炎时,粪便中可见大量红细胞,应行相关检查鉴别;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及炎症性肠病等,可反复出现脓血便,应注意鉴别[11]。

2.3.2 血液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多提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注意腹泻早期可出现应激性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疾病。血生化、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可明确有无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紊乱、脱水的性质[11]。

2.3.3 其他病原学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免疫荧光分析、核酸扩增技术或分子序列分析等方法,可检出粪便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小圆病毒、冠状病毒等以协助病原体诊断[11]。

2.3.4 过敏原检测 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病因不清或考虑食物过敏因素引起者,可行此检查以协助诊断[11]。

2.3.5 电子结肠镜、小肠镜检查 慢性腹泻或难治性腹泻等,可应用电子结肠镜、小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11]。

2.3.6 其他 粪便pH值、乳糖氢呼气试验、尿半乳糖检测等可辅助诊断糖源性腹泻病;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断基因相关肠道疾病[11]。

3 治疗

小儿腹泻的西医治疗主要是预防和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解除肠道的异常状态,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补液和药物治疗等。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运脾化湿,实证祛邪,虚证扶正,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有中药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外治法采用推拿、中药贴敷、针灸等。中西医2种治疗方案均有其优势,将二者合理结合,可以优势互补,达到标本兼治、提高疗效、减轻患儿痛苦及家庭经济负担之目的。

3.1 补液

3.1.1 口服补液 是预防和治疗轻度、中度脱水的首选方法。目前推荐RO-ORS或米汤加盐溶液(每500 mL大米汤加细盐1.75 g)[4,7],对大米过敏的患儿不推荐使用。从患儿腹泻开始就应口服足量的液体以预防脱水,预防脱水的液体用量建议:在每次排便后补充适量液体(<6个月者:50 mL/次;6个月至2岁者:100 mL/次;2~10岁者:150 mL/次;10岁以上患儿可随意),直至腹泻停止;轻度、中度脱水者:口服补液用量(mL)=体质量(kg)×(50~75)mL,4 h内分次服完后再次评估脱水情况,调整补液方案[4]。

3.1.2 静脉补液 适用于重度脱水或不能耐受口服补液的中度脱水者。重度脱水有休克表现应先扩容,采用生理盐水或含碱的等张糖盐混合液20 mL/kg,于30~60 min内输入,快速增加血容量以改善循环,扩容后再次评估脱水情况,如休克状态未纠正,可重复使用等张液1~2次;待休克纠正后,再次评估脱水情况,根据脱水的程度和性质选择合适方案(等渗性脱水选用2∶3∶1液,低渗性脱水选用4∶3∶2液),继续静脉滴注补充累积损失量(纠正重度脱水的累积损失量按100 mL/kg计算),先补2/3量。补液过程中注意检测血糖,避免低血糖;每1~2 h评估1次患儿脱水情况,一旦患儿可以口服,尽量改为口服补液;患儿有尿时即补充钾,浓度大多为0.2%,不超过0.3%[4,7]。常用混合溶液的简便配制见表1。

表1 常用混合溶液的简便配制(mL)

3.1.3 鼻饲管补液 无静脉输液条件的重度脱水患儿推荐应用,使用鼻胃管,液体选择RO-ORS,速度以20 mL/(kg·h)补充,总量不超80 mL/kg,每1~2 h评估脱水情况。

3.2 饮食管理

3.2.1 继续饮食 对于伴有呕吐的患儿,轻型不禁食,可保持原有的饮食谱,继续饮食,适量减少脂肪和不易消化食物的摄入,给患儿足够的饮食以补充营养,可以少量、多次进食[11];呕吐严重者可禁食,一般不超过8 h,呕吐好转时,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12]。母乳喂养的继续母乳,人工喂养的继续配方乳;6个月以上者,以流食和半流食为主,可选用菜粥或烂面条等,但应由少到多喂养;可加不含山梨醇的新鲜水果汁或水果补钾;避免给患儿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11,13]。

3.2.2 营养饮食 糖源性腹泻采用去乳糖饮食,可采用去乳糖的配方奶粉或豆奶粉,或豆浆(配制方法:100 mL豆浆加5~10 g葡萄糖),按需要的奶量喂服[7]。过敏性腹泻根据食物过敏原的检测结果进行严格饮食管理,避免摄入过敏食物,但不应该限制已经耐受的食物;母乳喂养者乳母也应回避过敏原;牛奶蛋白过敏者可选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氨基酸配方[1]。

3.2.3 静脉营养 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伴有重度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的重症腹泻患儿[7]。可采用静脉营养:100 g/L脂肪乳2~3 g/(kg·d)、复方结晶氨基酸2.0~2.5 g/(kg·d)、葡萄糖12~15 g/(kg·d)、电解质及多种维生素,液体120~150 mL/(kg·d),热量209~376 J/(kg·d),通过外周静脉输入,总液量在24 h内均匀输入,好转后改用口服。

