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扫黑风暴》的写实化影像审美与主旋律精神引领
2022-12-08晏妮孙璐杨
晏妮 孙璐杨
影视剧作为当今时代重要的文艺形式之一,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先锋和重要场域。主旋律电视剧《扫黑风暴》以写实的细节增强了观众的情感认同,用光影的直观呈现效果凸显了“正能量”的魅力,并以通俗易懂的台词,提升了主流价值观的温度,进而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该剧采用多元的叙事方式与观众多元化的观剧需求相契合,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度,同时以“多线”共进式的叙事结构使剧情更加丰富,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因此,《扫黑风暴》不仅较好地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与传播,也收获了较好的观众口碑。
一、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
“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1]写实主义者认为影视剧作品需再现现实生活,用丰富的形式反映现实。由于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贴近现实世界,密切关照观众的现实生活,因此表现写实化的电视剧时常能吸引观众的目光。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多采用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不仅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也恰到好处地宣传了主流意识形态,如《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等作品。《扫黑风暴》作为一部以“扫黑除恶”“反腐”等为主题的主旋律电视剧,通过写实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影视的具象化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精神世界里。
(一)情节写实:唤起观众生活记忆
情节关乎电视剧的成败。电视剧能否抓住观众的心理,能否使观众沉浸其中,得到观众的欣赏与赞美,这都与电视剧情节的魅力大小有关。在情节设置方面造诣较高的电视剧,其魔法般的力量必将来源于存在的世界中。新写实主义派认为,影视剧如果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段,那只能是致力于“描绘易于消逝的具体生活。”[2]现实生活的世界才是影视剧灵感的真正来源。《扫黑风暴》立足于生活世界这个创作原点,以真实的社会事件为主要内容,用艺术的呈现方式将情节设置得跌宕起伏,在为观众创设良好的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的公平、法治、正义、美好与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唤起观众生活记忆的同时,也促进了观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扫黑风暴》将中央政法委与全国扫黑办提供的真实案件作为故事情节的素材。剧中四个案件环环相扣,以麦自立失踪为线索,随着督导组的深入调查,“菜霸”杨冬落入法网,伴随着情节的稳步推进,案情也进一步明朗,孙兴渐渐露出马脚。当麦自立案件重见天日后,所有案件背后最大的那只“黑手”也浮出水面。作品中“麦自立案”“杨冬案”“孙兴案”以及“高明远案”,分别来自现实生活中“新晃操场疑案”“海南菜霸黄鸿发案”“云南孙小果案”以及“湖南文烈宏案”。这些案件的主人公在腐败势力的包庇下肆意妄为、罪恶滔天,但正义不会缺席,最终这些人都被绳之以法。作品再现现实案件的同时,以写实的情节为支撑,将党与政府对人民利益的维护,对人民民主的保护,对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推进,对社会主义公正与平等的维系,对贪官污吏的惩治表现得深入又全面。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
(二)细节真实:增强观众情感认同
一部剧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对“细节”的描摹。一部剧的艺术感、观赏度以及思想性的体现必然离不开对细节的钻研。细节是情节的“子单位”。情节的写实化、平民化与生活化建立在一个个“润物细无声”的细节基础之上。《扫黑风暴》牢牢抓住了“细节”这个关乎电视剧成败的内核,在场景布置、人物体态、服装造型设计等细节方面的把控上一丝不苟。在诸多真实细节的铺陈之下,观众一步步走进了《扫黑风暴》剧情所营造的氛围中。面对剧中人物的情感,观众更能产生共情,对《扫黑风暴》释放的主流价值观也较易形成情感认同。剧中骆山河建议给督导组的接风宴就安排在职工食堂,并表示为期一个月的就餐都在食堂吃工作餐。剧中职工食堂的陈设、布置与现实生活中同级别单位的职工食堂在陈设、格调上别无二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并一再强调将“八项规定”落到实处。场景布置得真实而接地气,可以更好地让观众体会到党和政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工作作风。同时,剧中高明远驾驶的汽车的副驾驶上布置了一座茶海,私自改装车内配置本是违法行为,可是高明远知法犯法。一座茶海不仅反映了高明远的附庸风雅,还衬托出了他的傲慢和目无法纪,也折射出了督导组工作的艰难。即便如此,督导组依然迎难而上,表现出党和政府对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建设法治社会的坚定立场。林浩与何勇作为剧中正义的代表,面对每一桩案件都勇往直前,在每一次行动中都精神饱满,面对黑恶势力侵害民众的利益时义愤填膺。他们将现实中那些忠于职守、勇敢坚强的人民警察表现得活灵活现,观众可以从他们的神态细节中深切地体会到人民警察维护人民利益的坚定决心。
(三)光影的直观呈现:凸显“正能量”的魅力
