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班洪抗英斗争”红色文化历史意义及其时代价值探究
——对“八月回信”精神内涵的学习思考
2022-12-08杨逸平
杨逸平
(临沧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 临沧 677000)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沧源县班洪班老边境村的10名老支书发来回信。他说:“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他殷切地“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领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回信言简意赅、内涵深刻,饱含着历史与时代的强烈情感,对临沧边疆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前途的要求和希望之真切,彰显了最高领袖与人民群众、党中央与基层党组织、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云南边疆稳边固边、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实践与边疆各族干部群众使命感责任感之间的特殊关系及深远影响。作为“班洪抗英斗争”事件发生地的临沧,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八月回信”为良机,在临沧市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做好“班洪事件红色文化精神发掘研究和宣传弘扬”的时代课题,讲好“临沧精神之班洪抗英斗争精神”必修课,为临沧“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大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班洪抗英斗争”的民族精神内涵及其红色文化遗产价值
(一)“班洪抗英斗争”的历史和影响
1933年10月,英国出兵500余人向阿佤山北部侵犯,占领了茂隆厂炉房等地。面对英帝国主义的侵略,班洪王胡玉山毅然召集各部落王召开紧急会议,共商爱国抗英大计,各部落王剽牛盟誓,决定联合一致出兵三路,内惩民族败类、外逐英国侵略军,饮马滚弄江。1934年2月8日爱国抗英的“班洪事件”发生了。战斗持续了十个月,有44位佤族英雄儿女为保卫祖国边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班洪人民爱国抗英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援,全国各大城市、海外华侨、留学生以结社、游行发表文告向国民党政府请愿等形式声讨英国侵略行径,同年6月,李希哲等人召集景谷、双江、澜沧、岩帅、勐角董等地自觉声援班洪班老抗英斗争的群众1000余人,组成“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驰援前线,与佤族武装并肩战斗,把侵略者赶出丫口、炉房、南大等地。
80多年之后的今天,这一事件以红色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和不朽的精神力量支撑和激励着新的时代。“班洪抗英斗争”发生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史节点上,虽然二者在革命的对象、时间的长度以及艰苦卓绝的程度等方面不同,但其在维护民族尊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以及为后代积淀红色文化基因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事件是中华民族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时候都必须承认,“班洪抗英斗争”不只是边疆局部抗击外侵的孤立事件,它从一开始便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民族团结统一、共同保家卫国的思想力量和实践影响。
(二)“班洪抗英斗争”红色文化遗产价值和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跟世界上其他的优秀民族一样,有着赓续血脉,不忘根本的传统品格,无论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心中都会记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乡愁感。中华民族不但把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刻留着的祖先们的故事与自己生存的意义、价值、使命和前途命运如血肉般联系在一起,更把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荣誉和情感与国家民族如血肉般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沧源红色文化传统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司岗里史诗”“石佛洞文化遗址”“沧源崖画”等一系列文化信息,记录着佤族、佤德语系民族以及当时的古濮人在临沧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的历史,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历经三四千年的岁月一代接一代地炼铸成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支撑着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今天所崇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源于此。《告祖国同胞书》中,十七佤族部落王写道:“世授中国抚绥,固守边疆,迄今数百年,世及弗替,我阿祖阿公世世相传,守土有责。已聚众镖牛,拭泪商议,断指发誓,曰:吾佧佤山,虽地瘠民贫,亦有数千里之地,数十万户之民,宁血流成河,断不做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银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①段世琳:《班洪抗英纪实》,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6—17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能够实现心灵的默契并焕发强大精神力量,凝聚攻坚克难意志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就是民族文化的自信。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写给沧源佤族老支书的回信中说“你们最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意义”,要“率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高度肯定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干部、群众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旗帜,始终致力于富民强边、稳边固边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文化,明确了“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责任使命及其文化力保障,同时也包含了保护研究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要求。因此,我们有责任让社会去了解一个完整的“班洪事件”,把这一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优秀品质和文化精神发掘树立起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班洪爱国精神”,彰显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2.班洪抗英斗争史实和功绩撷要
