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理路与实践的云南探索

2022-12-08张志远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团结民族团结共同体

张志远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开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各民族不仅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加快了民族地区和各族群众融入现代化进程,告别困扰千年绝对贫困,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开启了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如“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论断,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等重要论述。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国共产党就是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写入宪法。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的大会开创性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①《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可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灵魂与主线。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内涵,而且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灵魂与主线的学理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均对云南提出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指示要求,把云南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云南的重大政治任务。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应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灵魂与主线,立足省情特征特点和云南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十四五”时期奋力打造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样本”。

长期以来,各民族在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目标、共同需求、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②余梓东:《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共同性》,《中国民族报》2020年12月29日,第5版。。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是其显著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③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中国民族报》2017年2月24日,第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中国公民国族身份的集中概括。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来源是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和马克思民族理论。其一,中国传统的天下观。《诗经·小雅·北山》指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孟子曰:“天下定于一。”(《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西汉董仲舒吸收“兵、法、道”等流派思想将儒学思想正统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大一统思想并付诸于制度大一统、学术大一统、宗教大一统。民族是西方外来词,“民族,nation”清末传入国内,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指中国土地上各民族的总称。孙中山、蒋介石沿用“中华民族”,其涵盖的对象及范围存在差异。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其二,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康德在其伦理学理论中明确将个人的“自治”置于核心地位,认为个人权力是不受人约束的、永恒的②PhilipspencerNTvnsd,HowardWollman,Nationalism-A criticalintroduction,london:Sagepublications,2002,p.6.。凯特里民族理论主要为:民族依一定的特征划分的,民族自决是政府合法性的依据③[英]埃里·凯特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页。。滕尼斯认为:“共同体(gemeinschaft)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④[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远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5页。其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民族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民族只有大小、先进和落后之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可以说,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为民族团结提供了重要前提。列宁和斯大林继而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第1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基于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心理情感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灵魂与主线。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各族群众幸福安康的根本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我国56个民族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争取人心”“交心”“比心”和“换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精神之魂。边疆地区各民族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27页。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灵魂与主线的核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阵地建设,加快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建立各民族“互嵌”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应夯实筑牢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引领方向

在2014年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①《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第1版。这些论述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大团结指明了方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时代民族大团结提出了要求。他先后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和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第27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论述和“八个坚持”夯实了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是前提

着力推进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弄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③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3期,第4—13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也将由人民来检验,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铸牢中华民族大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同体。

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长期以来,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后发展阶段。我们党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大幅提升。然而,发展不平等、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族之间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因此亟待补足民族地区发展短板,实现区域之间、民族之间、民族内部的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

(三)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制度基础是重要保障

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我国从制度来看,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区、自治州(县)也出台相应的自治条例,建成省级、地市级、县级、乡级地方自治机构。民族自治地方不仅享有一般政府政策权利,而且享有自治法赋予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云南省先后通过《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条例〉实施细则》,为云南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就要以宪法等法律法规来处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族地区要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就要处理好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与健全法治建设、保持民族个性与培养公民意识、弘扬民族法律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宗教信仰自由与维护法律权威以及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与国家法制统一等五大关系④薛成有:《民族地区落实依法治国要处理好五大关系》,《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56—59页。。因此,应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毫不动摇,正确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民族大团结提供制度保障。

(四)筑牢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是关键

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一是各民族共居。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涌现出诸如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瑶区瑶族乡回都村、大理洱源郑家庄“多民族一家亲”等典型范例。二是各民族共学。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天文历法、史诗、文学作品、音乐等,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是各民族共事。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四是各民族共乐。每逢节庆,各民族都相互邀请共享美食盛宴、参与文体活动,共话“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情谊。大力宣传优秀民族干部先进事迹。深入发掘和提炼诸如召存信(傣族)、龚曲此里(藏族)、高德荣(独龙族)等各民族优秀干部和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大力宣传好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筑牢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至关重要。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要以新时代民族大团结、大联合为灵魂,不仅要筑牢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是引领,物质基础是前提,制度基础是保障,社会基础是关键,四者形成有机整体,而且还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阵地建设,加快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建立各民族“互嵌”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中国公民国族身份的集中概括。笔者认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核心要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民族”省情新特征,加大民族地区政策支持,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族地区社会民生,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工程,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应当通过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四体合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经济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民族工作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也是解决边疆民族地区问题的一把钥匙。2020年11月,云南宣布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但各民族因历史、文化和现实等条件的差异,各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仍然存在发展差距。今后,推进民族地区和民族直过区高质量发展仍可延用“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等攻坚模式,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不仅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而且也对民族自治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云南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能力,构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各类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民间交往交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努力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从“人才扶贫”到“人才振兴”,从“文化扶贫”到“文化振兴”,从“生态扶贫”到“生态振兴”,从“党建扶贫”到“组织振兴”。

(二)政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成员和中国公民国族身份的集中概括

我国各民族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过程也是构筑政治共同体的过程。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各个地区、各个族体趋向整合和同一而形成国族统一性(nationalunity)的过程,是一个把异质的过去发展为同质的现在和未来的过程①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②《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一个结构相连、利益相关、情感相通的共同体社会形态。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鼓励各民族相互通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居住格局,建立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各民族实现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日益增强。正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刀琼平(布朗族)曾指出:“世界上有哪一个政党、哪一个社会制度,能牵着落后民族跨越几种社会形态,与先进民族一道携手并进,共同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唯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到了。我为我的布朗族和各兄弟少数民族感到庆幸和祝福。”这不仅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各族群众感党恩、一心跟党走的豪迈情怀的生动体现。这“五个认同”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为做深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必将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战胜未来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思想保证。同时,还要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铸牢政治共同体。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线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把各民族政治上共同当家做主、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学习、情感上亲近认同等列入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和宣传思想工作重点。如可以深入总结提炼“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模式③“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模式,发源地为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宾弄赛嗨”是傣语音译,“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意指傣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与其他民族交往而结成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将原来的“人帮人,户帮户,民族帮民族”模式升华成“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模式,后被改编成展现民族团结促脱贫攻坚歌舞剧,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的经验和内涵,讲好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故事,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思想成为云南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理念和思想特质。

(三)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④《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生产生活发展中形成的特定的价值观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各民族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反映了各民族的处世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准备和前提条件。应当大力弘扬各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如崇尚自然、勤劳俭朴、信守承诺、重情重理等;经常性开展各民族大团结歌曲及舞蹈展演,共唱民族团结歌,共跳民族团结舞,实现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多民族和谐相处” “民族一家亲”的有益经验并推而广之。在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中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在文化上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增强亲近感和认同感。坚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命运共同体是各族群众凝心聚力战胜风险挑战的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①《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当前,国际形势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已形成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命运共同体就是“各民族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②《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民族地区发生一系列治安事件,给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和民族心理造成不利影响。在面对突如其来的2003年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舟曲地震、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还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恐势力,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紧紧连在一起。各民族在命运共同体下需要进一步加强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共同铸牢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平等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第1版。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共同体是物质基础,政治共同体提供组织保障,文化共同体提供精神动力,命运共同体是核心要义,四者形成有机整体。云南要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通过四个“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处理好“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之间关系,找准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等,突出人文化、大众化和实体化,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大团结民族团结共同体
“民族大团结 建设示范区 喜迎二十大”主题演讲比赛决赛在昆举行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