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存、包含、转化:网络传播中的“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

2022-12-08张金阳

武汉广播影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螺旋意见受众

张金阳

一、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由诺埃勒·诺依曼最先提出,它描述了一种现象:因为人们害怕被社会群体孤立,在面对讨论性议题时,会首先判断群体的意见,如果自己的意见与多数人的意见相同,则会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和多数人的意见不同,则会保持沉默或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样循环下去,便会造成优势意见越来越强势,劣势意见越来越弱势,从而形成“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信息的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受众的从众心理不断减弱,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当自己处于“少数意见”时,反而愿意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沉默的螺旋”理论也因此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但它仍有其自身的网络环境适用性,具体原因如下。

(一)从众心理依然存在

从众心理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成语“人云亦云”“三人成虎”“随波逐流”都是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在网络环境中,从众心理虽然因网络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信息的多样化等因素有所减弱,但仍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根据艾瑞网的一篇关于女性服装消费的报告中显示,“2019年消费者在蘑菇街购买服饰时,72%的人会根据直播内容来确定自己的搭配”根据一项女性购买服装偏好的研究中,选择“时尚流行”的人群占比46%,选择“网络爆款”的人群占比3 7%,选择明星同款的人群占比22%[1]。还有网络社交软件中的很多跟风行为,例如:朋友圈中各种网红打卡、2020年秋天爆火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抖音短视频”APP中某个视频或bgm获得较大热度后,立刻会出现无数的“同款”;以及疫情期间发生的板蓝根抢购风潮,这些都是在网络环境中从众心理的表现,而从众心理正是催生“沉默的螺旋”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群体压力依然存在

根据郭庆光的概念,群体压力指的是一个群体中多数人对少数人产生的压力,而少数人一般会对多数人采取趋同态度[2]。在网络空间中,群体压力依然对人们的行为有所影响。认为“沉默螺旋”在网络消失的人是觉得网络中的群体压力已几乎不存在,因为网络成员在网络社区发布信息时都使用的昵称,很少会使用真实信息。因此网络空间中的群体压力并不会影响到网络成员本人的真实生活,即使在网络空间中发表的意见与优势意见相左,遭到了优势意见的孤立或封杀,成员依然可以使用新的ID继续发表意见。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如今这个阶段,我国大多数网络社区均已要求实名注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肉搜索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社区ID与成员本人完全分离已成天方夜谭。再者,即便是成员ID被封杀后,在对本人无影响的情况下使用新的ID继续发表意见,如果她/他不保持沉默或者转向多数意见,那结局依旧是被孤立或封杀。因此,网络空间中的群体压力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样使受众产生对孤立的恐惧,而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使这种恐惧减弱。

(三)大众传播媒介依然营造着“意见环境”

在网络传播时代,有的学者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信息,社会环境也因此有了更加多元的意见,大众传播媒介营造“意见环境”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但是根据中国媒体市场趋势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观看电视的时长是269分钟,观众规模人数高达12.8亿人,相比较社交媒体、网络新闻、短视频、纸质媒体等传播媒介,在用户黏性和用户规模方面均为最高(其中社交媒体为132分钟/10.4亿;短视频为68.2分钟/7.73亿)。因此,电视媒介仍是如今人们接收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此外,很多传统媒体在很多新媒体平台都开通了账号并且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例如抖音短视频粉丝总榜“人民日报”(1.2亿)排名第一,“央视新闻”(1.1亿)排名第二,其他一些传统媒体如“四川观察”、“共青团中央”在新媒体平台也都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由此可见,虽然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受众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与话语权,他们在获得更多信息的同时,也有了更多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的机会。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受众来说,他们还是更倾向于接收来自权威媒体的信息、接收权威媒体的意见,而传统媒体则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因此,它们营造的“意见环境”仍然被公众所接受。

二、“反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空间中也有一些缺陷和不足:第一个是该理论的前提,即大众在网络中是否真的会害怕自己被孤立,这是无法确定的;第二个是该理论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与所起的作用;第三个是在不同的事件与议题中,“多数意见”的压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的螺旋”也有向“反沉默螺旋”演变的趋势。这些学者正是基于此提出了“反沉默的螺旋”理论。

要理解“反沉默的螺旋”,则就要再从它的原命题“沉默的螺旋”出发。研究“沉默的螺旋”可以发现,诺伊曼的这个传播过程,其实就是多个不同意见最后统一为一个意见,即从“意见的自由市场”走向“舆论寡头”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多数意见”通过给予“少数意见”群体压力而迫使“少数意见”倒戈到“多数意见”阵营的过程。而“反沉默的螺旋”则是“少数意见”的“中坚分子”或是“意见领袖”通过自己的大胆发声从而吸引“多数意见”倒戈到“少数意见”阵营,从而使得“少数意见”演化为“多数意见”,而“多数意见”演化为“少数意见”并最终走向原“少数意见”为统一意见的过程。而至于“反沉默螺旋”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转变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传统‘把关人’理论已无法满足网络传播把关的需要,网络环境中的‘把关人’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3]。传统媒介由于“把关人”和“议程设置”的共同限制,他们所传递出来的信息经过一层层的过滤与再制作,受众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媒介希望受众得到的信息。但在网络环境中,“把关人”就失去了他们在传统媒介中的绝对力量。因为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受众的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在大量的信息中强有力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合理的引导大众舆论,其难度犹如登天。在这样的情况下,受众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4]。

