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百年历程的目标变迁及其启示
2022-12-08徐喜春
徐喜春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2022年4月21日,我国首次发布了专门针对青年群体的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高度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与青年运动之间的“血脉关联”,总结提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运动”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2022年4月)》,《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第11版。等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致力于为青年提供价值引领与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的理念与实践集中反映在“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这一目标之中。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页。马克思明确了“理论实现”与“国家需要”之间的深刻关系,为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遵循。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存在一个“国家需要”的逻辑前提,即“党需要什么样的青年”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青年”。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总是基于不同历史阶段对青年提出合目的性与合时代性的价值引领目标,为青年的成长成才“点灯引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差异化的价值引领目标,不仅有效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追问,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实现了“政党—社会—青年”之间的同频共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革命青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成立之日起,便承担起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青年是整个社会最具生气和活力的力量。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必须将青年从封建专制的蒙昧思想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突破无知、迂腐、奴化的思想桎梏,并投身到“革命救国”的洪流中。在此之前,首先要回答好“何谓革命”和“为何革命”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共产主义运动的视野出发,认为“共产主义者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55页。,他们将“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作为共产主义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即要求共产主义者实践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12页。,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22页。。在封建落后与腐朽破败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内涵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国家独立与人民自由。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强调了“革命”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而是“暴力活动”。毛泽东将“革命”的内涵斗争化,认为革命应当是推翻旧阶级统治的手段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题和现实条件要求中国青年必须“革命化”,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担当起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既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又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引导青年在“破”与“立”并举中担负起“革命救国”的使命与责任,这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的目标定位。
1922年5月,中国共产党创建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以下简称《纲领》)。《纲领》明确表达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任务在于:“养成青年革命的精神。”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4页。中国共产党引导青年养成“革命的精神”,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掌握“批判的武器”,为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与一切反动势力作积极的斗争。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的《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以下简称《少年决议案》)直接将中国共产党对青少年价值引领的任务概括为“革命的教育”,提出这种革命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少年劳动者成为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青年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少年决议案》明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青年”的价值期待,号召广大青年“做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奋斗”。《少年决议案》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的方向与目标,即唤醒他们的革命意识,教育他们从“青年”向“革命青年”转型。无论是《纲领》或者《少年决议案》,都尤其强调培育青少年革命的意识,使其加入爱国救亡的革命队伍。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革命青年”的价值引领实践与抗日救亡运动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毛泽东多次阐释了“革命”的“斗争”内涵,认为“革命青年”应当付诸实际行动,而“投身革命、抗日救国”便是最直接的价值行为实践。1936年11月,中共中央为最大程度将广大青年统一到抗日统一战线,出台了《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青年教育的任务:“这在目前阶段上,即是以仇恨日本帝国主义和忠实于本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教育来教育他们。”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三册),第374页。《决定》提出现阶段青年工作的重点在于激发他们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不受践踏的坚定信心,更大范围地调动和引导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革命斗争。《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与之前的《少年决议案》《青年决议案》等青年政策文件相较,其价值目标更加浅显直白,直截了当地指出要教育引导青年成为抗日的“革命者”。1941年6月,《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提出做好青年工作的“十条意见”,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青年价值引领工作的原则与策略,并再次强调“今天青年工作的中心任务应该是根据统一战线方针,继续发展与充实青救会的组织与工作”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八册),第358—359页。。这些文件旨在广泛调动青年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为抗日战争输送源源不断的年轻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反动集团不顾国家民族大义,勾结美帝国主义继续推行其残酷、反动、专制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革命斗争的内容与方式,高扬“和平”“民主”“正义”等旗帜,引领青年加入“制止内战”“保卫民主”“争取和平”的行列之中。在共产党的感召下,中国青年“革命救国”的热情高涨,相继掀起了1945年底的“一二·一”运动、1946年底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1947年春夏之交的“五二〇”运动、1948年上海学生的反美扶日运动等。这些运动始终围绕思想觉醒、救国图存等内容而展开,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虚伪面目,有效地团结了更多进步青年投入中国革命的正义洪流。由此可知,解放青年思想,坚定他们“革命救国”的立场、意识与行动,始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的主题。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彻底砸碎了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枷锁,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的国家。刚成立的新中国不但“一穷二白”,而且面临着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对新生政权的干扰与破坏。基于来自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以及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力量和国内土匪势力相互勾结、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与台湾尚未完全统一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深刻洞见到所处历史方位与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调整对青年价值引领的目标。面对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中国共产党将对青年价值引领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红”与“专”是青年价值引领目标的概括性表述,指的是既在精神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释世界”,又要掌握和学习应用好专业知识与技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改造世界”。 “又红又专”的价值目标契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客观实际,既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又锻造了具有过硬本领的党和国家事业建设者。1949年9月29日,新政协通过了《共同纲领》,明确了“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六册),第767页。的要求,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广泛动员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共同纲领》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价值引领目标的基本方向。