色彩拥有较强的影响人类情绪的能力。现代影视艺术更加强调色彩的视觉语言功能,色彩已成为影视作品视觉语言表达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色彩作为一种能产生心理刺激的介质,其表达得当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激发观众的情绪,影响观众的感受。《扫黑风暴》借助色彩的直观呈现凸显出了正义与邪恶的天壤之别。《扫黑风暴》总体上呈冷色调,为观众营造了一种严肃、沉静、神秘与稳重的氛围。冷色调不仅为观众传达出“扫黑除恶”形势的艰巨,还凸显了反面人物的邪恶与无底线。与暖色调相比,冷色调反射光线的能力弱,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庄重感,为观众静下心来融入剧情创造了条件。对于菜霸、高利贷、贪腐以及官商勾结这些污秽之物的表达来说,缤纷绚丽的色彩根本不足以诠释它的黑暗,唯有冷色调与其高度吻合。剧中杨冬、孙兴、曹鹏身处的空间或者活动的场所多集中在阴森昏暗的角落,邪恶尽管肆虐,但它仍然“见不得光”。杨冬与其小弟在混乱破败的地方密谋,曹鹏与其儿子总在封闭、偏僻的地方作息,孙兴习惯在夜间出没游荡。他们与黑暗的无法割舍,反衬出了他们的恶贯满盈、阴险与堕落。同时,在剧中无论是督导组的办公用地,还是何勇的办公室,都比较宽敞明亮。明与暗、正与邪泾渭分明,为观众较好地诠释了光明与正义的“正能量”,引导观众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四)台词通俗易懂:提升主流价值观的温度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高度概括、凝练的主流意识形态要转化成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成为民众现实实践的行为准则,必须要解构理论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并用通俗的日常话语重构。影视剧要使观众清楚地了解剧情、看懂剧情、融入剧情并感染观众,台词必须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扫黑风暴》中通俗的台词与直观的视觉语言相融合,不仅使得剧情更加真实、自然、流畅,而且增强了观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感知力,提高了主流价值观的温度。剧中“接风宴”上董耀提到,他的工作就是为领导提供好服务,骆山河说“我们这些老头子有什么好服务的,大家都是要做好人民的服务员才对”。当林浩因为徐英子的去世而低沉时,黄希开导林浩“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面对绿藤市黑恶势力的猖獗,骆山河告诫何勇“这个钉子再深,也要把它拔出来,就算是伤到自己的手,也在所不辞”。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台词,不仅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扫黑除恶的决心,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心,也说出了观众的心声。因此,观众对这些话语中流露出的主流价值观也会欣然接受。
二、叙事多元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
电视剧作为叙事的艺术之一。由于叙事的结构、叙事的方式等各不相同,因此即便是一样的事件,也有可能会被叙述成为不同的故事,其产生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叙事方式对于电视剧的传播至关重要。《扫黑风暴》采用了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尽可能地满足观众多元化的认知与观看需求,讲述了在督导组的指导下,李成阳、林浩,何勇等核心人物,历经了重重阻挠,最终将绿藤市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成功抓获的故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4]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承载者,要想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提升收视率,就必须采用多元叙事的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大众的多层次需求,以便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和凝聚广大受众。
(一)多元的叙事方式契合观众多元化观剧需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度
直叙、倒叙、插叙是电视剧主要的叙事方式。悬疑涉案剧为了更好地创设悬念、满足观众的猎奇需求、加强剧情的冲突效果,在电视剧叙事方式的选择上往往将直叙、倒叙、插叙等杂糅起来。近年来,悬疑涉案剧受到大部分观众的青睐,包括《人民的名义》《白夜追凶》《心理罪》《破冰行动》等,这些深受大众喜爱的悬疑剧在叙事方式上不同程度地将直叙、倒叙和插叙相互结合。《扫黑风暴》选择了多种叙事方式融合的方式,这与大部分观众对悬疑涉案剧在叙事方式上的要求相契合。因此,在满足最广大观众观剧需求的基础上,电视剧中蕴含的主流价值也会更广泛地传播给观众。《扫黑风暴》在宏观叙事上以督导组到达绿藤市开展扫黑除恶行动为历时性叙事总脉络,从“接风宴”到“庆功宴”,一场惊心动魄的扫黑除恶行动圆满结束。剧中在宏观直叙的基础上,几条线索齐头并进,用倒叙与插叙的方式为观众勾勒了一幅险象环生、情节跌宕起伏的正义与邪恶斗争的画卷。剧中情节紧凑,悬念铺陈得当,各个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推进着剧情的发展。这种多元的叙事方式为观众创造了沉浸式体验的环境,观众会自然地代入剧情,剧中流动的主流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被观众吸纳。
(二)“多线”共进式叙事结构使剧情更加丰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说服力
“多线”共进式的叙事结构就是多条线索共同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各条线索之间密切关联,展现起承转合的艺术魅力。相较于“单线”式的叙事结构,“多线”共进式叙事结构更能够聚拢观众的注意力,并凸显叙事的张力。悬疑涉案剧如果是单线叙事,观众会觉得不够反转、不够“烧脑”,一堆悬疑点的爆发,不能够完全点燃观众的观赏欲,也很难成为观众继续欣赏剧情的动力。只有多线共进式的叙事结构,才能满足观众对电视剧“强故事性”的需求。“多线”共进式的叙事结构会规避单线叙事的单调性,增加剧情的丰富性,使得剧情更加饱满。在创造冲突又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在制造一个悬念又解析一个悬念时,多线叙事拥有更多的情节与细节去支撑剧情,多线共进将剧情娓娓道来。蕴含在丰富的情节与细节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将随着故事情节的延展在“微风化雨”式讲故事的过程中“滴灌”进观众内心。剧中何勇、骆山河、李成阳以及林浩分别主导着不同的线索,通过紧密的逻辑将麦自立失踪案、薛梅失踪案、林汉案以及孙兴案串联起来,当所有的证据链形成闭环时,“最大的那只黑手”及其后面的“保护伞”也逐渐浮出水面。多元化的叙事将这些扫黑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与无私奉献表现得淋漓尽致。人民警察是一个城市坚实的防线,他们追求真理,高扬正义,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社会的安定与人民的利益。人民公仆这种无畏的精神和行动,将加深观众对政府的理解与认同,从而进一步凝聚民心。
