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记忆失去,一切还在
2022-12-07菁菁
菁菁
在今年的第12 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吴彦姝凭借电影《妈妈!》获得“天坛奖”最佳女主角,成为“天坛奖”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影后。
84 岁高龄的吴奶奶站在领奖台上,腰板挺直,穿着一袭黑裙,一头银发往后梳,显得神采奕奕,即使层层皱纹也挡不住她优雅甚至透着股少女般的气质。
谁能想到,84 岁的吴彦姝搭档67 岁的奚美娟,两个迟暮老人,却将一对母女的老年生活、母女间微妙而动人的情感演绎得丝丝入扣,让银幕前的观众泪眼婆娑。谁又能想到,电影中65 岁的女儿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而85 岁的老母亲,则从一个女儿眼中不听话的老顽童,爆发出“母狼护崽”的本性。
“不管你变得怎样,妈妈都爱你。”
老顽童向“母狼”的蜕变
85 岁的蒋玉芝和65 岁的冯济真,一对母女,关系拧巴,一个爱动爱闹,一个沉默寡言。
老母亲有多顽皮?家里没人,她独自爬上高梯,女儿进门看到这一幕,心都提到嗓子眼,然后气急败坏地在书架边写上:“爬太高会摔死!”
母亲立刻反击:“不爬也会死”。吃饭时,母亲百般挑剔:“我要的是红茶不是咖啡。”“我今天要吃的是牛排不是鱼。”
半夜,母亲还故意躺在客厅“装死”,给女儿制造恶作剧。真是个顽固淘气的“老小孩”。
女儿冯济真却性格严肃内敛,终身未婚。过往的成长与生活经历造就了她的性格。她每天的生活极其规律,吃素,去养老院做志愿者,帮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她被冤枉成小偷,却还愿意保释对方……冯济真以这样自律到近乎严苛的方式生活着,在母女之间筑起一道天然的高墙。
但母女俩的关系,其实是拧巴中带着对彼此的牵挂。
有一次,冯济真做完义工后,忘记了回家的路。不知情的母亲愣是在门口坐了一整夜,等到风尘仆仆的女儿回来,却只冷冷地看了她一眼就回房间去了。
母女俩的情感隔阂在一点点拉扯与消融。而这道情感的高墙彻底崩塌的瞬间,是65 岁的女儿确诊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冯济真得病后,想在失去记忆前安置好母亲,便把她送去养老院,望着母亲孤单的身影,冯济真的眼睛噙满泪水,她内心怎能放得下这个老顽童呀。
而母亲却坦然接受了女儿的病,85 岁高龄开始健身;退休20 年从不做饭,卻为女儿拿起铲子;一开始女儿尿失禁,她跟在身后偷偷拿起纸巾擦拭地上的尿渍,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来挽回女儿的尊严;后来,冯济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幻觉。她跑去小花园淋雨,母亲阻止她不成反被咬,但看着女儿在雨中跳舞的模样,她也扔掉了雨伞,哭着笑着和女儿一起淋雨。
在冯济真一次次“反虐”下,蒋玉芝愣是从一个淘气的老顽童,化身为一头“母狼”,回归刚毅的母性。她说:“每一位母亲都是母狼,保护幼崽,是她们的天性。”母女俩的情感高墙一点点消融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无怨无悔的包容与羁绊。母女俩最后在海滩边起舞,这种意境美指代的不仅是母女之间的感情,更是一种对自我的救赎与释然,对世间一切的热爱。
当记忆失去之后,人生还剩什么
《妈妈!》是导演杨荔钠《春梦》《春潮》《春歌》“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春歌》。
电影中有一幕是在养老院中,那些老人围坐在一起,谈论自己的母亲,哼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童年耳熟能详的旋律,如今从活泼的童声变成了略带颤巍的老者之声,岁月的痕迹在熟悉的曲调中慢慢清晰,过往的时光像电影的倒带,一幕幕重现。在每一位正在老去的人心中,带他们来到这世间的母亲似乎又在他们变成“老小孩”的时候回来了。
“春歌”的寓意大概在于此。它是母亲的舐犊情深,是母亲与孩子之间诚挚无瑕的情感,更是唤醒这些走在人生边缘上的老年人对童年的记忆。
人生的春天还在继续,人生只要未完,就还待续。这种美好的寄望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身上体现出来,更显得悲戚。
电影中,冯济真从一个严肃沉默的大学教授,变成如今一副小孩子的模样。曾经多么独立自主,如今就多么窘迫迷茫。母亲也曾经是个神采奕奕的老顽童,后来却时常在黑夜中黯然神伤。最后,筋疲力尽的她也只能选择带着女儿一起住到养老院。这也让观众看到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生活窘境,从一开始的记忆一点点丧失,到出现幻觉、失禁,甚至不认识字,最后连吃饭、站立、走路的能力都失去了。
此前国外的同题材电影《被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也曾引发关注。电影通过记忆碎片拼接的方式来呈现一个患病老人的生活。
好在,当这种病无可挽回地夺去了患者的记忆和生存能力时,他们身边还有那些不离不弃的亲人。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朴实无华的情愫吧。
电影除了对母爱亲情的讴歌,对阿尔兹海默症的关注,也进一步展现了女性群体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在电影最后,文淇饰演的小偷拿着一开始冯济真给她的那笔钱改邪归正,抱着刚出生的宝宝去探望二老,也正体现了女性精神的代代相传。
午后的阳光照射在这个小院子中,两个老人相互依偎,一个年轻女孩带着一个刚出生的宝宝。在这一切困顿面前,在记忆失去之后,生活,未完待续,一切还在……
(本刊原创稿)