沿着“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价值引领目标,党中央向广大青年发出了“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④习近平:《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第1版。的号召。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当务之急在于“培养国家建设人才”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87页。,而在“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第91页。。 “革命的人生观”注重从思想源头回答“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的问题,强调青年要树立奉献、奋斗的人生态度,将爱国、进取、拼搏的精神融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用“革命的人生观”对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限定,凸显了“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价值取向,逐步将青年价值引领目标转向革命与建设。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认为我国已进入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并动员全体青年“站在工业、农业、国防和文化的战线上的最前列,以示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89页。。新中国成立的头七年,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的目标主要在于号召广大青年自觉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改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物质基础。
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价值引领目标继续深化发展,强调广大青年要持续学习共产主义道德,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1958年6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共青团三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组织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青年应当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决议》指出,培养“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就是要求广大青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红旗,用最高速度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斗争”③《共青团三届三中全会关于组织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决议》,《读书》1958年第15期,第3版。。“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并非是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价值目标的否定或者背离,恰恰相反,它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之后,对“又红又专”的时代性表达。“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更加强调广大青年置身于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要保持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高度自觉性,主动与反社会主义、非社会主义现象作斗争。引导广大青年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既要在政策文件层面明确和呼吁,又需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1963年2月,党中央指示团中央在全国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活动,强调广大青年应当学习雷锋在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实践中保持对党忠诚、对国家热爱、对人民奉献、对社会不求回报的精神。从这里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的具体方向与内容,即使青年成长为具有高尚共产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文化大革命”发生之后,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的目标和行动受到严重歪曲和破坏。直到1976年底,“四人帮”被彻底粉碎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青团与青年工作才逐步调整和恢复,推动青年价值引领系统工程的正常化。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培养“四有新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进行了调整,确立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价值引领目标则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点。1983年4月,邓小平表达了“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同年10月,邓小平再次对培养“四有新人”进行阐述:“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0页。邓小平关于“四有新人”的系列论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青年价值引领提供了方向。
一方面,培养“四有新人”的价值引领目标蕴藏于火热的实践之中。1979年3月,团中央响应党中央的要求,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广大青年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长征”突击活动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新长征”活动引导青年将经济建设与思想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广大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锤炼思想觉悟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他们有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志向,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②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3期,第3—4页。。2011年4月,胡锦涛向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③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5日,第1版。的要求,更为直白地点出实践对于增知、明智和强能的重要性。这些论述不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将培养“四有新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联结起来,而且为新世纪的青年价值引领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遵循。
另一方面,面对国门打开之后出现的多元思想价值观念相互交锋的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集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培养“四有新人”的价值引领活动。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0页。“四有”涵盖了理想信念、个人品德、文化素养和纪律意识等方面,突出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地位,为全国开展青年价值引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共青团的组织下,广大青年相继掀起轰轰烈烈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投身四化活动、“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青年志愿者行动、 “青年文明号”活动、学习张海迪活动、争做“四有新人”等活动。这些活动围绕“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青年”这一问题而展开,引导广大青年从“四有”中寻找答案与方案,是对当时社会上弥漫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有力反击,也是对正确人才培养方向、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标准的有力宣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成为先进风气的传播。一言以蔽之,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广大青年的价值引领体现出鲜明的“改革发展”的特征,即要求广大青年用“四有新人”的思想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争做先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新时代青年价值引领的目标确定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度概括了新时代青年价值引领的目标定位。这一论述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与“时代新人”等表述和范畴体现了新时代青年价值引领目标的一脉相承性与独特性。一方面,“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即在“历史—现实”的时空链条中担当复兴大任;另一方面,“时代新人”体现的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这一命题的继承与创新。“时代新人”既是指这一代青年成长、成人、成才于新时代的时空场域,又是在对“四有新人”价值内核合理继承基础上的有效发展。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主动承担历史重责的价值期待。在新时代,青年面临着“我是谁”“身处何处”“我应何为”等时代追问,亦面临着文化多元化、信息混杂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要回答时代之问,抵御各类风险和挑战,广大青年必须自我锤炼,主动担当,投身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只有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广大青年自觉成为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信仰者与实践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价值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从这里可以得知,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青年的价值期待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四有新人”价值目标而言,更加突出了“有本领”与“有担当”,这是与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任务要求密切相关的。新时代青年所处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要担当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时刻保持“本领恐慌”,提高新时代建功立业的本领。