三、彰显人民性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5]好的文艺离不开人民,需要深深地融入人民的生活中,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扫黑风暴》取材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回答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通过聚焦社会的现实问题,将主流价值观融入电视剧的叙事过程中,通过写实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扫黑除恶、反腐的“百态图”。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与正义及其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征,都在该剧中得到了体现。
(一)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社会主义文艺引导大众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坚守的文艺理论观念是“人民文艺”,这个概念是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出现了《白毛女》《女英雄刘胡兰》等戏剧作品,以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家庄的变迁》《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等优秀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以人民生活、人民情感、人民利益为中心,得到了人民的一致好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文代会的主题就是“人民文艺”。会后,《人民文学》《人民音乐》《人民美术》相继创刊,同时出现了《红岩》《创业史》以及《甲午风云》等歌颂人民群众,彰显传统美德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对人民的精神感召方面,以及在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中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治国理政的根本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电视剧《扫黑风暴》坚持从人民的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致力于刻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注重展现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展现普通人的内心挣扎与徘徊。剧中角色塑造特色鲜明,将对人民生命与人民精神的关怀落实到了情节与细节中。《扫黑风暴》做到了“讲好中国老百姓的故事”,把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现得细致入微,又将人民公仆对普通大众利益的维护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影视剧只有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被大众所认可,剧中蕴藏的“正能量”才会被人民所接受。
(二)深厚的人民性: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社会工作都必须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工作也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6]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传播只有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与服务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争取了民心、凝聚了力量,而且成为领导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不竭动力。
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宗旨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精神需求。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成的土壤,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产生之日起,就以作用、影响、感召、引领更多的人民群众为使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更加注重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强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重视“烟火气”的宣传与表达。《扫黑风暴》正是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从取材到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表达,再到叙事方式与叙事结构的选择,都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与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旨在从正面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并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做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审视问题,从人民群众的习惯与心理维度认识问题;需要脚踏实地,不能高谈阔论;需要瞄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行思想传播。
结语
《扫黑风暴》将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有可能受到的冤屈、不公与痛苦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献给观众,又展现了坚守光明与正义的执法者和人民公仆为了法制、公平与民主,恪尽职守、履职尽责,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同邪恶与黑暗搏斗的光辉形象。从而使观众受到启示:正义有可能会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进而夯实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信赖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