(二)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媒体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而网络传播则不同,它是一种交互式的传播,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它是双向而非单向的。这样一来,受众被赋予了自由、真实等特性,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就能以辩证批判的态度和公正客观的心态去对待自己所面对的信息并基于自己的判断去传播它。因此,普通受众甚至边缘弱势群众也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原本倾向于保持沉默的人也不再沉默甚至会倾向于积极表达[5]。“网络传播有很多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性,如碎片化、及时性和去中心化等”[6]。网络传播追求时效,而海量化、多元化的网络环境将传统的议程设置作用削弱,从而模糊了“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的界定。

(三)社会环境的变化

如今的社会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予了意见表达更多可能性,过去被指责甚至禁止的言论与行为,在改革开放之后也被人们所接受甚至变得习以为常;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以来,信息的接触与获取变得更为方便与低廉,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以便捷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接触和获取信息,大量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中,等着人们去接触去获取。思想的解放,信息的多元,这都使得我们的社会环境有了更强的包容性,也容易催生多元意见的形成。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在激烈竞争的压迫下,人们更加趋于反抗、趋于释放真正的自我,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没有了现实环境的影响,人们更倾向于卸下伪装、展示自己真实一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与想法;同时,在注意力稀缺的网络环境中,个人发布的信息,要想得到公众大范围的关注,就必须另辟蹊径,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网络环境中低俗下流的视频、哗众取宠的事件、华而不实的标题以及标签化的网络新闻都是人们刻意求异、过度追求与众不同的结果。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一方面使得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也鼓励了大众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而非在多数意见面前保持沉默或转向附和。这正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的消解,反沉默螺旋的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品质[7]。

此外,传播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变化。当面对一个有争议的议题时,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人们发表意见大多依靠人际传播中的口耳相传,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人们可以很清楚辨别出自己是“多数意见”还是“少数意见”。但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人们很难清楚地辨别出自己属于优势一方还是劣势一方,因此,处于劣势一方的“少数意见”可能会以“优势意见”而自居,从而积极表达,甚至最终造成优势劣势互换,而处于优势一方也可能对自己所属阵营作出误判,从而作出不符合“沉默的螺旋”的反应。因此,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前提假设并不成立,它已经很难再准确适用于当今的传播环境了。

三、沉默的螺旋和反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新表现

(一)两个螺旋共存

不管是“沉默的螺旋”也好,还是“反沉默螺旋”也罢,在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中,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但在网络环境中,至少在小范围的意见表达环境内,“沉默的螺旋”是仍然有着它的效用的[8]。因此,“沉默的螺旋”和“反沉默螺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应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共同发挥作用。面对一个有争议的信息,持少数意见的人有的可能会因担心受到网络暴力而去保持沉默甚至转而支持多数意见,而有的则更愿意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保持沉默的人符合“沉默的螺旋”,而积极发声的人则符合“反沉默螺旋”,这时,两个螺旋是同时存在的。两个螺旋共同存在的情况还少不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当“意见领袖”出现并站在少数意见一方时,此时由于“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可能会吸引更多人倒戈到“少数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两个螺旋便是公共存在的。

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丁真抽烟事件”。2021年1月,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疯狂流传,视频中的丁真,无比娴熟地抽烟动作,使得很多网友深感失望,该视频也引发了很多关注。对于该事的态度,网友褒贬不一,但多数网友还是认为丁真作为一个成年人,抽烟无可厚非。而也有少数网友对此事表示失望,因为抽烟这个行为与丁真“简单纯真”的形象相悖。相比较于2019年王源抽烟事件,此时的丁真因为“多数意见”选择支持他,也获得了更大的包容。这也导致理塘文旅公司对此事只是简单地回应了一下便作罢。但1月12日深夜,央广网发文抨击丁真,表示丁真作为公众人物,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吸烟无可厚非,但在公共场合吸烟,对社会大众还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央广网作为官媒之一,无疑起着巨大的“意见领袖”作用。此文一出,很多网友迅速倒戈,转向批判此行为。这些人也由原来的“少数意见”演变为“多数意见”,迫于舆论大环境的压力,理塘文旅公司也作出了正式的道歉。这个事件中,“沉默的螺旋”和“反沉默螺旋”便是同时存在的。