“班洪抗英斗争”的故事告诉我们,有牢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基础,才能支撑住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保家卫国的坚定的决心。中国作为民族众多大国,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各民族却能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团结得像“石榴籽”一样,最宝贵的就是“共同体”的传统意识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代代相承。十七部落王在《告祖国同胞书》曾写道: “云贵川康,息息相通,唇亡齿寒之祸,岌岌可危,此我同胞所当留意之。而佧佤山银矿之富,曾大利于中国,今已闻于全世界。”在地图上都难找到的沧源班洪班老地方,在遭遇民族危难之时,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却义无反顾地向全国同胞发出充满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的告同胞书,很快在临沧、云南、中国以及海外引发强烈反响。1934年3月21日,中国旅京同乡会分赴中央政治局会议、国民政府、行政院、外交部等处请愿,并在《告全国同胞书》中写道:“班洪在滇缅南段未定界内,系我上葫芦酋首住所,为上葫芦地之一部,东界双江,西与缅甸接壤,北界顺宁、镇康两县之耿马、孟定两土司,南界澜沧县属之孟定土司,五金宝石美玉蕴藏极富,地本我有。敞会同仁等,籍隶云南,然察英人野心之叵测,深痛我国边土之屡失,本匹夫有责之议,抱不失寸土之心,誓死反对英帝国主义之侵略。”①段世琳:《班洪抗英纪实》,第12—13页。这是“民族共同,爱国爱家”精神的发声和后盾,支持班洪班老的阿佤人在1934年2月8日清晨群起反抗英国侵略,当天下午便一举收复丫口寨。之后四个月时间中,在被烧毁的7个村寨的焦土上,阿佤人靠采集野果树皮充饥,仍顽强抗敌。勐角董土司罕富民、镇康县长纳汝珍、澜沧县长旃德荣,亲率傣、汉、彝、拉祜、布朗各族人民运送粮弹。澜沧县盐商李希哲出数万元供购置武器,并召集景谷、临沧、双江、澜沧、岩帅等地群众组成“抗英义勇军”赴班洪援战,成功地驱逐了侵略者,保护了国土,捍卫了民族尊严,为196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在北京胜利签署作出了重要贡献。
3.沧源抗英斗争的红色文化价值共识
感受“班洪事件”这一份爱国情怀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掘、研究和利用好这一红色文化资源,正是以古鉴今、 “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大事。研究“班洪抗英斗争”始末,评估其红色文化遗产价值,应当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临沧生活着23个民族,其中11个是世居少数民族,长期处于原始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交流交融交汇之中。认真研究和贯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方针政策,努力构建起临沧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学习研究和教育实践体系,把红色文化的发掘保护、开发利用作为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始终保持各民族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历史进程中,在重大历史关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一致性和自信心。这正是“文化先行”的本意。
(2)临沧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直过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地区之一,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好比“定海神针”和“压仓石”,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力量决定着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民族的团结统一极有利于实现“兴边富民”,也可保证“稳边固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①人民日报评论员:《新征程上,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人民日报》2021年7月12日,第1版。
(3)临沧290多公里边防线始终是临沧最大的责任和使命所在。长期以来,“抗英斗争”“抗日斗争”“缉毒、防疫斗争”以及“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等都围绕着一个“边”字。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2021年8月19日给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精神,都针对“国土国门边民”的区位现实,十分突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战略思想和实施方针。他对老支书们说“你们长期在边疆地区工作,最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意义”,包含了对各级党委政府和边疆民族干部的充分认可、信任和期许,提出了对各族人民弘扬红色文化传统,发挥党的模范带头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边疆的新时代要求。
(4)面对世界百年之大变局,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必须坚持开展和不断深化“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牢固树立“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始终保持临沧边疆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在党的领导下,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二、庚续“班洪抗英斗争”文化精神,构建临沧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②《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3月17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17/c64094-20816352.html,2022年3月1日。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一个民族也不少地摘掉绝对贫困帽子,临沧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增加。对于临沧朴素忠诚、勤劳善良和最懂得感恩回报的各少数民族而言,在好日子日新月异的背后,是精神世界中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和红色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包括“班洪爱国精神”在内的红色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和延展。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挖掘引导和开发利用,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边民富,边疆稳”等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战略中加以弘扬和拓展,“三个示范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等一系列临沧发展举措才会获得磅礴的精神力量,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沧源“班洪抗英斗争”史实,作为临沧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通过问历史的时候讲一讲,游客来到班洪看一看,找得到的遗物展一展,访问佤族老人听一听的这种形式和状态,是体会不出也难留下其红色文化精神烙印的。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必须探索以下几点。
(一)延展性多义性建设临沧红色文化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红色文化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建设发展过程,所以我们认为红色文化是延展的。战争年代抗击外侵,和平时期稳边固边,抗疫抗洪的舍生忘死,脱贫攻坚不惜鲜血和生命,边关上的缉毒英烈和军警民共同守护国土……都建立在“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红色文化基因之上,有传统的弘扬也有时代的烙印,有历史的认可也有现实的认同才会产生传承和弘扬的意义。在此认识下,班洪抗英斗争,镇康永德为前线的抗日战争,茶马古道传播革命文化,张从顺、张子权父子为代表的缉毒英烈,用青春和生命脱贫攻坚的干部群众等等,共同形成了既有普遍历史意义也独具边疆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临沧体系,是一个正当其时的民族文化精神科研课题。