3.3 锌剂 治疗补锌有助于急性和慢性腹泻患儿的临床预后,减少疾病复发,急性、慢性腹泻都推荐使用[4]。6个月以下可每天可补充元素锌10 mg,6个月以上可每天补充元素锌20 mg,疗程10~14 d。

3.4 微生态制剂 目前多种益生菌在腹泻患儿中应用,普遍认为益生菌可缩短腹泻病程[14],推荐强度依次为A、B、C和D。1)急性腹泻使用益生菌可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15],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散(A)、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A)、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B)、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B)、酪酸梭菌活菌散剂(B)、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B)、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B)、复合乳酸菌肠溶胶囊(B)、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B)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B)。2)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在治疗同时使用益生菌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15],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散(B)、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B)、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B)、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B)、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B)、酪酸梭菌活菌散剂(B)、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C)和复合乳酸菌肠溶胶囊(C)。3)乳糖不耐受所致腹泻使用益生菌可明显缩短疗程和住院时间,推荐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B)、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B)、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B)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B)。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益生菌能明显减少AAD的发生率、减轻发病的程度[15],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A)、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A)、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A)、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A)、酪酸梭菌活菌散剂(B)、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B)和地衣芽孢杆菌(B)。

3.5 蒙脱石散 适用于急性及迁延性腹泻,可减少腹泻的次数和量[7]。用法和用量:每袋3 g,儿童1岁以下1袋/d,分3次服;1~2岁,1~2袋/d,分3次服;2岁以上,2~3袋/d,分3次,服用时将本品倒入半杯温开水(约50 mL)混匀快速服完。

3.6 抗感染治疗

3.6.1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病毒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常为自限性,且尚无针对胃肠道感染的病毒的药物,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且不应使用抗菌药物[4]。

3.6.2 抗生素的应用 原则上抗生素应慎用,推荐用于有特异病原体的患儿,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7]。1)水样便腹泻者(排除霍乱后)多为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菌药物。如有明显中毒症状但不能完全以脱水解释者,尤其是重症患儿、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应使用抗菌药物[7]。2)黏液脓血便者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使用抗生素。不同地域致病菌和耐药情况不同,病原菌尚未明确时,应根据本地流行病学现状选择抗菌药物,待病原菌明确后,再根据药敏结果结合病情给予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另外,应注意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肠炎为一种自限性疾病,使用抗生素一般不能缩短病程或住院时间,反而有诱发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的风险,不建议使用抗生素[4]。

3.6.3 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 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阿米巴感染者可用甲硝唑、替硝唑治疗;隐孢子虫感染主要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使用大蒜素等治疗[16]。

3.6.4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真菌性肠炎应根据病情停用原用抗菌药物,并结合临床情况及病原体结果选用抗真菌药物。

3.7 中医辨证治疗

3.7.1 湿热泻 证候表现: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泻势急迫,次频量多,气味臭秽,或夹少许黏液,腹痛阵发,发热,烦躁哭闹,食欲不振,口渴喜饮,或伴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车前子、木香、焦山楂、甘草等。加减:恶心、苔腻加藿香、佩兰;呕吐加竹茹、制半夏。注:该证型夏、秋季多见,适用于急性腹泻,症见大便次数多,便质稀,气味腥臭,伴发热、口渴、小便量少而黄等[10]。

3.7.2 风寒泻 证候表现: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腹痛肠鸣,或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淡红。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苏叶、防风炭、制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等。加减:腹痛甚、里寒重,加木香、干姜;腹胀、苔腻,加厚朴、大腹皮;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鸡内金、焦山楂;夹有乳滞者,可加炒谷芽、炒麦芽。注:该证型适用于急性腹泻,症见大便次数多,便质稀,无明显臭味,或伴有流清涕、咳嗽、痰液清稀等呼吸道症状者[10]。

3.7.3 伤食泻 证候表现:大便稀溏,夹有食物残渣或乳块,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恶心、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宁,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或指纹滞。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主方: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焦山楂、焦神曲、陈皮、制半夏、鸡内金、茯苓、连翘等。加减:腹痛加木香、白芍;腹胀加莱菔子、厚朴;呕吐加藿香、生姜;伤乳者,可加炒谷芽、炒麦芽。注:该证型适用于食饵性腹泻或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症见便中带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同时伴大便酸臭、腹胀、口中异味等消化不良症状者[10]。

3.7.4 脾虚泻 证候表现: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后即泻,时轻时重,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治法: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山药、炒扁豆、薏苡仁、砂仁、木香、焦山楂等。加减:腹冷,大便不消化物者,加炮姜;久泻不止,无积滞者,加肉豆蔻、石榴皮。注:该证型适用于迁延性、慢性腹泻或出生后、病后伴发的腹泻,症见大便稀、无明显臭味,排便时间常在进食后不久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面无光泽等慢性消耗或营养不良表现者[10]。