(二)两个螺旋包含

两个“螺旋”不只是同时存在的关系,有时也会呈现出相互包含的形态。这是因为网络环境的复杂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社交媒体中,公众意见往往还是比较一致的。例如:陈某出轨这个新闻,在他微博账号的评论中,公众意见几乎都是无偏见地支持他,认为过错不在他;再比如张某绮家暴丈夫这一事件,在她的微博评论中,公众意见依然是倾向于她;还有关于流量明星的评价,如果只在他们的微博下面,关于他们的评价会全是正向的,你会觉得全世界人民都爱Ta、都是Ta的粉丝。此时便是“沉默的螺旋”在生效。但如果扩大考察范围,把目光放到整个网络传播环境下,公众意见会发生变化:同样是这两条新闻,在“新浪娱乐”“凤凰娱乐”等媒体的相关报道下,在整个网络舆情中,会发现公众意见不再一边倒地支持他们,而是有了更多的质疑与谴责;同样是关于流量明星的评价,微博中可能只有赞美与支持,但在虎扑论坛中,对于他们的评价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失去了在微博中的“光鲜亮丽”,沦为“最讨厌明星投票”榜的前几名。例如某些流量男明星,在微博中他们是万千迷妹最爱的“哥哥”,但在B站中他们却成为了鬼畜UP主的搞笑视频素材。一个典型事例便是“虎扑大战吴某凡”,在这个事件里,因为对吴某凡唱歌水平的分歧,他的微博粉丝和虎扑上的球迷爱好者在这两个平台展开了激烈的“争吵”。此时,各种声音并存并且各自的声音都很大,哪一方都算不上优势意见,如此在整个的的网络传播环境看来,“沉默的螺旋”则非常弱化,“反沉默螺旋”则更强势。这时便呈现出大范围网络舆情的“反沉默螺旋”中包含着小范围网络舆情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三)两个螺旋转化

“沉默的螺旋”和“反沉默螺旋”不只可以同时存在、相互包含,甚至还可以互相转化,在“反转新闻”中,由于事件有了新信息、新发展,可能就会致使“少数意见”获得巨大支持,进而转化为多数意见,完成“沉默的螺旋”向“反沉默螺旋”的转变。

典型事例便是“广州一家长造谣老师体罚学生致其吐血事件”。2020年5月30日下午,有网友发微博称自己女儿的老师涉嫌体罚学生,在明知其女儿有哮喘、不能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体罚其女儿绕操场跑十圈,致使其女儿大口吐血,高烧不退,并配有多幅女儿吐血以及输液照片。该博一经发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几乎所有网友都一边倒地支持该网友,并谴责辱骂涉事老师。然而,有部分医生网友发表质疑称照片中的血迹不合常理,疑似伪造。但该言论发出后就遭受了大量的谴责,而言论发出者也不堪舆论的压力而选择了沉默。此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生效。30日凌晨,孩子母亲再次发博,声称自己凌晨2点出去倒垃圾,被埋伏在其门口的老师袭击,威胁她再继续维权就要了她的命,并附上一张自己脸部被抓破的照片。微博发出后,再次引起轰然大波,众网友纷纷表示支持并鼓励其维权行为。但是,此时有部分网友质疑其“凌晨两点出去倒垃圾”“脸上的抓伤疑似针清痘痘伤痕”等疑点,这些网友被网暴,但这次,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的影响下,部分网友恢复了理智,开始呼吁大家不要只听信一家之言。此时,“反沉默的螺旋”理论生效。31日下午,事件发生反转。广州白云公安发布警方通报称:孩子母亲已承认“孩子哮喘和吐血”“老师凌晨袭击”等都是自己所编造的谎言,并没有这些事实,而照片中女儿身上的血迹也确实为化妆品和水勾兑而成,自己脸上的伤痕也确为针清痘痘的痕迹,该家长已被处于刑拘。事件前期的质疑均被证实,众网友纷纷转向对该母亲的谴责。该事件中的“少数意见”一步步战胜“多数意见”,并最终完成从“少数意见”到“多数意见”最后成“统一意见”的转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上个世纪的经典传播理论,在如今的网络传播环境中,因网络传播匿名性、碎片化等特点,面临着巨大的质疑与挑战,同时,“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等一些新现象也在消解着“沉默的螺旋”。但在网络传播中,群体压力、从众心理仍然存在,大众媒体仍在营造着“意见环境”,从这些方面来看,“沉默的螺旋”理论仍有其适用性。出于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质疑以及网络传播的新特点的考虑,有学者提出了“反沉默螺旋”,这样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延伸与再发展。事实上,无论是“沉默的螺旋”也好,“反沉默螺旋”也罢,亦或是“第三人效果”“议程设置”等其他效果理论,我们在研究时,都应注意一个问题:任何一种有关大众传播力的社会事件或现象,我们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单纯一种效果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社会事件或现象的发生与形成,其背后都是多种传播效果以及各种各样的必要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要避免把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绝对化。

猜你喜欢

螺旋意见受众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评“小创”,送好礼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