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中实现发展突围
——湖北十堰广播电视台融合发展探索
2022-12-08聂德清朱陈沁子
聂德清 朱陈沁子
几年来,十堰广播电视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技术为上、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流程管理、平台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起全媒体传播格局和多元化经营格局,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整体发展情况
(一)媒体发展情况
十堰广播电视台拥有三个广播频率、三个电视频道、一份报纸和新媒体矩阵,形成了“广电屏网端网微”全媒体传播格局。其中,三个广播频率自办栏目29个,每天播出自办节目35.5小时,十堰城区市场占有率65%;三个电视频道每天播出自办节目8.5小时,十堰市场占有率26%;新媒体矩阵用户量突破400多万,排名全省前三。另有一份报纸,即《十堰周刊》。
(二)事业建设情况
投资6.2亿多元,建成了7.25万平方米设计现代、功能齐全、全国一流的十堰传媒中心;筹措3000万元,完成了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工程,建成了一体化指挥调度中心,购置了大小两台高清化转播车,搭建了融合生产高清制作网,实现了自办电视栏目拍摄、编辑、制作、录制、播出全流程全高清。
(三)综合实力情况
实施集团化改革,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广告经营逆势上扬,连续四年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综合收入在全省市州台中名列前三,中部6省市州第5位;新媒体取得突破发展,新媒体矩阵用户突破400万,影响力指数稳居全省市州广电第一方阵。
二、主要创新做法与实践
在探索媒体融合中,十堰广播电视台坚持从思想观念入手,破除“不愿融”“不会融”“不敢融”“不能融”的问题,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业务流程再造、新媒体平台建设、融媒体产品生产、考核分配上下功夫,实现了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的蝶变。十堰广播电视台的做法是:
(一)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怎么融的问题
一是推进机构融合。2018年,十堰广播电视台成立十堰广电传媒集团,推进了经营的融合和转型,构筑起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同年,十堰广播电视台推进电视板块的融合,将5个中心整合成立了融媒体新闻中心和融媒体节目中心;2019年又推进新媒体部和新闻中心的融合;2021年又建立了“统分结合、分工协作、全员参与”的新媒体运行机制,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二是实施流程再造。按照线索汇聚—选题策划—记者采访—编辑制作—播出发布—存储利用的业务流程,建立“一体化资源配置、多媒体内容汇聚、共平台内容生产、多渠道内容分发、多终端精准推送、全流程智能协同”的节目制播体系。三是优化分配机制。建立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多劳多得的薪酬体系;坚持同工同酬,身份只做档案保留,以岗位和贡献来考核分配,非量化部门的绩效考核工资比例达到50%;建立积分制度,年终奖励工资与积分挂钩,收入分配向一线、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倾斜。
(二)举全台之力发展新媒体,解决和谁融的问题
一是做好新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2017年十堰广播电视台制定了《新媒体发展规划》,举全台之力发展新媒体,重点打造“一网一端一微”。从2020年起,实施新媒体突破性发展工程,重点打造自主可控的客户端,全面提升内容品质和用户体验。2021年,制定了《新媒体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新媒体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二是创新发展举措。抢抓短视频风口,打造“源视频”品牌,成立了5个短视频工作室,先后推出了“琛异说房”“方哲说车”“珊珊说新闻”“兰兰说天”“琳琳说吃”“璇子说玩”等一批自媒体品牌;大力发展第三方新媒体平台,开通视频号、头条号、抖音号。三是坚持移动优先。建立以新媒体传播为考核的评价体系,把绩效工资的多少与新媒体上稿质量有效挂钩;建立采访部、编辑部、直播部和新媒体联动机制,实行“五个一”新媒体内容生产机制,即一个好标题、一条简讯、一组图片、一段视频和第一时间向信源群提供内容,抢占第一落点。
(三)把内容生产作为融合的重中之重,解决融什么的问题