3.7.5 脾肾阳虚泻 证候表现:久泻不止,大便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寐时露睛,脱肛,小便色清,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指纹色淡。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17]。主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炮姜、制附子、吴茱萸、煨肉豆蔻、补骨脂、焦山楂、甘草等。加减:脱肛加黄芪、升麻;久泻滑脱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注:该证型适用于小儿慢性腹泻或难治性腹泻,症见大便质地清稀,或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但无明显酸臭味,同时伴有怕冷、四肢凉、精神不振或营养不良等表现者[10]。

3.7.6 气阴两伤泻 证候表现:泻下过度,质稀如水,心烦不安或精神萎靡,皮肤干燥或枯瘪,目眶及囟门凹陷,哭时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主方: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人参、乌梅、白芍、莲子、木瓜、山药、石榴皮、芦根、炙甘草等。加减:泻下无度,加山楂、诃子、赤石脂;口渴引饮,加石斛、玉竹、麦冬。注:该证型适用于小儿急慢性腹泻出现中-重度脱水,但末梢循环尚可者,可配合应用此证治疗方法进行辅助治疗[10]。

3.7.7 阴竭阳脱泻 证候表现:泻下不止,量多次频,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哭声微弱,哭时无泪,尿少或无尿,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主方: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制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等。加减:泄泻不止者,加诃子、石榴皮等。注:该证型见小儿急慢性腹泻出现重度脱水表现者,为重型,以西医补液疗法为主要治疗方法,可配合应用此证治疗方法进行辅助治疗[10]。

3.8 中成药 根据文献检索,在现有证据基础上,推荐以下药物。见表2。

表2 推荐用中成药

3.9 推拿疗法 常用穴位及手法:推脾经、揉板门、清小肠、推大肠、运内八卦、运土入水、揉中脘、揉天枢、摩腹、揉龟尾、推七节骨、揉脾俞、揉胃俞、揉肾俞、揉足三里、捏脊等,1次/d[23]。具体操作参考:1)湿热泻,补脾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2)风寒泻,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龟尾;3)伤食泻,揉板门、清大肠、补脾经、摩腹、运内八卦、揉中脘;4)脾虚泻,推三关、补脾经、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5)脾肾阳虚泻,补脾经、摩腹、推上七节骨、补肾经、揉足三里。推拿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消化功能,恢复脾胃功能[24]。

3.10 穴位贴敷 1)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细末。1~2 g/次,用姜汁调成膏状,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2~4 h/次,1次/d;或者使用小儿腹泻贴,贴于脐部,1贴/次,24 h换药1次。用于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10]。2)可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开具中药处方,将处方中药物研末,或取中药颗粒剂,取适量,用黄酒调制成膏状,敷于神阙、脾俞、中脘等穴。2~4 h/次,1次/d[13]。

3.11 针灸治疗 1)针法:可取天枢、中脘、足三里、脾俞。发热配曲池,呕吐配内关、上脘,腹胀配下脘,伤食配四缝。实证泻之,虚证补之,1~2次/d。2)灸法:取中脘、神阙、足三里。隔姜灸或艾条灸。1~2次/d。用于脾虚及脾肾阳虚泻[10]。

4 预防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时注意由少到多,每次限1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避免因婴儿大便次数多而怀疑其消化能力,从而不按时添加辅食[9]。2)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乳具、餐具要卫生[9]。3)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避免腹部受凉[9]。4)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基于中国轮状病毒的流行特征、疾病负担,根据产品说明书尽早(6周龄)开始在中国婴儿推荐常规接种与流行病毒株型别相匹配的疫苗,在感染风险增高之前尽早完成免疫程序[25]。5)对于素体脾胃虚弱的小儿,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健康指导,可通过食疗、健脾助运推拿、中药膏方、穴位贴敷等方法进行体质调理,增强脾胃功能,减少小儿腹泻的发病率[9]。6)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或止泻剂[9]。7)加强卫生宣传,保证宣传与预防措施的落实。集体机构出现感染性腹泻流行,应积极治疗,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9]。

主要起草单位(按指南主要起草人、参与起草人及审阅专家姓氏拼音顺序排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共识制定专家(按姓名首字汉语拼音排列):

崔红、陈艳霞、董丽、冯晓纯、郭凯、韩新民、冀晓华、江逊、姜之炎、金玉、李小芹、李新民、李双杰、李在玲、马路一、毛娜、毛志芹、彭玉、秦艳虹、谢晓丽、王朝霞、王孟清、王有鹏、王红娟、吴力群、吴振起、熊磊、肖和印、闫慧敏、杨爱君、杨敏、杨燕、杨作成、杨兵宾、虞坚尔、钟雪梅。

猜你喜欢

活菌杆菌小儿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患儿的效果分析
枯草芽孢杆菌在养鸡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小儿涵之三事
有些药别用热水服
活菌制剂用途的专利分析
小儿难养
提升了养殖 现代养殖离不开活菌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植物乳杆菌接种发酵对朝鲜泡菜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