(二)发掘整理“班洪抗英斗争”文化资源,打造临沧红色文化特色品牌
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品牌具有巨大的榜样力量,影响广泛而深远。品牌效应不是“雨过地皮湿的”一般宣传所能比拟的,而是真实立体全面地表达和呈现,不是只讲道理,而是生动形象地塑造精神来以文化人。譬如根据《班洪抗英纪实》介绍,从1934年2月16日班洪王胡玉山向云南第一殖边督办腾越李曰垓和第二殖边督办普洱杨益谦发出《告急救援书》,到同年4月4日《申报》发表系列专文,迅速传播到全国的“班洪爱国精神”的红色声音,其间的班洪十七王《告祖国同胞书》《告全国同胞书》,各地声援的、揭露英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论证班洪班老国土权属的、号召国人保家卫国的各类专文,各地各民族武装和后勤支援沧源的行动,远远不是一个“班洪抗英遗址展览馆”可以完全讲述的红色故事,也难以彻底完善全面地阐发“班洪抗英斗争”的红色文化精神。期待各方面尤其是临沧的宣传思想、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工作者勇担责任和使命,撰写“临沧红色文化史诗”。
(三)健全完善班洪抗英斗争文化宣传阵地,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作用
在“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进行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是“功在历史,利在当代,义在将来”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提升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①《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2021年6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2022年3月1日。规范化是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规范整理的基础上形成顶层设计,常态化是党内外干部群众应遵循学习教育机制,而科学化则要求充分把握文化传播的规律和方法技术,国内国际充分交流、交融、凝聚和形成共识,尤其是要以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路径和方法进行。因此,“临沧红色文化史诗故事”“临沧边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临沧红色文化电影电视及舞台艺术作品”应成为临沧努力攻坚的课题。应以此为标志,建设临沧红色文化创造创新的新发展格局,强有力地讲好临沧红色文化故事,发出临沧红色文化声音。
三、以古鉴今学史明理,发扬光大“班洪抗英斗争”精神
沧源“班洪抗英斗争”是临沧,也是云南和全国近现代史上抵抗外来侵略斗争史上重要的一笔,短短四个月面对面武装斗争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练就的伟大的家国情怀和团结奋斗精神。在今天,我们构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时代文化精神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其内涵和价值是个永不褪色的“亮点”,昭示我们在“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一切工作实践中,把“班洪抗英斗争”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较高的政治思想敏感性和传承弘扬的热情,“敬畏而付诸虚心学习,学习掌握而作用于实践”。本文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点示范,融类旁通,营造教育实践大势
在临沧这块土地上,除沧源“班洪抗英斗争”以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发生过抗击侵略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等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多次革命斗争,各族人民展现出值得敬仰和传承弘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我们应该做和重视去做的就是以“班洪抗英斗争”精神学习传承为示范,充分挖掘和调动临沧各族人民中蕴含的革命文化基因,“有机统一,统筹部署,有力举措,营造大势”,真正体现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创造性转型,创新性发展,铸牢红色文化时代烙印
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我们应该深刻地领会到总书记欣慰边疆民族地区跟全省全国同步实现脱贫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创新,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在老支书们的带领下,听党话,跟党走,把革命老区拥有的红色文化精神外化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建设发展当中。从这一层面的学习领会出发,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面对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研究“三个示范区建设”的发展路径和实践方法时应当总结认识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其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基层党组织,下派驻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人员,脱贫工作者,缉毒、防疫工作者,国门国土安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英模和带头人,对口支援边疆的人,捐款捐物救助贫困人口的人,回乡规划家乡发展的人,首先要把革命文化精神化作投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实践行动,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弘扬“班洪抗英斗争”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优秀品质和精神。
(三)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力量,提高党的领导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沧源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已经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党和人民把历史重任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①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2月3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31/c_1122191624.htm,2022年3月1日。2021年8月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②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9月1日,第2版。这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事业中,赓续“班洪抗英斗争”的“民族团结,保家卫国”的红色文化基因,继承老支书们一生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优秀品质和坚强意志,担得起“率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重任。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八月回信”精神,以此指导保护开发和研究利用临沧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