一是建立精品生产的激励机制。成立移动部、微信部、融媒体产品部、技术部、运营推广部、直播部,在人员布局上,全员向新媒体转移,新媒体从业人员占到50%。从完善内部业绩考核机制入手,坚持开展月度年度好新闻评选,实施“头条首屏首页”工程,建立100万元的精品生产专项激励基金,实行精品创作项目制。二是提升内容品质。建立内容策划机制,坚持每天“三会”和每周选题会制度、全媒体生产指挥制度、新媒体选题策划制度,加大UGC平台建设,让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强化短视频生产、活动直播、内容策划、网络表达,增强内容的必看性、好看性、服务性和互动性,着力生产受众喜爱的内容。
(四)突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解决能够融的问题
一是建立融媒体一体化生产平台。加大技术投入,近四年,先后投入上亿元,实施高清化改造,购置高清化直播车,为记者配备移动采访设备,建立融媒体指挥中心和采编播发存一体化平台。二是建设中央厨房。建成了融媒体指挥中心和移动采编平台,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各类新闻线索的汇聚、选题策划、记者调度、稿件撰写、编辑制作、三级审核和一键式全媒体分发。
(五)抓好全媒体人才培训,解决谁来融的问题
一是通过岗位练兵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人才。按照“学”“练”“考”“评”“用”五个环节,扎实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着力锻造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专家型、奉献型“五型”员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每年派出30多人赴上级媒体学习培训,先后邀请湖北省委宣传部阅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以及实战专家来台授课;针对岗位应知应会技能知识,全面开展公共技能和专业技能大学习大培训。二是通过公开招考引进优秀人才。近三年来,十堰广播电视台先后公开招录了40名采编、技术、新媒体优秀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5名,全台中级以上职称223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2%,形成梯队人才结构。三是通过实战练兵锻造全媒体人才。通过举办祖国颂晚会、“魅力中国城”竞演、“春到汉江边”十堰春晚、全国农民春晚、“感动十堰”道德模范评选颁奖、全市重点项目拉练等大型直播及大型活动来锻炼团队。
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破解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是最大的障碍。经验成为媒体融合最大的阻力,惯性成为媒体融合最大的障碍。当前,有些媒体人缺乏用户思维、因循守旧,对传统媒体危机认识不足,用传统媒体人的思维做新媒体、运营新媒体,体制机制不够灵活。
2、技术是最大的瓶颈。目前,因为缺乏高素质的新媒体技术人才,技术支撑乏力,交互式平台搭建不够完善,内容生产渠道单一,用户体验度不好,导致平台交互性不够,用户黏性差。
3、人才是最缺的资源。目前,适应全媒体的采编和技术人才匮乏,作为市州一级的广电台,优秀的全媒体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留住的人才又不愿主动转型。受体制和政策制约,台和集团内部人才流动存在壁垒。
(二)解决的思路
1、坚持目标导向,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了台《媒体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新媒体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全国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三年行动计划》《人才成长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融合的方向、目标、路径。
2、坚持问题导向,补齐融合短板。坚持问题导向,从思想破冰入手,解决“不愿融”的问题;从机制破冰入手,解决“不真融”的问题;从流程破冰入手,解决“不会融”的问题;从技术破冰入手,解决“不能融”的问题。
3、坚持市场导向,构建四大体系。牢固树立用户思维,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多元化经营体系、融媒体技术支撑体系和集团化管理运行体系,实现内容生产、经营创收、技术保障和运营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智慧化。
4、坚持结果导向,打造现代传媒。对内打通各类媒体形态,形成一体化的生产传播体系,对外与智慧十堰建设有机结合,汇聚新闻、政务、服务和产业,无缝对接各类平台资源,建设新闻+政务+服务+产业的现代传媒。
四、取得的成效成果与社会反响
(一)事业建设全国一流
投资6.2亿元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十堰广电传媒中心,形成功能完善的十堰大数据信息汇聚中心、全媒体新闻生产发布中心、十堰新闻发布中心、云视数据产业中心,整体制播能力全面提升。
(二)新媒体发展全省领先
