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与自然的融通

2022-12-07

青年文摘 2022年22期
关键词:落花时节一棵树

古老的农耕民族,对自然几乎都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能力: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天地始交,万物并秀;阴气渐长,禾谷成熟;草木凋零,万物皆藏……

可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自然的感知,似乎越来越迟钝和麻木。拿出手机,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意趣;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是时候该到自然中去了,而《青年文摘》里有一条通往自然的路。

到自然中去,去欣赏自然的美景。《秋水》里说,城里人觉得,秋天只是一个季节的名称,没有具体的内容。那是因为,城里人蜷缩在高楼里,没有到自然中去。当你亲近自然的时候,你会发现,“入秋以后,山水都沉淀出宁静的光”:山峦沉淀出墨绿的光,河水沉淀出天空碧蓝无杂质的光。甚至,古人的“秋光”穿越时空,也来了。大千世界,山河湖海,风花雪月,草木鸟兽,美不胜收。

到自然中去,去感受快乐和幸福。应试不第也好,贬谪流放也好,壮志难酬也好,贫病交加也好,人生面临的许多忧愁,都可以在纯净的自然中得到消解。不用到名山大川,不用到绝世秘境,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去拥抱一棵树就好了。这就是《不开心的时候,去拥抱一棵树吧》想要告诉你的:“无论你身处村庄还是城市,都无法拒绝拥抱一棵树后所感受到的舒缓与平静。”

到自然中去,去提升审美能力。《山吹是一种颜色》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山吹,是一种颜色,纯正的黄。然而,在审美鉴赏的视角下,山吹却不仅仅是一种颜色。作者动情地写道:“山吹色有着与生俱来的让人不忍触摸的纯美色泽,雅的情调,表达一份金黄,也表达着对凡间植物的一份挚爱。”对自然的审美,止于“物象”是浅薄的,更高层次的审美还须超越“物象”,体味到蕴含其中的“情意”。

比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此“落花时节”表面上是指相逢的时令,更深层的含意是:对李龟年和杜甫来讲,此时都是人生的“落花时节”;甚至对经历安史之乱的李唐王朝来讲,也进入了“落花时节”。这样欣赏自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体现了审美能力的提升。

到自然中去,去体悟世间哲理。有一年重阳,苏轼与朋友携酒登青山,见眼前“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景象,感悟到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自然的规律,于是豁达地吟唱道:“古往今來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刘心武《墨黑的山谷》讲了一个故事,朋友很喜欢那样的一种状态:在野外,一个人披衣走出帐篷,举目四眺,竟是墨黑的一片。这时的心境却格外幸福、安谧,仿佛有无形的、巨大的双臂温暖地环抱着自己的身心。“墨黑的山谷”让人进入一种正当而单纯的精神境界,进入人生最瑰丽的福境。

作为自然界毫不起眼的一种生物,蜗牛在《都市“放牛”》里被看见了,被发现了。从蜗牛的身上,作者悟出了人生的许多哲理,于是慨叹:“我是用菜叶换了一张戏票”,“在生死方面,我跟蜗牛一样”,“我被圈在屋子里,岂不也是在一个异形的瓶子之中”。

人体血液中含有的60 多种化学元素,与地壳岩石中所含的60 多种化学元素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人的身体与自然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说:“目以天视,则尽乎明矣;耳以天听,则竭乎聪矣;口以天尝,则不爽乎嗜矣;思虑以天动,则通乎神明矣。”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目以天视”“耳以天听”“口以天尝”以及“思虑以天动”,也即人的身体行动做到了与自然法则合一,那么人就能够通达神明。

谦卑而热情地到自然中去吧,用我们的身体去感知自然,让我们的身体浸润于自然,与自然融通为一。

猜你喜欢

落花时节一棵树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寄追思
你是一棵树
一棵树七个人
一棵树(外六首)
归来落花拂罗衣
过不去的过去终于过去了
窗外,一棵树(外三首)
初夏时节要缤纷
落花人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