五、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目标百年变迁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的百年历程浸润着党对青年的价值期待,充分体现了党的青年工作的独创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时代的发展课题、青年的身心规律,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路径。立足当下,凝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青年力量,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必须汲取中国共产党百年青年价值引领的成功经验,采取契合时代与青年的价值引领策略,引导青年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与坚定实践者。
(一)强化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强化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这一命题,既是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的实践前提,又是实现党对青年工作价值期待的目标任务。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志与意图贯穿于青年工作的始终,是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百年历程的宝贵经验。百年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住教育青年的领导权,才能保证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要求:“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8版。《决议》突出强调了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地位,即青年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党的旗帜、方向与意志,始终将党对青年工作领导权贯穿于教育引导青年的全过程。新时代,青年身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蓬勃兴起、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其思想价值观念更趋多元活跃,无形中加剧了价值引领的难度。面对如此背景,对青年的教育引导不但不能弱化“党管青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而且必须继续深化和持续提升中国共产党对全社会青年的价值引领力和实践感召力。强化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需要有效借助青年社会组织的力量,促使党的领导在群团组织中得以深化。当前,青年社会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青年学习交往、运动娱乐的重要阵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党和国家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的短板。但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局之中,不越位、不错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深刻的论述:“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07页。只有在与群团工作结合中,在群团工作完善和改进基础上,才能不断提升和加强党的领导有效性和科学性,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与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二)始终用理想信念凝聚青年
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价值引领的百年历程,是一个由系列阶段性目标组成并不断践行的历史过程,其具体化的目标任务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但无论什么阶段,党对青年工作的引导都始终强调加强对青年理想信念的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对于未来的志向与追求,能为人们提供不竭的前进动力,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挫折之时能够促使人们依然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为人们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提供精神支撑。对于青年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个时候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他们未来的方向与道路如何选择。为此,不论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如何调整变化,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价值引领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用理想信念凝聚广大青年,能够保证青年的成长成才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同心同向。中国共产党由于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把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在强化青年理想信念、锻造青年坚强意志、形塑青年实践品格等方面成就显著。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相继出台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政策文件,突出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地位。中国共青团为更好地领会与贯彻党的执政意图,在2022年4月20日发布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实施纲要》,构建了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点灯引路”的系列策略,从方向与路径上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借鉴参考。概而述之,用理想信念凝聚广大青年既是中国共产党保证百年青年运动的成功经验,又是新时代赋予青年运动价值要义的必然选择。
(三)保持青年价值引领实践与时代同脉动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调整其青年价值引领的具体目标与策略,这是由党的中心任务变化发展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②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2版。这一重要论述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与青年之间的血脉联系,另一方面又饱含着引领青年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期待与要求。保持青年价值引领实践与时代同向同行需要从党的中心任务与青年身心发展两个维度进行思考与解读。其一,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具有动态性。“党的中心任务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发展变化的,思想教育活动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做出改变,以适应党的中心任务而调整。”③王海亭:《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与启示》,《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第12—26页。面对不断调整变化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价值期待自然因时而新。新时代青年置身于“两个大局”之中,其所面临的历史任务迥异于以往,这就要求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自觉性,主动力行,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矢志践行党对青年的时代要求,不断满足党的中心任务对青年的期待。其二,青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代语境中的青年表现出差异化的思维方式与接受习惯,这就要求青年价值引领目标、内容与策略与时俱进。如此,党对青年的价值引领实践才能更加贴近青年,更好地引导他们投身到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大局之中。
(四)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工作的助手作用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回溯中国共青团成立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国共青团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职责一脉相承。作为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青年群众组织,共青团始终不忘其宗旨和任务,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团结带领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用“革命救国”的思想理念引航青年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青团教育引导青年发挥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先锋力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共青团开展了“长征接力有来人”、“五讲四美三热爱”、做“四有新人”等教育,为党中央培养“四有”青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青年在共青团的组织下,在国家建设、创新创业、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疫情防控等各领域积极作为,奉献力量。共青团将党对青年的价值要求与期待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共产党—共青团—青年”的有效联动格局。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青年原子化分布的现象更加明显,这对中国共产党价值引领的实践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重视共青团的组织力建设,将其作为引领青年的重要“手臂”。中国共产党借助共青团的力量将广大青年团结起来,才能更加有力地推进其价值引领的工程。
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先锋力量。加强价值引领,教育广大青年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有效做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历史使命与时代任务等主题,确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价值引领目标,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共青团的手臂作用等方式推动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对青年的价值引领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永恒范畴,当前必须借鉴好百年历程的有益经验,将做好青年价值引领作为党的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凝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