目前,十堰广电新媒体矩阵用户400多万,十堰广电新媒体在全省广电系统排名稳居前三。十堰广电台连续三年荣获“传媒中国年度融合创新十大品牌传播力城市台”称号;十堰广电APP入围“传媒中国年度城市广电融媒体平台10佳”;微信号荣获“传媒中国融合传播城市广电微信公众号20强”;抖音号荣获“最具传播力城市广电抖音媒体号”。
(三)综合实力中部六省第五
连续四年综合营收超过亿元大关,在中部6省74个市州中,十堰台综合经营收入位列中部六省市州第5位;规划建设的十堰云视数字产业园,已入选国家和省级重点产业园建设项目库,以大数据中心、影视动漫、教培会展、视频直播等为重点内容的数字文创产业汇集平台初具规模,整个园区年产值可达亿元以上。
(四)精品生产影响广泛
四年来,共有456件作品获“湖北新闻奖”“湖北广播电视奖”,21件作品获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广电局扶持和奖励,获奖总数位居市州台前列;《十堰环保周刊》荣获“第六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短视频《一张红军传单》入列“全国建党百年优秀公益广告作品库”,全国仅9条;全媒体百姓问政栏目《周五面对面》社会反响良好,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三次专门刊发文章给予充分肯定。
五、下一步发展思路和保障措施
( 一) 发 展 思 路: 具 体 为“1234”
“1”即瞄准一个目标:建设区域一流、中部领先、全国知名的新型主流媒体。
“2”即推进两个转变:一是传统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变;二是由广告经营向多元化产业经营转变。
“3”即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新媒体建设实现新突破;二是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三是新闻制播和传播能力实现新突破。
“4”即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节目提升工程;二是实施产业发展工程;三是实施新媒体发展工程;四是实施人才成长工程。
(二)具体措施
1、坚持内容为王,大力实施节目提升工程,着力打造魅力广电。一是坚持新闻立台。突出新闻策划,创新表达方式,创作更多融媒体产品,打造短视频品牌,加大直播频次,生产更多受众喜爱的融媒体产品。二是强化精品生产。实施“头条首屏”工程,建立精品生产专项基金,加大精品力作扶持力度。三是实施节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用户思维,重点打造《周五面对面》等一批全媒体品牌栏目,每年精心制作一批有影响、高品质的纪录片、专题片、宣传片、公益广告及媒体融合创新产品。
2、坚持移动优先,大力实施新媒体突破工程,着力打造智慧广电。
一是举全台之力大力发展移动新媒体。继续实行统分结合、分工明确、全员参与的新媒体运行机制,重点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十堰”客户端,全面提升客户端的内容品质、新闻时效和用户体验。二是大力发展第三方新媒体平台。重点利用微信、抖音、视频号、头条号等第三方传播平台,引导优秀主持人向直播平台转移,打造10个个性化的自媒体品牌,使新媒体用户量和覆盖面达到千万级。三是建成十堰融媒体内容生产聚合平台。探索建立市县两级共享的“一体化资源配置、多媒体内容汇聚、共平台内容生产、多渠道内容分发、多终端精准服务、全流程智能协同”的节目制播体系;全面对接智慧十堰建设,形成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新媒体平台。
3、坚持多元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工程,着力打造实力广电。一是巩固传统广告经营。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推行媒体+政务+服务+商务的整合营销模式,三年内经营收入力争达到1.3亿元。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成十堰广电云视数字文创产业园,两年内园区培育孵化出1-2个规上企业,整个园区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
4、坚持人才为本,大力实施人才成长工程,着力打造活力广电。一是招聘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制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公开招聘20-30名新闻、经营、技术和管理等各类人才,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名。二是培训培养一批优秀人才。采取外请专家授课、赴上赴外跟岗学习、师徒传承、下派锻炼等方式,全面提高全媒体从业人员的新知识、新业务和新技能;每年评选十大标兵、十佳主持编辑记者、十大精品力作、十大品牌活动,激发内生动力。三是设立一批新媒体工作室。由领军人物领衔,成立若干特色工作室,主攻短视频生产,鼓励个性化的品牌打造,形成新媒体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